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明朝人为何这样评价海瑞?)
1、简介: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
怎样评价海瑞
1、简介: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
2、作风: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如何评价海瑞?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把海瑞评价为“古怪的官僚模范”:“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1554年,海瑞出任福建南平县教谕,相当于县教委主任,区区八品,任县学四年后,海瑞被推荐升任浙江淳安县知县。根据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作为七品官,海瑞拿到手的月薪折算人民币大约两千块钱,要养活母亲、妻妾、儿女和几个仆人,很不容易。
明朝的公务员工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贪污又被定为是重罪,即便是一两银子也要被砍头,所以低薪峻法并不能制止官员贪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逼”官员铤而走险,巧取豪夺。所以海瑞很长时间以来都是自给自足,自己种菜,自己吃。
海瑞种种不合群举动让浙江官员忍无可忍,想要除掉他,但是他又真的是遵循太祖祖制,没什么毛病,只能联合上书,海瑞的道德实在太高尚了,浙江小地方配不上他,应该晋升到中央去任职。吏部采纳,提拔海瑞为浙江嘉兴府通判。后来本地官员再次公元,等到海瑞三年知县任期满后,平调到江西兴国任县令。后来没多久又升为户部主事,当上京官,正六品。
1566年2月,六品官海瑞上了一则“骂皇帝疏”,指责嘉靖残酷多疑,奢侈迷信,群臣一味奉承,搞得民不聊生,“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嘉靖看完后大怒,要立即杀海瑞。把海瑞关进监狱,忍住不杀他,他知道一杀就成全了海瑞的千古之名,毁了自己。
这就是海瑞,不仅严于律己,更苛以待人,用自己近乎圣贤的标准去衡量每个人,“正到没朋友”,连太监都说从没看到有朝臣跟海瑞说话。百姓对海瑞交口称赞,有的确实是因为海瑞帮他们打赢了维权官司,要回了土地,更多的人没有从海瑞这里受到任何实际好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态驱使他们支持海瑞。撇开海瑞的思维方式,海瑞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能够看到别的官员看不到的百姓疾苦,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大忠似伪,以博直名"——用这句话评价海瑞,只说对了前半句。
先说后半句,海瑞当然不是其他人认为的那样,一心直言是为了自己博得清名。他很清楚大明官场的丑态,更是看透了当时的大明朝上到皇帝下到县衙小吏,无不出于各自私欲的强取豪仗势欺人夺鱼肉百姓。海瑞作为官僚,当然也能像郑何二人那样逢迎附和权势、在官场上捞油水。但是他没有那么做,他有着更大的人生包袱,就是极尽所能去“治本”——要做到这一层,单单靠嘴炮是不行的,海瑞还是亲身践行了一个清流官员的典范。
其实官场的丑态这些,用剧中海瑞的话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人不言”,他不过是“我独言之”罢了。但同时,海瑞也“办事认真”——这点很重要却也相容易被忽视。海瑞是一个能认真办事的清流,而不是只会喷人的嘴炮。
如果只是“博直名”这一点,那他估计在底层就被官僚体系玩死了,根本都进不了京上不了疏。他之所以能够进京,还是他虽然嘴上不饶人思维被认为死板的同时,的确做到了自身作为道德典范,也能干好手上的活,以此获得了赏识而晋升。嘉靖朝后他再次被启用后的表现,也证明了海瑞是个能干之人。他是在说出真相的同时又认真践行着一个理想官员的行为准则。
但是,说海瑞能干,并不是说他就是一个能够治国理政或者封疆柱国之才。事实上,之所以被剧中赵贞吉那样的官员称之为“大忠似伪”,就是因为他本人的思维方式过于死板,事实上根本不适合成为治国之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剧中审理沈一石及郑何二人一案来说,海瑞不满赵贞吉与织造局“同流合污”地贱卖沈一石家产,认为贱卖沈的家产是非法的。沈的家产被贱卖事实上会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但是赵贞吉回答“朝廷要紧的是对倭作战筹措军饷。沈一石的几百张织机能给胡宗宪当军饷?”
有人说赵贞吉实际上和郑何二人没区别,都是典型的本位官僚。这也许没错,实际上按照海瑞所言,走正规流程处置沈的家产的确最终也能换来银子军饷。但问题是,如果按照海瑞这样的做法,等到搞到银子的时候,仗是不是已经结束了?
