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忆海拾贝——长春分院认识的S博士)
在长春的小伙伴,想考托福?备考效率不高,不知道怎么选择培训机构?在长春,其实有很多好的托福培训机构。下面就针对“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这个问题进行讲解,相信会对...
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
在长春的小伙伴,想考托福?备考效率不高,不知道怎么选择培训机构?在长春,其实有很多好的托福培训机构。下面就针对“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这个问题进行讲解,相信会对你们有帮助的。
在长春学托福这里首先推荐雅思托福培训这家机构,因为不仅办学经验丰富,而且获得吉林省十佳留学机构称号,值得大家选择。另外,在这里培训,具有以下3个优势:
1、每达到一个教学目标后,机构老师都会对学员进行阶段性考核,帮助学员查漏补缺,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2、每节课后老师会在学习小组内反馈信息,并及时通知家长,及时沟通学员的学习情况。
3、为了确保学员和家长的利益,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出国留学、语言培训等,赢得了学员和家长的信赖和支持,
如果大家对“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还有什么问题,那么就在线咨询我们吧,我们会一一为大家解答的。
长春学托福哪个机构好拓展阅读
忆海拾贝——长春分院认识的S博士
一、求学长春
1989年在经过了2月的初试和5月的复试之后,我荣幸地被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录取了,正式成为了长春物理研究所的理学硕士研究生。
同年八月底我用物理所研究生部寄给我的,盖有研究生部公章的手写入学通知书,在临湘县火车站的售票窗口,买了一张临湘至长春的半价硬座软纸通票,票价好像是34.5元,那可是我的小半个月工资。
横跨六省的长距离旅行,我买的车票却是硬座,是因为我与妻子都是乡村初中老师,工资不高,还有女儿,我上学后妻子将要担负起家庭中的所有责任,不仅要工作好,还要带好孩子,想来都不容易。我要到遥远的北方求学,没有办法帮助她了,虽然物理所发给我工资,但也只能自保。为了不拖累她,在三年东北的求学过程中,每次在车上来回的三天两晚上,我都是乘坐硬座,大部分时间还没有座位。
第二天上午,我从临湘车站的月台上,登上了向西安行驶的115次普快,虽然离别妻子时的心里多有些许难过,但北上求学带来的喜悦和激动,很快就使我随着隆隆的列车声安稳下来了,静静地观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山山水水和乡村城镇,远离家乡前我是多么地想将它都留在自己的脑海中。
下午,当列车驶进武昌车站后,我快速地走出车站,直奔车站售票厅的中转窗口签证,并有幸签上了去北京的37次特快。一看时间还早,我便走出车站广场,乘坐公交专程去了一趟长江大桥,观看了我心中神驰已久的“天下第一桥”,也了却了往来武汉后的第一个心愿,没有看长江大桥等于没有来武汉!
晚上,当我再次轻松地登上北去列车时,明显觉得这趟列车要比白天乘坐的普快舒适,一份价钱一份货,普快和特快之间泾渭分明。
白天乘坐的115次是贵阳到西安的普快,属于西南到西北的区段列车,虽然经过的湖南湖北属于鱼米之乡,但沿途很多地方都是老少边贫,不仅每个县站都要停靠,地区站和省站的停车时间较长,还要主动在临时让车时停靠,上下列车的旅客也多为肩背手提大宗行李的普通百姓,从临湘到武昌竟然用了大几个小时,而且车厢中一直都是拥挤不堪。115次车厢里人多事杂,旅客上下频次较高,车厢中的各项条件都得不到保证,更重要的是,白天中的车厢里简直就是一个高温桑拿间。
晚上乘坐的37次是武昌至北京的特快,中途基本上只在省站停靠,且停车时间较短,上下旅客多为一些出差的工作人员,旅客的素质普遍较高,乘务的服务意思也非常好,列车只用了18个小时就抵达了终点。车厢里窗明几净,属于红旗列车。
第二天上午,我正点抵达了北京站,随着出站的人流,我快速地走出了车站,并再次快速来到了售票厅的中转窗口,签到了一张去长春的列车标签,非常幸运的是,这次签到的同样是属于红旗列车的北京至长春的16次特快,因此,列车只用了15个小时的舒适旅程,我便顺利地到达了长春车站。
由于中途两次签证的列车都是在晚上发车,从临湘去长春的两个夜晚,我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既节约了住宿费,也缩短了行程时间。虽然中转后没有座位,但乘务员的服务意思很好,每次都会给我一个简易的小木凳,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中,也就并不觉得累了。当列车驶出三海关站后,我便感受到了关外秋凉的寒意,沿途的白华林也在不停地诉说,我已经飞越了六省的二千多公里。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我准时到达长春,三天二晚、千里迢迢,三段车程加在一起约有四十多个小时。三天前在临湘上车时,南方还是炎炎夏日,三天后当我站在长春车站的月台上时,北方的秋风中已经有了冬天的寒气。
