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和迟小秋到底谁算是更正统的程派传人?(著名京剧旦角荀慧生简介 荀慧生的作品有哪些)
张火丁(1971年1月24日-),生于吉林省白城,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自199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多家电视台、电台播放张火丁...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张火丁和迟小秋到底谁算是更正统的程派传人?
张火丁(1971年1月24日-),生于吉林省白城,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自1994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多家电视台、电台播放张火丁的演出和演唱实况。国内二十多家报刊媒体发表过专家,戏迷对张火丁高度赞扬和衷恳希望的评论文章。
迟小秋(迟淑新,1965年-),中国内地京剧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程派青衣,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市,毕业于辽宁阜新戏校,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吟秋先生。
迟小秋,原名迟淑新,1977年入阜新市戏校学戏,毕业后分配在阜新市京剧团。她文武兼备,艺术功底深厚。
先把赵荣琛和王吟秋二位先生放开,程祖嘴上不说,心里最认可的程派,我想该是新艳秋先生。去看看怹八十岁进京的骂殿,还有五老合演的锁麟囊最后团圆一折,啥叫程派,这叫程派!汝等舌战可以休矣!
火丁和小秋谁是正宗程派,是不是有点伪命题?她们各自的师父都是程祖入室弟子,二位先生所会剧目也不尽相同。她们既然是如今程派中为数不多的翘楚,就该联合起来,把绝迹多年的老戏翻出来,恢复上演,别成天都是锁春荒或者那些不着四六的东西在台上晃悠了。
张火丁和迟小秋都是程派传人啊,没有正不正派的区分,我想题主问的应该是谁的程派唱腔更接近于程砚秋先生吧。那我们就来比较比较:
先来看看硬件设施,她们二人的共同点:都是国家一级演员,都得过梅花奖,都演过一些相同的剧目,演绎水平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各有各的长处,都是当今程派的****,都是“五小程旦”之一。
再看看不同之处,迟小秋比张火丁年长几岁,拜师于王吟秋先生,学得又快又好,如果比谁更接近于程砚秋的话,迟小秋应该更胜一筹,她在表演上更符合程派青衣的程式,还被翁偶虹赞为“程派标准传人”。
而张火丁则师承赵荣琛先生,赵荣琛本身就没有得到多少程派艺术指点,前期还是靠书信与程砚秋交流,相比于王吟秋,很大程度上会错失很多跟程砚秋面传亲授的机会,很多都是他自己研究的程派。
不过赵荣琛很有天赋,他自己领会的程派,虽说并非得到程砚秋的全部真传,但也不遑多让。张火丁作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她所学到的,实际上是掺和了赵荣琛特色的程派艺术。
虽然张火丁的程派没有迟小秋的正宗,但是正宗却不代表一定就很好。迟小秋虽然正宗,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囿于这种正宗的唱法,缺少了自己的特色。而张火丁则能很好地唱出自己的特色,又有程派艺术,又有自己的创新。
总的来说,迟小秋在程派艺术的传承中,走的是传统的路子,算得上是正宗程派艺术。而张火丁的路子有些偏,但也没有失去程派的特色。两个人类型不同,各有千秋。
荀慧生的生平简历
荀慧生,男,京剧旦角。原名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一个捻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
幼年家贫无以生计。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兄慧荣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被卖给花旦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沦为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戏剧家王钟声,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直到十七岁才独立成班。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程继先开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戏,又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同年杨小楼应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尚小云、谭小培合作演出,请荀慧生担任“刀马旦”,公演引起轰动,人称“三小一白”(即小楼、小云、小培和牡丹)。