也就是说,海瑞在此事上纠结于程序正义而完全忽视了国家真正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是什么。
实际上在发生赵贞吉和海瑞这段对话前,嘉靖皇帝和浙直总督在皇宫中就此事有了对话:
嘉靖震惊于浙江官场贪墨的情况,准备以毁堤淹田为突破口彻查官场的贪赃枉法,但是胡宗宪回答国家正处于北虏南倭天灾频仍的多事之秋,此时更需要朝廷上下齐心而不是掀起大狱。若此时追究毁堤淹田情事,牵连大批官员,那么对倭决战还怎么打?各地的赈灾救济还怎么推进?——这些事情都需要人去做。但是若是因为此案而人人自危,可想而知国家大事必然无法正常推进。那么,孰轻孰重呢?最终嘉靖被胡宗宪说服并称赞了胡的“识大体”。
这段对话实际上和之后胡赵二人的对话、赵海的对话是一脉相承的。什么是“识大体”?就是搞清楚对于江山社稷而言,什么才是大利,什么是小弊。
把海瑞和上述的胡宗宪相比,孰高孰低,高下立判。
有违程序正义的贱卖沈家产这样的行为是“小弊”,而搞到军饷打赢对倭决战平息几十年倭患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利”。
而海瑞完全没有意识到不以小弊而误大利这一点,上到皇帝下到赵贞吉都明白的事情,他不明白。海瑞实际上就是站在一个基层公务员的立场上恪守陈规地追求着程序正义误了大局的同时,不断以自身无法被反驳的程序正义呵斥着为保大局而委曲求全的同僚——这便是“大忠似伪”——为了细节正义误了国家大事。
当海瑞被赵贞吉这么问住的时候,我认为他不是在问自己是不是博直名,而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因为小节而误了大事。
所以说,海瑞终究只适合当一位公务员,而不适合当一个执掌大局的官员。终其一生的宦海经历,也是印证了这一点。
清官海瑞名传千古,他真的是一个好官吗?
对于百姓来说,海瑞确实是一个好官。
为官清廉在世人对海瑞的评价之中,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就是他的廉洁。海瑞为官期间,每逢有人升迁,或者是有新官上任,其他人总是会送礼以示庆贺。这其中虽有借机讨好之辈,但是也有一些人是真心为了庆贺。但是即便是被视为人之常情的送礼,海瑞也是拒绝的。不仅如此,他还曾张贴过告示,明确表示“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由于为官清廉,海瑞一直过得十分节俭。
不畏强权海瑞为人十分刚正不阿,所以即便是权贵犯事,他也不曾因畏惧权贵而有所姑息。明嘉靖时期,时任淳安县令的海瑞碰上国公张志伯借奉旨巡察之便四处贪赃枉法。百姓虽对张志伯深恶痛绝,却又碍于他的权势而敢怒不敢言。这张志伯也曾派人向海瑞索要钱银,但是海瑞却是直接将来人给赶了出去。张志伯知晓之后则是亲自来到淳安欲继续对海瑞施压,结果反遭海瑞怒怼。最后张志伯什么好处都没捞到便灰溜溜地自淳安离开。
为民请命同是朝中官员的徐阶有一儿子名叫徐瑛,此人可谓是劣迹斑斑。他仗着家中权势强行霸占他人良田,到处鱼肉百姓。除此之外,他还玷污过一名名叫赵小兰的女子。此事发生之后赵小兰母亲虽曾上官府告状,但是却因县令受贿而反遭惩处,赵小兰的祖父更是被无辜杖毙。当时身任应天巡抚的海瑞正好巡视至此,随后他从赵小兰母亲那里听闻了这一事情。待查明赵小兰母亲所说事情皆属实之后,海瑞下令将徐瑛以及受贿县令全部处死。因为这件事情,海瑞自此受到徐阶的针对,不久之后愤然辞官回乡。
海瑞从正德年间入朝为官,前后历经四朝,为官数十载。在此期间,他虽几经沉浮却始终坚持本心,将百姓提及国家之利益视为重中之重。海瑞为官期间还曾大力兴修水利,整顿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使百姓利益得到维护。也正是因为这样,百姓才会将他称呼为“海青天”。据悉,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期间,他每到一地巡视,当地的贪官污吏便会提前请辞。不过也正是因为海瑞为官太过刚直,所以他在朝中也是经常受到排挤,张居正也因此始终未对他给予重用。
为何明朝人会如此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
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忠孝廉洁的名臣,《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秉刚劲之性,憨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海瑞一生践行“忠孝”二字,但是,史学家对海瑞的“忠孝”却多有否定,认为他“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要明白海瑞“尽忠如蝼蚁”,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那篇著名的奏疏《治安疏》。嘉靖44年,海瑞任职户部主事,给世宗朱厚熜上了一道奏折,直言当时的朝政得失,实则是为了指出朱厚熜的荒政失德。在这份号称“直言天下第一事疏”里,他痛快淋漓地将朱厚熜批了个体无完肤,指责他“迷信道术,荒废朝政”“ 侈兴土木,劳民伤财”“贪恋后宫,朝政松弛”,致使“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
更为过分的是,海瑞居然用朱厚熜的年号讽刺他:“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虽然这句话在嘉靖年间广泛流传于民间,但胆敢直接用这句话怒怼当朝皇帝,恐怕只有海瑞一人。朱厚熜果然气得龙颜震怒,把御案拍得震天响,口无遮拦的大骂道:“畜物,真是气煞朕也!
