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设计一个关于地震的选题)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级别的对数表示。它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幅度计算得出。一次地震只...
对于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度量,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级别的对数表示。它可通过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的幅度计算得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表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采用的是里氏震级标准,这也是国际通用的震级标准。
地震时地表宏观物体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发生之后,距震中区距离不同的地方受到的破坏是不同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烈度不只一个。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
1、本质不一样: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一般地震我们都会说几级地震。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重点在于对地表及建筑物的影响。
2、影响因素不一样: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趣味百科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
1.下列组合中,两地主要产业部门不相一致的是:(D)
A.福山——匹兹堡 B.丰田——底特律 D.硅谷——九州岛 D.休斯敦——长崎
2.有关尼罗河.阿姆河.印度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都是外流河 B.都流经热带沙漠地区
D.都是沿岸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 D.都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3.地跨两大洲,首都在西半球的是:(C)
A.埃及 B.俄罗斯 D.美国 D.土耳其
4.世界上最大的白鹤栖息地是在:(A)
A.鄱阳湖 B.洞庭湖 D.太湖 D.巢湖
5.长江三峡位于最西面的一个峡谷是:(C)
A.西陵峡 B.巫峡 D.瞿塘峡 D.三门峡
6.下列城市中,按工矿城、农林城、旅游城顺序排列的一组专业性城市是:(B)
A.徐州~郑州~杭州 B.长春~伊春~宜春 D.鞍山~舟山~黄山 D.金昌~南昌~西昌
7.次撒哈拉非洲居民完全依靠两种可以在干旱贫瘠土壤上旺盛生长的抗旱和耐热谷物,一种是小米,另一种是:(A)
A.高粱 B.小麦 D.黑麦 D.燕麦
8.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农业国家是(C)
A.比利时 B.荷兰 D.孟加拉国 D.日本
9.乌鲁木齐是中国大陆最富异国情调的城市,下列哪一叙述正确(B)
A.位于中缅公路的东端 B.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离海洋更远
D.亚洲最高的城市 D.亚洲第一个人口达到200万的城市
10.中东哪一城市是三个宗教的圣地(D)
A.伊斯坦布尔 B.大马土革 D.拿撒勒 D.耶路撒冷
11.世界上最大的海湾是(D)
A.孟加拉湾 B.墨西哥湾 D.亚丁湾 D.几内亚湾
12.按最近距离看,北美洲位于非洲的(B)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D.东南方
13.美国国土未跨(D)
A.北寒带 B.热带 D.北温带 D.南温带
14.日本国土中最大的岛是(B)
A.北海道 B.本州 D.四国 D.九州
15.“风车之国”的风车是用来(B)
A.观赏的 B.向堤外提水的 D.吹风的 D.自然的
16.有“世界火炉”之称的城市是(A)
A.喀土穆 B.伦敦 D.巴格达 D.华盛顿
17.下列地区中,动.植物种类最多的是(B)
A.亚马孙雨林 B.非洲 D.中美洲 D.密克罗尼西亚群岛
18.北美五大湖的成因是(A)
A.冰川侵蚀 B.冰川堆积 D.流水侵蚀 D.地壳断裂.凹陷
19.目前巴以争端的焦点是(C)
A.淡水资源 B.矿产资源 D.土地主权 D.宗教信仰
20.中秋节那天月亮升起的时刻是(A)
A.日落时 B.子夜 D.中午 D.日出前2小时
21.目前天文学家普遍接受的与众多观测事实吻合的宇宙模型是(C)。
B.A.稳恒的平直宇宙 B.减速膨胀的平直宇宙 D.加速膨胀的平直宇宙 D.加速膨胀的闭合宇宙
22.天文学家们主要基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探测器WMAP的数据确定了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比例大致为(B)比1。
A.小于0.1 B .0.3 D.1 D.大于2
23.世界上的国家最多拥有几个首都(C)
A.1 B.2 D.3 D.4
24.下列四组地形中,全部属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的是:(A)
A.四川盆地~阿尔泰山~云贵高原~祁连山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D.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25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会徽是()。(B)
A.丹顶鹤 B.大熊猫 D.骆驼 D.雪豹
