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回收旧衣服的录润如何(回收旧衣服的利润有多高 )
旧衣回收属于环保行业也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我了解到的是一件衣服有几千块一吨的利润。 旧衣回收赚钱吗, 这是目前全国最普遍的旧衣循环利用方法,再生利用的旧衣物量占...
八戒回收旧衣服的录润如何
旧衣回收属于环保行业也是非常有潜力的行业,我了解到的是一件衣服有几千块一吨的利润。
旧衣回收赚钱吗,
这是目前全国最普遍的旧衣循环利用方法,再生利用的旧衣物量占总回收量的70%-80%。分拣工厂中,有70%—80%的旧衣物被回收利用,而剩下的这部分,则是成色较新,又能符合出口要求的部分,这部分旧衣物将被出口到海外,当做二...
回收旧衣服的利润有多高 ?
那些保洁、捡饮料瓶、收破烂的,都是从事这一行的好手,更不用说街头巷尾穿梭的大爷大妈们,只要你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电瓶车载着大坨大坨的床单包着的衣服,他们都是旧衣行业的从业者。或者说,他们都是你前期的竞争...
旧衣回收行业前景真的好吗?
首先,有些公司或者个人会对废旧衣服进行回收、分类,然后进行消毒、包装、粉碎和再处理,这样,旧衣服就会变成新产品,然后再次出售。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新的衣服,可以进行翻新,然后再转卖,而一些比较旧的衣服可以转换成拖把...
如果在农村回收旧衣服怎么样?利润如何呢?
旧衣服回收盈利的确非常高,只需要踏实肯干,不怕苦累,一天赚1500元左右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有时候确实很辛劳。
旧衣服回收行业,目前前景怎么样?
回收上来的旧衣服可以经过分拣后把破的衣服打包卖给下游的厂家,比如说毛毡厂、手套厂、汽车隔音棉厂、建筑保温板厂等等,好的衣服可以做出口,一般会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所以说利润还是相当不错的!
八戒回收旧衣服的录润如何拓展阅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是怎样向国家,交售猪八戒的子孙后代肥猪?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是怎样向国家,
交售猪八戒的子孙后代——肥猪?
(内容提要:笔者1950年出生,是都江堰市(1988年之前为灌县,下同)城区人。居然知晓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民向国家交售肥猪的过程。其中的内容自己感觉,还有些历史和现实意义;故形成如下文字,供阅读人感受和欣赏。民以食为天!当年吃猪肉不容易,现在看又太简单。从不容易到太简单,期间的过程之后看来,也属于简单。)
民以食为天,现在买卖猪肉,完全是购销两旺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曾遭受困难时期。1962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7000人大会后,《农村工作六十条》出台,城乡形势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化。笔者父亲是灌县城关人,母亲是灌县乡下人,因此有些乡下的亲戚。其中之一的二孃,家在幸福公社10大队1生产队。二孃家在二姑爹、两儿和两女共4个我的表亲。1962年农村允许农民家庭自己饲养猪只,其中的肥猪要统一交售给国家。农村和城镇都没有私自宰杀肥猪的摊点,如果谁要是干了?那是违法活动要判刑什么的。
灌县代表国家收购肥猪的,是饲养场又叫食品公司。地址在玉带桥下面,原蒲阳河与柏条河之间的大片地方。里面有暂时喂养猪只的圈舍,人工宰杀肥猪的电击、刀刺、放血、烫毛、剖开、分类等一系列的设施。进大门右边空地处,有一排小青瓦的平房建筑。这里有几架肉杠子,为出售肥猪的人家返回销售猪肉。甚至还有装了些粮食,返还交售肥猪人,部分粮食的仓库。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负责人老红军杨明光,因战争年代受伤残废人称杨拐子。杨性格活泼爱说笑话,在灌县城乡留下许多美谈。
