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的梁山在什么地方?(水泊梁山在哪个地方属于哪省哪县)
在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梁山泊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五代时期,汶水在梁山以北...
很高兴能够参与这个梁山泊在哪里问题集合的解答工作。我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准确而有用的回答,并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水浒传》里的梁山在什么地方?
在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梁山泊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
五代时期,汶水在梁山以北汇入济水。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决口于滑州,洪水淹没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流入汶水,并于梁山周围潴留形成湖泊,这就是北宋时所说的梁山泊。
如同其他受河湖泊一样,梁山泊自形之时就开始淤积,最晚到金明昌年间(1190年~1196年)部分湖面已淤为平地,为军户屯垦。济宁以北出现的南旺诸湖及安山湖、东平湖等皆有为梁山泊残迹一说。
扩展资料:
重现水浒传场景:
水泊梁山“造水工程”由水面工程、供水工程、排水泄洪工程三部分组成。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梁山水寨门,水军营寨和朱贵酒店,全面展现 《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
水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据介绍,下一步,梁山县还将围绕水面兴建部分景点。西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梁山码头、水军指挥塔、梁山水寨门、朱贵酒店等,全面展现《水浒传》中水军的活动场景。东水域景点主要包括水城门,并设立水上表演项目,建设观众台等。
百度百科-梁山泊
《水浒传》中的梁山在哪里?
《水浒传》梁山在山东省西南部。
由于地理环境变化,河流、湖泊比较容易发生变化,但是山脉一般来说相对较为稳定,找到梁山,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致位置。梁山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处于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省的濮阳四地市交界处。
梁山则是梁山县境内最高的地方,位于县城东南,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主峰虎头峰海拔197.9米。虎头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就是梁山108好汉聚义的地方。
地理变迁
梁山泊及梁山所在位置,原为大野泽,又名巨野泽,在今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汇集而成。现代地理上的梁山、东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波及之地。后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涌入,大野泽日益淤积,泽面北移安山(小安山)至鱼山一带。
以后梁山泊不断受黄河决口洪水的侵淤,逐渐缩小。元至元初年,梁山泊淤垫,残留部分以南旺湖之名出现,梁山附近地带已经在水面以外的西侧。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夺大清河入海,汶水不能北注,滞蓄于安山湖旧址,汛期黄河水倒漾入湖,湖面日益增广。
为防黄水南侵,当地民众从十里堡(属梁山县)至东平州城西解河口一线,借运河故道南堤(十里堡至大安山)和安解民埝(大安山至解河口旧临黄堤)修筑围堤,形成周围87公里的滞洪区,始称积水洼。因大部湖面在东平县境内,民国年间始有东平湖之称。
请问古代梁山好汉的位置在哪里请问古代梁山好汉的位置介绍
1、古代梁山好汉的位置是在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梁山县是古典名著《水浒传》故事发祥地,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
2、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横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就是古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水泊梁山在哪个地方属于哪省哪县
水泊梁山风景区在梁山县城东南,属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
水泊梁山风景区面积4.6平方公里,因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梁山起义得名。由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景区的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
梁山,因处于古梁山泊,亦称水泊梁山。整个山体气势雄浑,风光秀丽,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山险水恶的自然环境,自宋代后,便成为农民起义军扎营据守之地。山上山下遍布义军遗址遗迹及文化遗迹。影响最大、在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为《水浒传》描述的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水泊梁山地质地貌
梁山,位于鲁中块隆区的西部。是一定数量微弱褶皱形成的的断层残丘,多呈单斜构造,倾角只有3~10°,局部地区有宽浅的褶皱和小穹窿构造。梁山岩层产状呈放射状。
由于地处在三个构造单元上,受各种力的影响,发育了较多的断层,但绝大部分埋藏在第四系地层之下,梁山有一些出露地表的小断层。汶泗断层,西起黄河入境,经黑虎庙乡、杨营乡、马营乡、梁山镇、后孙庄乡、王府集乡至馆驿乡出境,在梁山县境内长27.5公里。梁山断层,中部位于梁山东南前集附近,走向北北东,长约14公里,与小安山断层、汶泗断层、叶尚断层相交。
梁山残丘地带节理较发育,既有构造节理,也有风化节理。构造节理受地质构造控制,走向和断层大体一致,有NE20°~80°和NW10°~70°两组。风化节理主要走向为NE60°~80°。部分节理内为红**粘性土和钙质胶结物充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泊梁山风景区
《水浒传》中,绿林好汉齐聚梁山,梁山泊是今天的何地?