26.在我国已灭绝的10种野生动物中,新疆占了3种,它们是野马、高鼻羚羊和()。(A)
A.新疆虎 B.新疆北鲵 D.斑林狸 D.藏羚羊
27.蜻蜓用什么来点水。(D)
A.头部 B.翅膀 D.后足 D.尾部
28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就可能感染_______。(D)
A.球虫病 B.钩虫病 D.吸虫病 D.绦虫病
29.胎盘是由母体子宫内膜与胎儿的什么结合而成。(C)
A.绒毛膜 B.尿囊 D.绒毛膜与尿囊 D.羊膜
30.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是_______。 (B)
A.雌蚊 B.钉螺 D.蚊绍螺 D.椎实螺
31两栖类的呼吸方式是_______。 (A)
A.口咽式 B.胸式 D.腹式 D.胸腹式
32下列生物中,身体不分节的是。(C)
A.蚯蚓 B.蝗虫 D.蛔虫 D.蜈蚣
33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足(B)。
B.A.4万 B.5万 D.6万 D.9万
34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A)。
A.向科学进军 B.自力更生 D.独立自主 D.向科学迈进
35.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C)。
A.1965年 B.1966年 D.1967年 D.1968年
36(D)是由具有光、电、离子、磁、热、机械和化学反映性能的分子和超分子组装排列而成的有序结构,是在分子或超分子层次上完成信息和能量的检测、转换、传输、存储与处理等功能的化学及物理系统。
A.有机半导体 B.有机超导体 D.导电高聚物 D.分子器件
37(D)促进人文精神更科学、健康、丰富。
A.新生活 B.新概念 D.新文化 D.科学技术
38人类渴望获得的许多宝贵资源,渴望在宇宙空间得到。对宇宙空间的资源的了解甚少,大致可分为三类:环境资源、物质资源和(C)。
A.矿山资源 B.土地资源 D.轨道资源 D.天然能源
39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简写是(B)。
A.IBS B.ISO D.CAD D.IEC
40核电厂火灾防护贯彻纵深防御分三个层次目标,其中第二个层次是 (D)
A.防止火灾发生 B.防止火灾的蔓延 D.包容火灾和放射性物质扩散 D.及时探测和扑灭火灾,限制火灾的损害 E.扑灭火灾方法的选用及实施
41.核反应堆按中子能谱分,快中子堆,中能中子堆和热中子堆,热中子堆裂变由平均能量(E)ev低能中子引起,堆内必须有足够慢化剂。
A.0.2 B.0.02 D.0.5 D.0.05 E.0.07
42.在世界粮食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粮食作物是(A)
A.小麦 B.水稻 D.玉米 D.薯类
43.中关村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除人才、交通、环境等因素以外,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C)
A.管理 B.原料 D.政策 D.动力
44.计算机在我国工业企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能够(C)
A.促进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B.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D.增强我国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D.促进资金的合理化配置
45.我国拥有国道里程最长的省级行政区是:(D)
A.云南省 B.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D.新疆
46.烈度和震级的区别(A)
A.烈度: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震级: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B.烈度:根据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形计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震级: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D.烈度: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D.烈度:是来表示地震造成的社会损失的程度; 震级: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多少;
47.(D)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列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A.1973年7月28日 B.1974年7月28日
D.1975年7月28日 D.1976年7月28日
48.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A)年,由着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D.1950 D.1960
49.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4日,我们成功地预报了(D)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
A.四川松潘7.2级 B.河北邢台6.8级 D.云南龙陵7.4级 D.辽宁海城7.3级
50.目前,我国共划分为8个地震区和25个地震带,其中大震主要发生在(B)
