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什么意思(”敢于勇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的见解)
勇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冒险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一种必备姿态和素质。可是很多时候凭借“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候还要克制自己,要懂得适当示弱,你有这样的勇气去做,但未必就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去做,有...
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什么意思
勇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冒险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一种必备姿态和素质。可是很多时候凭借“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候还要克制自己,要懂得适当示弱,你有这样的勇气去做,但未必就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去做,有时候,人应该懂得让自己害怕,要懂得做一个“不敢做”的人。勇气是成功人士的必备要素,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仅需要谋略、需要毅力、需要运气,同时也需要勇气,如果你不敢去做梦、不敢去实施,那么就没有办法从普通人中超脱出来。但是“勇”和“不敢”是两码事,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勇更多的是思维上的感性认识,是一种自信,而不敢则是行为举止上的“理性”判断。
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
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
很多人说这个人好勇敢,我觉得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我们勇而我不敢。很多时候我说有这个勇气,我敢动,我想,但是最后我不敢,我对规则、对规律、对莫名其妙的力量有尊重,我敬畏。
―马云
老子曾经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冒险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一种必备姿态和素质。可是很多时候凭借“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时候还要克制自己,要懂得适当示弱,你有这样的勇气去做,但未必就一定要不顾一切地去做,有时候,人应该懂得让自己害怕,要懂得做一个“不敢做”的人。
无论做什么,无论有怎样的理想,我们都应该对生活、对人生怀有一些敬畏之心,不要太过主观太过情绪化,要懂得去尊重规律,尊重市场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活规律。更为简单地说,就是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你可以有想法,可以比别人更加勇敢,但是有时候应该比别人更加理性,要更加懂得去敬畏生活。
勇气是成功人士的必备要素,一个人想要成功不仅仅需要谋略、需要毅力、需要运气,同时也需要勇气,如果你不敢去做梦、不敢去实施,那么就没有办法从普通人中超脱出来。但是“勇”和“不敢”是两码事,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勇更多的是思维上的感性认识,是一种自信,而不敢则是行为举止上的“理性”判断。
很多年轻人常常会说:“给我一笔钱,或者给我一个机会,我就敢于投资,我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可事实上成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如果成功仅仅凭借勇气、大胆,那么这个世界的成功人士会翻上好几倍。事实上,80%的人可能都和你一样,有理想,敢闯敢干,但是最终成功的可能只有20%。理想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执行的过程中多数人都盲目自信。所以年轻人应该懂得克制自己,不妨学习一下马云,努力从马云的经历中获得一些营养和经验。
回顾阿里巴巴的成长,马云常常会为自己当初的勇气感到自豪,正是因为当时足够勇敢、足够自信,才确保阿里巴巴发展壮大起来。但是与此同时,马云时时记得那些发展道路上的辛酸与坎坷,也明白很多时候并不是团队的努力让他们渡过了灾难,也不是他们自己具备了足够抵抗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正如他所说,自己从未料想会如此成功,马云认为那是一种莫名的力量,是一种规律性的东西,一直在支撑和助推着阿里巴巴往前走,这种力量让他心怀敬畏。
马云知道自己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大好时机,十年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呢?谁能够预料到事情会怎样发展,所以在阿里巴巴不断扩展和高速发展的时候,他反而显得更加理智和冷静。他明白市场风云变幻,很多时候勇气不能带来一切,也不能成就一切,合理的、稳健的发展模式也许才是上上之策。