荀慧生的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使上海观众耳目一新,被赞为“誉满春申”,后又与周信芳、冯子和、盖叫天、小达子等人合作,演出《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戏,名震沪上。上海国画大师吴昌硕同知名人士严独鹤、舒舍予也为宣传和扩大荀慧生的艺术影响到处奔走。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他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主要包括《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钗头凤》、《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缘》、《卓文君》等。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建国后,荀慧生遵照周总理签署的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他指导和亲自传授的后人、学生、徒弟有:吴纪敏、金淑华、李薇华、荀令莱、宋德珠、毛世来、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吴素秋、赵燕侠、小王玉蓉、张正芳、尚明珠、厉慧敏、陆正梅、宋长荣、李妙春等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出生: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
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高玉倩是京剧演员吗
[编辑本段]人物概述
高玉倩 1927年生,工旦。原名高晨,生于北京。
[编辑本段]艺术经历
8岁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先后师从王瑶卿、于连泉、韩世昌、雪艳琴、欧阳予倩、程玉菁等。1947年加入焦菊隐主办的北平艺术馆。1950年调入中国京剧院,1964年开始改工老旦。
[编辑本段]代表剧目
演出剧目有新京剧《桃花扇》、《新蝴蝶梦》、《九件衣》及《凤凰二乔》、《彩楼记》、《人面桃花》、《吕布与貂蝉》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嗓音高亮,富有激情,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非常出色。
[编辑本段]活动年表
1947年9月1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
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十天,即续演第五天,也即最后一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
演出剧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饰程婴,赵培鑫饰公孙杵臼,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
《四郎探母》(梅兰芳饰铁镜公主,李少春[坐宫]、周信芳[交令、过关、巡营]、谭富英[见弟、见娘]、马连良[见妻、哭堂、回令]分饰杨四郎,芙蓉草饰萧太后,姜妙香饰杨宗保,马富禄饰佘太君,马盛龙饰杨六郎,高玉倩饰四夫人,刘斌昆饰大国舅,韩金奎饰二国舅)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丁聪、丁国岑、丁涛、于山、于伶、于宗昆、方华、王一达、王聪文、王学民、王颉竹、王瑶卿、王亚平、王谕、王铁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岁红、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汉、白云峰、白家麟、巴南冈、史曼尼、史若虚、江新熔、伍月华、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开民、阿英、阿甲、何海生、何迟、李伯钊、李一氓、李和曾、李桂云、李金鸿、李紫贵、李云、李纶、李长山、李瑞来、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华、李桐森、李铁英、李实、宋之的、邱玉成、吕君樵、杜云振、沈金波、沈云陔、沈知白、沈傅斤、吴天宝、吴宝华、吴幻荪、郭沫若、郭兰英、郭砚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鹏程、金素雯、金素琴、孟丽君、武帼英、周扬、周巍峙、周亚川、周玑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达仁、周天栋、周啸天、洪深、哈鸿滨、南铁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鸣、栗金池、梁小鸾、唐远之、孙盛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继声、徐特、徐玉兰、徐菊华、徐一鸣、袁世海、袁雪芬、袁灵云、袁广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马义兰、马少波、马龄童、马茂岭、马健翎、马彦祥、张致祥、许万恒、张凌霄、张国础、张春山、张