A.华中、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B.华北、华南、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D.华北、华西、新疆、青藏和海南地震区 D.华西、华中、新疆、青藏和台湾地震区
填空题
1.中国古代的鲜卑山即为当今的(大兴安岭山脉)
2.哪个火山的爆发毁灭了古罗马帝国的庞贝城?(维苏威火山)
3.和狮子座流星雨相关的彗星的回归周期约为__33_年。
4.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射电脉冲星被证明是高速自转的__中子星___,它的半径为_10_千米左右。
5.星系是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光年至几十万光年空间的天体系统。按形状,星系可分为_椭圆__._旋涡_和_不规则_三大类。
6.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7.日本的首都(东京),日本的国土面积(377835平方公里),日本的国旗(太阳旗)。
8.英国的首都(伦敦),英国的国旗(米字旗,蓝红相间)。
9.塔里木盆地中心生长着我国古老树种“沙漠英雄”——_______的原始森林。胡杨
10.世界上最小的花是_______的'花,连肉眼都看不清楚。无花果
11.一只燕子仅一个夏季就能捕捉_______只苍蝇、蚊子,对控制疾病有重要作用。120万
12.在国鸟和2008年奥运吉祥物推举活动中,得票最多的动物是:丹顶鹤、熊猫
13爱流口水的动物是:_______牛
14.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怪石嶙峋的山地、起伏的丘陵、茂密的森林、开阔的平原、无际的荒漠,到处都有其踪迹。如此广泛分布的动物是:_______狼。
15.因咬断体温表而误服入水银时,可立即服下:(生鸡蛋)
16.血液占成人体重的:(7%-8%)
17.在大气层各种气体中()是惟一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气体。(臭氧)
18.谁发明了炸药?(诺贝尔)
19.请问用纸锅能烧水煮鸡蛋吗?(能)
20.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直升机的发明者是谁?(西柯斯基)
21.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射电脉冲星被证明是高速自转的__中子星___,它的半径为_10_千米左右。
22.星系是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等构成、占据几千光年至几十万光年空间的天体系统。按形状,星系可分为_椭圆__、_旋涡_和_不规则_三大类。
23.宇宙地心说是公元140年前后由_古希腊__天文学家_托勒密_在发展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4.1990年升空的空间望远镜又叫___哈勃__望远镜,它的口径为_2.4__米。
25.历法的种类有阴历、阳历、阴阳历等三种。
多选题
1.下列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是(AC)
A.湖南武陵源 B.四川黄龙溪 D.云南三江并流 D.四川峨眉山
2.下列国家与中国相邻的是(AB)
A.朝鲜 B.俄罗斯 D.印度尼西亚 D.文莱
3.关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2位
B.领土最东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D.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D.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
4.以下哪些科的花具有4基数的特点(AD)
A.十字花科 B.胡颓子科 C.醉鱼草科 D.木樨科
5.下列哪些科含有多肉植物(AB)
A.萝藦科 B.菊科 C.梧桐科 D.报春花科
6.植物源农药一般分为()。
A.生物碱类 B.萜烯类 D.黄酮类 D.精油类 E.光活化毒素类
答案:ABCDE
7.下列哪些选项是伦敦烟雾的直接原因?(AB)。
A.二氧化硫 B.粉尘 D.臭氧 D.二氧化碳
8.肥胖能增加一系列非遗传性的慢性遗传病风险,其中包括()
A2型糖尿病 B.心血管疾病 D.癌症 D.骨性关节炎
答案:ABC
9.关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领土总面积居世界第2位
B.领土最东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C.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寒带
D.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
10.关于我国地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
A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被称为“五岳”
B.南海有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个群岛
D.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D.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脑筋急转弯
1.什么动物的皮质最差?(大象,橡皮差,擦)
2.蜘蛛、蜈蚣、老鼠发薪水,谁;领不到?(蜈蚣,无功)
3.一天,一个猎人去打猎,手上只拿了3个飞镖,突然,前方出现了1只猩猩,他发出第一个飞镖,被猩猩用左手接住了,有发出了第二个,被猩猩用右手接住了,第三个,猩猩用嘴接住了,但过了一会,猎人绝望的时候,猩猩自己死了,为啥?(猩猩高兴时的动作习惯两手往胸部敲,但忘记把手里的飞镖丢掉了)
4.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答案:傻瓜
5.鸡蛋壳有什么用处?
