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大雅·荡》:听听老话怎么说)

很多人刚刚步入 社会 时,怀揣的理想太过于美好,而融入 社会 时,就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可是为时已晚。 名扬天下的星云大师,有四...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大雅·荡》:听听老话怎么说)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

很多人刚刚步入 社会 时,怀揣的理想太过于美好,而融入 社会 时,就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可是为时已晚。

名扬天下的星云大师,有四句为人处世的名言,分别是:“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这4个字出自佛家至高经典《华严经》,被无数人奉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既可以告诫夫妻之间不要忘记初衷,也可以告诫一个人不要得意忘形,越走越偏。

初心是你一开始最美好的愿望,是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

《诗经·大雅·荡》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句话说的是,世间事物往往是“虎头蛇尾”,有一个好的开始,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你的初心变了,你最初的愿望更改了。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在人生道路上忘记了初衷,越走越偏,就比如大秦丞相李斯。

李斯对于秦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可以说他原本是可以成为名臣贤相流芳千古的,因为他身上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

他最初的理想也是希望做一代贤相青史留名,可是他有一个缺点,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热衷于权力了。

在赵高的诱惑之下,他与赵高密谋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让扶苏自杀,扶持秦二世胡亥登基,大将军蒙恬也被他和赵高所害。

后来,他不但没有保住自己的丞相位子,还被赵高坑了一把,赶尽杀绝!

再来看看,纵情于山水,自得其乐的苏东坡。

东坡先生一生在官场沉浮,多次被贬,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总能微笑面对人生,心系百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苍生造福,他这便是真正践行了“不忘初心”的生活态度。

不管是风雨还是放晴,我心都不动如山,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所以说,在人生中,一定要不忘初心。

有一句话叫做:“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人有了初心,就要想方设法去守住它,做任何事情,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

不要像一个段子里讲的,一个人养了一条鱼,后来那条鱼死了,他悲伤不已,准备火葬,可谁知道越烤越香,最后去买了两瓶啤酒。

这个段子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揭露出了初心的重要性。

星云大师的“不忘初心”处世名言,我辈之人应该谨记于心,等过了许多年后,你一定会感谢当初不忘初心的自己。

——编辑谪仙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什么意思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什么意思如下:

原意是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后借此语以讽谕持志不终的人,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基本释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意思是说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

出自《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帝王骄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帝王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上天生养众百姓,政令无信尽撒谎。万事开头讲得好,很少能有好收场。

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启示意义

1、这句话提醒人们要保持初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因此,保持初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2、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现代社会中,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同时,也要学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策略,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3、要注重结果和质量

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不仅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和质量。只有取得了实际成果,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质量,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以追求卓越和完美。

糜有不初鲜克有终写作文

1. 中考作文题目写错,本想写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写成不忘初心,鲜克有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一般来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解读自《华严经》的部分经文(见下)。解读之后语言通俗,道理直白,大部分人看到后都会有所感触,故而出自《华严经》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作文

新月之夜,夜色犹重。

她,黑色的发,紫色的眸,手中轻抚着一把新月般的琴,琴声宛如淡淡的一抹月色,伴随着腰间的素衣缠绕的紫笛,带着种神秘的紫光,正面刻着一丝恍若隔世般的紫鸢**,琴笛的清光交织着月光,映照着她的脸。__她坐在清冷的竹林中,遍地的紫鸢**发出淡淡的清香沁入人心。

她拨弄着手中的七弦绿绮,忽勾指而起,再平平饶音,又抚弦轻转,此时的她没有闲情逸致去倾听落花的失意,落花的迷惘,落花的绝望!如此清冷的地方由她的指尖顿时生出此等忧郁之声,穿越在竹缝之间,飘向千里之外,忧愁而婉转,这琴声中究竟包含谁的多情,控诉者谁的无情,只有他知。__飞戈燕、铁马魂、易水寒、西江月、百断肠、魂煞惊天、游鱼潜水、平沙落燕、千转百回、扬尘众生…__曲罢…她缓缓的起了身,清丽的美眸中雾气氤氲,渐渐的,泪凝成形,坠下她如花的玉魇。

她,终于离开了他,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的来生,为了那个无法解除的诅咒,她离开了他,狠心的离开了他,悄然无声的离开了他。她走了,走的真彻底,就连她的回忆,也没有带走!__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

命运悄悄的向他们展开,把爱情的种子深埋,幽秘的笑着,他们一起守候,只是他们错了,等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却成了“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命运伸出手来,他们无能为力。

