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新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汉武帝招纳贤良时,董仲舒有怎样的思想主张?)

主张:1、孔子:“礼”与“仁”。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不同结局:1、孔子: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汉武帝招纳贤良时,董仲舒有怎样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

主张:

1、孔子:“礼”与“仁”。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不同结局:

1、孔子: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2、董仲舒: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三、原因:

1、孔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董仲舒: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变型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以十一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过程。

此举对后世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

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百度百科-董仲舒

百度百科-孔子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字宽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自幼学习非常刻苦,专心研究《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景帝时被征召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授学讲书的同时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选拔天下贤良之士,董仲舒前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先后三次上《天人对策》,进一步继承发展了赵绾、王臧、田蚧等人的崇儒思想,主张顺应《春秋》“大一统”的趋势,结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乱局面,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具体地说,就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从而达到“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董仲舒因言辽东高庙灾异之事被捕入狱,险遭不测。后出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因胶西王残暴,害怕获罪,辞官回家,居于陋巷,修学著书终老。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于长安陋巷病逝。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他的学说以儒家为中心,综合名、法、道,杂以阴阳五行说,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他以天道论为出发点,通过“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学说将自然观与社会观相联系,建构了其认识论、人性论等学说。其天道论对西汉时期谶纬神学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东汉哲学家王充评价其:“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简述汉代董仲舒发展的新儒学思想。

答案:(1)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具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3)大一统思想,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人君应当如何统治的问题,他主张效法天道。

(4)三纲五常说。董仲舒主张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所谓“德”,主要指仁义礼乐、人伦纲常。

汉武帝招纳贤良时,董仲舒有怎样的思想主张?

建元元年冬十月(前14o年),汉武帝招贤良对策,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被召见,接受武帝策问。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为: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系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就不利于统一。为巩固汉王朝的统一,应当尊崇儒家学术为惟一的指导理论,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天下之人的思想统一在儒家思想范畴之内,才能使法纪统一,人心统一,行动统一。第二,强调大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他认为,统一是国家的首要大事,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议。并说‘有大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天子至尊,一统天下找到了理论根据。第三,提倡“君权神授”。董仲舒在解释儒家学说时认为,皇权出于天命,神圣不可侵犯,因而皇帝的一切行动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各诸侯国不能各自为政,应该一切服从朝廷。这样,用神秘的色彩把皇权的合法性和永恒性固定下来,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第四,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制,反对用严刑对待人主张“以教化为大务”的同时,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强调利用法律维护专制统治。

董仲舒的主张

1、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限制他。

3、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4、君权神授

理论在汉代有了系统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其是最高的人格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

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

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这种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帝王以至造反的农民领袖,无不假托天命,自称“奉天承运”,或者说“替天行道”,把自己的活动说成是受上天的指使,从而达到神化自己及其活动的目的。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

百度百科-董仲舒

百度百科-君权神授

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从宇宙论的高度确认儒家学说的合理性,其思想是以神学化的天人感应说为显著标志。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理论以及道家等有关学说,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新体系。一方面,董仲舒把儒学伦理纲常完备化,对“三纲”、“五常”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另一方面,他又把儒家这套伦理纲常神秘化,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影响

经过董仲舒的鼓吹和统治者的支持、儒家学说开始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与儒学成为统治理论相适应,儒家经典也取得了独草地位。对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进行注释,成为汉代儒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儒学便从先秦时期的子学形态,转变为汉代以后的经学形态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儒学式微,加之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经学便失去了一草地位,由此形成一个儒、道、玄、佛相互激荡又相互融合的复杂局面。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

大一统: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天人感应: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扩展资料:

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的影响:

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是超过前人与时人的杰出的大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与西汉初期的思想学术。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哲学、经学、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历史与民族等各个方面。

他的这些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奉"元"而起的祭祀、封禅、改历;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与奠定了中华民族融合之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受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深刻;改变王侯将相养士风气与废除诸侯政治上的权力;君主爱民为民,官吏奉公廉洁;《春秋》决狱、断事深入人心,君臣普遍遵循;独尊儒术之后人才辈出,而且可以自由争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学时代。

而且,在以后的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历史上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董仲舒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儒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孔孟时代以思想发展为主体,第二阶段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儒术,儒术并非儒学,是一种权术,以儒学的爱人思想来统治国家,获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二来汉朝自建立以来一直是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主导,国家进步气息不强烈。而儒学主张积极入世,为汉武帝的改革做思想导向。

董仲舒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该如何评价这些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使儒学在汉代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并为后来儒学在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使儒家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当时世家的实力是很强大的 这个维护君权,贯彻忠君的思想;为皇家统治找一个神圣的理由;进一步,为了巩固中央统治,减少反叛,维持社会和谐;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汉武帝招纳贤良时,董仲舒有怎样的思想主张?)

好了,今天关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整理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