青、张一然、张文俊、张梦庚、张庚、张和元、张东川、张僖、张革非、张忠民、张鲁、高玉倩、高连荣、高维廉、高步云、陶钝、陆定一、崔嵬、崔炳玉、崔东升、崔克、陈伯达、陈山、陈绮霞、陈其通、陈梅森、陈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髡、阳翰笙、云燕铭、汤增桐、康生、康农、程砚秋、梅兰芳、焦菊隐、杨绍萱、杨韵甫、杨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莲、董大民、郭玉昆、黄松龄、黄韦、冯玉昆、叶盛兰、叶盛章、虞棘、赵树理、赵子岳、赵毅敏、赵更生、赵光、赵奎英、筱文艳、熊佛西、管韵华、管韵声、鲁诰、刘芝明、刘沛、刘子西、刘小云、刘乃崇、刘念渠、齐燕铭、齐济民、盖玉亭、苏恩厚、潘之汀、潘喜云、郑振铎、裴东篱、魏静生、魏晨旭、关凤奎、邓泽、欧阳予倩、应云卫、韩世昌、罗合如、苏堃、苏世明、萧长华、萧盛萱、萧慎、严朴、萧三、栾少山、顾仲彝
1963年9月30日,农历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63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在中国大戏院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张春华、江新蓉、高玉倩等。
1965年3月12日,农历乙巳年二月初十日:中国京剧院在沪首演《红灯记》
中国京剧院一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红灯记》。主要演员钱浩梁、高玉倩、刘长瑜、袁世海。演出42场,观众11万多人次。
1981年8月25日,农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时: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场
文化部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演于人民剧场。
演出剧目
《红鬃烈马》(《武家坡》:沈小梅,梅葆玥;《进寒窑》:高玉倩,梅葆玥;《算军粮》:高玉倩,梅葆玥,李金泉,石玉明,赵永泉,张元智;《银空山》:陈永玲,黄世骧,董维贤;《大登殿》:梅葆玖,陈永玲,李和曾,李金泉,方荣慈,罗世保)
1982年11月3日,农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国京剧院二团1982年赴沪演出
中国京剧院二团赴沪演出,在劳动剧场公演。主要演员有李和曾、张云溪、李世济、张春华、景荣庆、高玉倩。张云溪举行告别舞台演出,与张春华合演《三岔口
著名京剧旦角荀慧生简介 荀慧生的作品有哪些
荀慧生是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
表作品:《红娘》《红楼二尤》《玉堂春》《棋盘山》
荀慧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伟大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演员,荀派艺术的创始人。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
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诞辰:1900年1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五日;逝世:1968年12月26日,农历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
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其长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莱亦为其传人。
他1900年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学戏,后又“写”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受到严格的训练,也吃尽了苦头。8岁登台表演,11岁跟师父入北京三乐班。后从陈桐云、乔惠兰、曹心泉、陈德琳、吴菱仙、孙逸云、路三宝等名师改学京剧。与侯喜瑞、刘鸿声合演《胭脂虎》一炮打响。1919年与杨小楼一起组班赴沪,被剧院一再挽留,前后在沪达四年之久。四年之中投师访友,技艺日进,成为崭露头角的旦角名伶。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
早在1933年,他已誉满全国,为了抗日,他曾参加过捐献飞机的活动。之后不久,溥仪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举行登基大典时,曾邀请北京“名角儿”赴东北做庆祝演出。有些艺人惧于权势被迫前往,但荀慧生坚决不去,知道硬抗不行,便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徐先生家中,以养病为名,息影舞台达一年半。他常言:“绝不与汉奸为伍”!这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荀慧生一向刻苦努力,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个梆子演员19岁才正式改唱京剧,必然遭到一些人的非议,据说当时的龚云甫,大个儿李七等人就很保守,看不惯他,常在幕后边嘲笑他,故意学唱他那稍带梆子味的南梆子唱腔,声音之大甚至扰乱了舞台上的演出。他听在耳里气在心头,忍气吞声而已。所以,荀慧生称自己的艺术发展史是“一部伤心史”。