有些爱需要一生去忘记。所以,恨,一样需要时间…若,人生若只如初见,他仍做他的落雪之王,她仍做她的花间圣女,江山美人两不侵。

正如,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__…当初,她明知不可而为之,她无悔!这是她一生的追求,执著的坚定,纵然知道结果,但她在追求的同时已经争取到了回报,她此生不憾。__春花柳意,佳人如玉,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忧伤美好的初恋像春光一样无法羁留,她亦不过是陌上戏花者,所以心怀眷恋而不衰戚,从今以后,淡淡走上她的古道。

__她的爱情是生命里最灿烂的一场幻觉,太茶糜,有时走遍了天涯海角,还不愿醒来!只是这场爱情像烟花一样,灿烂却又短暂~~,执著的坚定,纵然知道结果,但他在追求的同时已经争取到了回报,她此生不憾。__春花柳意,佳人如玉,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忧伤美好的初恋像春光一样无法羁留,她亦不过是陌上观花者,所以心怀眷恋而不衰戚,从今以后,淡淡走上她的古道。

__她的爱情是生命里最灿烂的一场幻觉,太茶糜,有时走遍了天涯海角,还不愿醒来!只是这场爱情像烟花一样,灿烂却又短暂~~。

3. 作文写一种事物的作文(100字以上)

描写事物的作文一:我家的吊兰

我家有一盆吊兰,是妈妈前年买的,摆放在阳台的桌子上。

吊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又细又短,几个星期后,野叶子长大了,就变成深绿的,但是它非常细,非常长,叶子上还有两根白色的叶脉。继续长,它根部就会生出一根小茎,小茎上又长叶子,小茎和叶子可以剪下来,然后移植到其它地方,又可以长出新的吊兰。风从窗外吹进来,叶子就跳起了舞,好看得很。

以前我认为吊兰只会长叶子,可是我现在发现吊兰也会开花。那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我到阳台上去晒太阳,顺便看了看吊兰,就在我准备离开时我看见小茎上开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白花。我非常惊讶,便对花进行了观察,花的面积大约一平方厘米,有五片花瓣,中间的花蕊是金黄的,一阵风拂过,还能闻到淡淡清香。这些花有的绽开了它美丽的笑脸,在花盆里亭亭玉立,像只骄傲的孔雀;有的把花瓣紧紧地合在一起,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还有的像吃饱了肚子,撑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我家的吊兰真美,我非常爱护它,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吊兰在我的细心照料下,正茁壮成长着!

4. 以家长的荷藕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家乡在福清,我爱家乡的枇杷。

秋末冬初,枇杷树开出了一朵朵淡**的小花。枇杷花在腊月开得最盛,有"负雪扬花"的美名。枇杷花很小,虽然没有玫瑰、牡丹的娇艳,但在万物凋零之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陶醉。

冬去春来,枇杷树上结满了青青的果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绿叶之间,远远望去,碧绿一片,像是用翡翠装点起来。到了四、五月份的时候,碧绿的枇杷树上挂满了枇杷,它们犹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夹杂在绿叶中,真像是金果压枝,灿若群星。

枇杷的品种很多,有酸甜可口的"早钟6号",有椭圆形的"长虹",有又大又红的"解放钟",有扁扁圆圆的"橘子红"……它们品种不同,"长相"也不同,香味也各异,但无论是哪种,一吃便会让你口水直流。

枇杷大多像鸡蛋一样大小。枇杷先是青色的,随后才变成**。没有成熟的枇杷酸溜溜的,成熟了就甜津津的。有时候吃太多的枇杷,酸得牙齿都快掉了。你知道吗,枇杷虽然成熟了,但还是有点儿酸味。我迫不及待地剥开它那又黄又薄的"外衣",里面的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汁水横溢,香味便溢满了嘴,有种软软甜甜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福清..最爱家乡的枇杷

5. 议论文的事例段落怎样衔接

议论文过渡方法例谈 初稿 站直了做人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

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这是一篇议论类散文,开篇不俗。描写两千年前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画面——庄子垂钓图。

用笔简练却生动传神。以庄子弃楚国给予的豪华富贵于不顾这样一个具体形象的场面引出了本文的话题即中心论点——站直了做人,颇有散文味。

不足:缺乏对庄子形象的分析。应由此明确揭示本文中心。

从而与下文论证的展开衔接紧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每个人都向往拥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纷纷扰扰的浊世中,把握人格的底线,站直了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他们总是站直了做人。

