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蜉蝣是什么样子(什么样浮游虫)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更多蜉蝣是什么样子话题,以及更多什么样浮游虫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蜉蝣是什么样子(什么样浮游虫)

蜉蝣是什么样子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前要在水里活1至三年,成虫不取食,成虫后的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蜉蝣是什么样子的?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总称,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历史。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36种。蜉蝣目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体璧柔软,复眼发达,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幼虫生活在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或溪流,大部分存在于温度适中、不断流动的活水中,少数可在咸水中生存,有一种甚至在陆地上生存,成虫生活一般在飞行中度过。除南极洲,北极高纬度地区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全世界均有分布。

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

大部分蜉蝣幼虫的生活重心就是进食:一部分是滤食动物,用前腿和口器上的刚毛收集悬浮的食物;一部分则食植物或其他生物碎屑。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蜉蝣成虫在其短暂一生中负责交配,繁衍后代的任务。

拓展资料

古人云:“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其实是指在稚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著的亚成虫期。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少则几小时,多则1至2天,少数能超过10天。蜉蝣一旦变为成虫,其口器就会退化,失去进食的功能。因而,成虫期的蜉蝣便会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积蓄在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蜉蝣生存时间就变得短暂了。

什么样浮游虫

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份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蜉蝣目的昆虫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蜉蝣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蜉蝣栖于水溪和池塘中,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蜉蝣属古生翅类,号称活化石,早在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蜉蝣便已振翅穿行于蕨类植物形成的森林中。

蜉蝣幼虫的外形是怎样的?

蜉蝣的幼虫是生活在水里的,幼虫要经过几次蜕皮才能变为成虫,成虫的触角呈短刺状,咀嚼式口器极度退化,有的已完全在背上,腹端还有三条又细又长的尾毛。蜉蝣成虫的全身十分柔软,并且能反光。

蜉蝣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的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栖于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种。前翅膜质,三角形;後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 寿命最短的昆虫,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mayfly)。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号称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蜉蝣目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蜉蝣通常用来比喻什么样精神的人

蜉蝣比喻活在当下,坚强乐观的人。

蜉蝣是一类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蜉蝣体形细长,体璧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咀嚼式,但上、下颚退化,没有咀嚼能力。翅膜质,翅脉网状。前翅很大、三角形。后翅退化,明显小于前翅。

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

蜉蝣是什么样子(什么样浮游虫)

以上介绍的就是《蜉蝣是什么样子(什么样浮游虫)》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