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喜欢用呵呵的诗人(看看唐宋诗人怎样玩转“呵呵”)
古代喜欢用“呵呵”的诗人是苏轼,比如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就出现过“呵呵”一词: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意思是最近喜欢作小词,虽然没有柳永那样的味道,但也是自成一家了;呵呵。在这...
古代喜欢用呵呵的诗人
古代喜欢用“呵呵”的诗人是苏轼,比如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就出现过“呵呵”一词: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意思是最近喜欢作小词,虽然没有柳永那样的味道,但也是自成一家了;呵呵。在这里用“呵呵”表达自己对自己新作词的得意之情。
“呵呵”原本是拟声词,也可用来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特别是聊天工具和BBS的普及发展的情况下,“呵呵”这个词被越来越多地用在网络,电脑屏幕上用来反映自己的表情。
在日常用语中,可表示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或表示嘲笑,或表示好笑,或表示无奈,或是想结束本次的聊天,甚至是糊弄的笑。
“呵呵”在早期网络用语表示淡淡一笑之意,后期主要可以表示嘲讽或者无奈的笑。
现代的社交大忌他竟然经常用!古代诗人谁喜欢用“呵呵”?
所谓的现代社交的大忌,“呵呵”这个词语真的是有着很深的嘲讽的含义,面对别人所说的话,自己感到不赞同,或者想嘲讽一下对面,这个时候只需要“呵呵”两声便可。古代其实并没有“呵呵”这个词,但是曾经用过“呵呵”的人,应该就只有大文豪苏轼了。原诗的名字叫《与陈季常》,全诗如下: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在苏轼写给他的好友陈季常的这首词里面,我们发现苏轼使用了现代社交的大忌“呵呵”,那么当时苏轼使用“呵呵”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和我们一样,表示对对方的嘲讽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苏轼和陈季常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两个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可谓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所以说在这首词里面,虽然含有这个现代社交的大忌“呵呵”,但是这个“呵呵”和我们现在的那个“呵呵”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个“呵呵”是“哈哈”的意思,表达了苏轼的开心。
苏轼写的这首《与陈季常》,翻译成白话文是这个意思:就算是两人共用一个枕头,这也并不妨碍我们睡觉,我们在睡觉的时候翻个身子就能够碰到互相的耳朵。而且只要晚上能够睡好觉,写诗之类的东西都只是小意思。后面还加上了“呵呵”表达他的豁达。所以苏轼这里的“呵呵”是表达自己的豁达之情,并不是对谁,或者对于什么事情表示嘲讽。
因此,虽然大文豪苏轼的确在自己的诗词之中使用过我们现代社交的大忌“呵呵”,但是他所引用的那个“呵呵”和我们现在的意思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苏轼在使用的时候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豁达开朗,表达自己的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态度,而且也写出了和好友陈季常的友好情谊。所以苏轼和我们现在的“呵呵”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呵呵’这个词语来源与哪个诗人?
承上启下、调动气氛、解除尴尬,网聊时,你手边最常用的词语是什么?毫无悬念的是,“呵呵”,绝对榜上有名!但是,“呵呵”到底从哪里来?最近,网友开始“追查”这个象声词的出处,摆开“呵呵”的家谱一看,原来网络语言“呵呵”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还出自名门——大文学家苏轼、韦庄都曾用这个词语!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苏轼信扎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
——苏轼《与文与可》
“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
——苏轼《与陈季常》
“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菩萨蛮》之四
“呵呵”是棵常青树
随便翻开一个Q友的聊天记录,都可以轻易地发现“呵呵”二字,它出现的频率,不亚于“你好”等问候词,也不亚于“ORZ”、“囧”等新兴网络流行词。现在,新鲜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像“3166”、“的说”、“5757124”这样的老式网络语言一一被淘汰,唯独“呵呵”一直坚挺: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很“红”。老网虫爱用,新网民也喜欢,可以说,“呵
呵”是网络语言的一棵常青树!
“呵呵”的N种用法
1.寒暄:网络上是看不到笑容的,所以打招呼要用“呵呵”表示我看到你很高兴,我在笑呢。
例:“你还好吗?”“呵呵,还好,你呢?”