答案:用来包蛋清和蛋黄。
对地震和地震波的叙述,错误的是( )。
答案:B
依据《土建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应选B项。
解析纵波的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快。对于地震,自2003年以来历年考试真题中有如下题目:
(2009年考试真题.多项选择题)对于地震,工程建设不可因地质条件和建筑物性质进行调整的是( )。
A.震级
B.建筑场地烈度
C.设计烈
D.基本烈度
E.震源深度
正确答案是A、E。
设计一个关于地震的选题
一、选题策划的价值定位
从策划学角度看,所谓策划,是指以既定目标为起点,根据有关信息的分析,制定策略以及具体实施细节,以求目标之实现;它还包括对实施结果之评估,以备今后策划作参考等意义。策划一般由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手段、策划对象、策划效果评估等因素构成。
深度报道的特性,决定了它首先是一种深层次的新闻挖掘。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记录或叙述,还必须探究这一事件的原因、结果甚至未来的趋向。这是深度报道必须进行选题策划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选题策划还以最佳效果为出发点,寻求符合自身价值定位的特质。在我看来,深度报道除了通常所说的新闻五要素之外,其“价值”特质还包括:
1、事实的独特性。新闻对于受众来说,存在一种“新奇律”,越是个性独特、超出人们的经验范围,其吸引“眼球”的兴趣就越是浓厚。尽管这可以在逻辑上被归类,但它不是过去事件在平面上的重复,必有其量的积累的显著性,特别是超越常规的突进性。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事件或问题可能改变某些地域、人群的处境,留下事物发展的新记录;
2、关注者范围广。即深度报道所关注的对象,通常对社会具有广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们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们的共同兴趣。它的受众不以地区衡量,而以国家乃至全球的尺度来衡量;
3、对未来的影响力。深度报道中的事件除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影响,还对现存体制、规范、秩序构成冲击,引起社会对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复性宣示。所谓重复性宣示,“是指最新报道中的重要内容或部分内容是对过去报道的重复。这种重复不是疏忽所致,而是故意所为,意在明确宣示一种意图,其新闻眼不在事实的最初发生,而在已经发生的事实被延续这一时间点上,因为这个时间点的社会背景是新的。”[1]
深度报道在本质上是一种“视点新闻”,而从选题策划角度看,它的实现又有赖于“视点”的发现和“视点”的定位。前者主要表现为题材的甄别和发掘问题,后者主要是对题材的处理和思维方式问题。这里分别作出回答:
(一) “视点”的发现
即新闻源(信源)的发现和寻找。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
第一类是影响全局的突发事件。它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人心,是记者们的遭遇战。如伊拉克战争报道、自然和社会灾难、政变等。
第二类是历史性事件的开始或终结。它有里程碑意义,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如香港回归、修改宪法。
第三类是例行的重大会议或活动。这类会议或活动,通常依据多数原则或国际准则决定政治、经济、社会大事,程序性强。如国内的“两会”、国际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重大庆典等。
第四类是被舆论炒热的社会“焦点”。其原因和结果往往扑朔迷离,引起受众广泛注目。如政治明星的绯闻、各种“非人道”事件。
第五类是具有潜在价值的“冷点”。“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命运故事、一些“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等等,尽管不太受人关注,但如果记者潜得下去,进行观察和思考,就能从“冷点”中发现新闻“亮点”,并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
第六类是综合反映目前一系列相关事实,形成综述、系列报道、述评性报道。如以、巴冲突、西部大开发等等。
“视点”的发现,要求记者具备高度的敏感和洞察力,特别是对具有重大发掘价值的题材的鉴别力。总体上看,“视点”的最终形成,是由题材的质量、记者思想的穿透力、受众的关注度三者合力地凝聚而成。
(二) “视点”的定位
根据记者的经验,“视点”的策划和定位主要有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一、消息延伸展开视点。深度报道的选题多数是媒体报道过的,确切说是从消息中延伸而来。在日常报道中,由于时间、体裁所限,一般的消息报道做得不深、不透,甚至只是一语带过,这就为深度报道留下二度开掘、组合的空间。
二、新闻捆绑凝聚视点。深度报道的本意在于延伸人们对某一问题、事件的多重认知,因而围绕某个问题、事实作多点、多侧面报道,便能拓展人们的感悟和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新一代深度报道要摆脱“深”而不“新”的尴尬,以记者分头“抢”新闻,然后在某一主题下构成版块式的新闻组合,是一个办法。其模式是:主要版块是受众喜爱的最新消息的集纳,构成对一个个新闻事件或现象的叙述和记录,体现新闻的本意,至于言论、访谈、相关事件链接、背景资料等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形成主要版块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三、重大题材预设视点。策划本身就有主题预设的含义。对于一些预先可知的重大事件,如奥运会、三峡发电等,这些事件是有大致日程安排的,记者就可以在“视点”到来之前,提早收集材料、进行采访,形成一整套报道预案。以《北京晚报》“每日视点”为例,国庆50周年报道,“每日视点”提前9个月就动手了,一组老照片、一个《寻找开国大典历史瞬间的人》的倡议,引起北京人的热烈响应,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热心读者亲自送来照片,一个新颖别致的创意把50周年国庆的喜悦与激动早就播撒进读者的心。读者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也使整个报道不断被新的事件和活动引向深入。[2]