荀慧生具有平民性格,他表演的人物多为底层的丫环、侍女,小家碧玉。他自己也是平易近人的。他看到当时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无保障,甚至死后无葬身之地,他除常常解囊相助外,还发起了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在他的倡议和筹备下,以四大名旦为首,加上余叔岩、杨小楼等人齐心协力,每人出300元,在自新路买下了12亩空地,盖了个小祠堂,派人看守,此即所谓“梨园公墓”。这件事本是荀慧生先生倡议的,但他从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德,只在日记中写了一句“关注贫穷同仁,乃是吾等应尽之责”。
荀慧生在文革的10年中,倍受迫害,最后诸病齐发,猝然而逝。连他总结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著也未能留下,真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荀慧生在京剧四大名旦中,唱念做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在传统唱腔、唱法的基础上,他结合剧中人物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大胆创造,如《勘玉钏》中的“二黄快板”、《红娘》中的反汉调“听琴吟”、反四平调“佳期颂”、《还珠吟》中的四平“节妇吟”等等都成为学习荀派的必修课。在念白上他创造出介于京白、韵白、苏白三者之间的所谓“风搅雪”的念白,顿挫有致,娓娓动听。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生活美。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常演的也有三四十出:六大喜剧、《元宵谜》、《丹青引》、《绣襦记》、《勘玉钏》、《红娘》、《卓文君》;六大悲剧《钗头凤》、《杜十娘》、《鱼藻宫》、《红楼二尤》、《霍小玉》、《晴雯》;六大武剧:《陶三春》、《大英杰烈》、《荀灌娘》、《美人一丈青》、《婚姻魔障》、《盘丝洞》;六大传统剧:《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棋盘山》、《得意缘》、《金玉奴》;六大移植剧:《花田错》、《赵五娘》、《辛安驿》、《元宵谜》、《香罗带》、《庚娘》;六大跌扑剧:《蝴蝶梦》、《东方夫人》、《九曲桥》、《东吴女丈夫》、《战宛城》、《翠屏山》;可见其能戏之多,绝不似有些人所认为的荀派仅能够唱花旦。
荀派艺术丰富多彩,流传极广,传人甚多。其中童芷龄、吴素秋、赵燕侠、毛世来、宋德珠、许翰英、李薇华、宋长荣、孙毓敏、刘长瑜等等比较有名。
赓金群是做什么的
赓金群
赓金群(1921年9月25日-2008年4月10日),男,满族,北京人。出生于农历辛酉年八月廿四日。农历戊子年三月初五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著名京剧音乐家、鼓师,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奏员。原名赓宝群。
中文名:赓金群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92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2008年4月10日
职业:京剧音乐家、鼓师
代表作品:《古城会》、《独木关》、《薛礼叹月》等
艺术经历
11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音乐科,从师汪子良习司鼓。毕业后搭荣春社,与尚小云合作。后又为梅兰芳、程砚秋、李玉茹、傅德威、白玉薇等司鼓。1949年后,参加平剧研究院(原中国京剧院前身),长期为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司鼓。参与中国京剧院的《柳荫记》《白蛇传》《野猪林》《白毛女》《谢瑶环》等新剧目的音乐(打击乐)创作。1959年参与中国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合演的《赤壁之战》《西厢记》等剧目的音乐(打击乐)创作。1960年,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演出的《野猪林》搬上银幕,他参加了该剧的音乐设计工作。在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演出伴奏中,他善于吸收西洋乐队的指挥方法,成为以手势、鼓楗子指挥中西混合大乐队的第一人。
艺术特色
他幼工扎实,能戏甚多,六场通透,伴奏富有激情,尤熟谙梅派艺术。他打文戏稳健舒展,打武戏明快洒脱,伴戏富于激情,有感染力,善于调动乐队及演员的情绪。
艺术贡献