这时候灌县城关几万人,每天的肉食都由这里提供,各卖肉的铺子再计划供应城关人口。至于乡下农村每个公社都另外有,类似的食品组收购肥猪,屠宰和供应本公社场镇、农村等等。全行业以及其他一些商业部门,都由县委机关的财贸办公室领导和管理等。上世纪60~70年代,城镇人每月供应1斤或半斤猪肉。农村人则自己家庭,向国家交售肥猪后,每头返还15斤猪肉(有的年辰为14斤)。
自1962年至1966年连续5年,我二姑爹家都是,每年喂养两只肥猪。接近春节的时候,向国家出售肥猪,然后让出一只肥猪的猪肉给我家!我父母按市价每斤0.70元付款。这时段市场上有计划肉的票证出售,每斤要4角钱的人民币。这样我家也能够,每斤猪肉节约4角钱。如果以15斤猪肉计算,家里能够节约6元多钱。
我父母都在城关手工业单位,太平街棕器社工作,我家也住太平街中段。他们月收入各有30多元,家庭收入合计约70多元,6元多钱也是笔不小的金额。如果不是二姑爹家,让出计划供应的15斤猪肉?我父母也不会在过年时买这么多肉。另外为了挣自己和弟妹,上小学中学的费用,也为了家里能够好过一些。
笔者1950年出生,1962~1966年,寒暑假都在棕器社干活——抽棕或缝棕垫。1962年寒暑假,合计只挣了30多元。以后1963~1966共4年,每年两个假期合计挣60多元。相当于母亲或父亲2个月的工资,这时段家里才好过一些。父母也不为小邹几个兄弟妹,中小学的学费发愁。
卖猪肉的摊主技术精湛,购买的也不简单。
国家1955年合作化,城关各行业也成立合作社。棕器社之外还有许多社,如服装社、竹器社、藤器社、铁器社、制革社、纺织社、印刷社、绳麻社、木器社等等。有些时候社又被叫作厂,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改革开放深化后,这些社和厂都改制不存在了。父母1955年都参加棕器社,父亲为社长兼职党支部书记;但是只半脱产干部,每月只有18元钱人民币。1957年末才转为全脱产干部,月工资36元,母亲月工资也只有20~30元钱。
因此1956年我6岁时,父母也没有钱送我上学;甚至1957年也没有上学,直到1958年8岁才上小学。如果不是笔者1962~1966年,寒暑假都在棕器社干活?家里的弟妹连同我共4个,能否上中小学还真成问题。虽然这时段的学费、书费都不高,完全是福利性的,中小学人均全年仅4~5元而已。
我家里也是父母二人,兄弟妹4个全家6口。这样之后我家里春节,即过年的时候,除国家供应每人1~2斤猪肉之外。另外还有14~15斤猪肉,满满装一面盆。我至今记得这些猪肉,都是做成腊肉,悬挂在灶头之上。让生火做饭的烟火,熏烤得黄澄澄的。春节食用的时候,再用锅里的热水洗干净,和萝卜蔬菜等一起煮熟切成片。全家人高高兴兴坐在一起,大快朵頣过个欢乐的春节。
前面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已经10多岁。因为有这层关系,我居然1964、1965年两次参加了,二姑爹家卖肥猪的事宜。先说1964年笔者上小学六年级那次,我是用架子车上面安装木笼子。帮助二姑爹把两只肥猪,从幸福公社10大队1生产队;拉到玉带桥下面县食品公司,单边距离约5公里。
架子车和装猪的笼子都是棕器社的。架子车棕器社本来就经常使用,装猪的笼子1960~1962年棕器社自备的。那是国家困难时期,上面号召生产自救,棕器社也饲养过猪只。1964年二姑爹卖肥猪这天恰逢星期日,一大早母亲就安排我,拉棕器社的架子车和猪笼子去二姑爹的家。
应该是早晨9时许,我拉着架子车和猪笼子到达二姑爹家。50多岁的二姑爹和比我略小的仁民老表,两人已经牵着两只肥猪,在院落里等待着。这处竹林茅屋的院落里,二姑爹一家人都为两只肥猪送行。这时候的猪只要喂养两年,500~600天才能出肥。这两年喂养时间二姑爹一家,和猪只也产生一些感情。笔者见到两只肥猪高高兴兴,它们关进猪圈后很少出来走动,它们的主人们倒是有些难舍难分的样子。特别是我二孃,完全是勤劳苦干的农村人。她手上老茧完全是笆重笆,家里的、田间的,自己的、生产队里,总之各种劳动,都默默不语地做个不停。
中国用配合饲料喂养家禽家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时候喂养的猪只叫三月肥或四月肥,也就是说100天左右就能成为肥猪。中国配合饲料是怎样开发的?还没有见这方面的资料,关于四川配合饲料的起始笔者有些见闻。我是四川师范大学(简称川师大),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学生。因从事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的工作,和母校川师大有些走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某天,听川师大一位老师说,他们几个老师要升级成为老板了!
