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什么)
D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正确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即可解答.实验结果是:离金原子核远的α粒子偏转角度小,离金原子核近的α粒子偏转角度大,正对金原...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D |
试题分析:本题比较简单,正确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即可解答. 实验结果是:离金原子核远的α粒子偏转角度小,离金原子核近的α粒子偏转角度大,正对金原子核的α粒子被返回,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α粒散射实验的结果,对于类似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什么模型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
1912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仍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电子发生较大偏转,个别α粒子偏转超过了90°,有的α粒子由于撞上原子核所以偏转方向甚至接近180°。该试验事实确认了: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模型的来历。
质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在古代,炼金术士幻想找到某种方法,能够将普通的铜铁铅锡等金属转变成黄金白银,最终都失败了。当时的人们由此得出了结论,不可能通过化学反应,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炼金术士的梦想真的永远不能实现吗?
20世纪初,英国科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的大角度散射实验,首次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在外面环绕的电子所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大小和电子的数目各不相同。随后,他带领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实验,开始探索原子核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的学生莫塞莱在测定各种元素产生的X射线波长时发现,这些波长的排列次序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次序相一致,而且随元素原子量的增大均匀而有规则地递减,首次证实了核外电子环的存在。莫塞莱将各种元素的排列次序称为“原子序数”,它与原子核所带的单位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1914年,卢瑟福带领研究人员利用α粒子轰击氢气,结果得到带正电的氢原子核。根据对入射粒子偏转情况的分析,估算出氢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4m,大约只有氢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如此小的原子核内,因此核内物质的密度一定极高,它比通常物质的密度大约高出1万亿倍,相当于每立方厘米的核物质约有上千吨重。
由于它和电子带有相等且相反的电荷,卢瑟福认为它是作为电子对偶的一种基本粒子,给它重新取了个名字,叫做质子,认为原子可能是由电荷相互平衡的电子和质子组成的。
1919年,卢瑟福接替汤姆逊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决心敲开原子核的大门。由于阴极射线的能量太小,卢瑟福选择镭衰变时产生的高速α粒子作为轰击的“炮弹”,目标不再用金箔或氢气而是改用氮气。实验中发现了氢原子核,证明它就是质子。后来他又将目标换为氖、镁、硅、硫、氯、氩和钾,结果都出现了氢原子核,证明所有元素的原子核中都有质子存在,只是数量不同而已,而失去质子的原子核则变成了另一种元素。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原子核的人工核反应,将一种元素转变成了另一种元素。不过用这种方式,只能将极个别的原子核变成另一种原子核,以目前的技术手段,仍无法实现炼金术士将一种金属变成另一种金属的梦想。即使未来能够做到,成本恐怕也远远超出黄金白银的实际价值。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什么
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这个实验现象为: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
卢瑟福根据该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但不能说明电子的存在,也不能说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及原子核具有放射性。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年8月30日—1937年10月19日),物理学家,纳尔逊男爵,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生前是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894年获得新西兰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学位;1895年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1898年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教授;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主任;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14年被封为爵士。
α粒子的特点:
1、由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质量为氢原子的4倍。
2、速度每秒可达两万公里,带有正电荷。
3、穿透力不大,但能伤害动物的皮肤。
4、在介质中运行时,会迅速失去能量,不能穿透很远。
5、一旦被吸入或注入,就会引起组织的损伤。
6、能被一张薄纸阻挡。
关于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这就是α粒子的散射现象。
大多数散射角很小,说明大部分的α粒子基本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说明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才会使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α粒子(带正电荷的氦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
A |
试题分析:A、极少数α粒子由于撞击到了金原子核而发生偏转或被弹回,说明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所以A正确,D错,B、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意味着没有遇到任何的阻碍,说明金原子是空心球体,并且在金原子核外有相当大的空间,错误,C、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意味撞到金原子核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金原子核所占的空间非常小,比电子所占空间小得多,错误,故选A |
好了,今天关于“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