四、再度发掘创新视点。现代传媒竞争激烈,要寻求“独家新闻”已是奢望。而新闻理论又表明,二度开掘新闻源,从而形成独家视点和思考则同样可以体现“独家新闻”。一个成熟的栏目应该建构自己独特的反映世界的视角,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杭州日报》推出的专事深度报道的视点新闻版曾再度挖掘嘉兴本地新闻,发表《怎么,猪也要吃兴奋剂?》,反映的是当地有一个地方40余人发生食物中毒现象,经公安部门侦察,是因为吃了米粉后中毒的。当地媒体也作了报道,但仅此而已,原因没有深究,似有难言之隐。“视点”记者了解到,原来这种米粉掺了一种叫“瘦肉精”的兴奋剂,这是不法份子添加在猪饲料里的。记者觉得这是关系到百姓菜篮子的大事,马上前往嘉兴采访,公安部门证实了这个事情,同时得知,这种饲料是萧山某厂生产的。于是记者又到萧山暗访,弄清基本事实后,又走访了有关专家,清楚了“瘦肉精”是怎么一回事,对人体有怎样的伤害。这篇围绕“瘦肉精”为中心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浙江媒体的新一轮热炒。
五、逆向思维生成视点。媒体跟紧“热点”,符合人的正常心理,但“跟紧”不是盲目爆炒,仍必须抱着审视、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分析沉潜其中的意义。所以新闻界提倡“热新闻”之中 “冷思考”,才可能避免因短期行为,而失去新闻的本真。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媒介对事件的“随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分的热情而迷失判断的方向,以至受众在海量的信息和媒介的失真报道前无所适从,这就客观上会造成媒介公信力的下降。深度报道的本质也告诉人们,惟有从正、反两方面告知实况,并有足够的理性和智力判断事态走向,这样的“视点”才可能是深刻的,并且会引起受众的更深入的思考。
二、一个公式:选题策划的操作模式
选题策划有没有规律可遵循?显然是有的。我们承认,新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选题策划也是不断投入智力的创造性过程,但我们也认为,由于新闻运作有一定的程序性,事物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某种新闻理念的支配下,倘能形成一种对策性的操作模式,必然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大有裨益。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总结选题策划的“公式”就显得无可厚非了。
深度报道的内容和价值的定位思考,决定了它有一整套有别于常规报道的操作套路:从内容上看,一篇深度报道不仅要求一个新闻作品的新闻题材、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能够推陈出新,而且对新闻角度和新闻主题有细化和深化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通常是一种版块式的新闻组合(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和组合文体深度报道只是在组合的方式上有差异),它一般都围绕一个事件、问题的核心展开,关键是把这个核心做深做透,相关资料链接则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根据这两个方面,一篇深度报道的完成,关键是对这个“核心”的把握,而在前期阶段,主要就是“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
不妨打个比方,媒体上的深度报道就如同许许多多埋藏在地下的黄金,记者如同掘金人,怎样才能把这些黄金挖掘出来?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是:1、确定开采黄金的最佳路径(重要时段);2、圈定埋藏黄金的最佳地域(题材范围);3、通过最佳角度开采出含量最大的黄金(角度选择)。显然,这种思维方法具有科学和方法论意义。
随着深度报道的量的积累,一些善于思考的记者已经在理论上对选题策划作出总结。他们意识到,选题策划不仅仅是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一种系列方法的分级深入,完成对具有最高传播价值的新闻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策划贯穿始终,其执行人既是记者、编辑,还是新闻业务部门的管理者。从这个高度认识选题策划,就从单纯的题材发现提高到体制性新闻运作的高度进行认识,并由此总结出一种结构性思维模式。
《重庆晚报》记者陈兵对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总结的“公式”是:发现新闻 = 重要时段 + 题材范围 + 角度选择。
对于这样一个公式,与其说它是一个“发现”,不如说是记者在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应媒体变化的方法,目的是更深入地思考深度报道的“视点”的发现和定位问题。这里的“发现”,实际上是题材策划,不妨透视这个“公式”:
1、重要时段
