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书法介绍(柳公权代表作有哪些?)
柳公权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字体被称为柳体。柳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关于柳公权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柳公权是盛唐还是唐末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柳公权的书法介绍
柳公权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字体被称为柳体。柳体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关于柳公权的书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柳公权的书法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书法的介绍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柳公权书法特点是什么柳公权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以楷书著称,与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齐名。柳公权书法最先学习王羲之,此后柳公权不断研究唐代历代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将颜真卿,欧阳询等人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取其所长,并不断创新,创出了自己的一个题词,取名柳体。其书法苍劲有力,后人将柳体与颜真卿的书法并列,并取名?颜筋柳骨?。
柳公权将楷书这种书体进行了总结进行了创新,可谓是楷书创新的一大关键人物。柳体也成为了唐书尚法的杰出代表。柳公权将楷书先辈钟繇、王羲之等人的风格进行研究并加以继承,在前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新意,柳公权将唐代及近代的书法作品进行了阅读,最终创出了自己的楷书。
柳公权书法特点是什么呢?柳公权的字均衡瘦硬,看其碑上字均有斩钉截铁之势,字体清爽秀丽却又不失刚劲,字字骨力遒劲,整体结构严谨。从柳公权的书法中可以看出柳公权的性格特点,一丝不苟。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乃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
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立即迁他为少师。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29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
由于人们十分喜爱柳公权的字,所以都以得到柳公权的字为荣耀。朝中的大臣们死后,如果碑文的字不是出于柳公权的手笔,人家就要以为他们的子孙不孝。就连从四方来中国进贡的外国使臣,也都带着专门准备的钱来买柳公权的字。那些大臣和使臣们得到柳公权的字以后,就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帛作为酬谢。柳公权对财物毫不经心在意,可对于自己使用的笔砚和收藏的碑帖、图书却十分珍爱,每次使用后,总要亲手锁好,保管起来。
《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年),碑为楷书,总28行,每行54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两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貌,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碑今存西安碑林。
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年),崔铉撰文。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捶拓,因此流传极少。
柳公权及其作品简介
一柳公权及其作品简介
(一)
柳公权(公元七七八年——八六五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以翰林院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累官太子少师,所以又称“柳少师”。为人秉性刚直,从小工诗文,擅长篆、草、真,行,而对楷书致力尤深,是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
他的书法,初学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随后遍习隋唐以来楷法,所以他的作品,
既具有魏晋人的风貌和隋龙藏寺碑的瘦劲,又更多地吸取了初唐以来各家之长。由于他受到盛唐时期的颜书孕育,所有转折钩挑以及撇捺等笔调,又大量地变用了颜法。柳公权博采群美而融冶一炉,写出了结体疏朗,神气清健,方圆兼使,法度森严而又富于变化的书体,与颜真卿同为有唐以来善于创新的一代宗匠。
同时,也正因为柳书有运古生新,遒媚兼备而平易近人的特点,所以也与颜书一样,同为实用价值较高的书体,影响后世极大,至今不衰。特别在唐人楷书中,柳公权和颜真卿都好以大楷书写碑文,字体既能展写为榜书,又能缩写为中、小楷书。所以柳体历来就风靡各地,甚至传播到日本等国。在我国一向被选用为初学楷书的范本,以此作为端正字形,练习楷书基本功的比较容易入门的好教材。
(二)
柳字流传下来的大字碑版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两种;
一、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大达法师建立的,由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写,时年六十三岁。全碑文共一千二百余字,原石现存西安碑林。千余年来,虽历经传拓,字画仍清晰完好。
