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正式场合播放时间各是多少秒?(苏联的存在时间?)

国际歌为:四分三十七秒。义勇军进行曲为:两分七秒。《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国际歌被禁了?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国际歌被禁了?的问题。

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正式场合播放时间各是多少秒?(苏联的存在时间?)

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正式场合播放时间各是多少秒?

国际歌为:四分三十七秒。义勇军进行曲为:两分七秒。

《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 ;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党歌。

《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扩展资料

《国际歌》原版有六段歌词。1906年,将《国际歌》译成俄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柯茨,只选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3节。随后俄文版《国际歌》一直就只有三节歌词。因此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萧三版)的《国际歌》也只选用了三节歌词。

《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34年秋,田汉为该片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诗稿被选为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歌词写完后不久,田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1935年2月,导演许幸之接手《风云儿女》的拍摄,不久后,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为歌曲谱曲,并承诺到日本以后,尽快寄回歌稿 。

聂耳在收到歌词后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 。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后,完成了曲谱的定稿,并在四月末将定稿寄给上海电通影片公司。之后,为了使歌曲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3处修改,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百度百科-国际歌

百度百科-义勇军进行曲

国际歌完整版歌词

歌曲名:国际歌

作曲:皮埃尔·狄盖特?作词:欧仁·鲍狄埃

起来 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 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乾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是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而成的歌曲。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 ;20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并在1944年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的中文版《国际歌》。1923年由萧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唱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国际歌

党的会议是否必须播放国歌与国际歌

召开党员大会,开始前全体党员唱《国歌》,会议结束时奏《国际歌》;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闭幕时放《国际歌》,是我党成立后约定俗成的惯例。

歌词和旋律能够给人以坚定、不屈的感觉,代表着***人不变的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的最高理想相契合,能够鼓舞人心。在革命时期,曾经激励很多人奉献一生。

扩展资料:

通常情况下,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中央全会、中纪委全会的开幕式奏国歌,闭幕式奏国际歌。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

苏联的存在时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 苏联 ,是一个已不再存在的国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据苏联《宪法》 ,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加盟共和国 )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 莫斯科 。国家元首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 。 武装力量 名称为苏联红军 。

格言 :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

官方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面积

总面积:解体前列第一位,为22 402 200 平方千米

人口

人口密度 13 08/km 2 (1991年7月)

总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

独立日:1917.11.7(十月革命)

正式解体 1991年 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 +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 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历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后, 布尔什维克 党人在 俄罗斯 取得了政权,随即与 德国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 托洛茨基 指挥的 红军 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苏联的缔造者 列宁 于 1924年 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 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 工业 和 军事 强国。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 苏联与 纳粹德国 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 波兰 、 波罗的海国家 、 芬兰 和 罗马尼亚 的势力范围。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和盟军在 1945年 攻占了 纳粹德国 全境,赢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条约,同 美国 和 北约 相抗衡。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苏联*** 高层***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随后 赫鲁晓夫 掌握了政权。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个人崇拜 的严重后果,苏联的政治斗争从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转变。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 中国*** 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1964年, 赫鲁晓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获得政权。 文化大革命 期间,中苏关系处于低谷,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与中国就珍宝岛问题发生武装冲突,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两次行动都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也门、 古巴 、 安哥拉 、 埃塞俄比亚 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1980年莫斯科 奥运会 被视为苏联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是由于入侵阿富汗,却变成了有史以来抵制国家最多的一次奥运会。

1985年,***改革派人物 戈尔巴乔夫 接掌政权。他改变了许多陈腐的旧观念。戈尔巴乔夫试图改进 政治 和 经济 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产主义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 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俄罗斯 总统 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罗斯 及 乌克兰 的 总统 在 白俄罗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签约,成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建立一个类似 英联邦 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关苏联解体的详细历史,请参看: 苏联解体 条目

在原苏联境内,现在分布有十五个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是: 俄罗斯 、 乌克兰 、 白俄罗斯 、 哈萨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阿塞拜疆 、 格鲁吉亚 、 亚美尼亚 、 立陶宛 、 爱沙尼亚 、 拉脱维亚 和 摩尔多瓦 。其中除波罗地海三国外的其他国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即 独联体 。

苏联***(按时序排列)

苏联***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国家元首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政府首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长会议主席)

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苏联总理)

经济

请参看:苏联经济

苏联经济按 社会主义 模式发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 化学工业 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则非常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宁格勒 、顿巴斯、 乌拉尔山脉 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 波罗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亚 和 伏尔加河 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 沙俄 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 汽车 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 小麦 ,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文化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著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工作由苏联***控制,在不触及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被禁止。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 塔斯社 。苏联***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行政区划

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область)和6个边疆区(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个自治专区(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这15个加盟共和国和其下辖的自治共和国分别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达吉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莫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苏联政治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 苏联*** 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 克格勃 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流放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象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 克格勃 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汉语版<<国际歌>>是谁译的?