(此段展开论述。运用设问,启人思考,并领起下文。

段首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与主题没什么关联,应删改,并注意与上文衔接。) 楚大夫沉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 朱自清拒绝“美粉”,毅然决然…… 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屈原仍不易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定;纵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志气;纵然忍饥挨饿,贫病交加,朱自清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气节。

在他们的一番坚守中,迁客骚人写就了千古文章,仁人志士成就了万载英名,他们的背影早已模糊,但在后人的脑海里,总是挺直了脊梁的顶天形象。 历史上还有许多人,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不顾自己已严重弯曲甚至畸形的脊柱。

华歆醉心名利,汲汲富贵,致使管宁割席与之绝交; 扬雄趋炎附势,巴结王莽,招来天下文人千载鄙弃; 吴起为得将名,杀妻取信,遭到世间百姓万代唾骂。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充分有力,事例典型,加之排比和整句的运用,很有气势,感情充沛。

产生了较好的论证效果。小作者对正面的事例有适当的分析,非常难得。

但对反面的事例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总结;进行正反论证的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有些突兀。) 当今社会中那些腐败分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利令智昏,为了一己之利祸国殃民,一旦东窗事发。

以后的人生再也挺不起胸膛。 (联系现实很有必要和针对性,但不够充分,不足以给令人警醒。)

人生是漫长的旅程,追求中总有失落。在对历史的叩问中。

我们明白,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学学庄子,只要站直了,不丢掉自己为人的底线,迷惘中总会又见希望。也许你向往风筝高挂天际,但只有把握了你的高度,才不会失去方向。

站直了做人,疏通人格之泉,河流才不会蒸发干涸。 当我们重整行装,准备启航时,你站直了吗? (结尾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运用比喻,再一次强调“站直了做人”的重大意义。末句发问,既是强调,也是提醒,启示每一位读者联系自身,反省自身,启人深思。)

点评 “站直了做人”是一个非常切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的话题,有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做高尚的人的积极意义,同学们也有话可说。作文的关键是怎样把话说好。

把文章写精彩。小作者进入高中阶段初写议论文,能够做到开头形象生动,引出观点,全文立论集中鲜明,谈古论今,用例丰富典型。

灵活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并且能联系现实,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属不易。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富有文采,应该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议论类散文。

但本文也存在初写议论文的通病:仍然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过渡衔接语,使文章略显单薄。 修改稿 站直了做人 王晏瑶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

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守自我持守的高大形象。作家鲍鹏山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尽管“不可企及”,古今多少人心向往之,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都向往拥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挺直的人。然而在纷纷扰扰的浊世中又有多少人能把握住人格的底线,站直了腰杆挺直了脊梁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他们和庄子一样,站成一棵棵让世人“无法企及”的大树。

楚大夫沉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 朱自清拒绝“美粉”,毅然决然…… 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屈原仍不易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贞;纵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志气;虽然饥病交加,痛苦难耐,朱自清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骨气。或排挤打击,或权势重压,或生活困厄,都摧毁不了他们的尊严,磨灭不了他们的气节。

他们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坚守中,成就了万载英名。他们的背影也许早已模糊,但在后人。

6. 议论文的事例段落怎样衔接

议论文过渡方法例谈 初稿 站直了做人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

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这是一篇议论类散文,开篇不俗。描写两千年前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画面——庄子垂钓图。

用笔简练却生动传神。以庄子弃楚国给予的豪华富贵于不顾这样一个具体形象的场面引出了本文的话题即中心论点——站直了做人,颇有散文味。

不足:缺乏对庄子形象的分析。应由此明确揭示本文中心。

从而与下文论证的展开衔接紧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每个人都向往拥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成功的人。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在纷纷扰扰的浊世中,把握人格的底线,站直了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他们总是站直了做人。

(此段展开论述。运用设问,启人思考,并领起下文。

段首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与主题没什么关联,应删改,并注意与上文衔接。) 楚大夫沉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 朱自清拒绝“美粉”,毅然决然…… 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屈原仍不易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定;纵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志气;纵然忍饥挨饿,贫病交加,朱自清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气节。

在他们的一番坚守中,迁客骚人写就了千古文章,仁人志士成就了万载英名,他们的背影早已模糊,但在后人的脑海里,总是挺直了脊梁的顶天形象。 历史上还有许多人,他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不顾自己已严重弯曲甚至畸形的脊柱。

华歆醉心名利,汲汲富贵,致使管宁割席与之绝交; 扬雄趋炎附势,巴结王莽,招来天下文人千载鄙弃; 吴起为得将名,杀妻取信,遭到世间百姓万代唾骂。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充分有力,事例典型,加之排比和整句的运用,很有气势,感情充沛。