今天的梁山泊在哪里?作为一个地理问题,回答起来可以很简单。梁山泊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其遗存水域在鲁西南的梁山、郓城、东平等县间。10几年前,我与同事去济宁调研,济宁市总工会的同行用一句话概括该市的文化格局——“东文西武”。所谓“东文”,指济宁东部的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所谓“西武”,是指济宁西部的水泊梁山(也就是《水浒传》宋江的根据地)。其实,我们脚下的梁山,只是一座不高的小土丘,既不雄伟,也不险峻。站在土丘上举目四望,并不见什么满目芦花,茫茫烟水,更别说什么“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了,映入眼睑的,只有平畴四野,村落炊烟。不知道原来的“宛子城”、“蓼儿洼”什么样,土丘上确有“聚义厅”、“忠义堂”、“黑风口”、“断金亭”、“宋江马道”等山寨景点。不过,这些山寨都是“山寨”版。听说这些年,当地有关部门又“山寨”了更多的山寨景点。
历史上的梁山泊在哪里?是一个史料问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查资料。北宋时期没有山东省,更没有济宁市。《水浒传》中柴进对林冲说,梁山泊是济州府管下的一个水乡。这个济州府在大宋帝国版图上隶属京东西路。“梁山泊”(也称“梁山泺”)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溃决,“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各方史料证明,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因“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金史·食货志》)。千年以降,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加之泥沙沉积,“八百里水泊”早已不复存在,梁山周围的辽阔水域变成了广袤耕地,真可谓沧海桑田。关于梁山泊的变迁,《辞海》的注释比较权威,梁山泊“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北宋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
入金后河徙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在梁山泊水势全盛时期,一些文人墨客来此泛舟畅游,饮酒赋诗。北宋诗人苏辙诗云:“近通沂泗麻盐熟,远控江淮粳稻秋。粗免尘泥污车脚,莫嫌菱蔓绕船头。谋夫欲就桑田变,客意终便画舫游。愁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十二首梁山泊》)苏辙在诗后留一短注:“时议者将干此泊以种菽麦。”这其实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编造的一则政治笑话:“王荆公(安石)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矣。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在坐中曰:‘自其旁别凿一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邵氏闻见录》)
宋江的根据地在哪里?则是一个文学或学术问题。应当说,宋江“史有其人”。据聂绀弩先生考证,《宋史》中如《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都曾提及宋江。不过,在这些史料中,宋江是“淮南盗”,且行踪不定,时而淮阳,时而京东,时而江北,时而齐鲁,时而河朔,并无根据地,只是“流寇”而已,最后被张叔夜在海州擒获归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史料没有一处提到梁山泊。在宋末元初的话本与笔记中,如龚开(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数人出现在后来的《水浒传》中,如卢俊义、燕青、戴宗、穆弘、张横等。作者对这六人的描述,名下都有“太行”字眼。