赓金群多次随中国京剧院出访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足迹遍布四十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京剧艺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课徒传艺,悉心培育后人,桃李遍布菊坛。并参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
任职情况
赓金群是中国京剧院的首席司鼓,曾任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荣誉理事、顾问等职。
葬礼简介
2008年4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举行赓金群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及北京京剧界的名家、领导、生前同事、合作者及亲朋好友杜近芳、刘长瑜、景荣庆、冯志孝、李光、沈健谨、马小曼、燕守平、陈淑芳、宋小川、耿巧云、吴江、宋官林、龚和德、薛若琳、李大成等二百多人出席了告别仪式;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董伟等敬献了花圈;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等单位敬献了花圈。
活动年表
录制剧目
1975年4月,农历乙卯年:“中央文革”成立录音录像组录制传统戏
“中央文革”成立一个录音录像组,为毛泽东录制传统戏。参加的人北京的有李金泉、赓金群、高盛麟、洪雪飞、万一英、侯少奎、李宗义、杜近芳、李慧芳、马长礼等,上海的方洋、刘异龙、闵惠芬等。
所录剧目计有:
京剧《古城会》(高盛麟,袁世海)
京剧《独木关》(高盛麟,高盛虹,萧盛萱,张春孝)
京剧《薛礼叹月》(高盛麟,郝庆海)
京剧《长坂坡·汉津口》(高盛麟,袁世海,俞大陆)
京剧《挑华车》(高盛麟)
京剧《洗浮山》(高盛麟)
京剧《走麦城》(高盛麟)
京剧《盗魂铃》(李宗义,李慧芳)
京剧《大·探·二》(李宗义,李长春,李炳淑,赵炳啸)
京剧《法门寺》(李宗义,李慧芳,罗荣贵)
京剧《空城计》(李宗义,萧英翔)
京剧《斩黄袍》(李宗义,王泉奎,吴富友)
京剧大赛
1996年1月11日,农历乙亥年十一月廿一日: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举办
由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校长孙毓敏与蓝岛大厦总经理李贵保共同发起举办由北京、上海、天津、中戏附中、台北复兴五戏校参加的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拉开了帷幕。11位评委为于世文、谭元寿、王金璐、吴素秋、李慧芳、于玉衡、李金鸿、景荣庆、赓金群、姜凤山、刘曾复。参加比赛的戏校学生有王佩瑜、王玺龙、穆宇、郭伟等。大赛于1月17日结束。中宣部长丁关根出席大赛的开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出席大赛的闭幕式。
戏曲晚会
1999年2月15日,农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
吉祥九九——1999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
节目单
1.《中华大拜年》(作词魏子晨,作曲孟庆华,编舞冷明宇;演员耿其昌、邓沐玮、陈淑芳;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2.京剧《四郎探母·坐宫》(鼓师苏广忠,琴师赵建华,演员于魁智、李胜素;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
3.京剧《双投唐》选段(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孟广禄、李军;演出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
4.京剧《螺丝峪》选段(鼓师谢光荣,演员赵永伟;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5.评剧《剪窗花》(作词魏子晨,作曲刘文田,配器黄平,编舞韩剑英、杨华;演员宋丽、曾昭娟;演出单位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6.黄梅戏《游春》(编舞冷明宇;演员韩再芬;演出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7.越剧《吕布与貂蝉》选段(作曲谈声贤;演员何赛飞、钱惠丽;演出单位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上海越剧团)
8.苏淮锡扬四剧种联唱《盛世花怒放》(作词张弘,作曲卢小杰,编舞林阳,演员卞燕敏、汤红英、顾慧英、李霞;演出单位江苏锡剧团、江苏兴化淮剧团、江苏扬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9.“新闻界长安戏迷俱乐部”戏迷联唱
京剧《四进士》选段(演员李丹)
京剧《群英会》选段(演员翟慧生)
京剧《苏三起解》选段(演员鞠萍)
京剧《淮河营》选段(演员罗京)
京剧《凤还巢》选段(演员任涛)
京剧《三家店》选段(演员白燕升)
