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偏重于什么样意境(为何中国艺术那么注重意境)
偏重写意传神,重神似而非形似的意境。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
中国古代艺术偏重于什么样意境
偏重写意传神,重神似而非形似的意境。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这就是古人说的意境。
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近处是广阔的水面,有木桥、楼阁、小溪、渔船,远处有无数的高山幽谷,整个画面是由近处一层一层往远处推,越推越远。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关于中国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这就是古人说的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近处是广阔的水面,有木桥、楼阁、小溪、渔船,远处有无数的高山幽谷,整个画面是由近处一层一层往远处推,越推越远。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同样,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写过登高远望的诗。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如此。中国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意境的美。中国园林的意境就是突破有限的对象,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的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在这里,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园林建筑的窗子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计成说“窗户虚邻”,这“虚”,就是外界广大的空间。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中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代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空间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据说唐太宗对它喜爱到了极点,所以把它作为陪葬品葬到自己棺材里了。王羲之在这篇序里,一开始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意思是说,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当然这个有限的人生是充满了价值、充满了意义的。这就是一种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始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
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一种人生感。中国云南昆明有座大观楼,楼上有一副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这副长联,和王羲之、王
勃的两篇千古名作,都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在自然界前面打开眼界,敞开心胸,可以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中国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对宋代词人姜白石有一个评论。他说,姜白石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白石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词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他的一首歌曲,词牌是《鬲梅溪令》(1196年):“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距离现在有八百多年历史的这首宋代歌曲,今天听起来还很有韵味。但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所以格调虽高,但是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这篇文章描写苏东坡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用得很好,说明在这个洞箫的音乐声中,包含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某种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生旅途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是人生终究又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情趣的。人生中有许多事使人遗憾,使人感叹,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但人生中也有许多事使人怀念,使人依恋,使人得到安慰。这大概就是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吧。
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用这种方法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很多诗人都谈到他们的这种
感受。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南朝诗人何逊有两句诗:“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李白有两句诗:“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这些诗都说明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意境,就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人生的很深的感悟。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了一段时候,病好了,他就想去看望黛玉。小说是这么写的: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荫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他又联想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这一段描写,诗的味道很浓。作者把苏东坡的词“花褪残红青杏小”,杜牧的诗“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加以溶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了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这棵大杏树使贾宝玉对人生有了某种哲理性的领悟,从而发出深沉的感叹。读者读到这里,会和贾宝玉一样,在诗意弥漫中茫然若失,感到一种惆怅。贾宝玉这个人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对人生的感受最深刻的一个人。鲁迅说过:“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悲凉之雾,不仅是因为家族的衰败,而且是因为人世的沧桑。
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那样,茫然若失。意境给予人的就是这种形而上的慰藉。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为何中国艺术那么注重意境?
意境,通常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是一种形神情理的统一,是虚实有无的协调。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写景,有空山、新雨、秋色、明月、松树、清泉、流水等,然后,又有女子之声、又有渔舟、又有春意。全诗八句话,尤其前六句,将一个个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中看到虚实融洽,感受到一种难以具体言表的空灵之感。更关键的是,诗中景物已不仅是景物,已成为了人格心灵的景物外现,上升为一种人生境界。
汉语诗歌非常注重意境,欧美诗歌则更喜欢情绪情感的直接表达。有人认为,欧美诗歌原本不重视意境,或原本就无意境一说,只是后来,他们从汉语诗歌学到了意境。
其实,不光诗歌,中国绘画,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也都讲意境,中国的艺术基本都讲求意境。从侧重点上来说,西方过去确实没有意境的强烈追求。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讲意境呢?为什么中国艺术就那么要有意境呢?