在马云看来,即便阿里巴巴成为同行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而且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依然要注意休养生息,依然要懂得韬光养晦,要懂得在市场竞争和发展规律面前感到害怕。比如,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发展,很多人建议阿里巴巴尽早上市,其实阿里巴巴的任何一个成员,包括马云自己都希望阿里巴巴能够上市,希望它在国际市场有一番作为。但是马云冷静分析了时势,他认为阿里巴巴有勇气和实力上市,但是上市也应该选择正确的时机,需要确保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领先位置,而这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来观察,在当时的条件下,马云不敢冒那样的风险。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上市时间一推再推。
勇是指导思想上的一种“进”,不敢则是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止”,一个人不能想到什么就义无反顾地去做,而应该考虑这么做的后果,应该对未来的生活保持适当敬畏,这不是一种懦弱和胆怯,而是一种更为合理的发展战略。
股神巴菲特曾经有一句名言: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其实巴菲特和其他巅峰投资者一样都有勇气在股市里闯荡,毫不客气地说,他比其他人更有立足的资本,也更有勇敢的底气。但是在巴菲特看来,勇气不一定能够帮助自己挣到更多的钱,当别人都贪婪的时候,当别人都勇猛向前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下来,需要尊重某些规律,需要让自己有敬畏和恐惧之心,一旦你无所畏惧,就会被那些规律所绊倒。
不过事实上,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年轻人,总是认为敢想敢干敢闯就一定能够成功,殊不知一腔热血并不一定会带来成功,相反,还可能让自己跌入深渊。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乏有野心、有勇气的人,缺的是能够适时止步的人。每个人都可能有很多疯狂的想法,每个人都可能会无所畏惧地为着理想而奋斗,但勇气也有可能是盲目的,勇气容易让人陷入极端的自信和跃进状态。
有个企业家说过:“如果一个团队中,有10个人都举双手赞成某个行动,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大家可能进入了狂热的状态。”事实上有些企业已为此做了一些防范措施,针对一项计划的实施,10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努力找出不可实施的因素。这就是一种“不敢”,企业如此,人更应该如此。年轻人应该有梦想,而且有梦想就要勇敢地去实现,可是也要记住千万不能让勇气完全操纵自己,在信心满满的时候,内心应该有一个声音时时提醒自己:我不能轻易就这么干。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敢于勇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的见解?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而能够生存。此两者都是勇,但是却由表现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这就是自然规律,可又谁知天意呢?圣人也很难判断,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淡然筹谋天下大事。自然是广大无边的,所无不包,没有一点疏失。
[评析]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哲思 | 老子《道德经》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哲思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道德经》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历史经典书籍,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第七十三章节,用日常口语化,通俗易懂的笔触将老子的思想表达出来,有理有据有新意,说得渗透。重点告诉读者,以柔制刚,凡事不要凭借一腔热血,冒然行动。这一篇好文章,值得细心品鉴。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主要讲不争,人一旦陷入争斗之中,首先自己就劳累了,就要奋斗,就要策划;其次必然成为众人目标,也就使得自己成了竞争对手。但凡争夺,从来都是腥风血雨,披荆斩棘。
你越是要得到,越得不到;调整好思想;抱着“得到最好,得不到也无所谓”的心态,反而能够顺顺当当。
下面来看看老子在这一章节所强调的内容: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过于勇猛往往没有好下场;勇于柔弱,勇于不敢则可以存活,这两种表现,有的得利,有的受到伤害。
秦武王喜好比武角力,任用大力士任鄙(bǐ),乌获,孟说等人皆得大官;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jìng)骨,气绝而亡,年仅二十三岁。
一个皇帝,非要和底下大力士比赛举鼎,而且非要争口气,胜过对方,结果死于举鼎。
所以,过于勇猛并不是好事儿。
同样还有子路,很勇猛,非要凭着一腔热血赶回去救孔悝,结果死于内乱;而高柴逃跑了,并且成为孔子学生中最长寿的,一直活到128岁。