此碑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之内,乃此碑之最大特色,是柳书的代表之作。明代大书画家兼鉴定家董其昌评论柳书说;“余于虞褚颜欧皆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柳公权简介,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意思是如学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字,宜先从柳法入手,乃是捷径。这从柳书《玄秘塔碑》的字迹来看,可以观察其内涵二王的意趣,而又有深入浅出之妙,也足以说明董的评论是经过实践考证的。
二、神策军碑神策军原是唐制边防军队,后驻军禁中,便成为皇帝的卫队了,分左右神策两军。此碑建立于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是柳公权在六十五岁时书写的。内容记载唐武宗李瀍巡幸左神策军的事。由于碑置左神策军驻地,驻军禁地,不准摹拓,所以对外流传很少,因此碑文字口没有受到捶拓损伤,锋鋩棱角,俨然如新。其书法结体严峻,除多出欧法外,并以斩钉截铁之笔,游刃于颜法势雄力厚之中,刚柔相济,骨肉停匀,是高度概括了前人楷法的珍品。世人评述此碑为“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确实,在柳书大字碑版中,《神策军碑》是继《玄秘塔碑》之后,另以雄胜面貌出现的又一精心杰作。现存拓本,据记载,为五代或宋初时所拓,是仅存而稀有之迹。特别是此碑由于勒刻精良,所拓字迹,神完气足,几与真迹无甚差别,诚是难能可贵。
二柳字的用笔特征
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积点画而后成字体。因此字体的形态表现如何,关键在于点画的用笔如何。举凡点画的起止长短,方圆肥瘦,偃仰向背,正直弧斜,轻重徐疾,虚实映带以及转折顿挫,藏锋露锋等等用笔问题,也就关系到字体形态的表现问题。各家字体在用笔上都有它一定的讲究和方法,从而就形成了他的一定特征。所以初学临摹的人,必须首先抓住这些带有关键性的特征,才容易把字临摹得相似或近似。关于柳字的用笔特征,应掌握如下几点:
一、由于颜书以丰筋胜,柳书以骨力胜,世人皆以“颜筋柳骨”并称。同时也正因为此,一般初学柳字的人,往往过分偏重于骨力的一面,而忽略了柳书于劲健之外,尚富有丰腴妍润的一面,而将柳字临写得过分枯瘦,这一点必须加以留意
二、柳体字用笔是“方笔”和“圆笔”并用的,“方笔”指在起笔和收笔处笔画有棱角,而呈方的形状,并不是指什么角度正好九十度。用笔方法,主要是逆锋起笔,如写横画,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下落笔(这叫做欲横先竖),再转锋向右行笔;收笔时用 “回锋收笔”。如写竖画,在逆锋向左上角起笔后,就要向右横落笔(叫做欲竖先横),再转锋向下力行。如写撇,欲左下先右上(柳字在撇画或竖画,每多强调用“方笔”,所以在起笔时,时常出现用二次转锋折笔,要比一般多一个棱角)。如写捺,欲右下先左上,这些都称为“逆锋”笔法。在行笔时用铺毫,笔画尽处,每用顿笔。这样用笔柳公权简介,就叫“方笔”,方笔点画,厚重遒劲。
圆笔指写出的点画呈圆形,圆笔在起笔后用裹锋,不使笔锋分散开。行笔不折不顿,写到尽处,一住即收,无有折锋痕迹。这样用笔,称为“圆笔”。柳体圆笔点画,格外显得丰润而圆浑。
三、横画起笔方整,全用折锋起笔,从长短看,有短横长横之分,短横体态粗壮,所以按笔较重,长横伸左取势,中段稍瘦,所以行笔至中段时,须稍提锋。柳体长横在顶盖、中腰或底托部位时,都比一般为长,有时还长得比较突出。横画笔势,虽向右上取微含耸肩状态的斜势,但要使人一眼看来有安适平稳的感觉。有时横画两头微低,中间高拱如覆舟的样子,这在横画较多的字如“书”,“昼”,“真”、“兵”等字都配用此画。另凡居于左偏旁的字如“木”、“扌”、“言”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让右关系,右端要稍尖,人称之为“右尖横”;或居于右偏旁的字如“才”、“寸”等偏旁的短横,为了要迎左的关系,一般都用“左尖横”即左端比右端要狭窄些。
四、竖画起笔,折锋非常突出,有垂露和悬针之别,都根据字势需要而定。中竖每多用垂笔悬针,空抢收笔,力在抢尖。左右竖画,有相向和向背之分,如范字“圆”,“臣”, “雕”、“皆”等的竖画,相向形态,都较突出。
五、柳字的“点”,方圆并用,变化较多。其在“宝盖头”的首点,多用竖式方折之点, “宝盖头”左点,每多借用短竖为点,如范字“官”、“宅”等。另如“文字头”的首点,或方或圆,都用侧式。方点体势,斩钉截铁,圆点体势,丰厚滋润,如范字“主”、“玄”之点。
六、柳字的撇,速度较快;柳字的捺脚较长,捺尾较细。撇捺相交之笔,轻撇重捺,一如颜法。 ·
七、“火点底”的横四点,其中间二直点,多参用短竖成点;其在“绞丝旁”的下三点,其中间一点,也以短竖出现;“水旁点”的末点,其挑尖须对准首点尾部,以求上下呼应。
八、凡“口”、“曰”等类四角围框之字,其上两角较下两角宽阔,所以竖画落笔后,须由上向下斜下,两面对称,形同量米升斗之状。
九、凡“口”形框内如空无笔画,则“口”框的左面竖脚须伸出框外,如“口”形框内含有其他点画者,则右面竖脚必须伸出框外,临摹时要分辨清楚。
十、凡“木”字之撇,(包括木字旁)其撇出的头部,一般都枕搁在竖画上,见范字 “林”字。
十一、“竖弯钩”其弯部一路圆转,见范字“礼”字。
十二,范字“风”字的横折斜弯钩,其弧度大致相当于圆周的三分之一;钩笔特别丰厚饱满,全从褚法中来。
以上论述供学写时参阅。
为了使学用方便,本帖毛笔字部份的选字,已从碑刻原版翻制成墨迹,特此说明。
目 次
第一章笔画
第一单元基本笔画运笔练习
第二单元由基本笔画发展而成的复合笔画写书练习
第三单元基本笔画形态变化
一、折的形态变化
二、钩的方向变化
三、点的组合变化
四、撇的首尾变化
五、捺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部首
第一节字头练习
第一单元对准直中线书写的字头练习
第二单元对准直中线分左右书写的字头练习
第二节宇左旁练习
第三单元画简形单的左旁练习
第四单元带有钩折的左旁练习
第五单元笔画较繁的左旁练习
第三节字右旁练习
第六单元笔画较简的右旁练习
第七单元笔画较繁的右旁练习
第四节字头、字底和围框式的部首书写练习
第八单元悬崖式的字头书写练习
