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回应内鬼泄露公民信息(问一问:圆通泄露个人信息案好不好)
想必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通回应内鬼泄露公民信息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那么吉女士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圆通泄露个人信息案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
通回应内鬼泄露公民信息
想必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通回应内鬼泄露公民信息方面的知识都特别想要了解,那么吉女士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圆通泄露个人信息案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新闻1 1.圆通内鬼泄露40万条个人信息,信息泄露频繁 有没有办法?
在数据时代,人们一方面对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智慧感到满意,另一方面也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里,随着各种大数据应用的普及,人们的担忧甚至逐渐超过了快乐,平台和机构信息泄露事件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圆通快递周一回应说,其内部员工与罪犯勾结,泄露了40万名公民的个人信息。虽然事件中的嫌疑人已被归案,但事件给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敲响了警钟,对事件和个人信息泄露的看法仍然相当有趣。
圆通快递表示,今年7月底,公司总部实时风险控制系统监控圆通快递河北省下属网点有两个账户非网点运单信息异常查询,判断为明显异常操作,第一次关闭风险账户,同时立即成立质量控制、安全、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和河北省调查组,事件证据调查,然后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新闻1 1联系调查此案的专案组、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邯郸市永年区公安局,确认此案确实是圆通快递发现并报案的。
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反欺诈中心 王求东:本案是今年8月圆通公司河北省安全部的一名人员。他们找到了我们公安局的报告,称他们的一个账户在不同的地方登录异常。他们怀疑用并登录,然后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报告。
今天,圆通快递公司在对该事件的回应中表示:通过公司调查发现,涉嫌加入网点的个别员工与外部罪犯勾结,使用员工账户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窃取运单信息,导致信息泄露。
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反欺诈中心 王求东:犯罪的手段是嫌疑人租用圆通公司的公众号码,然后登录筛选收件人或寄件人的信息。他们整理出来后,他们整理出来,卖给实施电信诈骗的犯罪分子。他们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人,他们是这一环节的犯罪。
经过一个多月的警方调查,圆通终于查获了5名员工,以每天500元的价格租用了自己的员工账户,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超过40万条。
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反欺诈中心 王求东:这五个账户中流出的信息总量为4.5万条。有些租赁时间长,有些租赁时间短,最长7天,最短1天,所以我们统计的五个数字有效为4.5万。在这4.5万人中,4.5万人可能是电信欺诈的受害者之一。
泄露的4.5万条信息包括六个部分:发件人地址、姓名、电话号码、收件人电话号码和姓名地址。根据盗取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的供述,这些信息将以每元的价格打包并出售到全国和东南亚等电信欺诈高发地区。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圆通快递第一次遭遇客户信息泄露。早在2013年,媒体就曝光了近百万条圆通快递的个人信息,不仅可以在网上购买,还可以24小时刷新单号数据信息。
圆通快递客服通过微博发表道歉声明。圆通快递表示,网上销售订单信息的主要原因是个别网上销售商需要虚假的交易信息来提高他们的网上商店的信用水平,而网上转售信息的发生也表明公司的内部管理需要加强。
今天,圆通快递还表示,此案再次敲响了信息安全风险的警钟,并对此案曝光的问题深表歉意。
平台监管是否对信息泄露过于宽容?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刑法修订后,有拒绝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具体行为之一是造成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相关执法部门应跟进。包括2013年以后是否责令圆通整改,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这五个账户售后,可以泄露40万信息,内部管理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行政执法部门,包括刑事执法部门,应当跟进,拒绝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使用武器,否则这样的事情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汉华:根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解释,非法获取、销售或提供50、500、5000可构成刑事责任,因此40万用户泄露4.5万绝对有效信息。
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往往大。公安部去年破获的一起案件涉及50亿个人信息;在美国Equifax信用调查公司一次泄露了1.35亿美国公民的个人信用信息;雅虎邮箱一次泄露了5亿公民的个人信息,另一次泄露了30亿。所以在这个时代,其实每个人的个人信息都面临着很大的风险。40万条快递信息,含量较大,包括发件人地址、姓名、电话、收件人、电话、姓名、地址、身份证信息、用户偏好等,对大数据分析非常有价值,快递信息一直是犯罪分子密切关注的地方。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国际上,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一个问题。是打苍蝇还是老虎?苍蝇往往是中下游,像今天这样的五名员工属于苍蝇。但平台、大公司都是老虎。要真正解决个人信息滥用问题,不打老虎是没有用的,所以国际上都是打老虎。当然,苍蝇也要打,但打苍蝇更多的是通过治安管理处罚,通过治安管理法律,包括追究刑事责任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50条、500条、5000条标准对自然人构成刑事责任,但对大老虎来说还不够。
如果你的密码、手机号码、地址等被泄露和获取,你仍然有修改的空间,那么获取个人生物信息是一种更强的个人信息获取。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人脸识别和声音识别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如何确保安全?