《国际歌》

《国际歌》是一首无产阶级的不朽战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汉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后一句,这是全曲的主题所在,也是全世界所有译文都完全按照音译的一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导致革命失败。全城开始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法国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本曲那气壮山河的歌词。

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诗歌集出版后的第二年,法国北部工业重镇里尔市的工人合唱团,委托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为这首诗谱曲,三天之后歌曲完成。 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这里选用的是管乐改编版。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瞿秋白

瞿秋白的俄文名字是“战胜恐惧、克服困难”,原号雄魄,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常州城一个破落的士绅之家。自己改名为瞿爽、瞿霜,后由“霜”引申为“秋白”。他自幼多病,读书却非常用功。9岁入常州冠英小学,尚未毕业就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喜欢议论时政。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他在宗祠门上悬挂一只白灯笼,上面书“国丧”两字,表示了对革命结果的失望和不满。

从外表看,瞿秋白完全像一个文弱书生,并长年患有严重的肺病。青年时的志向只是做一个报人和学者,然而革命大潮却一度把他推到党的主要领导者位置上。其间,既留下了光辉的业绩,也因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犯过盲动错误。

瞿秋白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生长在苦难的中国。他想借用外来的“天火”燃烧并改变整个社会。五四时期,他最欣赏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名言:一次暴动胜于数千百万册书报。当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不已时,他却主动奔赴那里。虽然看到俄乡因饥荒已成“饿乡”,但他认为只有这种革命才是改变贫困和落后的动力。回国后,他在党内最早成为武装斗争的大声疾呼者,并从他那病躯中吟诵出《国际歌》的强劲旋律。

瞿秋白在党内素有才子之称,是第一个把《国际歌》正式译成汉语的人。1920年,瞿秋白旅俄途经哈尔滨时,在参加俄国人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会上首次听到此歌。1923年春夏之交,瞿秋白把这首歌译成汉语。此前,虽有耿济之、郑振铎(都是瞿秋白在北京俄文专修馆的同学)以《第三国际党颂歌》之名对此歌做过翻译,却因没有附曲无法传唱。

瞿秋白将从法文译来的词和简谱发表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复刊号上,《国际歌》才在社会上传唱起来。现行的中文《国际歌》歌词由萧三于60年代初再译定稿,但其中“Internationl”(英特纳雄耐尔)一词保持音译不变首创于瞿秋白。

1935年初,中央苏区陷落前夕,分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护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游击的人向闽西突围,想从那里再化装去上海。途中遇保安团截击,瞿秋白因有严重肺病无力奔跑被俘。起初,他自称只是医生,并在监房内寄信给上海的鲁迅,望能设法保释。正当办理有眉目时,同行被俘者中出现叛徒,供出他的真实身份。

国民党中央随后派人来,声称可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对这种貌似保全面子、实则要他放弃政治原则的条件,瞿秋白断然拒绝。蒋介石见劝降不成,下令处决。

囚禁瞿秋白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是他在上海大学的学生,为表示一点对老师的尊重,送瞿秋白出监房并置办了酒席。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处草坪上坐下,说了一句:“此地就很好”,然后平静地让宋的护兵从脑后开枪。宋希濂从战犯管理所被特赦后回忆说,瞿秋白临刑前唱起了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国际歌》深深吸引了瞿秋白

1920年,瞿秋白应《晨报》社的聘请,以特派员的身份,赴莫斯科考察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途中滞留哈尔滨。11月7日,他应邀参加哈尔滨工党联合会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会场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主持人宣布开会时,全场高呼万岁,大家全体起立,群情激昂地高唱《国际歌》。这是翟秋白生平第一次听到《国际歌》。那贯注了彻底革命精神的歌词,以及充满激情的豪迈雄壮的旋律,使瞿秋白耳目一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列宁曾高度评价《国际歌》,他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指出:《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瞿秋白被《国际歌》深深吸引住了。

到了苏联后,霍秋白在采访过程中,在工人集会上,在国际大会上,屡屡听到大家引吭高歌《国际歌》,他自己也学会了俄文的《国际歌》。

回国后,瞿秋白于1923年1月15日下午,在高师大礼堂,由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举行的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4周年大会上首次公开当众演唱《国际歌》。