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导致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哲学观念和工具载体,结果,导致中国艺术就特别追求意境。
一、思维方式
由于东亚地理环境所致,土地肥沃,降雨充沛,利于作物生长,又不如热带等地食物随处可得,所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就长期发展了稳定持久的小农经济。中国人需要努力,但还难以也不需要努力到拼命与天斗与地斗,无需细致剥离地探究世界本原等抽象问题,只需直观感知世界,就可以解决生存问题。于是,汉民族认识世界时,更侧重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对少分离性很强的分析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何认识世界呢?一种重要的方法即是感悟。意境是什么?是个似乎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悟的东西。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乃至各种艺术,通过意境这种综合的直觉认识反映大道真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成为了必然。反过来,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也必然在艺术上主动追求意境。这包括创作时追求要有意境,欣赏时喜欢从中感悟出意境两个方面。
笔者怀疑,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方人不一定能欣赏得了。例如诗歌,一般的西方人即使学会了汉语,看懂汉语古典诗歌的意思,多数人也不一定能强烈感受到意境美。当然,反过来,我们也同样不一定能到位地欣赏西方艺术。例如我们看他们的《指环王》,可能就远没有欧美人那样可以感受到丰富的内涵美。这有点类似男人很难体会女人的感受是一个道理,反之亦然。
二、哲学观念
中国人主体哲学观点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同道,天人一体,天人感应。中国人还认为,天有天道,天是老天爷,也有人格。因此,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中的自然景物、声音、人体姿态就也渗透着自己。所谓的意境,就是景物、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作者的人格升华,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艺术表现。
三、民族性格
中国人小农经济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人喜欢田园文化,喜欢在一定范围耕耘,喜欢内向体会,性格较内敛,不喜欢外展开去抒情。这很容易理解。游牧民族四处游荡,心情不愉快可以鞭打牲畜,尽情宣泄;海洋民族可以疾帆远航,放飞心灵;而中国人不行,中国人离不开土地,心情不好了不能打骂庄家,也不能远足,只能内省调节,守着家园自省感悟。所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在小范围抒发感情,在小范围非张扬地感受美的习惯,喜欢在小范围里反复回味,喜欢营造一种意境。意境通常是小中见大,是容易内敛性的,是非奔放直露的,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四、工具载体
语言是思维的一个工具。汉语通常一个字一个音一个意,方块表音意文字,字词没有时态等变化,是词根语。于是,汉语很容易通过简约字词组合,词句组合,建立一整套极其整齐的,多层次的,规整的节奏旋律系统。这种节奏旋律系统只要巧妙调换字词,通过语义简约处理,就很容易调动人的直觉等产生共振,创造出意境。
东亚适宜草木生长,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丝织品,还有用植物为笔杆只需取一点动物须毛做笔头的笔,用植物烧炭熏制的墨,后来又发明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在纸上进行绘画书写。这些工具都不适宜绘画时表现具体逼真的形象,更适宜展现作者抽象的思想感受。于是,在这种工具的现实下,和大环境的心理背景下,中国画就非常注重神而不注重形,非常注重意境。
中国人的乐器没有西方乐器多样,演奏出的音乐也没有那么丰富、立体,这与轻视声乐艺术和民族性格有关。农耕社会人们思想情感内敛,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抑制了乐器朝立体表现的发展,这就也抑制了乐器的多样性和表现力。最终导致,中国人的乐器更适合自我内悟感受,而非张扬外显的。后来相对情感外露的乐器,也都是胡人乐器,例如胡琴等,但终难突破大环境。
中国人的智商普遍高于白种人,但农耕文明的饮食甚至可能遗传原因导致了汉民族的形体和游牧民族、海洋民族相去甚远。中国人体型的直观美感普遍弱于西方白种人,这也是漂亮帅气的欧版服装无法适应中国人的原因。中国人形体外在美的不足,不适宜表现那些活跃的直观美,更适合表现那些温和丰富的内在美。不适于表现外在美,美又要有所表现,在中国人思维与哲学背景下,舞蹈就会非常追究意境,表现内在美了。有人也叫意境为神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因地理环境导致的小农经济,发展下来,就更倾向整体思维,倾向天人合一,性格相对温和,喜欢内省,又因地理导致的对应的工具载体,最终就非常追求意境。
不过,传统终究是传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早已脱离小农经济,也同世界越来越接轨。今天的中国,人们已经进入更倾向复合思维、更多元化哲学观点的时代,性格也发生了巨变,工具也更多样化。中国人已经从更多视角多体验与创作艺术。当然也正因为此,结果导致了绝大多数现代诗歌绘画等艺术难以达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美的遗憾。毕竟,当代人和古代人脑子里的东西已大不一样,看问题角度也大不一样,性格也有了巨大变化。
好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失去部分传统一方面是遗憾,另一方面也是荣幸。我们理所当然地可以认为,我们会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我们有我们的思想,有我们的情怀。我们的大师也许就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年轻人,或者,还没有出生,或者,早已诞生了我们参杂着传统的眼睛还没看到,也说不好。
以上介绍的就是《中国古代艺术偏重于什么样意境(为何中国艺术那么注重意境)》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