那是川师大老师去美国讲学,带回来配合饲料的配方。过去喂养猪只要几百天才能出肥,用配合饲料100天即可出肥。他们几个老师凑了10万元人民币,要开办配合饲料公司,已经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支持。饲养猪只从500~600天肥,到100天肥,这其中有多少利润空间?如果办起来肯定赚钱!那么他们几个老师,就会转变为老板。
这件事只是听老师们讲,并没有见到他们的行动。再后来又听老师们说,他们把配方转卖给一个人;对方付了些钱,老师们一人得了几千元人民币。其中的原因是几个老师,谁也不愿意当经理人员!现在大家都知道,四川从事配合饲料生产、经营、销售的民营公司,已经是百亿以上的大企业。家禽家畜用配合饲料后,效益提高许多,从事的企业也真的从中发财了。有哲人在研究战争时,认为士兵在战场上开枪射击,武器之外还须要一颗勇敢的心!老师们不愿意当经理,应该说是缺乏一颗市场经济勇敢的心……。
猪肉摊永远为市场的亮点图片
我从棕器社借的架子车和猪笼子,只能装一只肥猪。二姑爹安排他两个儿子之一,12岁的仁民老表,和我一起先拉一只去食品公司。然后仁民老表在食品公司看守,我再拉着车和笼子,来接赶着猪徒步走的二姑爹。
就这样笔者和仁民老表,拉着一只肥猪先行出发。上午10点过钟在玉带桥下面食品公司,缷下那只肥猪由仁民老表看守着。这时食品公司宽敞的坝子里,已经有另外的农村人;牵着他们自己的肥猪也守候在这里。院落里有许多鸡公车,应该是不少猪只,都是用鸡公车推来的。我再拉着架子车和猪笼子,沿成灌公路返回,去接二姑爹和他赶着走的肥猪。这一来一去我拉着架子车已经很累!
终于在成灌公路跃进门处,接着二姑爹和他拉着走的肥猪。所谓跃进门?当年灌县城乡交界处,成灌公路口、蒲阳路口、天乙街口,以及城中心幸福路口。都建设有一座水泥钢筋木料结构的牌坊,上面有些宣传用的标语口号等,民间群众称之为跃进门。
笔者看到二姑爹从自家出来,他腰间带着两只麻布口袋,走了约3公里路没有什么。用麻绳子牵着的肥猪,已经走得有些不耐烦。把这只肥猪赶进架子车上的笼子后,这位《西游记》里二师兄的后代,还哼哼了几声表示高兴。大约中午时分我们拉着的肥猪,到食品公司和仁民老表看守的肥猪汇合了。这时候食品公司的坝子里,已经满是牵着猪的人,如果只计算肥猪?已经超过100头以上!坝子里满是猪拉出来糞和尿水。
这些人不是卖肥猪吗?为什么他们都挤在这里。二姑爹告诉说,要等猪肚子里的东西拉出来,食品公司的人才收猪。这我就搞不懂了,不过几年后1971~1981年10年间。我从农村当知青回城,就业在县机关做打字员。打印县财贸办公室文件时,里面文字说收肥猪要平肚平称,肥猪的标准定在135斤,要达到和超过重量的才能收购。
同样因为做打字员,打印县计划委员会文件时,我知道如下内容。当年灌县人均吃肉标准,达到全年14斤;而全国平均(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只12斤,灌县高过全国2斤。原因是农村家家户户饲养毛猪的时候,灌县是生猪主产区。
笔者1971年元月,20岁即在灌县县委(1988年改称都江堰市)机关工作,直至2010年底60岁退休。工资收入从25元开始,到1984年为45元(以后逐年提升,到现在有养老金5000多元)。因此1984年前,吃肉从来不敢放开。2两1份的回锅肉或卤肉,每星期伙食团供应两次。每份价格从0.25元,随着猪肉价上升;逐渐上涨到每份0.40元,我每次只敢吃1份。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都是,吃肉隔顿不隔天。网络载:2019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6.9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8.7公斤/人,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4.7公斤/人。
已经中午了我必须离开,回太平街中段的家中吃午饭。二姑爹父子俩,还有食品公司院坝里;100~200位农村的各色人等,他们的午饭怎样解决?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笔者见到这满院坝里,站立的人高高兴兴,都是杀年猪的样子!1964年这时候,新国建立才10多年;距离解放前还不久远,20多岁的人都有解放前的经历。