赶快派人将他拿下,休使逃遁。”御前太监黄锦连忙回到:“皇上,海大人上奏前,已自备了薄棺一副,和妻儿诀别,正在朝房候罪,他是不会跑的。”黄锦的一席话让朱厚熜怔住了,他又将奏折细细查看了一遍,掩而叹息道:“他这是要做比干啊!是要陷朕于杀忠臣之过,可朕不是纣王。”
徐阶看出了朱厚熜矛盾的心理,适时说道:“皇上可不能成全海瑞,让他做第二个比干啊!”朱厚熜终于断绝了杀海瑞之念,但还是下令将他捕入诏狱之中。不过,海瑞的命好,没等到朱厚熜砍他的头,朱厚熜反倒先死了。狱卒给他端上来酒菜,祝贺他就此提前出狱。但海瑞不但将吃进去的酒菜呕了出来,还在狱中穿麻戴孝,如丧考妣似地失声痛哭,搞得同监人犯莫名其妙。
对皇帝如此,那么,海瑞对待同朝官员又是怎样的呢?嘉靖41年,海瑞出任淳安知县,他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党羽。其儿子倚仗权势横行乡里,目中无人。一日,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驿站,嫌小驿站招待不周,便大耍威风,将驿卒吊起来毒打。
海瑞闻讯后,下令抓捕了胡宗宪的儿子,痛打50大板,再着人将其押往总督府,并附上书信一封:“此人胆敢冒充胡大人之子为非作歹,欺压驿卒,蓄意败坏胡大人的名声,不打不足以平民愤。”胡宗宪看到鼻青脸肿的儿子后,还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后来,严嵩党羽鄢懋卿巡视浙江,沿途官吏无不曲意奉迎,讨好巴结,唯恐招待不周。偏偏海瑞主动给鄢懋卿去信,不但痛斥他滋扰州县,奢侈靡费和劳民伤财,还劝其不要取道淳安,“淳安邑小,不足奉迎。”气得鄢懋卿愤愤然绕道而去。
不管是痛斥朱厚熜,还是和炙手可热的权贵直接对抗,都体现出海瑞对大明江山和朱家天下的忠诚,到了扭曲和偏执的程度,简直就如“蝼蚁”一般。另外,海瑞的“孝”也是异常出名的。海瑞4岁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直至海瑞考取功名。因此,海瑞对母亲谢氏可谓言听计从,没有什么能让海瑞违拗母亲的意愿。海瑞一生结过3次婚,还纳了两房妾,但这几个女人的结局都很惨。
这和海瑞的母亲有莫大的关系。海瑞的原配夫人潘氏,勤劳朴素,知书达理,但就是不能生育,谢氏便千方百计刁难她,还骂她“女骡”(不能生育的女人),最后强迫海瑞休了潘氏。二夫人许氏倒是为海瑞生了两个女儿,但却没能生出儿子来,谢氏同样不能容忍,又撺掇海瑞将许氏逐出了进家门。三夫人进门后,在海瑞55岁时就莫名其妙地暴毙了。
当然,后来的小妾总算还是替海瑞生下了两个儿子,但都一一夭折了。海瑞婚姻的悲剧,主要源于母亲的刁蛮刻薄,以及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敬畏。为了“孝敬”母亲,海瑞宁可对妻妾绝情寡恩,宁可任由母亲对她们打骂驱离,把儿媳当作出气筒,也不愿母亲受一丁点委屈。从某种程度上说,海瑞的这种“孝”,就是一种“憨孝”,是一种扭曲的“孝”。海瑞确实是忠孝之人,但是为了执着于“忠孝”的概念,做出违背人性的问题。不知道是中封建流毒太深,还是他本身性格有问题。
“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明朝人为何这样评价海瑞?
答:海瑞是一个大无畏的清官,说到他不得不说到一个女人,他的母亲。海瑞的一切,永垂历史的清名,一身不容玷污的正气,让人诟病的婚姻观,都是他的母亲给予她的。同是一手将儿子养大成人的寡母,孟母会改变环境让孩子健康......详细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答:其实官场的丑态这些,用剧中海瑞的话就是“人人皆知,但人人不言”,他不过是“我独言之”罢了。但同时,海瑞也“办事认真”——这点很重要却也相容易被忽视。海瑞是一个能认真办事的清流,而不是只会喷人的嘴炮。如果......详细以上介绍的就是《怎样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明朝人为何这样评价海瑞?)》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