《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结缨: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lǐ)的家宰(zǎi);孔悝作乱,子路不从,因而受到石乞(qǐ),盂(yú)黡(yǎn)的戈(gē)击,帽带子被碰断。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结缨(yīng)而死。
2.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上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有些事儿,真不一定,人算不如天算;智慧的人也难以解释;明明应该进入名校,结果考场失利,成了一生遗憾,说不定。
有些人,一生也不努力,无所事事,随遇而安,却稀里糊涂地发了横财。
3.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自然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
不应而善应:不善言辞却得到大家敬仰,或者说不随便答应人家,人家非要你做啥,要么断然拒绝,要么不说话,反而敬重你;你的言辞,具有了威仪,大家纷纷响应。
不召而自来:不刻意召唤而万物自归其所。
繟然而善谋:从容不迫却善于策划,着急反而做了很多幼稚愚蠢的事儿。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规律,浩瀚无际,从来不遗漏;包括宇宙也有宇宙的规律。
现在这句话,更用于警戒犯罪;你不要做坏事,抱着侥幸心理,一旦做了坏事,必然逃不掉。
其实老子这句话的范围更广;你要合乎自然的做事儿 ,不合乎自然,就会得到不好结果。
比如不注意休息,就会心情不佳,导致身体不舒服;一环套着一环,从来没有一个例外。
为人处世,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擅长之处,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深入下去,发挥个人能力,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最终得到那个善的结果;一旦刻意去追求,勉为其难地去竞争,往往让自己失望,使得别人感到厌恶。
所以始终以不争为原则;能不争就不争;但务必要在自己领域深耕下去,无为而无所不为。
“勇于敢则杀”表达是什么意思?是出自哪里的?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出自《老子》一书,属道家经典理论,也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就字面意义上说,老子这是在告诉世人,"逞强好勇”会给人带来危险,以柔弱姿态处世,往往可以保全自己。
有人将这里的“敢”理解成“勇敢/坚强”,以此说老子在提倡人“懦弱”,因为他反对“坚强”?是这样吗?不是这样。道家老子这里说的“敢”,不是日常意义中积极向上的“敢”,而是超出自然之道的“敢”。毕竟,“勇敢”跨越一个度,就是鲁莽,“坚强”跨越一个度就是“莽撞”。
道家老子所批评的,总是违背自然之道“过度”的存在。而在好强好勇的年代,“过度”几乎是人身上的“通病”。就拿“勇敢则杀”来说,“过度勇敢”与“盲目柔弱”都是“自毁”的典型方式,各位觉得呢?
1、勇于敢则杀?老子:好强好勇要知道“度”
道家老子思想十分精妙,思辨性相对较强,毕竟老子研究的“道”要理解起来,就需要思辨。所以,对于道家典籍的理解,《老子》也好,《庄子》也罢,都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要基于对道家思想特色的一个整体把握,分析其意义,看到文字背后的“精神”。
我们知道,道家的“道”,无论是自然而为,还是顺其自然,这之中都有一个“适度”的意味在里面,那么“过度”的东西,便是违背“道”的存在。老子批评的也将是违背“道”的存在。于此再来理解“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中,老子说的会伤害人的,不是“坚韧”,更不是“勇敢”,而是“逞强好勇”。“逞强好勇”是莽撞的,亦是容易招来祸端的,于此“勇于敢则杀”说通俗些,大抵便是劝“浮躁、莽撞的人”要“低调”一点,脚踏实地一点,有韧性一点。于此,老子也由“勇于敢则杀”引出了“勇于不敢则活”。
2、勇于不敢则活?老子:柔弱不是退缩,而是充满韧性
从道家思想特色来看,过于刚强、逞强好勇与过于懦弱是一样的,一样是“过度”,是违背“道”的,会“伤身”,于此,老子这里的“不敢”不是说“懦弱”,而是一种充满韧性的“柔弱”。这种“不敢”的“不”否定的是“敢”里面的“过度”。
去掉这个“过度”,则是充满韧性的有礼有节了。
学者刘斯奋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入世进取、自强不息只是个体生活的一个维度.....过度强调进取有为、谋利计功,会让个体走向私欲膨胀和恶性竞争。”
而老子所宣扬的“柔弱”,便是抵制这种“私欲膨胀”和“恶性竞争。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句话一方面是老子在告诉我们,逞强好勇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伤害;一方面也是在指导我们,把握度之充满韧性的柔弱,能帮助我们保有生机。
以上介绍的就是《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胜什么意思(”敢于勇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的见解)》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