10.群丑荟萃《考状元》(编剧周保平,导演赵德芝,演员朱世慧、朱军、金不换、苏明德、孙存蝶、王福民、张海静、韩剑英;演出单位湖北省京剧团山西省京剧院、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天津市艺术学校、四川新都芙蓉花川剧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乐队北京京剧院乐队)
11.京剧《西厢记》选段(演员赵秀君;演出单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
12.京剧《雏凤凌空》选段(演员赵葆秀;演出单位北京京剧院)
13.《共绘吉祥图》(作词魏子晨,作曲张磊,编舞林阳;演员李欣、刘桂娟、刘继英、吴素秋、刘雪涛、刘方亭、张继蝶、董汝南、王希玲)
14.京剧歌舞《欢乐的月宫》(作词周保平,作曲朱维英,编舞杨华;演员陆地圆;演出单位北京市戏曲学校、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
15.扬剧舞蹈《女娃兵》(作词范广和,作曲卢小杰,演出单位南空小百灵幼儿艺术团)
16.京剧《锁麟囊》(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孙爱珍;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
17.京剧《红娘》(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王桂荣、章尔琴;演出单位辽宁省锦州市京剧团、河北大厂县评剧团)
18.京剧《大登殿》选段(鼓师金惠武,琴师艾兵;演员阎桂祥、王蓉蓉、杜镇杰;演出单位北京京剧院)
19.豫剧《抢妈妈》(编剧张晓亚,作曲朱超伦,导演王为念;演员小香玉;演出单位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
20.评剧《小女婿》(演员王冠丽;演出单位天津评剧院)
21.河北梆子《杜十娘》(编舞冷明宇;演员彭蕙蘅;演出单位河北省梆子剧院)
22.眉户戏《五更鸟》(演员李梅;演出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23.吉剧《喜贴春联》(编剧华景坤,作曲李凌元,导演刘富英,编舞冷明宇;演员安静芳、王桂芬;演出单位吉林省吉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24.京剧歌舞《靓丽行》(作词魏子晨,作曲张磊,编舞林阳;演员史敏、刘桂娟、张艳玲、耿巧云、张萍;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河北省京剧院落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25.京剧《青城十九侠》片段(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孙明珠、胡小毛;演出单位陕西省京剧院、天津京剧院)
26.京剧《飞虎山》(鼓师冯洪启;演员尚长荣、叶少兰;演出单位上海京剧院、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
27.京剧《龙凤呈祥·洞房》(鼓师李素阳,琴师张素英;演员李维康;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28.京剧《百鸟斗金蟾》(作词孙元喜,鼓师李凤阁,导演张正秋;演员张幼麟、王立军、周龙、王平、程和平、艾金梅、胡小毛、年金鹏;演出单位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江苏省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河北省艺术学校保定市分校)
29.昆曲《长江殿·小宴》(演员杨春霞、蔡正仁;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上海昆剧院)
30.川剧《别洞观景》(演员沈铁梅;演出单位重庆市川剧团)
31.赣剧《八仙飘海》(演员陈俐;演出单位江西省赣剧团)
32.少数民族戏曲联唱《五色花》(编舞冷明宇、吴琼;伴舞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桦甸市歌舞团)
彝剧《铜鼓祭》选段(演员张红艳、郭建设;演出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彝剧团)
藏剧《文成公主》选段
蒙古剧《满都海斯琴》选段(领唱其其格额尔德木图;演出单位内蒙古民族剧团)
白剧《阿盖公主》选段(演员叶新涛、李泽新;演出单位云南省大理州白剧团)
傣剧《娥并与桑洛》选段(演员万小散、李小喜;演出单位云南省德宏州傣剧团)
《刘三姐》选段(演员段泓、白燕升、朱军)
33.京剧《武家坡》(鼓师张景霖,琴师李祖铭;演员叶复润、张火丁;演出单位台湾复兴剧社、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34.大陆、港、澳粤剧联唱《圆梦》(作词阎肃,编舞冷明宇,演员张明敏、秦翠萍、杨小秋)
35.京剧《马前泼水》选段(鼓师张景霖,演员何玉蓉;演出单位江西省京剧团)
36.京剧《群英会·回书》(鼓师赓金群,琴师沈玉才,演员袁世海、郑岩;演出单位中国京剧院)
37.《中华神韵》(作词魏子晨,作曲姚明,编舞林阳,演员袁慧琴、胡璇、李佩红、张晶、李海燕、杜鹏、张克、朱强、杨赤、陈俊杰;演出单位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华甸市歌舞团