2.解除尴尬:用语言调戏了、或者整了别人后,常常用“呵呵”来歉意一下,表示我在开玩笑呢。
例:“不要生气哦,呵呵!”
3.住嘴吧:和你聊天实在没办法继续了,于是统一回复“呵呵”……
例:“你说是不是?”“呵呵。”“你不觉得?”“呵呵。”“啥意思?”“呵呵。”“……”“呵呵。”
除此外,“呵呵”还有断句用、赞成用、欣赏用等多种用法,不过到底当时它是什么意思,全靠你自己判断了,或者干脆当它不存在吧。“呵呵”这个司空见惯的词语最近再次发威,引得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呵呵”究竟出自何处?网友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继续刨根问底的精神,追寻“呵呵”鼻祖,探究其原始出处。
为此,网友们还分成两派,力挺自己“考证”过的两大文学家——苏轼和韦庄……
苏轼曾“呵呵”
早些时候,一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称,忽然在古人、并且是大文学家的书信中看到这个词,实在是大吃一惊。“最近读坡仙老的信札才发现,原来‘呵呵’一词,他老人家早用在书信中了。”
博主在文中摘录了苏轼谈词论画3篇文章中的句子,其中有一句就有“呵呵”二字,众网友遂开始奉苏轼为“呵呵”一语的缔造者。网友翻出苏轼评论己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时,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其中有:“亦自是一家。呵呵。”
韦庄也“呵呵”
随后,又有网友反对,以韦庄《菩萨蛮》5首中的第4首“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为“证据”,认为韦庄比苏轼早出生200年,所以韦庄才是“呵呵”的创造者。
一时间,响应者甚众,网友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欲将“呵呵”的家谱查得一清二楚。
探源“呵呵”有趣没意义
以上网友的发现,确实让人感觉很有意思,但也有清醒的网友表示,古文与今文含义千差万别,即使苏轼韦庄说过这两个字,却也并不见得就是现在的意思。所谓此“呵呵”非彼“呵呵”。
而部分语言学专家也表示,追究“呵呵”的根源并无太大意义,但探讨这类问题本身是表达对传统文化兴趣的一种体现,值得鼓励。
古代诗人谁最爱说呵呵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笑声。
看看唐宋诗人怎样玩转“呵呵”
天使用的大多数流行语都是现代人的专利吗?
呵呵,NO!
2014年,网友评出“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呵呵”榜上有名。八成网友表示聊天经常用“呵呵”,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呵呵”,无奈时用“呵呵”,自嘲时用“呵呵”。“笑声里含义深刻,不显山不露水,让你琢磨不透。”以至于有人形容这个词只有一个用处:以最大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全部热情。
其实,呵呵本义并不是用来激怒对方。不信且看唐代诗词:
天仙子(唐·韦庄)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菩萨蛮 其四(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曹全碑体
再看唐代寒山大师如何玩转呵呵的:
我见东家女,年可有十八。西舍竞来问,愿姻夫妻活。烹羊煮众命,聚头作淫杀。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
唐代吕洞宾道长也是玩“呵呵”高手:
鼎里坎离,壶中天地,满怀风月,一吸虚空。尘寰里,何人识我,开口问鸿濛。云中。三弄笛,岳阳楼外,天远霞红。笑骑黄鹤,暂过海陵东。拂袖呵呵归去,銮和玉佩,风响乔松。君若要,知吾踪迹,试与问仙翁。
李隆基墨迹
再看唐代禅师智常如何“呵呵”:
牛皮靸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
那时“呵呵”都用来形容笑。
据考证,“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宣 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唐寒山《诗》之五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其意重在表现笑。再看宋朝:
渔家傲 其一(宋·净端)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再奈长江讨。重添香饵为钩钓。钓得锦鳞船里跳。呵呵笑。思量天下渔家好。
有感(宋·文天祥)
心在六虚外,不知身网罗。病中长日过,梦里好时多。夜夜频能坐,时时亦自歌。平生此光景,回首笑呵呵。
米芾墨迹
满庭芳(宋·刘山老)
跛子年来,形容何似,俨然一部髭须。世间许大,拐上做工夫。选甚南州北县,逢著处、酒满葫芦。醺醺醉,不知明日,何处度朝晡。
洛阳,花看了,归来帝里,一事全无。又还与瓠羹,再作门徒。蓦地思量下水,浪网上、芦席横铺。呵呵笑,睢阳门外,有个大南湖。
糖多令/唐多令(宋·宋先生)
搬载渡黄河。金关牢闭锁。运九还、须是功多。光透帘帏红似火,见金钱、万千朵。
过水涌银波。充开牛斗过。进工夫、□□蹉跎。见个真人便是我,暗欢喜、笑呵呵。
马王堆帛书
梅花喜神谱 其一十三 大开一十四枝(宋·宋伯仁)
西施无限愁,后人何必效。只好笑呵呵,不损红妆貌(颦眉)。
寄谦上人(宋·张嵲)
屋里迷家张处士,上门指路上人谦。如今线索都齐露,拍手呵呵未是忺。
雪峰真赞(宋·李之仪)
衮毬输了一只脚,答语失了一只眼。却将两只杀人手,不妨捞虾只摸蚬。
踏翻船子月是谁,撞破烟楼如掣电。树倒藤枯笑呵呵,春光更觉家家遍。
行香子 其一(宋·沈瀛)
野叟愚痴。一向昏迷。笑呵呵、前事皆非。从前业债,今尽拼离。也不能文,不能酒,不能诗。
屏除人事,闭却门儿。于其中、别有儿戏。几般骨董,衮过年时。待参些禅,弹些曲,学些棋。
马王堆帛书
寄元老 其二(宋·邹浩)
欲知别后事如何,门巷苔生雀可罗。偏称解衣槃礴裸,真为静处萨婆诃。鬼神密护炉中药,风雨深藏壁上梭。惟是葛藤犹入念,有时西望笑呵呵。
邹浩更猛,呵呵呵呵呵呵呵……
云溪文庆长老画像赞(宋·邹浩)
不选在在处处,长是哆哆啝啝。饭了要睡便睡,睡了要歌便歌。
呵呵呵呵呵呵,且道一把茅下。翁子三家村里,老婆相去几何。咦。
锦钱余笑 其一十五(宋·郑思肖)
叫笑舞荒唐,面上生雪霜。一味呵呵笑,赤脚走四方。明月忽见憎,憎我太枯清。我亦骂明月,骂月弄光明。
沁园春 其五 饯张倅(宋·姚勉)
明月扁舟,轻逐江鸥,翩然赋归。任颠风掀舞,涛山浪屋,少顷平定,一碧琉璃。柳絮浮云,有无根蒂,到底不磨真是非。呵呵笑,笑人情似纸,世事如棋。
宜堂事事皆宜。把杯酒论文更有谁。记风云满席,吟情浩荡,龙蛇满壁,醉墨淋漓。别后相思,有书寄否,春在梅花第一枝。重相见,约柳堤撑舫,竹阁寻诗。
棘隐壁 其二(宋·白玉蟾)
幽鸟噪岩谷,寒烟锁薜萝。忽遇金蟾蜍,无人自呵呵。
可见,古人早就在用我们流行用的“呵呵”了。在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普遍,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
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看到这里,几位禅师早已笑呵呵,遂成偈语:
偈颂(宋·释了朴)
桃花红,李花白,东君怯寒辨未得。且令蝴蝶舞三台,啄木和成十八拍。呵呵呵,可怜陌上游人,开眼堂堂著贼。
偈颂(宋·释了惠)
孟嘉已前,渊明去后。谁家篱畔欠黄花,那个杯中无白酒,重阳只是九月九。阿呵呵,始信茱萸茶苦涩,展眉人少皱眉多(重阳)。
偈颂(宋·释心月)
去年今年,八月九月。一树两树,丹桂离披。三枝四枝,黄花漏泄。于斯见面不相逢,于斯相逢复相别。老丰干心未歇,骑个无齿大虫,只管见人饶舌。阿呵呵,南北东西,一团生铁。
偈十二首 其一十一(宋·释文准)
今朝腊月十五,切忌葛藤露布。者事直下分明,当处超佛越祖。便与么去,苦苦。寒山子能莽齿,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路。呵呵呵。
周伯神喜神赞(宋·白玉蟾)
方丈老仙客,寸心水一滴。双脸红朱砂,两眼点黑漆。白须抚掌笑呵呵,白鹤一去无人识。
此外,“呵呵”也形容说话声音含混不清。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宫梦弼》:“﹝富者﹞已舌蹇不能声,惟爬抓心头,呵呵而已。”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
由此,“呵呵”便由带微笑的拟声词逐渐得意味深长,看到它,有人黯然神伤,有人憋出内伤……
有人说,珍爱生命,远离呵呵党!有人说谣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还有人说,谁要发呵呵给我,直接拉黑,不留情面,除非是说明原因,否则终生不再加入好友。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呵呵”一词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来源是母猪的护崽行为。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文学家、诗人,除了诗文名世,在另一领域也非常出色?