解放前的旧中国,是一个四分五裂、内乱不已、匪患不绝、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只说乡下人的杀年猪,笔者听人说,也听二姑爹说过。解放前他帮地主的长年,过年的时候地主也会给点腊肉、香肠。拿回家都要用竹编的晒垫卷起来,藏在竹林里避免被土匪抢、小偷拿。到过年时煮来吃的时候,腊肉、香肠已经被红嘴巴等小鸟们,啄食得洞洞眼眼了。一般中小地主,即二姑爹解放前帮长工的主人家。他们自己的腊肉、香肠等也得藏起来,避免被土匪一类的给抢走。
还是说这天在玉带桥下面,食品公司的院坝里。当我拉着架子车和猪笼,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食品公司的人来到二姑爹面前,叫他把第二次用架子车运来肥猪拉去过称。第一只即我和仁民老表首先拉来的,这位先生说还要耍一会儿。听二姑爹讲后面拉来的猪只,先走了一段路(3公里),肚子里的东西拉得差不多了。
因为好奇我又跟着二姑爹,去看食品公司怎样称猪?那是院坝中间安放了一架钢铁的磅称,钢铁盘上有一架木头猪笼,这玩意儿比棕器的结实得多!已经有一位农民,牵着他的一头肥猪,准备进木头猪笼过称。不料二姑爹的猪毫不客气,一嘴就把前面的猪只拱到一边去!它自己哼哼着首先钻进笼子。
食品公司的、对方猪只的主人,还有四周围观的都笑出声来。大家纷纷议论,后面这头猪才有意思呢!二姑爹也笑着向人解释,说这头猪是中途用笼子拉来的。它已经有意识见到笼子,自己就用不着走路了,所以争着进笼子。笔者也跟着笑一会儿,看到这头猪的重量141斤,每斤销售价.046元,二姑爹可以得大致65元人民币。扣除15斤猪肉钱之后,也就没有这么多了,大致60元的样子。当我拉着架子车和猪笼子离开,走的时候二姑爹叫我下午再来,把让给我家的肉带回去。
买猪肉的好中选好,销售猪肉的精益求精。
从玉带桥食品公司到太平街中段我家,只十多分钟的行程。棕器社就在家的附近,笔者拉着架子车和猪笼子,先把车子和笼子还给棕器社。然后回去吃过午饭告之父母后,立即又去玉带桥食品公司。看到仁民老表仍然在那里,守在自己的只肥猪身边。他告诉笔者说,还没有轮到收他的猪只。
只一会儿二姑爹高高兴兴,扛着只麻布口袋;里面装着35斤小麦,说是交售肥猪后返还的粮食。如果另外那头猪再销售,仍然还有个35斤小麦,这口袋仍然装得下。为什么不是大米?我心中有些疑惑和不高兴。二姑爹笑眯眯地说,农民卖猪、喂猪只能供应这些。35斤小麦,肯定不能喂养大一头肥猪,国家补助也只能是象征性的。
二姑爹将小麦口袋,放在仁民老表面前。然后带着我去大门口进门右边、出门左边的肉杠处。凭一张加盖了印章的纸条,买了15斤猪肉——整条猪的后腿一只,交给我让带回太平街自家。至于钱方面待一会儿,他会去我家和我父母结算。需向阅读人说明,当年卖猪肉的叫刀儿匠,为社会上很是吃开的人。
也不知道二姑爹和仁民老表,即他们父子俩吃过中午饭没有?可以肯定是没有吃。这时段灌县街上的饭馆、面馆、小食店、小卖部,远没有现在这样多。总感觉上这父子俩因为出售肥猪,神态上是欢欢喜喜的。反正今天下午另一头肥猪交售后,这父子俩将带着70斤小麦,还有15斤猪肉回去。仁民老表说待会儿有熟识人,用鸡公车帮忙推粮食和猪肉回去。
第二年1965年我上初中一年级,经二父母安排姑爹又叫上我,和他一起去玉带桥食品公司上交肥猪。这次没有拉棕器社的架子车和猪笼子,笔者和二姑爹一人牵一头肥猪。我们从幸福10大队1生产队,直接顺成灌公路进城,走到玉带桥食品公司。这次没有等到下午,只一会儿就把两头肥猪交售了。肯定是猪只们在路上走了几公里,已经把肚子内的东西,都拉得差不多了。
我仍然是拿15斤猪肉回家,二姑爹却要拿15斤猪肉,还有70斤粮食回去。我担心他拿得动么?二姑爹还是说这里交售肥猪人多,有他们大队、生产队推鸡公车来的。待一会儿他请别人,用鸡公车帮助推回去。我注意到这次食品公司代表国家,补助给交售肥猪的粮食是玉米。还听二姑爹说,玉米喂猪比小麦、大米都好,猪儿容易着肉长得好些。
1966年文革开始,二姑爹家向我家转让;交售肥猪的肉计划,即15斤猪肉又进行一年。1967年起再也没有这样做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城镇都比较困难。当然虽困难灌县还是做到,每人年均消费猪肉14斤,比全国平均多2斤。
