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华夏和中华的区别?)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区别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华夏和中华的区别?)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

《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伏羲女娲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

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

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

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

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

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

“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汉族的代名词。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1] 。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2]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

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 *** ”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

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华夏和中华的区别?

华夏和中华的区别问题,先要搞清楚何为“华夏”?何为“中华”?这得从华、夏两字的文字、文化演变史来分析。夏字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来源于“太阳”崇拜。夏,上“日"下“鸟”。鸟即金乌的形象,大眼大足三羽,金乌即太阳。所以华夏最早的文明,就是崇拜太阳的文明!而华字最早来源于“扶桑神树”,“草木,为华”,取神树三层三叉之形,上通神间,下通人间,是人神相通的宇宙神树,是太阳神树,宇宙太阳神休息居住之所。华代表扶桑神树,与夏代表的金乌,一起构成华夏族对太阳的敬祀,是对宇宙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华夏族最早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古城,夏朝都城,阳城。华夏族,早期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华,又指阳光,泛指日月光华。后世,华,因神树而指草木,“草木,为华”,泛指植物,又指植物精华。再后,又以“华”通“花",演变为“花”之意,代表开花的草本植物,又指花朵,花蕾,泛指一切美好事物。至周朝时,“华山”即意为太阳神山,周朝以华山为神山,华,又指华山。直至春秋战国先秦之时,儒家学说盛行于世,儒家大贤在著作中又改“华"为“华服”之华,取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意,《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指礼仪、华章,又指华丽,繁华。华,代表有着礼仪之邦的中原诸侯国家,以与“夷”所代表的外番夷族国家相区别。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至此,中华、华夏的称呼实现大一统,千古流传。因此,在古代,中华特指中华大地,华夏特指华夏民族。而到了近代,中华民国以来为什么又将全国人民以"中华民族”称呼呢?当然了,是因为“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指汉民族,而中华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后,以三民主义治国,强调全民族平等,所以"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从此产生!而“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简称“民国"。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了全中国,首次实现了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大团结,因此继承沿续了“中华"这一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简称“中国”,而至此,中华即华夏,华夏即中华,也即中国了。所以,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来历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犹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就是华夏民族对太阳宇宙和人类生命探索不息的文明。(个人观点以探讨,查阅古文献以分享,企盼考古实据以证明!)

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有什么不同?

/question/5694837.html?si=3

“中华民族”称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史式 加入时间:2006-2-24 11:55:27

何谓“中华民族”

“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长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在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

一、汉族(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那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个部落、部落迁徙不定,分和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处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方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和、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知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说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辱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速、习惯之异。在外辱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一次,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这个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处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学院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器骧教授指出,“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即是多源,既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正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生东夷的伏羲与出生南蛮的神农都比出生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好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像中华民族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生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生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被彻底推翻了。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的。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的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节制中华民族,笔者认为,愿意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蓝几天要的海外华人,多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有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荒灾,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只有靠自己艰苦奋斗,比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但是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有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词语包含了一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先祖。“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情意,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建成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色色的名词、形形色色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主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得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和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中华民族为什么又被称为华夏民族(华夏和中华的区别?)

好了,关于“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区别”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区别”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