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事件)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赙”、“求车”,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春秋后期诸侯国...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事件)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天子失势。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求金”、“求赙”、“求车”,周室之困窘已很显然。各诸侯国也由开始的尊王发展到后来的“政由方伯”。春秋后期诸侯国也步了周天子的后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已是司空见惯,甚至在卿大夫内部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家臣专政”的现象,如鲁国三桓,晋国三家,田氏代姜等。宗法分封制严重动摇使西周时的整套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一般而言,“礼崩乐坏”大多指春秋时期对礼的“僭越”。 “礼崩乐坏”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如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这一僭越之至的行为,倘若放在西周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但此时诸侯大夫们不仅我行我素,而且对僭越礼乐心向往之。《成公二年》:新筑人仲叔于奚救孙桓子,桓子是以免。既,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使用三面悬挂的乐器,用繁缨装饰的马匹朝见,这是周朝诸侯才能享用的礼乐待遇,于奚提出这一要求,卫侯竟也答应了,为此使得孔子感慨“惜也,不如多予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

孔子认为春秋末年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乱世,那么,怎么理解这个时代特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随着时间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孔子对礼乐的瓦解感到愤怒,随着人文精神的进步,东周诸国出现了以陶俑代替活人葬,草人代替杀活人祭祀。 孔子深知这是对周礼的严重违反。 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规范。 周礼的各项制度都是完善的规范,任何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周礼,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

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如果是自己的制度,就会被摧毁。? “礼”是等级社会的行为规范,“音乐”是等级社会的具体体现。 孔子认为,周礼中的祭祀最为庄严。 如果用稻草人代替杀人祭祀,用陶俑代替人埋葬,那就违反了社会行为准则。 当等级社会的行为准则被破坏时,就是等级社会秩序的崩溃。

在古代,祭祀活动是统治阶级最看重的。 它们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是现实政治的具体体现。 谁主持祭祀祖先,谁就是他人权利的合法继承人。?

最让孔子担心的是,当时社会开始制作陶俑,而不是用活人埋葬祖先。 孔子认为这是对鬼神(祖先)的欺骗,是破坏礼制的行为。 如果不能严厉制止,整个社会等级制度就会崩溃。 所以孔子怒道:始作俑者背后没有人!

孔子认为,这种违反周礼的行为是不被禁止的,其他人也会效仿。 使用陶俑代替人祭和墓葬开创了最糟糕的先例,其他人很快就会效仿。 孔子提倡“礼”为德,主张以德治国。 如果违背了道德,整个社会就会堕落。 维护等级社会秩序,首先要从道德规范入手。 孔子的道德是“周礼”。

西周时代的“五礼”具体是指什么

五礼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曾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

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事件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西周末期是“礼崩乐坏”发生的第一个导火线时期,此时的礼乐只是受到了局部的破坏,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便开始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礼崩乐坏的原因

(一)王室的衰微

西周末期周王的统治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而王室内部各阶级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周王朝面临着即将灭亡的危害。而面对这种灾难的时候,各阶级的统治者却无动于衷。由于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土地经常赏赐给诸侯,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了。

(二)诸侯对特权的追求

“周郑交质”事件是周王室东迁之后衰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前至高无上的周王室能和诸侯国达成如此平等的契约,这本身就是因为自身地位下降,能力衰弱到无法再凌驾于诸侯之上。此后的“繻葛之战”周王的失败更是让自身的权威受到了致命一击。从此,在诸侯眼里,周王室仅仅是一具空壳,并无实际的权力。

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

(一)西周社会大体情况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西周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在国都附近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周朝的分封制使得诸侯国的建立成为周王室御外的屏障,也为统治者的治理提供便利,但也为后来的诸侯争霸、逾越王权埋下了隐患。西周以善农耕而闻名,因此,周的农业十分发达,种植的粮食品种繁多,基本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基本品种,而铸造、丝织等其他方面也很发达。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于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时期的由盛而衰

随着昭王即位后就开始对外用兵,其子穆王除对外大规模用兵之外,还对内加强镇压,增重刑罚,“作甫刑,分墨、剔、膜、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

