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春节是否异化(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

春节是没有被异化的,只是人们的生活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异化。春节确实越来越“仪式化”,可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消逝。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一种滚动,其中有“丢失”(文化或生活方式),也有“新生”(文化或生活方...

春节是没有被异化的,只是人们的生活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异化。春节确实越来越“仪式化”,可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消逝。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一种滚动,其中有“丢失”(文化...更多春节是否异化话题,以及更多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春节是否异化(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

春节是否异化

春节是没有被异化的,只是人们的生活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异化。春节确实越来越“仪式化”,可这并不代表它本身的消逝。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一种滚动,其中有“丢失”(文化或生活方式),也有“新生”(文化或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一些“丢失”,就否定“新生”的存在,也不能因为“新生”的存在,就唱衰“丢失”的传统。

为什么要过年?

一年又一年,年年盼过年。可我们为什么要过年?

传说中的“年”是一吃人的怪兽,而实际上过年的习俗要古远得多,大约虞舜时期就已出现,因为它和历法紧密相连,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展现。

现今“年”的推定是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的《太初历》定下来的,风俗也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两千多年来,虽有演变,但并无异化。

“春节”这个词是民国初推洋历(公历、阳历)废中历(农历、阴历)时,把元旦给了公历,于是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因为立春在正月,按照传统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正月里立春是节,雨水为气。春节这个词汇,其意并不完全覆盖过年,中国人更普遍的说法是:过年。

可以看出,“过年”是汉民族、汉文化独特的一个风俗现象,别的民族和国家也有迎接新年的仪式,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元旦时也有盛大的焰火晚会等庆祝活动,但是都没有中国人过年这么古远、持久、执着、丰富、浓郁、热闹。

外国人叫迎新年,中国人叫过新年,迎是等待,新年来了接住就行,元旦过了就完了;过是过程,是经过,是参与,一件事一件事的过,一个仪式一个仪式的过,一日一日的过。从进入腊月到正月十五,年事一个接一个,年味一天盖一天。中国人过年繁琐漫长辛苦劳累,可为什么我们爱过年呢?

儿时过年意味着放寒假,穿新衣,吃肉菜,放鞭炮;走亲戚,拿一毛钱的压岁钱;打灯龙,看各式各样的热闹。“年”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开心与快乐,所以盼望和期待。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体会到年的深沉与厚重,年的丰富与鲜活。

“年”是农耕文明的庆典。武帝陵距自己的村庄大约在八公里左右,儿时经常遥看。在西汉时期,农业己经成熟发达,农耕文明己丰富强盛,所以才有汉匈战争,才有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才有大汉民族,才有覆盖东亚的汉文化。

《太初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是汉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因为土里刨食的艰辛,收获来之不易,需要盘算休整,也要激励庆祝,而腊月和正月中间正好是农闲时节,地里没有庄稼活,如果把庆祝活动放在春、夏、秋季显然不合适,虽然时令上有花果飘香、丰收喜悦,但农人没有时间,自然温度也没有聚拢的需求。

如果把庆祝活动放在入冬,象公历的元旦,人们也有时间,寒冷也迫使人们聚集,但天气一天天变冷,庆祝活动不能给人自然上的启示和希望。所以把庆祝活动放在腊月和正月的中间,最为合适,人有时间有心情有意愿,腊月里来忙碌,正月里来是春天。

现今的工业化、城市化潮流并不能掐断农业文明的传统遗存,虽然年味淡化,但工业文明的人性挤压又将促使“年”的情感回归。

“年”是血缘关系的展现。回家过年,为的就是和亲人团聚。爷伯叔要拜一遍,舅姑姨要走一遍。“年”基本是以血亲关系为核心纽带,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为小辈宽心。拉家常,扯闲篇,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来来往往的场景戏,完全是亲情演绎。