《国际歌》飞遍中华

为了使中国人民也能歌唱并广泛传播《国际歌》,同年五六月间,瞿秋白住在北京的堂兄瞿纯白的家里,按照《国际歌》原文(法文)的词曲,把它译配成汉语词曲。他在堂兄家的一架小风琴上,一面按谱弹琴,一面试唱汉语的译词。

《国际歌》法文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e(“国际歌”)这个单词有5个音节,如把它意译成汉语“国际”一词就只有两个音节了。两者相差了三个音节,唱起来就很不顺口。瞿秋白反复吟唱,再三琢磨,最后决定将其音译成“英德纳雄纳尔”(现译为“英特纳雄耐尔”)。现在的《国际歌》的译词,虽已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且与瞿秋白当年的译文有较大的不同,但其中对“国际”一词的翻译,仍保留了瞿秋白的音译的手法。

1923年6月15日,由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出版,上面刊登了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歌词,但未署名。瞿秋白在《国际歌》歌词前的附言中表达了他翻译《国际歌》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令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得以‘同声相应”’。

6月20日,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与会代表到黄花岗烈士墓前举行悼念活动。由瞿秋白指挥,大家高唱会议期间学会的《国际歌》。中共三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胜利闭幕。

瞿秋白把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歌》从国外唱到了国内,使《国际歌》从国外传播到国内。在北平时,他把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教给亲友和爱国青年唱;到上海工作后,他教党内的同志、工人和学生们唱;在广州,他教工人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志们唱。

1924年5月5日,上海大学举行马克思诞生106周年纪念会。在会上瞿秋白发表了演说,并与任弼时一起引吭高歌《国际歌》。雄壮的歌声点燃了与会者的激情,台下会唱这首歌的学生们也放声歌唱起来。台上台下雄壮嘹亮的歌声使会议的气氛达到高潮。

瞿秋白不但翻译、介绍和传播《国际歌》,更可贵的是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国际歌》,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贯彻了《国际歌》的深刻内涵和革命精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鲜血和生命唱出了《国际歌》的最强音和最高昂的旋律。后来,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的一段批注中高度评价了瞿秋白,赞扬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国际歌 创作历史背景是什么

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城下。法国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同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起义工人很快占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随后,资产阶级政府对巴黎公社发起了进攻。

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三万多名公社战士牺牲,史称“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又译《国际工人联盟》)。该诗曾使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国际歌创作完成。

扩展资料

1、歌曲鉴赏?

《国际歌》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该歌曲向资本主义宣战,充分表现了革命无产阶级不屈的豪迈气魄。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为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

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气势宏大的高潮中结束,预示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实现。?

2、社会影响?

对苏联: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

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其翻译成俄文,发表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国际歌》开始在俄罗斯工人中间流传。

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了这一作品。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决定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

直至1944年,苏联政府选择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的国歌,同时把《国际歌》作为苏联***的党歌。在苏联解体以后,《国际歌》成为俄罗斯***的党歌。?

对中国:

《国际歌》早期的中文版本,由瞿秋白转译自俄文版并于1923年6月15日发表,此版本有三组歌词,大致对应法文歌词第一、二、六段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国际的精神)在歌词中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原来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的简称,有时表示国际共产主义。

百度百科 ——国际歌

《国际歌》的原创者是谁?

狄盖特于1848年10月8日出生在比利时根特城工人家庭,后全家迁居法国里尔。7岁就进工厂做童工,12岁才进工人夜校。他很聪明,16岁考进了里尔市立艺术学院的夜学部,学习绘画和音乐,18岁获得学院的音乐一等奖 。他终于成了业余的工人作曲家。狄盖特拿着这本诗集,回到家里一翻开,立即被吸引住了,特别是那首《国际歌》,他更加喜欢。他觉得那首歌词很适合于写成合唱歌曲。歌词激励着他,他以满腔的激情,一夜不眠,谱成了那首气壮山河的曲子。第二天晚上,他在一个酒馆里试唱。6月23日,他在卖报人的庆祝会上正式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接着以狄·盖特假名出版,印了6000份。《国际歌》出版不久,就遭到统治阶级的迫害,发行人因为这首歌被判刑。狄盖特一生清苦,1932年9月26日病逝。但是,不管统治阶级怎样禁止和迫害,这首歌还是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

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正式场合播放时间各是多少秒?(苏联的存在时间?)

今天关于“国际歌被禁了?”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