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八年级下《春酒》教案)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醉渔唱晚》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之作,作为十大古代名曲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除...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ldquo 对影成三人 rdquo 上一句是什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ldquo 对影成三人 rdquo 上一句是什么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八年级下《春酒》教案)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醉渔唱晚》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之作,作为十大古代名曲之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除了表达了淋漓尽致的醉乡酣美之意,这首歌还表达了怅然万千的感慨,豪放不羁的洒脱和清高醉起之愤慨。01、怅然万千的感慨。

皮日休和陆龟蒙泛舟游于松江上,见渔夫酣醉高歌而作。彼此视为知己的两人一边欣赏这美景一边对饮,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江上打鱼,忽发感慨。曲间无不洋溢着对悠闲自得的渔樵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在黑暗的现实之下,长安的生活好似南柯一梦。弹指间,一年又过,心中感慨万千。

02、豪放不羁的洒脱。 青山见我多妩媚,我见青山应如是?。饮一杯酒,作一首诗。把心中忧愁忘却,在片刻欢愉中作者会不会想起在城市里的点点滴滴而黯然神伤,是否会在不解中彷徨,在疑惑和不甘的交织中得到醒悟呢?何不放手,归隐于山水田园之间,将这孤独的月中客视为友人,即使满是?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也不改归隐于美好田园生活的追求。

03、清高醉起之愤慨。

他们是高傲不屈性情刚直的青年。可现实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作者泛舟看着这来来回回被荡起的水波,脑海中浮现的是物是人非还是五味杂陈呢?心中的忧愁不必多说,即使心负平生志又如何!苦闷、失望到头的他们,满腔豪情,渴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然而造化弄人,却尽是人间失意。得偿未能所愿,总有几分怜意。而《醉渔唱晚》不仅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满腔愤慨的高傲。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下独酌》教案模板

 《月下独酌》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 六年级 语文 《月下独酌》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下独酌》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理解,感知本首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感受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难点: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发 兴趣 。

 1、背诵《静夜思》,此诗是诗人26岁时在扬州所做,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时隔数年之后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一回诗人又在月下做了些什么呢?这回他又借助明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一起走进李白的《月下独酌》。

 2、解题?月下独酌?引出?独?字的解释。

 (1)提炼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2)解释?独?字:一人与孤独;

 1、背诵、回答老师的问题。

 2、思考、提炼信息、质疑

 先引起共鸣,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诗文教学。

 诵读诗歌

 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诗文标注停顿和重音,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背景音乐)

 2、学生配乐 朗诵

 3、齐读全诗,感受整首诗的意境。

 1、学生边读边划出停顿、重音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配乐朗诵

 3、配乐齐读

 感受诗歌的意境,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

 研读诗歌

 理解诗意

 1、围绕?独?字,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诗人孤独吗?

 (先自己阅读,再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追问:在整个独酌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独?的情感变化:遗憾?失望?无奈)

 2、再请刚才朗读的同学再来配乐朗诵,看看能不能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情。

 1、品读圈划,抓住关键词:?独酌、分散?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讨论交流

 朗读、体会

 2、有感情的朗读、感受

 培养学生提炼信息能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文,体会诗人情感。

 引入资料

 体会情感

 1、诗人为何一个人在月下独酌?

 (交代创作背景)

 2、在这样的前提下?独酌?,酒中又会浸着怎样的滋味呢?

 3、真是这种借酒消愁情感吗?

 (引入李白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点拨:诗人并非无伴饮酒,而是周围没有值得与之共饮的朋友。既然没有同道之人索性独饮,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举更体现出诗人是甘于孤独的。

 总结:?独?字包含:一人之独?无友之独?甘于孤独)

 4、现在,再来体会一下诗歌的最后两句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点拨:一个遭受贬谪且无同伴相陪的失意之人,并未一蹶不振反而能自得其乐并写出这样优美脱俗的诗句,这种豁达乐观的态度的确让人钦佩,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5、观看,听老师的配乐朗诵,再来体会一下诗人的内心世界。

 1、回答、聆听

 2、体会、回答

 3、思考、聆听

 4、思考、聆听

 5、齐读、感受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作业布置

 1、 找找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想想李白为何对月亮情有独钟?