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在诗、词、赋、书法至少四个领域做到了历史前十,而在从政、绘画、饮食等领域亦有实力冲击前十。
林语堂先生可以说对苏东坡研究透了,他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我们先看他那些历史前十的技能:
诗歌苏东坡任杭州副市长(通判)期间,游览了一下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出来了,无论前世后世多少人为西湖写诗词歌赋,就再也没有一个,能赶上他这篇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由黄州(湖北黄冈)贬往汝州(河南临汝)当调研员(团练副使)时,顺道同朋友游了一趟庐山,《题西林壁》又出来了,不仅把景色描述的极富想象空间,还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让苏东坡老先生带货,就凭这两首诗,绝对能把这两个地方搞到只见人,不见景,景去哪里了?被人挤满了。
苏东坡,写出了这两个地方最好的诗句,是最好,没有之一。
好朋友张先在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个十八岁的小妾,高兴坏了,赋诗曰: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回,只隔中间一花甲。”苏大才子去给老伙计贺喜,看到这句后,不知是调侃还是嫉妒心作祟,回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白发苍苍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一首打油诗,做到了千古永流传的程度。
曲词八月十五,喝大发了,万家团圆的日子,想起了自己远方的弟弟。一顿操作猛如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给捯饬出来了。
老婆去世了,愁情百种离绪千般,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成了历史公认的悼念词第一。其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被无数后人不断引用,垄断了上千年的悼词市场。
敲黑板、划重点:苏轼一改“词”作为音乐附属品的功能,成为独立的抒情体裁,相当于以一己之力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就这贡献,说历史第一,不过分吧。
歌赋黄州任团练副史期间,写下了“一词两赋”的传世不朽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后赤壁赋》)。真得感谢王安石,要不是他不计前嫌力保,这大苏就得因为“乌台诗案”给毙了,我们得到哪里再去找这文学史上的佳篇名作啊。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无与伦比的大气磅礴,虽然缅怀的地点有点问题,但依然不妨碍它成为千古奇文,奇文共欣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书法
文章写的好也就罢了,书法还绝妙。苏体书法为“宋四家”之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并称“苏黄米蔡”。
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在其前面的,只剩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了。
苏轼在诗、词、赋、书法四个领域,说进入历史前十,恐怕还是相对谦虚的说法。
接下来,看看有实力冲击历史前十的。
政治苏轼最高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礼部是干什么的?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单位,相当于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四部部长,堂堂正二品,副国级领导。
要说历史上名人做官,那苏轼是铁定进不了前十的。但要论跨界,论文人做官,除了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这俩不争气的皇帝,再加上王安石、王羲之、张九龄等几个一品,其他的,还真不容易找。
绘画苏轼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引自网络)
重点就是这最后一句,这表明了苏轼是“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都创始人了,竞争个前十,想必资格还是有保障的。
饮食苏轼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无论有钱没钱,他都能变着法子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了荔枝,家是可以不要滴。
“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枝”,一见龙眼,家算什么,荔枝也是可以不要滴。
