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动态

1.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2.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4.纸上谈兵的主人(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凿壁偷光:匡衡? 完璧归赵 ?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三顾茅庐 ?刘备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1.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2.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4.纸上谈兵的主人(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1.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2.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4.纸上谈兵的主人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凿壁偷光:匡衡?

完璧归赵 ?蔺相如

纸上谈兵?赵括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 ?刘备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滥竽充数的人是谁?急急急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发 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 义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 处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禀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 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 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灯 谜 南廓先生吹竽

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愍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愍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南郭先生。《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的意思是:不会吹奏乐器的人混在人群当中,现在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混在队伍里。那么,历史上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详细内容 01

成语出处

《晋书·刘寔传》:“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

02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

《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03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宣王喜欢听竽的大合奏,就命乐正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型吹竽乐队。

齐国有位南郭先生,既无学问又无专长,靠斗鸡赌博骗取钱财。是日,闻得齐宣王招聘吹竽乐师三百名,南郭眼珠一转就去应聘,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混进了乐队。

04

但他根本不会吹竽,为了不让自己的竽发出声音,偷偷用豆子塞住竽口,这样,他就装模作样地在乐队里“吹奏”起来。三百名乐师齐奏,气势宏伟,宣王甚为满意。南郭先生又善于阿谀奉承,更得宣王嘉奖。

05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驾崩,齐王继位。新王却喜欢听独奏,于是,乐正便推举南郭先生表演。南郭听后吓得浑身发抖,竽中塞的一粒豆子也滚落出来,原形毕露,丑态百出,众乐师暗暗好笑。渭王大怒:“简直是滥竽充数!”欲 惩办南郭。当天,南郭先生就逃之夭夭。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齐宣王听了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从此,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处士压根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扩展资料

反义词:宁缺毋滥

拼音:[ nìng quē wù làn ]

意思: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宁:宁愿;毋:不;滥:过度。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

译文:就让宁缺勿滥;这是一个省首府开封;祥符是开封首县;那是不可能的断缺。

示例:对于这次选拔人才,我们宁缺毋滥。

反义词:多多益善

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

因此,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求真才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

南郭先先是哪个寓言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南郭先生是寓言故事《滥竽充数》里的主人公。

滥竽充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滥竽充数蕴含的道理

首先,不要抱有侥幸之心,当自己的实力没有达到要求时,不要认为自己可以侥幸通过考验,正像南郭先生一样,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其次,我们要提高自己真正的实力,只有自己真正拥有了实力,才能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冷静地面对各种情况。有了真正的实力才能获得成功。

最后,即使自己的实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也一定不要急躁,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漫长的,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有真正的实力。

1.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2.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3.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4.纸上谈兵的主人(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

好了,关于“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滥竽充数的主人公是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