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海水为什么密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呢?)

海洋密度的分布变化 (一)密度的水平分布 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主要 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图 3—22 是大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海水密度分布规律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海水密度分布规律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海水为什么密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呢?)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

海洋密度的分布变化 (一)密度的水平分布 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主要 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图 3—22 是大西洋表层密度与温、盐随 纬度的变化。其它大洋也类似。 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也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密度超量γ约 为23kg.m-3,由此向两极方向,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 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 极大值,密度超量γ约只为 26kg.m-3。随着纬度的增高,盐度剧降,但因水 温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降盐减密效应更大,所以密度继续增大。最大密度 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格陵兰海的密度超量γ达 28kg.m-3 以上,南极威 德尔海也达 27.9kg.m-3 以上。 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如同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 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二)密度的铅直向分布 大洋中,平均而言,温度的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大。因此, 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地递 降,因而海水的密度即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图 3—23 是大洋中典 型的密度铅直向分布。 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海域,与温度的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 基本上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密度的铅直梯度也很大, 此称为密度跃层。由于主温跃层的深度在不同纬度带上的起伏,从而密跃层 也有相应的分布。热带海域表层的密度小,跃层的强度大,副热带海域表面 的密度增大,因而跃层的强度就相对减弱。至极锋向极一侧,由于表层密度 超量已达 27kg·m-3 左右或更大些,因此铅直向上已不再存在中、低纬海域 中那种随深度迅速增密的水层。中、低纬海域密跃层以下及高纬海域中的海 水密度,其铅直向变化已相当小了。 当然,在个别降水量较大的海域或在极地海域夏季融冰季节,使表面一 薄层密度降低,也会形成浅而弱的密跃层。在浅海,随着季节温跃层的生消 也常常存在着密跃层的生消过程。密跃层的存在阻碍着上、下水层的交换。 海水下沉运动所能达到的深度,基本上取决于其自身密度和环流情况。 由于大洋表层的密度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增的,因此,纬度越高的表层水,下 沉的深度越大。南极威德尔海的高密(27.9kg·m-3)冷水(0℃左右),可沿陆 坡沉到海底,并向三大洋底部扩散;南极辐聚带的冷水则只能下沉到 1000m 左右的深度层中向北散布;副热带高盐水,因水温较高,其密度较小只能在 盐度较低、温度很高的赤道海域的低密表层水之下散布。 由上可见,在海面形成的不同密度的海水是按其密度大小沿等密面(严格 说是等位密面)下沉至海洋各深层的,并且下沉后都向低纬海域扩展。因而, 在低纬海域,温度、盐度和密度在铅直方向上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大洋表层经向上的分布特征。 (三)海水密度的变化 凡是能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变化的因子都会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 大洋密度的日变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变化小,因此微不足道。在深层有 密跃层存在时,由于内波作用,可能引起一些波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 其年变化规律,由于受温度、盐度年变化的影响,其综合作用也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性。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表面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平均分布特点是:盐度在赤道附近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值(接近36),再向两极又降低,至北纬60度达最低值(32.4);温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两极逐渐降低,可低达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两极逐渐升高,可达1.026克/厘米。

海水的3个状态参数。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和压力而变化。因为压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对固定深度来说,海水的密度只随温度和盐度而变。

海水的多种运动,与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密切相关;海水的温度对大气温度有很大的影响,能使地球的气候发生变异;海水的盐度是研究海洋中许多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盐度、温度和密度在海水中的分布规律,是海洋科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太平洋中部表面海水的盐度等值线,近似地和纬圈平行;其西部边缘海等海区的盐度等值线,大体上和海岸平行。盐度在35左右的高盐水在太平洋中所占的海域十分广阔。赤道海域的盐度为34.5~35.5;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各出现一个高盐度(接近36)的海域。

高纬度海域盐度较低,例如南纬60度附近为34,北纬60度附近为31.5~33.0。在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和西部的边缘海,海水的盐度梯度较大。除靠近大陆的海区外,冬夏的盐度分布差别不大。其他大洋的分布特点也类似。

大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冬夏明显不同,2月份在太平洋中北纬 5~50度和南纬20~50度的海域,等温线基本上和纬圈平行,但在黑潮区有高温水舌指向东北;南纬10度的海域,有向东伸展的高温水舌;南纬 5~15度的海域,有29°C的高温区。北半球海水的最低温度,可低于0°C;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北部的海水可以结冰;南部大洋海水的温度,最低可达1°C左右。

夏季(8月),太平洋北纬23.5~40度、南纬15~60度海域,等温线几乎与纬圈平行,而赤道海域的等温线呈舌状分布:高温舌从加罗林群岛附近向西南伸展;在北纬50~70度海域,为向东南伸展的低温水舌。北太平洋的最低温度为7°C;南大洋的最低温度为-1°C,出现在南极附近的海域。其他大洋的温度分布虽各有特点,但其分布规律仍和太平洋相近。

盐度:

海水是复杂的溶液,含有氯、钠等80余种元素。一般用盐度表示海水中的含盐量。在海洋调查中可直接采用物理手段,快速而准确地测定盐度(见海水盐度)。

在全世界海洋中,海水的盐度平均值约为34.7。在盐度为35的 1千克海水中,含氯离子 19.34克,钠离子10.77克,还有硫、镁、钙、钾等成分。外海的海水盐度较高,可达35~36;近海、特别是河口区域的海水盐度可低于30,这是因为陆地径流输入淡水的缘故。全球海洋表层的海水的盐度分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区域的蒸发和降水。但在高纬度海区,它还与结冰和融冰有关:结冰时海水盐度升高,融冰时盐度降低。

海水密度

海水密度是指海洋中的水体相对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海水密度不仅受到水温的影响,还受到盐度和压力的影响。

水温是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冷水比热水密度大,因此在相同的盐度和压力下,冷海水比热海水更为密集。这意味着,在某个地区,水温较低的地方可能存在更密集的海水。

盐度是指水体中溶解的盐分含量。高盐度的海水比低盐度的海水更为密集。这是因为盐分增加会使水的分子间吸引力增强,从而增加了水体的密度。由于溶解的盐类主要由海洋中的蒸发和河流输入,不同地区和深度的盐度可能有所不同。

压力也会对海水密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水体所受的压力逐渐增大,这会导致水体密度增加。在深海区域,由于更高的压力,海水通常比较密集。

海水密度的变化对海洋环流和生物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密度差异导致了海洋中的密度层化现象,形成密度梯度,影响着海洋水团的运动和混合。这也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移产生影响,因为不同物种对特定密度条件有偏好。

总的来说,海水密度是海洋中水体相对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它受到水温、盐度和压力的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对海洋环流、物质运输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水为什么密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呢?

海水密度随纬度增高而增大的原因:因为气温主要受维度影响,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首先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海水的主要因素。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海区,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比关系。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

相对密度

是指在给定的物理条件下海水的密度与在4℃和1个大气压下没有溶进空气的蒸馏水密度之比,又称比重,符号为α。因为4℃蒸馏水的密度可取为1,所以密度与比重有相同的量值。

现场密度是根据现场温度t、实用盐度s和压力p计算出的海水密度,用符号ρs,t,p。表示。在海表面取P=0时的现场密度,以符号ρs,t,p表示。若水温t=0℃,则现场密度仅为盐度的函数,以符号ρs,0,0表示。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平面分布与铅直分布有什么异同点(海水为什么密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呢?)

好了,今天关于“海水密度分布规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海水密度分布规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