 2、 选择喜欢的诗句扩写一段话。

 3、 背诵诗歌

 任选其二完成

 多项选择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同时给与他们更多的选择空间。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下独酌》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作业:背诵课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下独酌》教案模板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熟背全诗。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一、激情引入

 (出示幻灯片1) 同学们:看和文字说明,想一下他是谁?(李白)对,他是李白,他的生平 事迹 我们早已了解。但是,李白怀抱一腔 政治 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连喝酒也是独自一人,因此,他写下了《月下独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出示幻灯片2)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幻灯片3)我们看大屏幕,听朗读。

 2、我们自己有感情的读这首诗。

 3、看课下注释,我们试着解释这首诗。老师找同学解释。

 4、是这样的,我们来共同读一遍解释(出示幻灯片4)

 5、我们根据这首诗的意思,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幻灯片5)

 ★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 征途 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词表达?(?独酌?)

 ★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现在我们再来赏析这首诗。(出示幻灯片6、7)

 三、课堂小结

 1.艺术技巧:这首诗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起伏 自然 的构思和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篇佳作。

 2.风格:清新飘逸。

 四、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8)

 1、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游山恋》这首歌表达的什么思想感情?

01 游山恋,实际就是?失恋游山?,写的是?我?因为失恋了,借酒消愁,提着一壶酒,喝得醉醺醺的,独自去山上散心。看着山上的美景,白雪飘飘,冰川璀璨,感到此时此刻孤独得只有这座山陪着自己,只有这座山是自己的知己,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刻既没有明月也没有影,只有这座山。

《游山恋》是由海伦作词、作曲,孙星晨、张赫编曲,海伦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20年6月2日。这首歌实际表达的是?失恋游山?,写的是?我?因为失恋了,借酒消愁,提着一壶酒,喝得醉醺醺的,独自去山上散心。看着山上的美景,白雪飘飘,冰川璀璨,感到此时此刻孤独得只有这座山陪着自己,只有这座山是自己的知己,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刻既没有明月也没有影,只有这座山。?我?想起自己的失恋,想对这段感情再作挽留,但对方就像寒风刺骨一样,伤得我太深了,我舍不得放手却不得不放手。?我欲迎风在留住几步,怎舍寒风吹动我痛处?。连寒山也为我的失恋伤心落泪,我安慰寒山不要哭了,来我敬你一杯,我们一起喝酒,我带你走出这伤心的情绪。

我想变得像冰一样冷酷无情,给这段感情划上句号,我只有这条路可走,无路可退。但是这冷酷绝情的选择却像寒冰一样刺痛我的心,让我伤心得只想哭。我虽然舍不得,但却只能这样做。?我欲成冰再也无退路,怎舍寒冰冰冻我心哭?。我说寒山你不要为我哭了,来我们一起来看这如画的美景,你看我给你画出了这么美的景色,让我带你走出伤心的情绪。

想挽留也痛苦,想结束也痛苦,不管怎么选都是痛。?你看白雪人间,你看冰川璀璨。来者恋,如大梦眼前?。看到这样的美景,就像眼前是一场梦一样,来这里的人都会爱上这景色。也暗指了自己的爱情就像是做了一场大梦一样,大梦醒来,一切都成了一场空。就像红楼梦里那句:落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歌词:

我醉提酒游寒山 霜华满天

一吸寒气冷风翻 酒洒河山

仰望 蓝水云烟 翩翩雀落人间

抬手间 我酒落湿衫前

你看雪花 飘散 芊芊换白观

白发老人背着孩下山

远观天仙舞欢我今醉酒悠哉

一别寒山 我何时归来

我欲迎风再留住几步

怎舍寒风吹动我痛处

我说寒山别哭

我带你出

我敬滴酒带你出

我欲成冰再也无退路

怎舍寒冰冰冻我心哭

我说寒山别哭

我带你出

我画美观带你出

我醉提酒游寒山 难舍美观

仙着衣裳抚琴欢 美人奏弦

你看白雪人间 你看冰川璀璨

来者恋 如大梦眼前

我欲迎风再留住几步

怎舍寒风吹动我痛处

我说寒山别哭

我带你出

我敬滴酒带你出

我欲成冰再也无退路

怎舍寒冰冰冻我心窟

我说寒山别哭

我带你出

我画美观带你出

八年级下《春酒》教案

《春酒》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把握?春酒?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童年、母亲、家乡的浓浓感情;