人脸识别第一案
随着刷脸时代的到来,当人们享受移动支付、酒店入住、车站机场安检、智能安全等领域的便利时,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清醒地思考刷脸的安全。
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与此同时,他还有另一个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主诉人。去年,他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从指纹识别升级为刷脸,并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提起诉讼。
案件仍在审理中。 事实上,郭兵所在的杭州也在探索人脸识别的风险和法律属性。10月28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提交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已进入二审阶段。
在修订草案》新增并明确规定,物业服务人员不得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强制业主使用公共设施和设备。这一条款的起源也来自郭兵。
10月9日,他在杭州市司法局组织 修订草案立法听证会陈述了他对人脸识别进入社区的建议。
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 郭冰:我真的希望以后的立法能更加精细,防止刷脸的风险,因为我们现在的个人信息泄露有点类似于我们目前网络空间的污染。我非常同意我们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像我们以前控制环境污染的策略那样,一旦生物识别信息被广泛泄露,它与环境治理完全不同,控制后果真的很难。
本修订草案审议通过的,《杭州物业管理条例》将成为中国第一个将社区人脸识别纳入物业管理的法律条例。
杭州市司法局副局长 曹:我认为立法应该是前瞻性的。我们不能等问题爆发后再规范立法。这样,他的管理成本非常高,难度会翻倍。我们的规定并没有否定物业公司,不能使用刷脸系统,也就是说允许刷脸系统进行关联和管理,但必须得到业主的同意。也就是说,如果业主同意,他仍然可以收集人脸和生物信息,但如果业主不愿意,他不能强行收集业主的生物信息。他应该被允许以卡片或其他方式进入社区。
从第一次诉讼到第一次进入地方标准,意味着以指纹、人脸、声纹、虹膜为代表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用和保护越来越迫切。
除了人脸识别,手机因开放权限而被怀疑被监控,这也成为公众的另一个问题。
手机用户 刘倩:我和同事谈论宝宝,给宝宝一些问题,我的购物软件和浏览器会推宝宝证书套这样的商品,但我甚至没有在网上搜索宝宝证书,我觉得很可怕。
法律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这些简单的问卷是2020年上半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研究小组发布的在线问卷。 2万多人参与,这组数据至少可以反映公众对人脸识别应用的基本态度。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汉华: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关于人脸识别的讨论。许多主体已经意识到人脸识别的后果。像美国旧金山一样,人脸识别被明确禁止。在其他领域,微软对人脸识别提出了一些标准要求,如何进行人脸识别等。现在进入4G、5G时代是视频时代,人脸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风险前所未有。因为人脸不能换,密码可以换,地址甚至地址,车也可以换,但是人脸不能换。因此,一旦造成这种损害,就是不可挽回的。这就需要在立法和执法中保护这一点。
一方面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包括市场需求和高科技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更深层次担忧。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必须相反,只能选择一个,但当技术发展时,如何适度使用技术,有明确的红线边界,技术应用的前提必须是安全的。 技术需要发展,但前提应该是安全,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我们希望法律和监督能够真正在未来发挥作用,保护我们每个人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