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是互文吗(《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原文翻译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不是互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互文。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
明月别枝惊鹊是互文吗
明月别枝惊鹊不是互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互文。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明月别枝惊鹊是互文吗相关拓展阅读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原文翻译赏析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作者: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译文:
梅花已从繁茂的枝头落下花瓣千片万片,还自作多情,学着雪花般随风飘转。 昨夜响起的笙歌容易散去,酒醒过后增添了无限愁思。
登上楼台只觉的春天的山岭四面皆是寒气,远处的大雁尽数飞过,黄昏时候烟霞深浅不一。 片刻间倚着栏杆的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用鲛纱掩去泪痕暗自思量了一遍又一遍。
本页内容由不见长安上传,版权归原作者不见长安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返回▲
注释:
梅花已从繁茂的枝头落下花瓣千片万片,还自作多情,学着雪花般随风飘转。 昨夜响起的笙歌容易散去,酒醒过后增添了无限愁思。
登上楼台只觉的春天的山岭四面皆是寒气,远处的大雁尽数飞过,黄昏时候烟霞深浅不一。 片刻间倚着栏杆的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用鲛纱掩去泪痕暗自思量了一遍又一遍。
本页内容由不见长安上传,版权归原作者不见长安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返回▲
赏析:
从这首词的结尾“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人们会知道它是一首写思妇闺怨的艳词,从全词的内容看,也的确如此。 而除了闺怨之外,这首词还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联想。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梅花似雪,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如果读者把梅不仅仅当作景物,而是当作生命来看,这景象就是悲哀的了,“犹自多情”一句,更加重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如果再进一步,把这自然生命的悲剧与人生的种种悲剧联系起来看,这三句就更具有了深广的意蕴,如叶嘉莹女士所说,“写出了所有有情之生命面临无常之际的缱绻哀伤,这正是人世千古共同的悲哀”了。
这种联想,并不是捕风捉影,而是由作品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大自然中的花落飘零,与人生中的良辰易逝、生命无常,是如此的相似,人们执著地企图在彻夜笙歌、沉酣美酒中去追求去把握生命,可是转瞬之间,能把握的一切全都消失在虚空之中,正如同繁枝梅落,似雪随风一样。 梅离枝头,尚且流连“多情”;人生中的好景不长、笙歌散去,又怎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无可奈何!
作者在这首词中的感慨,似乎是飘忽无端、不可确指的。 但通过合理的联想,读者似乎又可以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痛苦和悲哀,想象“昨夜笙歌”这个词所凝聚的人生失落的悲凉,懂得“梅落繁枝”所代表的多情生命之陨落的意义。 而这些,正体现了冯延巳词意蕴深广、“堂庑特大”的特点。
冯延巳的词里,不乏艳情的描写。 如“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鹊踏枝》)、“香闺寂寂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燕脂脸”(《归自谣》)等等,与“花间”词并无明显的区别。 但他也有些作品,既不同于温庭筠的“艳”,也不同于韦庄的“浅”,更绝少《花间集》中的色情味道。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词的风格,那就是“雅”。
明月别枝惊鹊不是互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互文。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以上就是53成考网整理的关于明月别枝惊鹊是互文吗(《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原文翻译赏析)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让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