可分为大时段(即促成深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和小时段(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性质的分类,大时段可以分为:季节性时段(因特定季节衍生新闻的时段,如节日黄金周、高考、学校寒暑假等)、政策性时段(国家或本地新出台政策引发新闻的时段,如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规定、高考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等)、事件性时段(重大事件引发相关报道的时段,如彩虹桥垮塌引出系列热点报道)、灾难性时段(天灾人祸引出的新闻时段,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地震灾害等)、链接时段(外地、外国新闻与本地具有联动性质的新闻时段,如国外“红牛”导致瑞典人死亡事件,引出功能性饮料是否安全以及市场对此的反映等报道)、活动性时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式新闻时段,如申奥成功、房屋交易会等)、热线时段(新闻热线等引出的新闻时段,如热线中反映学校暑期违规补课现象突出等)、显著性人物时段(知名人物动态或平常人物反常举动引发的新闻时段,如刘晓庆偷税案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等)。小时段是指新闻发生的具体阶段,相当于一个大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部分或系列报道中的一个个小高潮,如张君案件发生的各个时期,包括发生时期、审讯时期、审理时期、审判时期、执行死刑时期等。须注意的是,对于公式中的“重要时段”,应很好结合大小时段所表现的不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分离开来,“发现新闻”就不具有策划功能,深度报道也就不会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对于记者报道来说,“重要时段”的概念,其意义为:1)在时间上对新闻“视点”的发现给予提醒;2)对报道的切入时间予以认定;3)缩小搜索最高价值新闻的范围。
2、题材范围
题材范围是指构成深度报道的诸多材料,包括具体的事件、人物、问题或现象等。这里的“题材范围”,还特指记者分跑的“口岸”范围或采访某一专题所涉及的领域。
记者在日常报道中,通常会形成较为固定的分跑
“口岸”。他们应该对自己所分工的范围有一个全面了解,根据这种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建立并完善“题材范围档案”。在具体的实施题材策划时,一般采取“点线法”逐层分列出具体的领域,如对交通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就包括:大范围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索道、地铁等
→ 小范围的长途客车、公交汽车、出租汽车、高速公路等
→点上的各客车站、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运管局客运处等。对于某一专题报道,因往往是突发性的切入,则通常需要在采访前做预案或迅速作题材范围的分解或分工。如以张君案件之抓获时段的题材范围为例,包括:警方——警方发布、执行抓捕任务的民警、看守所动态、警方知情者;目击——现场目击者(直接目击、间接目击);相关对象——检察院介入动态等。记者脑子里越是储备较多的采访“线”、“点”,越可能挖掘出多方面的信息内容。
3、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这里主要指大的角度的选择,也就是宏观上的报道思想。它依赖于记者的时事观察、知识储备,以及记者对某一领域的独特的研究或见解。简言之,角度选择直接地表现为深度报道从哪一个“点”去做的问题。
总体上说,这里的角度选择大体可以分三类:实用性角度、社会性角度和预见性角度。如交通采访,可以从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品种、质量、服务等竞争的角度做(实用性角度),也可以从企业与生活相关的经营模式的社会性、经济性思考角度报道(社会性角度),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交通为参照,着眼于未来交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预瞻性角度)等。角度选择是个深层次问题,它受到媒介定位、记者认识、读者关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这个公式,还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应该说,重要时段、题材范围、角度选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题材,就会有什么样的角度,这是事实决定方向的问题,同时也说明对时段、题材的选择是否正确、深入,都会直接影响角度切入的准确乃至传播价值。反之,对方向(角度)、大小的切入是否恰倒好处,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对时段、题材的选择与开拓。总之,越是准确切入,就越会缩短发现新闻的路径,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到新的题材甚至是被湮没的题材。” [3]
三、选题策划与媒介机制
西方传播学者休梅克、瑞斯曾提出5种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5、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认为,在这5种影响因素中,媒介从业人员是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意识形态是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而由媒介组织方式和日常工作惯例等构成的媒介机制则是“中观层次”的影响因素。他们组成了休梅克和瑞斯所谓的“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4](p264.)