(三)战国社会大体情况

礼乐制度经过了两次大的摧残和动荡之后,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崩坏。

站在音乐的角度,如何认识和评价礼崩乐坏

站在音乐的角度,如何认识和评价礼崩乐坏如下:

不妨说,“新乐”是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进而导致了音乐的变化。周朝前期的礼乐制度,对于西周近三百年间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其实质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崩溃瓦解。

最后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反映而已。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其积极意义从音乐文化方面来说,在于“新乐”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我国歌舞伎乐时期的开始,中国音乐形态由周王室所垄乐舞形态逐渐向歌舞伎乐形态演变。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时期。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周王朝已处于风雨摇摆、大厦将倾的境地。在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作为上层建筑的”礼乐制度“也开始趋于瓦解。

“礼乐制度”

简单来讲,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是周代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并由后人不断完善的,是一种十分严厉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中的“礼”是各种礼仪形式;“乐”则是指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

它的产生(建立的原因或目的),一方面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声色之娱,另一方面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乐”,采取“节乐”的措施。其是“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即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统治手段。

礼乐制度将人分级并给不同层级的人匹配有不同的音乐和舞蹈。这里的音乐和舞蹈是一种泛指。其音乐特指有相应的乐曲、乐器、音乐调式、音乐表演人数等明确规定,而舞蹈特指相应的伴舞乐曲、舞蹈内容、伴舞乐曲种类和人数等明确规定。

遗憾的是由于乐舞、乐曲、乐器等内容没有传播下来,现今我们对礼乐制度的认识仅能从两个方面来看到它严格的等级规范,即“县”(乐器使用规定)和“佾”(乐舞人数使用规定)。

乐县:县通“悬”,即悬挂之意,周朝盛行“金石之音”,编钟、编磬等悬挂之器是国力、权力与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悬,即不同的乐队规模。《周礼·春官·小胥》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由此可见,王使用的伴乐乐器有四面(环顾听着,东西南北四面均有乐器),诸侯轩县则是三面,卿大夫判县则是两门,士则是一面。

礼崩乐坏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日趋解体,传统的礼乐制度也难以继续维持。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各国的政治斗争中,经常会发生以下犯上的夺权事件,不遵循旧有礼制的现象也会时常出现。一些从诸侯手中夺取了政权的卿大夫,不仅僭用诸侯之礼,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礼制。有鉴于此,孔子继周公之后再次加工和改造了礼乐制度,努力要将社会重新纳入礼乐的规范,但是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加速使传统的礼乐制度被彻底破坏。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从而将礼乐的地位取而代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时残存的礼乐,已经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了。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是成语吗

是成语。礼崩乐坏,意思是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出自《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礼崩乐坏出现在什么时候

西周末期是“礼崩乐坏”发生的第一个导火线时期,此时的礼乐只是受到了局部的破坏,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便开始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

周的农业十分发达,种植的粮食品种繁多,基本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基本品种,而铸造、丝织等其他方面也很发达。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于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在周朝,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各种乐器使用权利的规定也是严苛的,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礼,而对于乐器乐师的数量同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

虽然礼与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破坏和变质,但并没有完全崩坏,失去作用。礼乐制度经过了两次大的摧残和动荡之后,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崩坏。

礼崩乐坏成语典故

《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释义: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寓意社会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变局,亟需内圣外王之人改进。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实际指西周末年,巫祝文化的破产,西周之前也并不比春秋时代昌明,但孔子已经吃不消了。

什么时候废除了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礼乐制度彻底结束或说废除,应该是辛亥革命。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周代奴隶制社会正走向解体。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

“礼崩乐坏”的表现

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表现是:旧礼制的废止和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打破。

礼崩乐坏怎么回事

春秋的时候,王室衰微,无所作为,各路诸侯逐渐开始敢于违反制度,因为没啥惩罚,自己还可以享受更好,感觉更好。但春秋时期,有霸主来维持制度,也就是所谓春秋五霸。从齐桓公开始,要求遵守:长子继承权、不得以妾为妻等礼制,不遵守的就全天下的诸侯一起来打到你遵守。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其实就是礼乐的彻底崩溃。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 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事件)

好了,今天关于“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礼崩乐坏是什么时期”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