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谋到底是谁?为何后世将它... 【知识问答】
感谢官方邀请!当然是赵匡胤本人,之所以称为千秋疑案,主要原因是史书记载多含糊其词,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一般以为,陈桥兵变的主谋是赵匡义和赵普,其实这是错误的。...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主谋到底是谁?为何后世将它...
感谢官方邀请!当然是赵匡胤本人,之所以称为千秋疑案,主要原因是史书记载多含糊其词,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一般以为,陈桥兵变的主谋是赵匡义和赵普,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一开始记载陈桥兵变的史料中,对赵匡义只是一笔带过,而赵普根本就没有提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不同的记载,一是因为赵匡义要求重修了史书,二是赵普在自己所写的《飞龙记》一书中把自己加了进去。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关于陈桥兵变的材料,最早记载的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而最详细,最周全的则是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大致记载了兵变的前后过程,只是笼统地表明陈桥兵变是由从征将士拥立而成,其中涉及赵匡义的,只有“入白太祖”一事,也就是说,赵匡义是仅仅做了向赵匡胤通报情况一事。至于赵普,连名子也没有提及。而李焘的《长编》则不同,不仅有赵匡义和赵普的具体策划和参与,而且还有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与赵匡胤私下交厚的将领。这两份史料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没有赵匡义和赵普,一个是有赵匡义和赵普。共同之处在于赵匡胤本人都不知情,是被动的被拥立为帝。
芝士回答,版权必志究,未经许阶叫可名,少不得转载
我们再说回主题,陈桥兵变的主谋为什么是赵匡胤本人?我们通过史料来发现其中端倪。首先,我们先看一段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往事,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来朝觐见时,很受赵匡胤重用,不仅赐袭衣、玉带,还准备让他典兵。而赵普认为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合适再委以兵权。所以,屡次上疏反对。赵匡胤听不进去,就质问赵普道:“朕待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耶?”赵普则答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听后莫不作声,符彦卿任命一事也就作罢。这是赵匡胤与赵普之间的私人谈话,没有任何顾忌及避讳,所以赵普就以陈桥兵变之戒,劝说赵匡胤。按道理讲,此时的赵匡胤应该为陈桥兵变作出解释,把责任都推给拥立的将士身上,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清楚,陈桥兵变的主谋就是他本人。而赵普就是他的近臣,两人又是私下谈话,所以赵匡胤没有打官腔。我们再来看看陈桥兵变后,后周宰相范质是怎么质问赵匡胤的,范质说道:“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答道:“吾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赵普和范质同样的质问,为什么赵匡胤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这个只有他心里清楚了。
中地二物间条品设件较计光认离装影查格引。
另外我们再看看《长编》中的的一句话“太祖掌军政六年,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所谓“推戴之议”不过是史家惯用的一种修饰词,实际情况是赵匡胤看到后周当时孤独寡母的局面而生了“是可取而代之”的野心。李焘作为南宋大臣,断然不能把这件事写的过于暴露,只能采取隐晦的手法。此外,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暗中勾结术士,说赵匡胤有帝王之命。并且把拥戴的意思也告诉了赵匡胤,而赵匡胤的表现是什么呢?非常高兴。如果赵匡胤真的忠于周室,没有异心,他为什么不直接把张永德抓起来,或者向周世宗告发呢?张永德不仅在政治上向赵匡胤靠拢,而且在赵匡胤纳妾时还供奉大量金钱,赵匡胤也是笑而纳之,对张永德夸赞不已。这些举动足以说明赵匡胤早就有了取周代之的野心,只是时机未到,还在蓄谋之中。
最后我们再看一位重要证人的一句话,那就是赵匡胤的母亲周氏。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消息传到周氏耳朵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这句话已经说得明白不过,赵匡胤早有称帝的野心,今天果然得偿所望。如果赵匡胤没有异心,他的母亲又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呢?事实证明,赵匡胤一定在私下向他的母亲透露过这个野心。
得加去常造领争联,风带安议完米集属。
综上所述,赵匡胤就是陈桥兵变的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