随着人流我走出车站,站在诺大的车站广场上回眸车站时,才发现长春火车站就像一个耄耋老人,确实有些老态龙钟了。
始建于伪满洲康德年间的长春火车站,听说是由日本人规划、设计、建设的。它在我印象中,不仅老态、还有些粗蛮。一字型展开的旧式建筑虽然不高,但却非常的结实,就像是趴在地上,如果不是中央主楼的屋顶上顶着“长春”两个大字,我想一般人是不会将它当着长春市的对外门户的。
虽然长春车站并不雄伟,但当我在宽阔的新民大街上行走时,中央如原始森林一般的绿化带,使我看到另样不同的长春市。
长春,我的第二故乡,我将在这里学习三年,并将在物理所,中国的科学技术的象牙塔中“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在老师和学者的教导与关爱下,使自己“近朱者赤”,最终变成一个智者和善者。
1989年2月我与妻子来到长春
二、分院合影
由于入学通知书上已经说明,来到长春后只需直接去长春分院报到即可。一看时间较早,我便在车站广场上向行人打听,最后找到了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的公交车,直接来到了斯大林大街扩建后,已经接近市郊城乡接合处的长春分院。
长春分院由一个不大的用围墙圈起来的院落组成,除了一栋有五层高的主建筑大楼外,其他的都是一些相对低矮,但式样别致的专用建筑,有专家楼、招待所,还有供热用的锅炉房。
长春分院是中国科学院在吉林省的行政管理机构,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其实是一个为中科院系统和其他学校出国预备留学人员服务的外语培训机构,同时还会兼做一些电大英语的教学工作。
刚刚来到达长春分院,我便见到了长春物理研究所当年招收的89级研究生同学,加上我共有12位。还见到了中科院其他研究所或学校派来的,专门到长春分院学习托福英语的二十多位准备出国学习的预备留学在职人员,见到了同样是89级博士研究生的S博士。
S博士来自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这是一所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是最大的物理研究所之一,虽然它的研究方向是光学,但它名气之大,享誉全球。
说来惭愧,S博士是我三十年来印象中第一个见到的博士研究生,而且还是来自享誉世界的研究所。当我知道这个站在我面前的个子不高、年龄不大、其貌不扬,但却精神抖擞的小伙子,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博士生时,中心的倾佩感油然而生。
在长春分院学习的研究生中,博士生只有S博士一人。
由于我们都是来自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其中物理所主要搞发光光学研究,属于物理光学领域,光机所主要搞精密机械光学研究,属于机械光学领域,但大家的专业中还是有许多的共性,今后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少不了要相互交流、合作。又因为大家的年龄相差不是很大,S博士和我们12位硕士生走得较近。
另外,S博士和其他预备留学人员一样,在分院只需要学习托福英语就可以了。
我们不同,不仅要跟着他们一起学习托福英语,还要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77》。相比之下,S博士他们比我们轻松多了。
我们12位物理所的硕士研究生,在长春分院中的学习几乎是一种封闭式的,除了节假日,每天都是全天候上课,托福英语、《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77》,还有上机练习用FORTRAN77编写程序等。
由于托福英语课大家是在一起学习,为了同步,当我们12人上计算机语言课或上机练习编程时,S博士和其他学员一般是自由安排。初步算来,每周他们至少要比我们多出约三分之一的空余时间供自己使用。
休息时,作为光机所的在职人员, S博士经常会在白天,直接回到自己的研究室去从事研究和学习,但因他和我们一样也是吃住在长春分院,晚上一般都会在分院住宿,从而使得我们之间有较多的时间相互交流。
下面这张彩色合影是1989年的冬季在长春分院前面拍摄的。
照片中有来自长春物理研究所89级理学硕士研究生班12人中的6位男生,有来自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S博士,还有一位是我们的外教,他是来自美国的史密斯先生,其余的都是来自东三省的在长春分院专门学习托福英语的出国预备留学人员,其中有长春物理所的研究人员,有沈阳计算所的研究人员,有大连海洋所的研究人员,还有长春职工大学的老师及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等。