产生了较好的论证效果。小作者对正面的事例有适当的分析,非常难得。

但对反面的事例缺少必要的分析和总结;进行正反论证的两个层次之间的过渡有些突兀。) 当今社会中那些腐败分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利令智昏,为了一己之利祸国殃民,一旦东窗事发。

以后的人生再也挺不起胸膛。 (联系现实很有必要和针对性,但不够充分,不足以给令人警醒。)

人生是漫长的旅程,追求中总有失落。在对历史的叩问中。

我们明白,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学学庄子,只要站直了,不丢掉自己为人的底线,迷惘中总会又见希望。也许你向往风筝高挂天际,但只有把握了你的高度,才不会失去方向。

站直了做人,疏通人格之泉,河流才不会蒸发干涸。 当我们重整行装,准备启航时,你站直了吗? (结尾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运用比喻,再一次强调“站直了做人”的重大意义。末句发问,既是强调,也是提醒,启示每一位读者联系自身,反省自身,启人深思。)

点评 “站直了做人”是一个非常切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的话题,有引领学生学会做人,学做高尚的人的积极意义,同学们也有话可说。作文的关键是怎样把话说好。

把文章写精彩。小作者进入高中阶段初写议论文,能够做到开头形象生动,引出观点,全文立论集中鲜明,谈古论今,用例丰富典型。

灵活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并且能联系现实,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实属不易。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富有文采,应该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议论类散文。

但本文也存在初写议论文的通病:仍然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过渡衔接语,使文章略显单薄。 修改稿 站直了做人 王晏瑶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

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守自我持守的高大形象。作家鲍鹏山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尽管“不可企及”,古今多少人心向往之,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都向往拥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挺直的人。然而在纷纷扰扰的浊世中又有多少人能把握住人格的底线,站直了腰杆挺直了脊梁做人呢?往事越千年,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他们和庄子一样,站成一棵棵让世人“无法企及”的大树。

楚大夫沉吟江畔,至死不悔; 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 朱自清拒绝“美粉”,毅然决然…… 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屈原仍不易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贞;纵然生活清苦,粗布麻衣,陶渊明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志气;虽然饥病交加,痛苦难耐,朱自清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骨气。或排挤打击,或权势重压,或生活困厄,都摧毁不了他们的尊严,磨灭不了他们的气节。

他们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坚守中,成就了万载英名。他们的背影也许早已模糊,但在后。

《大雅·荡》:听听老话怎么说

《大雅·荡》:听听老话怎么说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大雅·荡》是《诗经》中少有的明显使用了冒号的诗歌。

冒号作为一种使用频率不高的标点符号,被广泛而成熟的使用不过几百年的历史。在一首一千多年的经典诗作中出现,的确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大雅·荡》中的冒号出现在最后一个小节。“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对于这句话,朱熹的解释是:“言大木揭然将蹶,枝叶唯有折伤,而其根本之实已先绝,然后此木乃相随而颠拔尔”。显然,是从表层意思而言的。

苏辙的解读更进了一步:“商周之衰,典刑未废,诸侯未畔,四夷未起, 而其君先为不义以自绝于天,莫可救止。正犹此尔。”

有些大树轰然倒地时,枝叶并没有明显的折伤,因为它的根本已经先断掉了,所以会出现参天大树瞬间被连根拔起的现象。商周的衰亡就是如此,典章法制尚未得到根本的破坏,地方上的诸侯也没有起来反对他,周边的蛮族并没有对他进行袭扰,但他的君王自己作孽折腾,自觉于天下,以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商周的败亡正像那棵枝叶完好被连根拔起的大树一般,问题出在根本上。

《大雅·荡》引用了一句老话,形象的解释了殷商灭亡的原因,然而,这并不是作者的言外之意,他最后说出的那句被后人引用成老话的话更为经典,也揭示了他写这篇诗作的真实目的——以古喻今。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殷纣可以借鉴的镜子并不遥远,夏朝末期夏桀的亡国就是最好的镜子。言外之意是——殷纣又何尝不是当下的镜子呢?

当下是一种什么状况呢?