即使以《大宋宣和遗事》为依据,同样充斥着矛盾,其中就有“上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去了”的说法,从今天的地理来看,太行山与梁山泊相距将近千里。杨戬是北宋末年权奸之一,从其“政和四年,拜彰化军节度使”始,到“宣和三年,戬死”为止,此人曾有这样一项“政绩”:“有胥吏杜公才者献策于戬,立法索民田契,……度地所出,增立赋租。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立租算船纳直,犯者盗执之。”(《宋史·杨戬传》)注意其中的时间界限,从政和四年到宣和三年,宋江在梁山的全部活动几乎都包含在这一时期,比如武松打虎在政和年间,排座次在宣和二年,受招安在宣和四年。
也就是说,《水浒传》中的梁山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宋史》中的梁山泊,却在朝廷的正常管辖之下,朝廷官员还在巧立名目盘剥和榨取梁山泊资源。此时的梁山泊不仅没有宋江,连其他强盗也没有。正因如此,所谓宋江等人在梁山泊的根据地建设,不过是施耐庵的文学虚构而已,换句话说,梁山泊与宋江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不要小看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宋江等人的故事,在元杂剧中成为常见话题,加之明代文人的加工与创造,最终形成了《水浒传》这部小说。此后的人们,由于深受《水浒传》的影响,不由分说将宋江与梁山泊联在一起,如同人们往往把《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历史一样,谁要指出宋江与梁山泊没有关系,似乎倒缺乏常识。
人们心里的梁山泊在哪里?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要从一则史实说起。清初有一位官员,名叫曹玉珂,陕西富平人,“政尚廉平”,“为政有循声”,大约算个清官。即使在当时,宋江等人是否梁山好汉?梁山泊又在哪里?也存有异议。康熙六年(1667),曹玉珂调任寿张,上任之初,就对梁山地理做了实地考察,并写了一篇《过梁山记》。与我们初登梁山时一样,曹玉珂此前对梁山的种种认识,也是来自《水浒传》。不过,曹玉珂处事极有见解,他对《水浒传》的情节就持有疑义:“往读施耐庵小说,疑当时弄兵潢池者,不过数十百人耳。宋势虽弱,岂以天下之力不能即奏荡平。”他认为,《水浒传》把宋江等人描写的“贼势浩大,不可抵敌”,应该是“作者讥宋失政”,故意夸大其词,“其人其事,皆理之所必无者。”至于史书对宋江有零星记载,他认为,宋江等人之所以成为朝廷心腹大患,也许由于梁山泊之特殊“地利”。他想像,梁山“必峰峻壑深,过于孟门、剑阁,为天下之险,若辈方得凭恃为雄。”然而,一当他登上梁山,眼前境况却大出意外——“浏览其山,塿然一阜,坦首无锐。外有二三小山,亦断而不联。村落比密,塍畴交错。居人以桔槔灌禾,求一溪一泉不可得,其险无可恃者,……”
他可能对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研不放心,于是深入群众了解实情,从而深化了感性认识,一是梁山地理“险不在山而在水也”。二是当地父老对梁山旧事如数家珍不过“多与《水浒传》合”。曹玉珂对其说法并不全信,“闻之否否”而已。旁边一位“围观者”的议论引起了他的注意:“道君(宋徽宗)用朱勔、高俅之徒如恐不及,若辈又各进其党,摈贤弃才。道德诗书之儒隐泉石,而肥豚强毅果敢之夫,不安贫贱,复用刑辟,相率揭竿。”他似乎在分析宋末动荡的社会原因,即“官逼民反”。接下来,他又揭示了社会动乱的某些规律:“梁山之泊不在鸟道沮洳,而在乎象魏阙庭。”这个说法很接近金圣叹的观点——“乱自上作”。因此,“俅、勔柄用后,平川旷野无地非梁山之泊。”在他看来,梁山泊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志,只要社会恶化到一定程度,不一定非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平川旷野”到处都可成为“梁山泊”,用现在的话说,到处都有反抗的民众,到处都有革命的火种。正如黄山谷(庭坚)所指出:“险易之实关人心,不关山川”。真是振聋发聩、入木三分!“梁山泊”不在高山大川,而就在人们心里。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历史启示。曹玉珂不是糊涂官,对此竟深表赞成,“余是其言,因题于壁。”(清康熙《寿张县志》卷八《艺文志》)
当年的水泊梁山的水指的是哪里啊,是东平湖还是微山湖啊?