由于我们6位中有5位是在职考取的研究生,照片中的14人除了老师和一位应届生同学外,其他学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其实,这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普遍现象,许多人为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总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将国门打开的同时,也开始让人们走出去打开眼界了。一时间出现的出国热度十分高涨,许多有志青年,都想到国外闯闯。欧美等国家为了保证他们国家的外国人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方便出国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每年都在中国组织专门的英语考试——托福。
托福考试的总成绩是677分,只有达到了540分才有资格出国,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国外可以实现基本交流;若能达到600多分,出国留学后是可以享受到欧美国家的高额奖学金的。他们鼓励中国人出国后,尽可能消除自己的语言障碍。
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研究所一度出现了学习英语的热潮,以至于被单位保送到长春分院组织的出国预备留学班中学习托福英语,都已经成为了各大学和研究所的一项单位福利,大家都希望从这里可以快速走出国门。
同理,长春市各研究所的研究生也在这里学习托福英语。
可以想到,照片中的这些人,确有许多参加了当年的托福考试,成绩合格的也肯定走出了国门,他们后来的发展方向也一定是非比寻常。
但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自己的能力、年龄、家庭和单位等多种原因,没能参加托福考试,或者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没有实现自己国外深造的梦想,来到长春分院仅仅是学习了半年英语而已,回到单位后一切照旧。就如我们研究生在这里学完英语和计算机语言课程后,回到物理所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认真回顾托福中的听力和阅读了,有的只是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实验,完成好毕业论文,为毕业证和学位证做好最后的努力。但这不丢人,我们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不等于我们没有抓住另一个机遇,或许另一个机遇同样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
照片中的背景正是长春分院的门柱和铁门,在左边门柱的凹槽中还挂有一块印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的单位招牌匾额。
大门后面的大楼正是分院那栋五层楼房的主教学大楼,当年我们在里面封闭式学习时,吃、住、玩和学习都在里面,其中既有普通教室,还有专用听力室、微机房,还有宿舍、食堂和乒乓球室。在这里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虽然紧张,但也幸福、快乐。尤其是国庆和元旦,分院的领导和老师还专门组织留下来的学员一起包饺子,大家各显其能,将东北人的面食绝活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我们同样过上了一个幸福、热闹、难忘和别有一番风趣的特殊节日。
今天,当我再次看到这张三十三年前的旧照时,心中仍然会泛起较大的波澜,是激动,也是思念,更是追忆,追忆当年无价的青春,追忆在长春分院学习的时光。
自从离开长春分院后,我们各奔东西、各自忙碌,许多人我再也没有见过,要知道他们当年能够来到长春分院学习托福英语,是因为他们都是当年单位出国留学的预备人员,在各自的单位中肯定都是佼佼者。
看到照片中几位熟悉的面孔,何林、张稀清、郑杰、吕有明、祝光等物理所89级的同学,还有光机所的S博士和外教史密斯老师。那时,我们一同学习、一同生活,熟悉程度可以达到无话不谈。今天,时间的无情流逝,不仅在我们的脸上蚀刻出了条条苍老的年轮,也磨砺了我们心中仅有的那点思念。
非常可惜,照片中的许多同学,我已经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或许当年在分院学习时,我就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我与他们交往本来有限。
作为来自遥远南方农村初级中学的物理老师,在那个以听力为主的学习环境中我太自卑了,甚至怀疑自己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另类。不仅主要靠听力的托福英语使我整天都生活在焦头烂额中,就是生活中最简单的理发也闹出了一些洋相。
