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你喜欢《木兰从军》中的哪个人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背后还藏着哪些难以言说的民族大义?)

我最喜欢民间故事《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木兰从军描写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后打败胡人,取得战功衣锦还乡的故事。从她的身上可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花木兰的人物形象”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你喜欢《木兰从军》中的哪个人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背后还藏着哪些难以言说的民族大义?)

你喜欢《木兰从军》中的哪个人物?

我最喜欢民间故事《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木兰从军描写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最后打败胡人,取得战功衣锦还乡的故事。从她的身上可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勇”。

一、孝:木兰虽然身为女儿身,但是在家族没有男丁的情况下,为了照顾有腿疾的父亲,代父从军,毅然奔赴战场。

二、勇:在外敌入侵时木兰,虽然是女孩子,但是他没有懦弱和胆怯,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作战能力,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忠:这里的忠要是她忠于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同胞,当外族入侵时,她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正因为木兰有这样的优秀品质,所以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

以下是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

1、勇敢:木兰敢于代替父亲入伍,冲锋在前,打败敌人。她也不畏艰难险阻,穿越千里荒野回到家乡。

2、机智:木兰能够在军队中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性别,并与战友相处融洽,表现出了机智聪明的一面。

3、聪明:木兰能够掌握军事知识,对战场上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做出正确决策。

4、独立:木兰没有依靠男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了任务。她也不需要外界的赞扬,只要内心清白就足够了。

5、家国情怀:木兰的行为源于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和热爱。她舍小家顾大家,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家族和国家作出了贡献。

总之,木兰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坚毅、勇敢、聪明和忠诚。

《花木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勇气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当面临困难时,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不要被传统观念所限制。我们应该打破陈规,敢于尝试不同的事物和思路,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3、正直诚实、忠诚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行,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认真守信。

4、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5、女性也能够像男性一样承担重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性别并不是能力的代名词,女性同样可以拥有优秀的表现和成就。

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形象。

1、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

2、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

3、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扩展资料:

1、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2、《木兰辞》即为《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3、木兰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

4、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花木兰 百度百科-木兰诗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背后还藏着哪些难以言说的民族大义?

一般认为,《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大约产生于北魏对柔然的战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一首以歌颂女性为主题的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我们先说花木兰的形象,再谈《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花木兰的忠义形象

自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正统思想的位置。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围绕这个核心对个体又扩展为“仁智礼义信忠孝”等德目,花木兰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即“忠”与“孝”,忠基于家国情怀层面,孝基于道德层面。

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表现家国情怀,而她们的“孝”也基本被捆绑在后宅,相夫教子,孝顺公婆,勤俭持家等,也就是说,女性身上的“孝”基本被约束在“三从”之中。

但是当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走上战场之后,以男性的身份演绎了一场英勇杀敌的剧目之后,她的社会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使“忠”与“孝”从一般意义上升华到家国层面,完美阐释了忠君和孝君思想。这不仅是统治者所希望的带有正面的积极的男儿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战绩更为她的人生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这也成为统治者最好的宣传广告。

所以,花木兰的忠义形象是以男儿的身份建立的,这多少有点可悲。

花木兰的高洁品格

作为女性是没有必要去服兵役的,但是花木兰去了,不仅去了,而且还立了功。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决定,本应由男性承担的责任落到了她的头上,这一去,前方即是无数个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女性如何克服与一群男性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种种不便,以及在战场上面临的种种不测,这其中实际饱含了女性包容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一种被隐藏了的的高贵品格。

相比之下,文中所提到的,她在功成名就,保住性命返回家园时,能够再见到父母乡亲,这种过山车一般的人生旅程,那些高官厚禄根本算不了什么,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回到她原来生活的地方,因为那里是爱的起点,也是爱的终点,这是最令人感伤的部分。

花木兰现实的悲观境遇,造就了她的乐观主义精神

一个悲观主义的人可能根本不会去做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她的乐观是她冲破女性局限,走上危险旅程的重要动因,也是她战胜自己的法宝。

那时去从军没一点好处,各项装备要自己置办,参军不仅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补偿,还要先倒贴。这样的事儿自然没人愿意干,于是官府就按兵籍去抓,“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如果你不愿意去,可以跑啊,于是很多男性就这么跑了,留下众多孤儿寡母。

