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宅第,南京最大最完整的清代民宅,全国首家... 【知识问答】
甘熙是晚清文人,金石家、藏书家,甘熙宅第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它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离...
甘熙宅第,南京最大最完整的清代民宅,全国首家...
甘熙是晚清文人,金石家、藏书家,甘熙宅第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它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离新街口一站多公交车程。
走进南捕厅巷,可以看到甘熙宅第是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每组建筑之间由马头墙相隔,外形类似徽派建筑,历经甘家几代人建设完成。
在南捕厅15号前厅购票、测量体温、登记之后,第二进即是友恭堂,是家族中长辈接待宾客、议事、节庆、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除了友恭堂还设置了专用的佛堂。
转载或者引维用本文直命内容请注明来源于芝满士回育答
这座富甲江南的津逮楼,创立者是甘熙之父甘福,可惜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与清军的大战中,十多万藏书损失大半。此楼是2007年重建的,立有《重建津逮楼记》碑文。
不定两数但,西万示克构。
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甘熙宅第非常清静,我去的时候人很少,没有旅游团,更没有大声的喧哗,院子里面风景不错,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整个建筑的门窗、梁枋、栏杆、铺地等处均有木雕或砖雕装饰。
津逮楼南侧为甘家后花园,假山奇石、栈道池水、别致的回廊,2007年复建的“小园”长廊和水榭,年轻的摄影师为一对情侣拍摄婚纱照。
学电把外事管思极受清美报,记克养局。
正对后花园的是寿石轩,早年是甘熙的书斋,小巧别致,清净典雅,现已做为传统戏曲的排练场所。
宅第庭院及天井内铺地均以石板、砖、瓦或卵石等拼成图案,空间较大的庭院内点缀有山石花木,院子里面有几处雕塑,表现的是蒸糕、箍桶、小孩放鞭炮等惟妙惟肖。
早在1992年11月,甘熙宅第就被辟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2010年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寿石轩后面的一进,就是“南京本钟、京剧脸谱展示厅”。南京本地钟的制作与维修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与雨花石、云锦一样,都是极具金陵特色的南京特产。
第四十二号进,是胡家芝剪纸艺术馆,展示的是金陵剪纸,十二生肖等展品栩栩如生。
“金陵十八坊”展示厅,有布艺坊、根雕坊、风筝坊、剪纸坊等等。
十七号院展演区,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示的金陵工巧,其中的南京金箔锻造技艺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早在东吴、东晋时期,金箔即被用于佛像、佛像贴金及建筑业,清朝末期,金陵金箔已行销全国各地。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是我国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两位年纪较长的师傅,在专心致志的演示。
迎亲花轿、立夏称重、小孩抓周三个项目,集中展示了南京城市的育儿、婚嫁习俗,可以现场体验。展厅还有从各处收集的长命锁、红围兜等琳琅满目,真可谓“五十年苦寻觅饱览壶天锦绣,二百件珠玑堪称陶苑精华”。
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是甘家三儿子甘律之的妻子,南捕厅15号的西偏院保留着严凤英的旧居。
甘熙家的家塾,格局清晰,布置整齐,正面当首的应该是先生的“宝座”,比常用的方桌高出五六寸。在它的前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上有文房四宝和戒尺,在前方对称放置着课桌和凳子。我仿佛听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朗朗的读书声。
狭长的透着神秘的白粉墙通道,据说当年是佣人走的地方。
甘熙宅第在民间还俗称“九十九间半”, 其实总共有房间一百六十二间,也有说最多时候是三百多间,虽然房间很多,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
甘熙宅第票价20元(未成年人免费),需戴口罩、出示健康码,目前对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交通:地铁一号线张府园站下。南京公交33路、35路、100路,在中山南路.升州路站下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