自1971年到1976年,我一直从泰安公社,即现在的青城后山。向这里当知青同学的生产队,每年借100斤或150斤玉米,给二姑爹家喂养猪只。秋天到他们家再用大米偿还,承担运输任务的是笔者,所用工具是自行车。勤劳的人寿命长,我二姑爹和二孃,后来都活到90多岁!
因为1971~1981年,我在县委办公室干打字工作的原因。笔者知道自1962年实行《农村工作六十条》,生产队为基础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期间灌县粮食每年总产,老是在2.6~2.8亿斤之间徘徊。人均分配粮食(原粮,下同)老是400多斤。全县30个公社镇,只有崇义公社一个,粮食分配曾经达到500多斤。这期间农村人的经济收入,也始终平均90多元,没有达到100元。
1965年新上任的中共灌县县委书记张作干,提出“一、三、五、八”的奋斗目标!一,农村人均分配收入100元;三、油菜亩产达到300斤;五、全县农村人均分粮达到500斤;八、水稻亩产达到800斤。灌县离堆公园里有园艺工人,用地阳菊、扑地蛾、青草等,组成“1、3、5、8”的图案。让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但是接下来1966年开始的文革,10年后到1976年才结束,一切都无从谈起了。1971年整党建党恢复县委后,灌县的领导们仍然尽最大努力,把全县粮食生产稳定在2.6~2.8亿斤之间。城镇人、工矿企业人、学校单位人都保证了粮食供应。农村人也做到人均分配粮食400多斤。
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他出席并讲话时,曾就上述情形这样说过。旧中国半饥半饱,新中国能做到粮食够吃,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笔者记忆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自己5~6岁的时候,家里经常吃两顿饭。原因母亲是乡下人,出身贫下中农;她自己说乡下时,家里也经常吃两顿饭。这时候忆苦思甜的人,还说他们解放前经常吃对时饭,即一天只吃一顿饭!
全县农村1977年有大的起色,人均分粮突达到500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1980年灌县试行农业产生责任制,当年粮食总产即达到3亿斤。1981年全县都搞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达到4亿斤,全县农村人均粮食达到800斤!
经济方面网络上能够查到:“2020年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94元。同比增长6.6%,增幅排成都市第2位,郊区市县第1位(环比上升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80元,同比增长8.9%;增幅排成都市第3位,郊区市县第3位(环比上升一位)。”
现在任何时候,猪肉都货源充足。
1977年文革结束,社会景况逐渐好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总之越来越好!只是猪肉方面之前章节引用数据:从上世纪70年代全国人均消费肉类12斤,到2019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6.9公斤/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8.7公斤/人,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4.7公斤/人。
现在的猪只饲养、宰杀、销售,都早就已经市场化。都江堰市到处有卖肉的市场、超市等等,还有不少驾驶火三轮,流动卖肉的摊贩等等。其中的流程是怎样进行的?笔者已经70多岁古稀之人,也没有必要去留意了。但愿青年、中年人,能够写出更好的文字,将这方面的景况,和人们感谢兴趣的内容,呈现给喜欢阅读的人们。(文庙山居)
以上就是关于八戒回收旧衣服的录润如何(回收旧衣服的利润有多高 )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