花木兰之所以去从军,弟弟幼小,没有长兄,而自己的父亲又进入老年,她的从军之路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

在男权社会,女性扮演男性,去承担本该由男性承担的社会角色,将妇女与男人置于同一社会角色,在赋予其社会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女性差异化的精神性别。

这当中并没有多少女权的快意,而是深藏了多少委屈无奈和痛楚。花木兰的出征是拜男性的软弱退缩逃避所赐,从而更加导致了两性关系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花木兰悲观的人生境遇。

但是,她的勇敢、强悍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乐观的精神主义成为应对悲观社会境遇的最佳良药,富有治愈性。

《木兰辞》的主要艺术特色

《木兰辞》传世的最大特点:角色反串

个人认为,这首民歌能够穿透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这首民歌的角色反串的故事设计上。

女性在封建社会是一个辅助角色,一般都是在家庭后宅活动,而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女性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而且还成了舞台上的耀眼明星,这对于男性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和挑战。能够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肯定女性在战争中所取得的优秀战绩,这不仅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而且打破了传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女儿当自强,花木兰女扮男装,角色反串,上战场杀敌,更何况是代父从军,家和国的情怀一样都不少,而这两种感情在现实中是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最具传播性的,民间影响力很深,直到现在,人们谈论起花木兰也是一个大赞。

角色的反串,使故事有了传奇性,故事的角色来自于底层大众,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既有利于民间传唱,又容易被改编,在不同时代,赋予主角时代的意义。

简洁明了的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现存的北朝北方乐府民歌,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北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者除了汉人以外,也有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族人。乐府民歌涉猎的题材广泛,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描写北国风光的,有痛斥统治者混战的,有描写爱情的,还有表现各族人民勇健面貌的,可以说,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是文学创作最宽松的时代,《木兰辞》就产生于那个时代。

全诗三百余字,说诗有点长,说民歌就是短小精悍。全篇以五言诗叙述,开篇采用民歌常用的一问一答式,诗中一共换了七个韵,每个小段为一韵。一般来说每个韵的字数是相同的,但是《木兰辞》别具匠心,每个韵的字数并不对等,而是错落有致,更易被乐人演唱。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和排比在诗中比较容易识别,如对偶句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排比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外,还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参互成文,含而见文.”,通俗的理解为从多种角度,多个句子或段落分述,最终说明一个问题。比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都是说一件事,即木兰在准备参军的行头,既运用到了排比又运用到了互文,达到了渲染气氛的效果。

再比如这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正常理解应该是对镜理妆,当窗贴花,这里的互文手法是为刻画人物象服务的,犹如**的蒙太奇手法,十年前那个姑娘又回来了,一切还是依旧吗?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的前半部分,木兰从军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描写,到了后半部分,木兰入伍,征战和归来则是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

从当时现实条件看,如果人们乐于从军,根本不用十二卷兵书催。古代的从军打仗,冷兵器时代几乎都是靠肉搏,大多数兵卒都是有去无回的,恶劣的地理环境,战争的残酷,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女性的木兰居然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关键 还能得到官方的褒奖,这更是浪漫主义浓墨重彩的一面。

不管时代如何的演变,都不能掩盖花木兰的勇敢与担当精神,她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读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花木兰:有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二句,如果把“当窗”和“对镜”分开理解,显然不合女子梳妆的实情。“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贴花黄”也要“当窗”。这里的互文手法如同“蒙太奇”一样变换镜头,表现了木兰脱下戎装的动作之迅速、麻利,渲染了她经过十年的军旅生涯,急切地想找回女儿家感觉的兴奋之情。再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二句,对偶兼用互文,高度概括了十年征战的旷日持久和激烈悲壮,突出了木兰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又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分辨雌雄本是一目了然的事,但二兔上述的特征兼而有之,就很难区别了。这里暗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照应了上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使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含蓄而富于浪漫色彩。又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几句,排比兼用互文,表现出一种急促跳荡的节奏,一种跃跃欲试的意态,表现“可汗大点兵”的军情紧急,渲染了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而有序。这些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词约意丰,详略得当,而且从叙事上跨越时空,加快了情节的推进,使行文富于节奏感,跌宕生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你喜欢《木兰从军》中的哪个人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背后还藏着哪些难以言说的民族大义?)

好了,今天关于“花木兰的人物形象”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