第九单元走之式的字底书写练习
第十单元一般字底书写练习
十一单元围框式部首书写练习
第三章结构形式
第一单元结构形式练习之一
第二单元结构形式练习之二
第四章结构搭配比例
第一单元独体字的笔画搭配
第二单元左右结构搭配比例之—
第三单元左右结构搭配比例之二
第四单元上下结构搭配比例
第五单元左中右结构搭配比例
第六单元上中下结构搭配比例
第七单元包围结构
第五章结构布势
第一单元关于疏密、大、小等字形的布势
第二单元关于长、短,偏、斜等字形的布势
第三单元关于堆、积、重、并等字形的布势
第四单元关于向、背、孤、单等字形的布势
古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指唐初欧阳询、盛唐颜真卿、唐晚柳公权、元代赵孟音。而这四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则各不相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公权书法特点,欢迎阅读。1.柳公权书法特点,他的书法结构有力,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刚刚从艺宴商城看到柳公权楷书的笔法精美、稳健、优雅、古老、润而不肥、仪态冲和、优雅、脱颖而出。笔画均匀瘦削,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重复。横图大多方正,骨力强大,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横画顿挫有力,挺直有力,凝练结实,撇画利落,重点踢起来,干净利落。总体内敛,中宫紧张,四肢伸展,严谨而开放。柳公权(拓),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和诗人。经历了第七统一制度后,他成为了太子少师。继承了先驱。历代太子少师兼太子太保少师,封河东郡公,因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风行六年),享年八十八岁,送太子太师。柳公权以楷书闻名。与颜真卿齐名,与“颜柳”并称“颜柳”。赵孟之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走访了唐代名家的书法,认为颜真卿和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色之长,在晋人威风和颜书的恢弘间,自创了“柳体”,以硬度和强度闻名于世。后世被称为“颜筋刘骨”。
柳公权代表作有哪些?
柳公权代表作有:《李晟碑》(石在陕西高陵)、《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石在西安碑林)、《苻嶙碑》(柳碑中最完全者)、敦煌石室藏旧拓《金刚经》、《神策军碑》等。“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书法就是以此取胜的。
四大书法家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书法家,一般的是指楷书四体的创始人: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
1、欧阳询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
2、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3、柳公权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
4、赵孟頫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扩展资料:
1、欧阳询的艺术风格
尊碑守隶,重心平稳,内擫廋硬,险绝遒劲,挺拔似削,法度森严,内敛含蓄。大王笔法。
2、颜真卿的艺术风格
尊篆守隶、雄强壮美、园厚拙朴、外拓张力、内涵筋腱、端严庄重。
3、柳公权的艺术风格
尊王书风、取法欧颜、推陈出新,端方正大、内擫聚心、骨力筋腱。
4、赵孟頫的艺术风格
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外貌圆润,筋骨内涵,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参考资料:
柳公权简介
介绍
柳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
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 《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1]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
皇家侍书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诞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高尚的人品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在“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 、《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
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
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四大楷书书法家都是谁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代表作:
1、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3、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好了,今天关于“柳公权是盛唐还是唐末”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柳公权是盛唐还是唐末”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