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哪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出自于哪首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9天开出一成多出自哪首诗?”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哪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出自于哪首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哪首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的字面意思: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全诗赏析: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有哪些前半句为大众熟知,后半句却鲜有人知的诗词句?

1.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我们嘴里说着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安慰自己,可谁不清楚,有些人离开了就是离开了,我们曾经喜欢过的那个人呀~就如那树上的柳棉只会越吹越远,越吹越少。

2.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

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婚礼时相濡以沫就好,一双双佳人伉俪希望长长久久,相濡以沫。

等到离婚时就用到后半句了~~

4.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诗词来历,《花月痕》十五回。

感情很丰富,投入的感情很多的人,都只会留下遗憾。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 而越是美好的梦却是越容易醒来。

5.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将军封了侯,其他的将士们只是:变成了一堆白骨长眠地下。

6.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一整句大概都有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诗大概是金龟婿最早的由来。

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做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这岂不要恼杀人也么?

丈夫在朝内为官,每日必须早起上朝,自己仍是孤零寂寥。“无端嫁得金龟婿”,语浅意深,春情春怨,和盘托出。这首诗与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都是异曲同工,八度和弦。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 ,就会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而无所获。

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在世时,儿女尽量不要长期在外生活,免得父母为你牵肠挂肚;“游必有方”则是说如果要外出就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说话算数,做事情有始有终是好的行为。但是如果世事变化的过于巨大,而你还在为了先前的目标不懈努力,那么你就是一个固执浅薄的人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出自哪一首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的画面:

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该句出自唐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代 李贺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扩展资料

《雁门太守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百度百科-雁门太守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出自于哪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咏赞项羽的名句。这句诗词出自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句诗所表现出的悲壮豪迈,警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内心都应该追求那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展示出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

原诗:

? 夏 日 绝 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释义:

夏日绝句:此题见《绣水诗钞》。《诗女史》卷十一、《彤管遗编续集》卷十七、《名媛诗归》卷十八、《历朝名媛诗词》卷七、《乾隆章丘县志》卷十二题作“乌江”。

人杰:人中的豪杰,才智特出的人物。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自立为西楚霸王,与秦军九战皆败之。后来和汉刘邦争夺天下,被困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江东:即江南。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在会稽郡吴中起兵,秦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译文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袭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守建康,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四、五月间舟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

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谁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哪首古诗?作者是谁?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处南宋-陆游

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 “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出自哪首诗?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诗句出自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全诗如下: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

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

天地睹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口若罗星。 ?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

乐毅傥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

徵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问青娥。对烛俨成行。 ?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舆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嵋雪,川横三峡流。 ?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合笑出帘栊。 ?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头。

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意思:芙蓉出于清水,有大自然天然去雕塑;既然上天让我生存在世,就一定有我的用处,既然全部钱财散尽也会复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江夏临别时赠写太守韦良宰的,通过写古述今表达了他对自身境遇和对乱世的忧愤。此诗云:“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又云“寥落天地秋”,当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在江夏作。诗云:“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仍希冀朝廷任用自己。

此诗是李白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时所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按此诗作年,王谱、詹谱、王增谱、安谱、郁本、安本作公元759年,黄谱、裴谱作公元760年)。诗人因受永王之败的牵连,被流放至夜郎,中途获上赦宥。此诗是在他被赦免后所作。在这个时候与韦良宰这样一个老朋友相见,李白的感慨当然是很深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哪首诗?

唐代黄州刺史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1.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3.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注释(第一首)

1.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首句写从长安回望骊山,山如锦绣拥簇。骊山有东绣岭、西绣岭。

3.千门:夸张之语,言所有山门依次大开,以供送荔枝的马飞驰无阻。

4.妃子:指杨贵妃。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词意虽美而失事实。"《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注释(第二首)

1.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2.渔阳探使:安禄山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伺机谋反。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次奏陈安禄山有反意,玄宗遂派中使璆琳以赐柑为名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重贿,回来盛赞安忠心,玄宗于是高枕无忧,更加纵情享乐。

3.霓裳:《霓裳羽衣曲》,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唐玄宗亲自改编为《霓裳羽衣曲》。千峰上:指骊山。

4.舞破中原:指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唐诗笺注》评此句云:"造句惊人,奇绝!痛绝!"《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云:"语带诙谐,妙绝千古。"

注释(第三首)

1.万国:指全国。

2.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鉴赏(第一首)

本题共三首,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镜头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吗?“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张明非)

鉴赏(第二首)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显示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显得余味无穷。

请问:“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出自哪首诗词?

题目: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作者: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这首词以沉痛的心情,忧伤的笔致,抒发抗金无路、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的悲愤。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这首词是在公元1131—1162年间题在吴淞江长桥上的,没署姓名。后来传入宫廷,宋高宗(赵构)与丞相秦桧“追查甚力”,“不得”。

上片着重写功业无成而将隐居江湖的忧伤情怀。“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一生生长在太湖边上,划着小船在太湖多次来往。首句点明作者生长的地点,二句写出泛舟太湖的情形,行文中含有一种安闲自在的寓意。“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意思是说:现在又来到这里,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如今”,表明时间。“重到”,说明旧地重游。接着提出疑问,突出心中的忧愁多如云水。这样就将这次重游太湖与往日不同的心境明显地表达了出来。“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自己打算把匣中的长剑去换取一叶小舟,从此归隐江湖,做穿蓑衣的老渔翁哩。这三句是激愤之词,失意之语,不再想抗金建功之事,而要归隐于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因为南宋初年,金人大肆南侵,当时秦桧专权,朝政日益弊败,有志发愤图强之士报国无门,因此不少具有匡世济民之才的热血男儿灰心丧志,只求归隐。这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某些人的思想状况。“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做官不是我的事情,早就该退隐山林了。这是一种不满现实而无可奈何的情绪的流露。

下片主要抒写抗金的怀抱。“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前两句写归隐后的生活情况——吃鱼、喝酒,怡然自得。后一句唱出心中的积郁,抒发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归隐不是心甘情愿的,大有“人在江湖,心忧汉阙”之意。“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在太平时期生长,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表面上是说自己生逢不幸,实际上却影射北宋王朝的覆灭,是由于沉溺于奢侈*佚的腐朽生活所导致的结果。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李后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的词意。这正是作者“起悲歌”的主要原因。“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大意是说:只要倾泻三江之水,就可洗净千里战氛,用不着力挽天河。这不是故作惊人的壮语,而是作者抗金抱负的集中体现。杜甫《洗兵马》中有“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这三句反用其意。“不用挽天河”,表明江南的人民有足够的力量,暗示对南宋朝廷不抱任何幻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回头仰望天空,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因为江南人民有信心、有力量抗金,但极力主张对金妥协的南宋王朝是决不会支持人民自发起来抗金的行动的。以空洒热泪作结。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已到了难以言状的程度。

全词深沉激愤,慷慨悲凉,作者朴实而又自然地运用了“愁与水云多”的心境与“净洗胡尘千里”的壮怀痛苦地交织在一起的写法,充分反映了当时有志抗金而又无用武之地的爱国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有力地斥责了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哪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出自于哪首诗?)

好了,今天关于“9天开出一成多出自哪首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9天开出一成多出自哪首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