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问一问:厦门美璋影像馆好吧)
想必现在好多人对于厦门 明信片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现在小郭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厦门美璋影像馆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解决你的疑问。 记录清末...
厦门
想必现在好多人对于厦门 明信片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现在小郭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厦门美璋影像馆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解决你的疑问。
记录清末厦门人的生活
我之所以将 “美璋先生”和整个美璋连锁照相馆称为大神,不仅因为他们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更因为其细腻、独特的观察视角,令人钦佩。事实上,美璋创下无数个中国摄影史和中国邮政史上的第一、甚至唯一。
以清末厦门美璋老照片为例。
厦门美璋清末出品的“厦门”系列明信片中编号65的《道台的官轿》,4名头戴清代官帽、挽起裤腿的轿夫,抬着一顶官轿,3名大约是护卫的官役在轿前开道,其中1名戴斗笠者还回头观察。这是现存唯一的驻厦门的清代兴泉永道的珍贵照片!2017年6月,我在陈亚元先生家中第一次见到这张明信片时,当场就激动不已,并交代亚元先生,务必珍存这张作品。
“厦门”系列编号68的《福建水师前营士兵》,两名士兵身背旧式火枪,头缠包布,身穿军服(右边那位穿的不是军裤),规矩地立正拍照。士兵军服上的字是“前营,福健军亲兵”。结合明信片英文名字“提台”(对水师提督的雅称),显然这两位是驻扎厦门的福建水师前营士兵(福建水师前营游击署,衙署在今新华路华侨大厦附近的万寿宫旁) 。
还有一张单独发行的明信片,《聚众吸鸦片》,也很珍贵。
此外,“厦门”系列明信片中,还有编号47的《中国赶集日》、编号55的《街景》、编号34的《苦力搭船回家》、编号71的《一起吃晚饭》、编号49的《中国传统乐队》以及厦门美璋出品的另一套“厦门学校”系列明信片中编号43的《中国娃娃的早餐时刻》,都表现了清末厦门人从官员、士兵、普通百姓到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厦门美璋甚至还单独发行了一张明信片《南普陀寺和尚的早祷》,不过看石头的样子,和尚似乎是在碧山岩寺做早课才对 。
清末民初的厦门景色
前文说过,远在1907年或1908年厦门美璋成立之前,香港美璋已拍摄、发行过许多厦门风光明信片。除上述例子外,现存较珍贵的还有:《美国驻厦门领事馆》、《日本驻厦门领事馆》、《厦门海口》、《厦门海后滩》等,署名均是“香港美璋拍摄”。
厦门美璋成立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大约便是拍摄出版了《鼓浪屿全景图三联张》,时间大致可定为1908年前后,因为照片左侧,正在兴建中的“八卦楼”清晰可见。
第二件大事,如前文介绍,厦门美璋拍摄、出版了“厦门”系列黑白明信片。既然是连锁照相馆,厦门美璋成立之初,确实延续了香港美璋的成熟做法。香港美璋出版明信片《厦门海口》,厦门美璋便出版系列编号25的《厦门海口,低潮位》;香港美璋出版《美国驻厦门领事馆》,厦门美璋便出版《美国驻厦门领事馆及其邻居汇丰银行建筑》,这些算是致敬母公司的作品吧。
更多的是厦门美璋的独创作品,并为清末、民国时期的厦门,保留下大量珍贵图像。单独出版的《厦门,将军庙》和系列编号30的《中国翁仲》,记录下已毁的厦门“镇南关古道”与“太师墓”(在今思明南路鸿山寺一带)。系列编号79的《云顶岩观日台》和单独出版的《厦门万石岩寺》,让今人一窥当年厦门大、小八景中“云顶观日”、“万笏朝天”的旧貌。
有趣的是,厦门美璋对厦门城里城外的老牌坊,有种深深的迷恋,据我所见,它至少出版过3种厦门牌坊明信片:系列编号54的《牌坊》、系列编号27的《梧村将军祠牌坊群》和单独出版的《厦门将军祠牌坊群》。今日厦门厦禾路梧村往文园路将军祠方向,历史上曾有规模壮观的、至少连续6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可惜已湮没在历史迷雾中,只能从老照片中睹物伤悲。
其他厦门老照片还有很多,篇幅所限,恕我无法枚列。
厦门周边的名胜
另据我所见,美璋记录厦门周边景色的重要作品还有:
香港美璋出品的明信片《厦门内地,倾斜的佛塔》,其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有趣的是,“内地”一词同样拼写错误。
厦门美璋出品的手工上色明信片《厦门内地,南靖县石拱桥》,记录下清末民国年间南靖山道的优美景色。
在我看来,美璋的突出贡献,还有两张1910年代的福建土楼老照片,弥足珍贵。要知道,直到近一百年后的2008年,福建土楼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一张是厦门美璋系列编号38的明信片《平和芦溪乡下》,一位老者与村民们,站在一座土楼前,土楼门匾上四个大字“丰作厥宁”,正是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基本保存至今的大型土楼“丰作厥宁楼”。
另一张,是香港美璋拍摄的老照片《厦门内地,南靖县,一座可居住600人的大型建筑(土楼)》。这是一座单圈圆形土楼,外带半圆形护厝。在香港美璋那里,“内地”一词,一如既往地拼写错了。我考证过,这座土楼应该已毁,其具体位置无法确认,并不是现存的南靖县船场镇甘芳村圆形土楼“大坪楼”。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