那是因为我不熟悉分院附近的情况,所以随意去了一家理发店,结果那个三十来岁的新手,将我的后脑勺剪成了一个“寸板”后便草草地结束了,以至于第二天上午上课时,有些学员在看到我的后脑勺后,都禁不住哈哈大笑了。
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普及彩色照相了,彩色胶卷一般有22元一盒的日本富士牌和13元一盒的国产乐凯牌,冲洗设备一般是日产幸福牌一体式大型彩色洗印机。
彩色胶卷在县城中可以买到,彩色冲洗只能到地市专用照相店才能完成,但因为是一体式冲洗设备,一次就可以走完胶片冲洗和照片冲洗的全过程,冲洗时间远远小于黑白照片中的显影、定影和凉干过程。上午把胶卷交给了冲洗店,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从店中取到彩色胶片和照片,方便快捷,效率很高。
那时我还是农村初级中学的物理老师,为了赶时髦,也买了一台虎丘牌135相机,并在自己乡村学校的住所中,开办了一个简易的照相小店,利用乡村环境的自然之美,专门帮助学生和老师拍摄野外彩色照片。
富士胶卷虽然贵一些,色彩确实很好,图像的分辨率高,相片也非常细腻。
乐凯胶卷虽然便宜,但色彩中总是有一些灰暗,分辨率和细腻度都不高。
我曾经反复实验过,可能与胶圈本身的品质有关,也可能与冲洗的药水质量有关,因为不同的胶卷只能用不同的药水,可见乐凯在整体技术上比富士都要差一些。
不过,冲洗时都是在幸福牌一体式大型彩色洗印机上完成的,只要将胶圈放入洗印机的入口,经过一段时间后出口处就会源源洗印出彩色照片,是真正的自动化。
一般来讲,一盒胶圈只能拍摄36张彩照,为了提高效益,我便在被窝中装上胶圈,有时可以照出42张彩照,但冲洗人员很不耐烦,经常使我的第一张照片出现走光,影响了我的业务和声誉。
来到长春分院后,因其已有多年的照相经验,并已养成了喜欢照相的癖好。乡下来的我,在照相方面倒是没有任何自卑。
初来东北,本来就有许多好奇,在象牙塔中学习更是有种神秘感受,因而热切希望将这些平生难得一遇的瞬间保留下来,只要是碰到了照相的机会,我都会积极参与。
从照片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应该是下午时光,又正好赶上是顺光拍摄,所以色彩和清晰度比较理想。
可以想到,当时应该是艳阳西照,虽然东北的冬天是那样的天寒地冻,但“炎炎”暖阳中,站在西斜太阳的底下,仍然是那样的风华正茂、青春无限。
这就是那年那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的长春分院。
1989年冬在长春分院学习时与部分同学和老师的合影
三、认识博士
S博士不仅智商高,情商也比较高。
刚来长春分院学习的那段时间里,他特别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也特别愿意与我们交流,虽然平常中尽显一个典型理工男的率性和执着,但关键的时候却也有些许精于计算和顺势而为的灵活变通。
S博士到长春分院来学习时,他可能刚刚结婚。
第一天见到他时,只见他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整天就像一个孩子那样的兴高采烈、幸福无比。
为了张显自己的特别,也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天的他一身米白色的西装,脚上还登有一双白色的高级皮鞋,衣领上也系上了一条猩红色的领带,头发也吹起了卷曲,显得非常时髦、朝气。
小伙子红光满面、精神矍铄,俨然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第一次坐桥去见南霸天时的洪常青,一副南洋归国华侨的神气派头,表现出来的自信非比寻常。
如果硬要比较S博士和洪常青有什么不同的话,也只是S博士多戴了一副近视眼镜,个子也稍微显得秀巧一点,相貌上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当年的影帝王心刚相比,但两者的自信度可以说没有任何不同。
其实,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正是华侨普遍来到大陆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中有部分人的着装也都是如此,想必是S博士也想赶这个时髦,用自己不同的装束向我们表示他已成为新郎的幸福。但在我的眼中,作为学者型的他总觉得有些夸张。
可是过了几天后,当我再次见到课堂中的S博士时,因为我们的距离较近,无意中竟然发现了他的脸上留下了两条明显的抓痕,虽然他的穿着与几天前完全一样,但精神面貌却大不如前,甚至有些沮丧。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到托福英语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77》,对于我这个已经是三十一岁,有了九年初中物理教龄,并且是来自南方乡村初级中学的研究生来讲,的确是一项难于上青天的事,学习上的压力可不是一丁半点的,那里还有时间和心情去关心S博士的昨天和今天。所以,即使在无意中看到了S博士的某些不同,我也并没有觉察出有什么问题,因而也就很快忘记了这些。