 2、揣摩文章?儿童的口吻?的表达特色,并品味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把握?春酒?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童年、母亲、家乡的浓浓感情;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揣摩文章?儿童的口吻?的表达特色,并品味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酒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内心的情愫,如果说我们学过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忧愁的酒,那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寂寞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离别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豪迈的酒,台湾女作家琦君笔下也有一杯酒,这是一杯尘封多年的春酒,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二、初?尝?酒味

 1、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字词掌握情况,是否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件: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1-4段、5-7段、8-9段,最后全班齐读第10段。前面三位同学朗读的时候,其他同学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本文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

 (课件:本文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朗读课文。(7分钟)

 学生回答,明确:本文围绕?春酒?,主要写了以下的几件事:

 ? 过新年、喝春酒 、喝会酒、自泡八宝酒

 有的同学大概已经发现,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其实已经理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请大家快速地在文中标注出来。

 2、下面,我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关注细节的.能力:

 (课件)

 ?春酒?是 在 ,用

 (谁?) (什么时候?) (哪几样东西?)

 泡的酒。要泡 ?

 (多久?)

 (学生讨论,完成以上填空。课件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放了这么多好吃的,又泡了整整一个月,一定香极了。

 什么香?作者告我们没有?

 ?酒香加药香?:?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板书:酒香加药香)

 闻起来都那么香,那喝起来味道一定更好了。其实文中有一个现成的词说出这酒的味道,找一找:?甜美?。(板书:甜美)

 三、细?品?春酒?悟情感

 3、除了甜美的酒味,这酒里还有其他的?味?吗?

 (课件)(学生应该很容易就能答出?家乡味?!)(板书:家乡味)

 齐读最后一段。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这个?家乡味?在文中非常重要,它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我们把一篇文章中起到这样作用的词或句子叫做?文眼?。(提醒学生做标注)

 何谓?文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透过?文眼?,我们就可以窥见一篇文章的?心灵?,也就是作者的情感。那么下面,我们就紧紧抓住这个?家乡味?,去深入研读作者的情感。

 4、自读,研讨:

 作者笔下的?家乡味?蕴含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和情感?

 (课件)

 学生自读,研讨。师生交流。

 明确。(板书:故乡风物;母亲;童年)

 作者琦君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在家乡度过了快乐美好的童年。12岁时随父亲到城里读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1949年,在她31岁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了台湾,后定居美国。一直到2006年去世,整整57年,她都再也没能回到故乡的土地。

 琦君曾被台湾民众票选为?最受欢迎女作家?之首。她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等优秀作品。然而,她写得最多最好的,还是回忆故乡思念亲人的散文。

 可以说,乡愁,就是琦君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课件:

 ?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琦君《<烟愁>后记》)

 一句反问?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道出了作者的多少怀念,多少怅惘。

 (板书:怀念 怅惘)

 5、再一次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指导朗读:可以在?究竟?、?可是?后面稍作停顿。

 四、学?酿?美酒

 刚才,我们共同品味了春酒的香甜和隽永。不知道大家在?品酒味?的同时,是否感觉到,琦君的文字,也如美酒一般甘甜醇厚呢?下面,让我们看看琦君是如何?酿造?这一杯文字美酒的。

 ?我写作时,就回到儿时的心情,实实在在地写出当时的情景,因此现在的孩子们与老人们(当时的孩子)都喜欢看。我在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琦君《四十年来的写作》

 1、请同学们快速地跳读课文,从文中挑出一句你认为最有趣味的语句来,大声朗读,品味。

 (课件)