与梅兰芳的合作
国庆十周年,赓金群为梅兰芳排演《穆桂英挂帅》司鼓。梅大师对“捧印”一折极具创造性,为表现老年穆桂英不服老的坚毅果决的报国之情,运用了各种形态的舞蹈身段、脚步、头型、眼神,还借鉴、吸收了武生与花脸的表演,赓金群对这一折的音乐伴奏付出极大心血,将想得到的旦角、武生、老生的起霸、行进、_望、观星等表演用过的锣鼓,如“九锤半”、“一封书”、“阴锣”、“马腿儿”、“走马锣鼓”、“正、反搜场”等拆解,根据人物表演的需要重新组合,将“捧印”一折打得令大师气定神闲,令观众荡气回肠,令整出戏神采飞扬。后来,杜近芳去天津演出《挂帅》,演至“捧印”一折,观众不仅为杜近芳的表演鼓掌,也为赓金群的司鼓喝彩。天津大戏院内,“好鼓!”的叫好声此伏彼起。人们听过观众喊“好弦儿”,赓金群开了让观众喊“好鼓”的先河,成为中国京剧院同仁中的一段佳话。
担任顾问
2002年10月,农历壬午年: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立
中国京剧院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聘请剧院知名艺术家袁世海、刘长瑜、刘秀荣、杜近芳、李世济、李维康和知名专家吕瑞明、苏移、赓金群等14人为艺术委员会顾问,聘请王晶华、冯志孝、孙元意、寇春华、杨春霞、吴钰璋、邹忆青、李光、李学忠等22人为委员,刘长瑜任艺委会主任,高牧坤为副主任。
艺委会是对剧院艺术创作、艺术生产、日常演出、人才培训等工作进行指导、咨询、参谋和监督的机构。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艺委会对剧院制定的艺术创作规划及确定重点剧目提出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参与新创剧目、重点剧目的选择、研究、论证工作;指导剧院排演工作,特别是重点剧目的创作、修改、加工和提高;协助制定剧院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并充分利用剧院老艺术家多的优势,承担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向全国甚至海外京剧院团开办进修班;对剧院举办的“演出季”以及其他日常演出进行质量监督和评议等。
评价
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宋官林评价,赓金群司鼓功底扎实,六场通透,戏路宽广,尤熟谙梅派艺术,与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三大名旦”都合作过。在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演出伴奏中,赓金群善于吸收西洋乐队的指挥方法,成为以手势、鼓楗子指挥中西混合大乐队的第一人。
马三立共有说了多少部相声
现有可查资料的有五十段左右,其实老人家光两分钟左右的小段子当有两百来段--这是他自己承认的,有关马派相声史可以去看看马志明的回忆录
马三立(1914-2003)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祖籍甘肃省永昌,生于北京,回族。 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周蛤蟆)为师,马三立大师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
退演出的传统相声有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夸住宅》《地理图》《文章会》等。他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的相声节目六七十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等。多年来他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2001年12月8日,马三立大师在天津举行告别演出,正式隐江湖,结束了八十年的从艺生涯.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因病在天津辞世,享年90岁。
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
马三立代表作
《吃元宵》 《卖挂票》
《黄鹤楼》 《猜戏名》
《卖五器》 《开粥厂》
《蜡点灯》 《白事会》
《地理图》 《窝头论》
《文章会》 《梦中婚》
《对对联》 《三字经》
《买猴》 《相面》
《反八扇屏》
《十点钟开始》
《似曾相识的人》
《偏方治病》
《夸住宅》等
作品目录列表:
黄鹤楼、迎春曲、开粥厂、扒马卦、对春联、查卫生、
情绪与健康、起名字的艺术、买猴、偏方、吃元宵、
让座、讲卫生、练气功、西江月、写对子、卖挂票、
学瞎话、卖黄土、大会见闻、马唬人、十点钟开始、
开会迷、苏三不要哭、三字经、找糖块、八大改行、
谁的心灵美、追、天王朝、八十层楼、秘方、
老头醉酒、算卦、吃饺子、大上寿、相声的魅力、
白事会、夸住宅、美容医院、钓鱼、拉洋片、
逗你玩、学李多奎、相面、美人赞、汽车声音、
马三立拜年
马三立遗笔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传奇
马三立生前事