所以出国旅游是渡假,公园游玩是休闲,寺庙烧香是求神,同学聚会是应酬。和家人亲人在一起忙活才是过年,只有家和亲人才能给予安全、温暖、宁静、幸福。

“年”是情感世界的释放。年是节,年亦是关,年关难过。人生多苦难,生活遍艰辛,家家都有难念之经,人人都有难言之隐。

儒家文化的内敛压抑,让每一个汉人都活得很累很苦,所以人们要释放。这样就有了“年”的火红的主色调,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灯笼。有了爆竹烟花的爆炸和燃烧,甚至于有打铁花、社火表演的猛烈和血性。

西方文化中的人是理解不了中国人过年要燃放爆竹的,浅薄崇洋的人也以为那是陋俗,近几年又归罪于成霾的因素,岂知不燃放烟花爆竹,霾也常来常往。而诉说是人的基本需求,倾诉当然优先选择亲人,只有亲人才能最理解你。而过年就是获取理解帮助的最佳时节。所以过年,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平抚、满足、激励,人就可以重新抖擞精神,迎接新的一年。

“年”让人生更有意义。在宇宙中,人不如尘埃,尘埃尚可存于泥土之中,人不过是生命的时间展现,人死只是时间能的瞬间释放,所以人生本无意义,和蚂蚁一样。那么人为什么活着?而且要活得顽强,这样就需要人给人生附着意义,而中国人自古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活着就是为了过年。

过年设置了很多的仪式,完成一个仪式就附着了一层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各个仪式中确立。比如在关中地区,除夕傍晚要去请先人,到逝去的先人坟墓请魂,点蜡烧钱。家里死人的要守孝三年,门上贴的是白对联,三年内大年初一要接待亲戚的祭拜,叫做“新初一”,所以大年初一只上本村有新初一的人家祭拜,只走有新初一的亲戚。祭祀先人,就要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先人,就得活的有意义。

在过年中,长辈通常要和小辈聊天聊到祖先,讲讲老先人是怎么回事,先人做了哪些事,理理本家和亲戚的脉路,你就会搞清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并将要向哪里去。

在过年中,我们会体会到汉民族的顽强坚忍,体会到汉文化的博大深邃,就知道中华文明为什么生生不息,因为我们是一年一年过来的。

在工业化、城市化、西方化的社会发展中,已经很难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但中国年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最有生命力的风俗习惯,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的基因符号。

对于过年,我们越融入越舒服、越快乐、越幸福,越隔绝越困惑、越苦闷、越挣扎。做为中国人,我们需要“年”而不是“年”需要我们,因为在过年时,我们才清楚自己是谁。

温暖加热温暖,亲情抚慰亲情,希望点燃希望,快乐引发快乐,幸福感染幸福。

过年生命才生生不息,过年生活才丰富昌盛,过年我们才踏实宁静。

我们满怀喜悦地期待年的来到,不仅是体味亲情、温暖和爱,更因为春在年的那一边,过完年将春光明媚,春花烂漫。

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请说重点

今天,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冲击。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br/><br/>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

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会对生活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确认。古代的春节最初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功能,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那是春天的主调。而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休闲型、娱乐性消费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会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时尚。传统春节的意义虽然在目前来说还占主要地位,但并不等于说传统春节的习俗我们都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有些已经失去群众基础的喜好(比如厕神的习俗)就会逐渐被淘汰;有些形式新颖符合春节意义的过节方式,就有可能被民众接受并推广。现代人过年,在履行团圆、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风俗之外,还出现了种种新潮的形式,使得过年有了新的创意、新的情趣。比如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贺年、手机短讯贺年等。网络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行网上过年,只要登录互联网,大红灯笼、鞭炮、鲜花、新春套餐、网上贺卡等等,一幕幕喜庆的场景映入人们的眼帘;还有网友将自己过年的情景拍成视频传给外地的亲朋,利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来演绎新的拜年方式 。可以说,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产生了春节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民众对春节习俗的重视、选择和改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

春节是否异化(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

以上介绍的就是《春节是否异化(中国春节在当代有什么变化)》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