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生活常识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我体验以及来自他人的评价。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我体验以及来自他人的评价。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更多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话题,以及更多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的详细内容,欢迎浏览我们的专题频道。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自我体验以及来自他人的评价。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

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

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不断的调节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个体的需要、动机等也伴随其中。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优点缺乏信心,而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反之,如果个体长期自我中心,盲目乐观,停留在暂时的成绩上,这将阻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扩展资料:

培养自我意识

1、培养内在自我意识

我们会努力理解自己的感受,怀疑自己相信的东西是不是可信,或者努力解释一个消极的结果为什么会发生。看上去我们是在认真反思,但实际上,作者发现,这样的自我反省不能让人提升自我认知。

2、正确的自我反省

当你又开始为一个错误纠结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别人会像我一样关心这件事吗?如果答案是“不会”,那就努力去忘掉这个错误。别人并不会特别关注我们的错误,我们也没必要在情绪上苛责自己。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1.早期的生活经验

当我们小的时候,“我”的观念非常模糊,很多的价值取向都处在一个摸索未定的状况,因此这个时候,生活中的经验对我们影响就变得非常重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尤其大。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于持一种“敬天法祖”的宿命观,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往往不鼓励人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人要谦逊、内敛、不露声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我们常常吝于赞美和鼓励,而以批评、贬谪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形成一种外控的性格,对人生保持一种经过刻意压抑下的消极和被动的态度。

心理学家发现,自我概念在生命早期就基本定型,大约在儿童中期,也就是10岁左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已经相当的稳定,环境只会导致自我评价的短暂改变,很快,一切都会回到原来的自我概念。

2.年龄与成熟

一个人年龄越大,心理越趋于成熟,他的自我概念也会逐渐地变得客观。研究者发现,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比小学三年级学生更接近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越能“自我知觉”,对环境越具有主导性和客观性判断,不至于随波逐流,莫衷一是。同时,早熟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有自信、适应能力也更好,比较能够获得好感和正面评价。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可以帮助一个人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取得正面效应。

3.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

一个人所来自环境的整体文化水平会明显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总体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的人们,通常表现出一种“安全、自信乃至优越”的自我评价。而来自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区域的人们,通常会对环境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

环境的变化也同样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我。研究显示,一个人接触的环境越丰富,则他的身心各方面发展都要比单一环境中的个体更好。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经验,总结出更为丰富的环境互动方式。环境接触得较多的人,相对于在单一环境中成长的人有更多的安全感。

4.性别

在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男性曾经是获取生存资源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中国,重男轻女的观点一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甚至在现代,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观点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性别对自我概念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要求不同,一般文化都期望男性有高一点的外在成就,包括学历、财富、地位等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往往对男性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鼓励;相反,女性往往被要求在内在成就上有所建树,人们对女性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修养、道德上,对外在成就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给予的鼓励也少。这种不同的对待方式,使得男性必须以一种较强的自我概念来面对挑战,而女性,则以一种温和的自我概念来适应环境。

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因素有哪些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青少年已能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特点有所区别。多数青少年基本上能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青少年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正是由于这种分化才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为上的主体性,产生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进行评价时,也将个性是否完善放在首要位置。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青少年能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内心品质,评价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情况等,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青少年在其言行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总之,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形成的原因

你好,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不高,自身认知不足,自我意识偏差;二是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存在偏差,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容易出现自我意识偏差。三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出现心理问题。四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过于严厉,过于苛求,容易使子女出现心理问题。

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以上介绍的就是《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的具体内容,希望本篇文章能帮助到你了解更多的学习知识和生活常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