深度报道作为构成媒介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直接受制于这些因素,而且其运作规则还隐含了这种“影响因素的等级结构”。以选题策划为例,属于中观层次的媒介机制就对深度报道这种结构化新闻操作方式影响深远,这主要反映在,选题策划不仅有意识形态的观念因素、记者的认识因素在起作用,还有媒介机制(如工作惯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等)体现其中。因此,选题策划从来不是个体性的主观臆想和人为设计,而是一种包括着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播出等一系列过程,是一种需要协调、整合的系统工程。
我们知道,在媒介的实际运作中,选题策划是一个“谋篇布局”的大文章。特别是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离不开灵活而高效的媒介机制运作,这就成了“组织策划”问题。一般来说,由于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报道,往往可以衡量一家媒体的实力和水准,所以任何媒介都会十分重视,通常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创意策划机制。以新华社为例,其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由三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一般日常报道的组织策划由编辑室承担;第二层次,重大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由部领导和发稿中心负责;第三层次,特别重大的或者政策把关难度较大的报道由新华社总编辑室直接确定报道方针,有的还要请示中央。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宏观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预见的,另一类是纯粹突发不可预见的。第一类是多数,他们一般都提前研究,制定报道计划,调集记者组成前方报道组,后方由一位部领导牵头,部发稿中心具体组织有关编辑室落实,有些重要报道计划要经过总编辑室审批。总体来看,经过研究、策划组织、落实,可预见性重大事件的战役性报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类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新华社坚持24小时跟踪国际动态,一旦有重大消息,一方面根据其他新闻来源组织报道,另一方面立即通知分社跟踪采访。[5]这三个层次的组织策划机制,相应地会影响“选题”的形成和质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选题策划,主要适用于题材比较重大、具有二度开掘潜力、可连续跟踪报道、规模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战役性、组合性报道,以及新闻事件处于潜性状态可促使其向显性状态转化的题材等。并不是所有报道活动都需要耗时耗力地策划,更不能把策划滥用于所有报道。从本质上讲,“新闻炒作”就是盗用策划之名,将那些“琐碎、细小、空泛”、新闻价值不大的题材以煽情、爆炒、渲染等方式作泛化处理,其结果是破坏新闻舆论的生态,也必然影响新闻的公信度。
参考文献:
[1] 周庆.从“实战”看重大报道的策划[J].中国记者,2000,(9).
[2] 苏文洋.“每日视点”如何策划选题[J].中国记者,2000,(3).
[3] 陈兵.新闻发现:一种可以用公式掌握的方法[J].新闻导刊,2001,(4).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5] 王树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搞好国际报道的组织策划[J].中国记者,2001,(4).
发表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20多个
|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D 小题6:C 小题7:A |
| 试题分析: 小题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碰撞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故形成此次地震。 小题2:此次地震发生时为我国的冬半年,故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偏北风。 小题3: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故受次海域的海底地震影响而形成的海啸可能发生于太平洋沿岸国家。 小题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国家测得的地震震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测量技术的差异而导致的。 小题5:结合东亚的海陆分布判断,日本隔日本海与朝鲜、韩国相望,我国与日本之间隔东海相望。 小题6: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主要是指一次主灾诱发其它自然灾害,故地震引发海啸反映了该特征。 小题7:结合世界的洋流分布判断,日本东侧为日本暖流经过。 点评:本题难度低,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日本的板块位置和板块运动形式。②掌握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风向规律;③掌握地震的震级特征;④结合东亚的海陆分布;⑤结合地理位置掌握世界主要的洋流分布。 |

好了,今天关于“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