开篇“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段话中,最牛的一句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简直与当下的流行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一个意思。没有一开始就糟糕透顶的,往往都会有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很少有坚持到底,得到善终的。

恣意妄为,放荡不羁的天帝呀,他是人民的国君。暴戾的天帝呀,他的性情太邪僻了。上天生众人来到世间,难道一开始就是奸猾、不诚信的吗?显然不是如此,没有人开始不是好的,只不过都不能坚持善终而已。

这段话实际上是存在含混的。一是在好坏上做了含混。“其命匪谌”、“靡不有初”,显然是在映射劝谏的人本质不坏。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奸猾、没有信用的,也不是一开始就走上邪路的。二是在劝谏对象上有意识做了含混。一方面讲“荡荡上帝”、“疾威上帝”,另一方面也讲“天生烝民”。

这种含混恰恰表明他所批评和劝谏的对象,就在近旁,使他不得不有所收敛。一方面要批评、批判“荡荡上帝”、“疾威上帝”,批判君主的恣意放荡和暴戾,另一方面还得把话说回来——坏也不是彻头彻尾,也不是一开始就坏的。一方面矛头直指“上帝”——君王,另一方面也要说说“天生烝民”,意思是说,众民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坏的,与君王互动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

这样一段似是而非的话之后,作者自己也感到不满意,然后开始逃离现实去说故事,一口气说了七个小节的老故事——“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文王嗟叹殷周王。轻飘飘的用八个字从不好说的现实切换到了好说的故事。换句话说,后面的着七个嗟叹,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借文王嗟叹纣王,来感叹当下的君王。

那么,当下的君王有几宗罪呢?

一、“强御”、“掊克”——强横暴虐,横征暴敛之罪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居然是这样的强横暴虐,居然是这样的聚敛搜刮。“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居然是这样使用自己的权利,居然是这样执行政事。

“天降滔德,女兴是力”,上天居然安排一个本性傲慢的人做君王,一味的使用和崇尚暴力。

二、“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道德败坏之罪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因为纣王你坚持做那些邪曲之事,而且一意孤行,引起天下人的怨恨。以至于大家受了你的影响“寇攘式内”、“侯作侯祝”,寇盗抢劫、偷盗的事情时有发生,用诅咒、祈求鬼神的方式,将灾祸转嫁给旁人的事情屡见不鲜。道德由此败坏,罪魁祸首就是纣王。

三、“无备无侧”、“无陪无卿”——人心背离之罪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因为你的德馨不能感染和激励人,不能正面的影响人,因为你的暴虐和香臭好坏不分,导致背后没有忠厚的臣子愿意跟随,身旁没有智慧的人才可以辅佐;导致朝中处在三公九卿重要位置上的人都不能履职尽责,没有人真心全力的辅佐你。

四、“湎尔以酒”——花天酒地之罪

“天不湎尔以酒”,上天并没有让你沉迷于酒。

然而,纣王“靡明靡晦,式好式呼,俾昼作夜”。沉迷于酒色的他部分白天还是黑夜,通宵达旦的做长夜之饮,丝毫没有廉耻的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如蜩如螗”、“如沸如羹”——不恤民众之罪

“如蜩如螗”,人们的悲叹之声如同夏日的蝉鸣一般不绝于耳。

“如沸如羹”,忠心之士的忧乱之心如同沸腾的热汤一般滚烫。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已经到了国家的大事小事都丧亡失败的程度了,纣王他依然照着老样子做事,不知悔改。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于是导致中央人怨天怒,这种愤懑和不满情绪,还在慢慢的向更远的地方蔓延。

六、“曾是莫听”——一意孤行之罪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虽然朝廷之中没有老成持重之人来治理国家,但殷商的成法常规还在。

“曾是莫听,大命将倾”,本来还有一丝希望的商朝,因为纣王一意孤行,肆意妄为,一步一步地将诺达一个国家破败到倾覆、灭亡的边缘。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中文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外文名:All are [good] at first,But few prove themselves to be so at the last.

解释: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

示例:你如今那里想俺家,道不得个~

基本资料

解释

mǐ靡:无,没有;

不有:即为无;

初:开始;

鲜:少;

克:克制,抵制。

按现代常用语序可近似调整为“初不有靡,克靡至终者鲜”,也就是说,不好的行为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但是能够始终克制住这些不好行为的却是很少的。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要善行至终。

出处

《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示例

你如今那里想俺家,道不得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名著运用

《玄玄棋经》 第一章 论棋经

权舆篇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 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 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曰:“ 靡 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介绍如下: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是:没有人做事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可以善终。当一个女生对你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时,她可能是告诉你要善始善终,对待感情要专一。

出处:先秦·左丘明《晋灵公不君》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人做事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可以善终。’

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

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大雅·荡》:听听老话怎么说)

好了,关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哪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