被贬黄州时,钱应该是不够花的,当时的人,吃肉主要吃羊肉,只有穷人才吃猪肉,因为猪吃的少,黄州当地的猪长的那叫一个膘肥体壮。
钱不够花,就得打猪肉的主意,一首 《猪肉颂》,“东坡肘子”、“东坡肉”的硬菜烹调秘方就横空出世,摆到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凭着这两道响当当的大菜,饮食行业,怎能没有我苏大文豪的一席之地。
插播一条,还记得《惠崇春江晚景》吗,前面三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是多么的意境美好啊。
嗯,他话风一转“正是河豚欲上时”,他又想起吃来了。
这不是全部,他还干过的其他行业。
酿酒苏东坡有一个四川老乡,叫杨世昌,这人是个道士,他给老苏弄了个“蜜酒方”,这家伙就急急火火的干起来了,做的不咋滴,因为谁喝了谁拉肚子:“饮者辄暴下,蜜水腐败者也”。
但这怎么能难倒老苏呢,换个地方继续尝试,为什么换地方,一喝就拉肚子的酒,造了谁喝。他在定州尝试搞橘子酒和松酒,相对成功一些了,造的松酒甜而微苦。
六十岁时,他被贬到了惠州,跟当地人民学习酿“桂酒”,大获成功,专门做了《桂酒颂》、《桂酒诗》留念,可惜没留下方法,不然“东坡桂酒”的金子招牌,一定会遍布大江南北。
服装说服装有点大了,但苏东坡确实给自己造了一顶帽子,不要往其他地方联想,就是帽子,高帽子。现在在任何地方看到苏轼的雕刻、图像,他戴着的那顶“高帽子”,就是他自己设计的,史称“子瞻帽”。
以苏轼的才华名气,这“子瞻帽”一出现,立刻就被粉丝们倍加推崇,文人雅士们,纷纷以戴“子瞻帽”为荣。
“子瞻帽”长啥样?看下图:
水利国家水利部在3月份的时候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社等12人纷纷上榜,苏大才子赫然在列。
苏轼不仅为西湖留下了天下第一的文章,也为治理西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没有苏轼,就不会有现在的西湖,更不要提什么的“5A”级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名录”了。
任杭州副市长期间,西湖杂草丛生,淤泥遍野,都快要消失了。苏轼一方面求得朝廷的支持,另一方面废物利用,将清理的水草淤泥从南屏山到栖霞岭筑起一道长堤,堤上广种植被,为了让湖水联通,他一连筑起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这条大堤横跨西湖,成为观景的绝佳通道,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除此之外,苏轼还撰写了《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水利著述,既有实践,又是著作等身,他成为治水名人,可算是实至名归。
中医今年的疫情让大家印象深刻,我国最终能控制并战胜疫情,中医药起了很大的作用。
苏东坡也遇到过瘟疫,也是在湖北。他不忍看民间疾苦,回老家向好友巢谷求得“圣散子”方,控制住了疫情。而为了彻底解决疫情,苏轼违背了对巢谷的诺言,将药方公布于众。
如果这不能说明他精通中医的话,那他留下的养生著作《东坡养生集》和医学著作《苏学士方》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苏学士方》后来与沈括的《良方》合并成《苏沈良方》,流传至今。
有意思的是,因为苏轼书法出众,很多人拿着珍贵的纸张让苏东坡开药方,虽然明知是诈,但他从不拒绝,反而趁机宣传养生、卫生知识。
这人的人品,也是刚刚滴。
就跨界的成就来说,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和苏东坡相提并论了。
苏轼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他的著作中,他竟然使用了40多次“呵呵”,你没看错,就是“呵呵”。
他把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比较: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跟好朋友文与可索要画作,怕人不给,威胁说:不给就自己乱画,署上文与可的名,拿着文与可答应给他画的诗去告状,索赔250匹布帛。划重点了,索赔的不是200,不是300,是250,。
“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疋也。呵呵。”真是个千年难遇的老顽童。
不知道苏轼的在天之灵看到我这么说他,会不会来一句:“呵呵”。
看看唐宋诗人怎样玩转“呵呵”
答:幽鸟噪岩谷,寒烟锁薜萝。忽遇金蟾蜍,无人自呵呵。可见,古人早就在用我们流行用的“呵呵”了。在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普遍,尤其是名人的书信中常常使用。景佑元年(1034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详细古代诗人谁最爱说呵呵
答: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详细以上介绍的就是《古代喜欢用呵呵的诗人(看看唐宋诗人怎样玩转“呵呵”)》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