德高望重的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一生从事相声艺术80余载,自幼向其父马德禄、兄马桂元学说相声,9岁从艺,15岁正式登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解放后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称他为“国宝”。他两次随志愿军赴朝鲜慰问演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马三立的辈分
提起相声,现在的观众大都会想到马季、冯巩。其实冯巩与姜昆、刘伟等人是一辈,他们的祖师爷是马三立,而师爷则是侯宝林,马季只能算是他们的师傅。
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现在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如今马老也走了,那么马老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的位置也就空缺了;“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即是,虽然侯宝林也已经逝世了,但现在说起来他这一辈分上的人,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基本上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
马三立89岁告别舞台
2001年12月8日,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马老当时89岁高寿,仰慕者遍布四面八方。为马老办好告别舞台演出,也成为文化界特别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当时,全国文化界多位著名人士和相声界众多名家云集天津,参演人员当中有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倪萍;演艺界名流有马季、姜昆、冯巩、黄宏、李光曦、马玉涛、郭颂等,马三立在节目进行当中也登台为观众献艺,曾经的相声名家、从安徽蒙城而来的牛群副县长也加入了节目主持人的阵容。
相声名家赞马老为相声领袖
在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演出晚会上,马季对马三立始终透露出那一份崇拜之情。他说:“就是到现在,我还经常拿出马三立先生的相声磁带来听,越听越过瘾。相声界还有这么一位老先生健在,是我们的福分,我们真心希望他老人家健康长寿,为我们的相声艺术把一把舵,马三立可以说是我们相声界的精神领袖。”姜昆、冯巩也纷纷称赞起马三立的人品。
姜昆当场说,他家客厅里挂的唯一一幅字,便是马老写的“趣味”。姜昆介绍说,有一回马老跟我开玩笑,“我活了80多岁了,不知道税务局的门朝哪边开,你的腕大,什么时候你也带我走走穴,赚点钱也好过回交税的瘾”。姜昆说,马三立的能耐大,架子却小,这是马老非常可贵的品格。
冯巩则对马老的艺术十分佩服,他称马三立为“中国相声的精神支柱”。他告诉马老说:“平时一闲下来就喜欢听两段您的相声,那才叫享受。我最喜欢的是您说的《似曾相识的人》和《十点钟开始》。”
马三立住院也逗乐
马三立生病住院期间,在病房里,老人也总跟医护人员和陪伴他的儿子、儿媳、小孙子说笑话,病房里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据悉,马老手术那天,医护人员怕老人情绪紧张,便对他说:“马老,您别害怕。我们都爱听您说的相声。一会儿还让您给我们说‘逗你玩儿’呢!”马老连忙摆手,煞有介事地说:“千万别。这回可是动真格的,我不‘逗你玩儿’,你们也别‘逗我玩儿’。”在融洽的气氛里,手术非常成功。
马老住院期间,每天都有许多人前去医院探望他。有一天,马老对老儿子马志良说:“志良,在我病房门上贴个告示。”志良应了一声,正准备写“请勿打扰”什么的,老人却说:“你就写本室代卖鲜花。”志良一愣,望望病房里摆满的一束束、一盆盆鲜花,立时明白老人是躺在病床上“抖”了个包袱。
马三立活动年表
1938年,农历戊寅年:王世臣、班德贵共赴天津演出
王世臣与班德贵先生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鸟市、谦德庄、三角地等处与马三立先生、马桂元先生、高贵清先生等共同撂地表演。
1943年,农历癸未年:王世臣1943年返回天津演出
王世臣回到天津在东兴市场附近的连兴茶社、鸟市附近的声远茶社等地与马三立、郭荣启、尹寿山、闫笑儒、高笑临、马四立、赵佩茹、耿宝林等先生共同演出。
1943年7月,农历癸未年:王世臣赴济南演出
王世臣应相声名家孙少林先生之邀赴济南大观园辰光茶社演出,当时在此表演的还有马三立、周德山、刘宝瑞、郭全宝、白全福、刘桂田、高德光、孙宝才、高笑林、连秀全、王长友、王凤山、郭宝珊、孙少臣等人。
1992年11月,农历壬申年: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共设6个奖项,38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金唱片奖:杜近芳、关肃霜、袁世海、刘长瑜、谷文月、赵志刚、王盘声、牛得草、李开敏、倪惠英、马三立、姜昆、杨振雄
享年89岁
好了,关于“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刘长瑜是什么时间逝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