然而,来自吉林大学的应届生同学,却有大把的时间和轻松的心情,因为我们在分院中学习的这两项课程及上机操作,对于他们来讲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学习中完全没有任何难度和压力,当天的课程在当天的课堂中就消化殆尽了。
另外,小年轻本来就有太多的好奇和猎奇,尤其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这不,他们早就对S博士比较关注了。又因为他们在光机所也有攻读硕士的大学同学,第一个学期中的大学同学本来就喜欢交往,在他们同学之间多次行走之后,他们便把S博士近期结婚中的那点奇闻佚事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并且把它当作一个笑话高兴地讲给我听。
物理所89级研究生班12位同学与3位外教在长春分院前合影
四、糊涂婚姻
原来S博士的婚姻实际上就是一本“糊涂帐”。
郑板桥当年是“难得糊涂”而想糊涂,因为他的头脑太清醒了而不易糊涂。
S博士这次却是想要实实在在的清白,而确实糊涂了一把。说真心话,对于这样一个大博士,在处理婚姻方面的犯糊涂,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S博士与他“妻子”的所谓结婚,原来只是民间意义上地喝了一场喜酒,他并没有与女方一起到民政局去开办结婚证,从而踏踏实实地做一回夫妻。
试想,最关键的一步都还没有行走,怎么就去喝喜酒呢?这不是完全不把法律放在眼里吗!明知没有法律方面的效力,却还要去花一笔“冤枉”钱,结果当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S博士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次可是干了一件赔本赚吆喝的“傻事”。
其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S博士与他的“妻子”完全算得上是“郎才女貌”。
首先,S博士具有真才实学是铁板钉钉的事,无需赘述;其次,S博士的这位新婚“妻子”也的确漂亮,这也是他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虽然他的“妻子”只是一个工厂医院的小护士,但她个子高挑、身材匀称,还有一副娇好的容貌和白净的肤色,实实在在一个并不多见的现代版西施美女;其三,S博士当年也就是二十多岁,正是青春韶华的时光,而他的“妻子”却已年满三十有一,年龄上开始接近徐老半娘了,但在东北民间传统的婚姻习俗上,他俩的年龄差别却算得上是一对真正意义上的“女大三、抱金砖”的“最佳”组合。
然而,令所有人完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貌若天仙的小护士居然看不上我们的大才子S博士,这个羞花闭月的大龄剩女居然不鸟起我们这个多少也可以说得上的一位小鲜肉。
原来S博士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外貌协会会员。
男孩的外貌在她心中的位置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标准中的“外貌”佳男迎娶,她宁缺勿滥。什么博士呀,什么研究生呀,什么小鲜肉呀,一概不在她的择夫标准之中,她所需要的丈夫是“许文强”式的“高大上”帅哥,“郎才女貌”在她看来简直是一文不值,别人看好的,她根本不当一回事。
可以看出,对于一个这样的新娘,S博士还真的没有任何优势,难怪人家不愿意跟他去到民政局登记。
显然,S博士喜欢她的美貌,她却不想看S博士的才华,更看不起S博士的“外貌”。S博士和他的“妻子”根本不是一路人,三观上完全没有基础的共同点!
S博士在这次婚姻中,从一开始就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他与“妻子”最终能够走进喜酒婚宴殿堂的动力,完全来自S博士和他的准岳父母,姑娘始终没有同意,原本她还要拒绝参加婚宴的,是驾不住“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一手包办。
其实,也可以理解姑娘的父母,眼瞅着自己的女儿一天天长大,由妙龄少女变成大龄剩女,那个父母不会急火攻心!当请来的媒婆提到刚刚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的S博士也想要相亲时,又有那个父母不会为之动心!
特别是听到这位博士的年龄还比自家女儿小的时候,虽然从照片上看到的这个未来姑爷的个子和长相不及自家的女儿,并为此有过一丝忧虑和犹豫,但媒婆的一句“男子无丑相”很快就打消了心中的不悦,并一口答应下来了,同时还希望能够在近期内就举行婚礼,免得日久生变。
当S博士看到姑娘的艳照时,可是一百个愿意,又有那个男生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孩时不会愿意呢!
可当姑娘看到S博士的照片时,却怎么也不干了,就是在父母以死相逼的胁迫下,也只能是暂时的将就,前提却是先不去民政局开办结婚证。
说到底,S博士的婚姻只是走了一个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