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执两用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意思一样吗)
即“执两用中”,讲求中庸之道。儒家们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简单说,中庸强调的重点不在“中”而在“庸”,追求的目的在“用”于民,其手段是“执两端”。“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
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即“执两用中”,讲求中庸之道。
儒家们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简单说,中庸强调的重点不在“中”而在“庸”,追求的目的在“用”于民,其手段是“执两端”。“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
依现代可延伸为不哗众取宠,兼顾大多数人利益、采纳各种长处。
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什么意思
即“执两用中”,讲求中庸之道。儒家们以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和行为的标准。简单说,中庸强调的重点不在“中”而在“庸”(即“用”),追求的目的在“用”于民,其手段是“执两端”。“执”就是抓住,抓住两端,用中间的这一块。依现代可延伸为不哗众取宠,兼顾大多数人利益、采纳各种长处。
“执两用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意思一样吗?在哲学上都分别体现了什么原理?
“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能符合实际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确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就叫做“中道”。
“执其两端 庸其中于民”什么意思? 它与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怎么联系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舜)都掌握了,然后采用适中的用于百姓。过与不及是矛盾的,舜巧妙的将其适中化,是将有差别的矛盾统一起来,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重视的和合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隐恶而扬善”可作两种理解:“善”与“恶”的第一层含义,指人言之对错,即听到不正确的说法,就隐去、不采纳,当作没听过;听到别人正确的话,就褒扬、采纳。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原意是说,把其两头,折转来取中。朱熹说:“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朱熹认为,这里的两端犹如物的厚薄轻重。“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是说只在二者之间取中,而是当厚则厚,厚即是中;当薄则薄,薄即是中。轻重之理亦同,或轻处是中,或重处是中。执两端而取中的“中”,不是“折中”,而是“中和有度”,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这句话是说,对听来的意见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选择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
以上介绍的就是《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执两用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意思一样吗)》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