水泊梁山里的水泊指的是现在的东平湖。水泊梁山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水指的是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
梁山泊,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为原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扩展资料:
东平湖位于东平县,湖区总面积632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后在原东平湖的基础上,为分蓄黄河特大洪水围湖筑堤,它是黄河下游的重要分洪工程。东平湖亦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济水由南而北流经其中。
如今,当年号称八百里的梁山水泊已经在其原址干涸。水泊和连天芦苇,早已荡然无存。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为原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百度百科——东平湖
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在哪里 ?
济南以西140公里外的济宁市梁山县的梁山,山东方面介绍就是当年梁山泊所在地。客车驶过一马平川鲁西大地,三小时后,停在梁山脚下,施耐庵高大塑像屹立山门前广场,“水泊梁山”四个红漆大字,镌刻在山脚石崖上。梁山寨倒是一应俱全,但当年水泊和连天芦苇,早已荡然无存。
扩展资料: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
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发展而来的。另外,《水浒传》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很多国家流传开来。
如18世纪流传到日本、朝鲜,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19世纪,《水浒传》又流传到了欧美各国,出现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译本。
参考资料:
水浒故里在哪里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平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
梁山泊地处黄河下游、汶水和济水汇聚地,古称泽国。梁山泊形成于五代,绿柳垂岸,粉荷满地,水鸥翔集,风光宜人,别称小洞庭。唐宋不少文学家来梁山泊泛舟畅游,饮酒赋诗。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的优美诗句。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目前东平县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遗存水域,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她过去是漕运要枢,现在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现在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
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水浒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也称“聚义岛”。晁盖死后,就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梁山泊),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东平湖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辛弃疾等文人都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这部书中的开头语就写道:“宛子城中藏虎豹,蓼儿洼内聚蛟龙”,当年的蓼儿洼就是现在的东平湖。水浒英雄战官军、仗义疏财,杀富济贫、都曾在这片水域中出没,几百年过去了,虽不见当年水兵厮杀场景,但是有关水浒英雄,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传说,至今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传说宋朝末年,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时,他带领官兵押船运粮,来到此水域,忽见十几条小船直逼粮船,短短的时间就把粮袋装入小船驶向芦荡。其实那十几条小船是由梁山好汉朱贵带领的,宋江与朱贵有八拜之交,与梁山好汉义气深重,水上劫粮是他们早已约定好的,劫粮之后,宋江、朱贵就把粮食分给安山一带的贫民百姓。因此当地百姓就凑钱给宋江立了-块石碑,为了不让官府发觉,碑上就没有刻上碑文,如今这块碑就在湖的南岸,可惜石碑只剩半截,已成残石断碑。
《水浒传》中“阮氏三雄”的故乡,就在湖的西岸石庙村,石庙村原叫石碣村。阮氏兄弟共有七人,个个武艺高强,不畏强暴,杀富济贫,兄弟几人靠打渔为生,先后有四个兄弟离开人间,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个弟兄,因他们兄弟抗官府、杀渔霸,被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军师吴用所闻知,便几次密访石碣村,诚邀三兄弟同聚大义,几次密谋之后,阮氏三兄弟欣然同意,随吴用一起投奔晁盖,在“智取生辰纲”之后,又随同晁盖一同奔上梁山。阮小二、阮小五被封为节义郎,阮小七授盖天军都统制之后,遭别人陷害,又回到此地,仍以打渔为生,年过六十离开人间,当地百姓尤其是阮氏族人为纪念阮氏三兄弟,就在村内建起了“三贤殿”。如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吴用石碣访三贤,水泊梁山闹翻天,天下英雄大聚义,百姓扬眉是青天”。
昔日的梁山泊是水浒传中的古战场,今日的东平湖便是旅游观光好去处,当游客划水桨,乘舟艇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可联想到八百年前水泊旧观,体味出当年梁山好汉泛舟之意趣。
好了,今天关于梁山泊在哪里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梁山泊在哪里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梁山泊在哪里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