 (学生跳读。师生交流。)

 听大家找得如此不亦乐乎,老师也按捺不住了。同学们看看,我们是否?英雄所见略同?。如果老师找的恰巧跟你一样,你就帮着我一起来读。请大家在书上相应的地方做好记号。

 (教师范读,语气稍夸张)

 课件:

 (1)?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3)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4)十二碟?,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5)?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6)?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2、为什么我们所最喜欢的语句如此一致?这些语句当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秘密,使得它们这样有滋有味,富有情趣。

 明确:?儿童的口吻?(板书:儿童的口吻)

 (课件)

 4、有这么好的表达效果,大家一定也想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和借鉴吧。那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语句在用词用语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

 叠词的运用,如?偷偷?、?一点点?、?呼呼?、?眼巴巴?、?亮晶晶?、?呼呼呼?;

 语气词的运用,如?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口语的运用,如?得吃得喝?、?开心得要命?。

 五、?解?春酒课堂小结

 到这儿,对这篇散文品味也要告一段落了。酒香令人沉醉,虽然有不能再穿越时空的淡淡哀愁和怅惘,但美好的记忆总能给与人希望和力量。

 最后,让我们还是用琦君作品中的一段话,来作为今天的课堂小结。

 (课件)

 ?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

 人生固然短暂,而生活却是壮美的。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都当以温存的心,细细体味。

 ?琦君

 六、寻觅?春酒捕趣童年

 我们在童年时可能没有尝过春酒,但是,类似的美好回忆却很多。

 看看这些,看能不能激起你心中关于童年的记忆?(ppt出示)

 拓展训练:

 以?儿童的口吻?,写一段你的童年趣味经历,注意抓住其中最令你难忘的细节或片段,善用叠词、语气词、口语词和比喻。写完后用儿童的口吻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春 酒

 琦君

 酒 香 加 药香 甜 美

 家 乡 味 怀念怅惘

 (故乡风物 母亲 童年)

 儿童的口吻

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②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体味浪漫主义风格。

 ③背诵诗歌。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诵读讨论与教师讲解相配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理解作者感情的复杂性。

 ②树立积极进取勇于面对挫折困难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要点:

 1.激情导入,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诗意解读,分析诗歌。

 4.课堂小结,领悟思想。

 5.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2、《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3、?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时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请进酒?的意思。

 4、另一种导入方案:

 A: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些劝酒歌呢?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 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 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二、诵读指导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2、学生朗读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

 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

 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

 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

 ⑤练习背诵。

 三、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名句赏析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4、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第二课时

 一、特色之处

 1、感情大起大落。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延伸拓展

 1、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2、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崇尚坦荡的性格。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

 3、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

 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

 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三、名作欣赏

 1、欣赏歌曲《爱江山更爱美人》

 道不尽红尘舍恋,诉不完人间恩怨。世世代代都是缘,流着相同的血。喝着相同的水,这条路漫漫又长远。红花当然配绿叶,这一辈子谁来陪。渺渺茫茫来又回,往日情景再浮现。藕虽断了丝还连,轻叹世间事多变迁。爱江山更爱美人,哪个英雄好汉宁愿孤单。好儿郎浑身是胆,壮志豪情四海远名扬。人生短短几个秋啊,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哪,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啊,不醉不罢休。

 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2、欣赏朗诵李白《将进酒》

  四、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看一首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比较一下两首《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tu?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的诗眼你这为应该是哪一句,为什么?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

 参考:应当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何况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

 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种眷恋和恐惧的产物,从中我们可看到一个封建社会青年诗人才华横溢而带有病态的内心世界。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论诗歌的境界,李白诗的高度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贺。

 五、布置作业

 1、欣赏朗诵余光中《寻李白》

 2、背诵全诗。

 

《醉渔唱晚》将醉乡酣美之意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首歌还表达了什么呢?(八年级下《春酒》教案)

好了,今天关于“ldquo 对影成三人 rdquo 上一句是什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ldquo 对影成三人 rdquo 上一句是什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