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三害(焦雨录的故事)
兰考三害指的是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西邻开封市祥符区,东连商丘市民权县,北邻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南接开封市杞县。著名景点有焦裕禄纪念园、...
兰考在最初是怎样的情况? 三害 都指的是什么?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兰考在最初是怎样的情况? 三害 都指的是什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兰考三害
兰考三害指的是内涝,风沙和盐碱三害。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西邻开封市祥符区,东连商丘市民权县,北邻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南接开封市杞县。著名景点有焦裕禄纪念园、黄河湾景区、焦桐广场等。
内涝,就是下大雨天气,由于河沟不通,导致积水无法从田地里排出,使庄稼长期泡在水中无法正常生长。风沙,就是没有浇灌的土地被大阳暴晒后,土壤失去水分变成细沙一样,大气吹过漫天的沙尘,就像现在的沙尘暴一样。
风沙指飓风扬起的沙土或夹杂着沙土的风。也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的自然现象。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土盐土土体、特别是表层(0~20厘米)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0.6~2%或 更多)。一般在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
1962年的三大自然灾害
1962年的三大自然灾害是内涝、风沙、盐碱。
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同年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等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1959年1至4月,河北、黑龙江等地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的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至5寸深,为历史罕见。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十分严重,导致农业产量低。
自然灾害
兰考县的粮食产量仅仅百来斤,人们生活苦不堪言。这片土地是漫无边际的黄沙,别说是树了,连一点绿色的植物都没有。白茫茫的一片都是盐碱地,地上偶尔有一点枯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无法种植农作物,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
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三害指的是什么
除三害”的“三害”是指猛虎、恶龙、周处。
出自《世说新语·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译文: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
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所成就。
文章写得十分精炼,无论从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危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精心选才,“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焦雨录的故事
焦裕禄,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国***,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 ...... 。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 “ 三害 ” 斗争高潮。 在除“ 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激励兰考人民抗灾斗志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 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治理流沙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
兰考是一个老灾区。当时整个县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灾上。县里有些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改变灾区面貌,还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呢?面对这种情况,焦裕禄同志感到: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群众在灾害面前两眼望着县委,县委领导挺不起腰杆,群众的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1963年元月,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要求各级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困难村去,与基层干部同甘苦、共患难,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作出贡献,为基层干部作出榜样,真正做到心不离群众,身不离灾区。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对同志们说: “ 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 焦裕禄再也讲不下去了。几位县委领导低下了头,而心里却豁然开朗,明白了风雪夜车站之行的含义。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最生动的思想教育,增强了率领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努力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 回到县委后,焦裕禄同志又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象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焦裕禄同志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县委的领导,感染了全县的党员、干部和群众。
亲自掂 “ 三害 ” 的份量
1963 年 2 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除 “ 三害 ” 办公室。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 “ 三害 ” ,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 “ 三害 ” 究竟有多大份量。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情地写道: “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 从此,一场群众性的除 “ 三害 ” 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 “ 三害 ” 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 “ 三害 ” 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 “ 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 “ 三害 ” 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 “ 三害 ” 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精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 “ 三害 ” 斗争的真实写照。
兰考县是什么级别
河南省兰考县,明明是个县,为什么是副厅级高配?
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也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小县城。但凡是提到焦裕禄,兰考县都是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鲜为人知的是,兰考县明明是个县,县委书记却是副厅级高配。这是怎么一回事?笔者为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缘由。 兰考县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为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后一道弯。 建国前,兰考县是黄河出了名的“豆腐腰”,黄河大堤如同豆腐般松软,频繁决口泛滥,衍生出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然而, 当时的兰考大地分属兰封、考城两县 ,治理起来难度大,工作效率低,难以统筹兼顾。 建国后,我国将治黄提上了工作日程,首先就是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撤销了平原省,部分并入河南省,将原属两省的界河变成了内河 。 1954年6月,河南省政府将兰封县、考城县合并,取名为兰考县。由此,兰考县作为我国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登上了历史舞台。 1962年10月,兰考县迎来历史性转折点: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后任书记)。焦裕禄主政兰考期间,大力种植泡桐树,呕心沥血的整治“三害”,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焦裕禄精神”。 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病逝于郑州。此后数十年,兰考县老百姓战天斗地,“三害”问题得到彻底根治。在国家层面上,中央极为重视兰考县的发展: 2002年,兰考县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 2014年,兰考县迎来发展新纪元,与巩义市、汝州市、滑县、长垣市、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蔡县等9个县(市)一道被列为“ 河南省直管县 ”,采用了适度上收的管理制度,县委书记(市委书记)都是副厅级高配。 什么是省直管县?顾名思义,由省级行政区直接管理县(市)各项事务,下放财政自主权或其他社会管理权利,省去了地级市一级,减少审批环节。但是,省直管县(市)在行政区划上,仍旧隶属于原地级市。 其实,省直管县更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三级”行政区划,即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实际上,我国除了四大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接管辖县(市)之外,全境都是以四级行政区划为主。 河南省比较特殊,还存在一个省直辖县(市)济源市。从行政级别上来说,济源就是一个县级市,可人家却是正厅级高配,待遇与河南其他十七个地级市一样,并且还有自己的车牌号代码:豫U。 省直辖县(市)与省直管县(市)又有何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行政区划上相对独立; 济源市是一个独立于地级市之外的县级市,在河南省行政区划上有一席之地。而兰考县则不一样,行政区划上还是由开封市代管。 二、行政级别上有差异;兰考三害形成原因
黄河在兰考大拐弯,形成“狭管效应”,使其成为一个大风口。每当冬春季节,西北季风袭来,漫天黄沙席卷兰考,扑倒庄稼,掩埋村庄,百姓纷纷逃离。大片盐碱地则使很多庄稼难以生长。夏天雨季来临,黄河水涨,洪涝也时常光顾这片低洼之地。
1958~1962年间,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当地林木乱砍滥发严重,风沙重起,农田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原有的排水系统被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积水扩大,内涝成灾。地下水位升高,肥料不足,又加剧了土地盐碱化。
治风沙
当地一位农民为了保护母亲坟地不被风沙侵袭,把黄河淤泥挖上来盖在其上,效果立竿见影。这种地下半米深的黄河淤土,兰考遍地都是。受此启发,焦裕禄大力推广这种“翻淤压沙”的办法。很快,兰考最肆虐的沙丘被淤土封上了。
他又带领人们在上面种上泡桐等树木。泡桐在沙地生长快,而且年年生根发苗,可以不断移栽,成林后既能挡风又能压沙。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为“贴上膏药”——盖上淤土,“扎上针”——栽上泡桐树。

好了,今天关于“兰考在最初是怎样的情况? 三害 都指的是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兰考在最初是怎样的情况? 三害 都指的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