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句(《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用的是什么句法)
1. 文言文句式判断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还原文言句,就容易判断和理解了.如“ 具告以事”就是“以事具告”,“以”是介词,和“事”组成介词结...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具告以事是什么句式”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文言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1. 文言文句式判断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还原文言句,就容易判断和理解了.如“ 具告以事”就是“以事具告”,“以”是介词,和“事”组成介词结构,现代汉语中在动词“告”前,文言文中在动词“告”后面,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含有介词结构后置的文言句子就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同理,“言于项羽”中的“于项羽”是介词结构,在动词“言”之后,即为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儿,“安”是宾语,把“安”放在 谓语动词“在”的前面叫宾语前置.“大王何来操”中“何”也是宾语,在动词“来”之前,所以叫宾语前置句.。
2.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的区别这两者没有区别,只是称呼不同罢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3. 文言文介词短语后置包括哪几种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4. 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有什么不一样语文古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是两种表述,一种语法,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5. 急.古文中判断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比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1、判断句,“…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2、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省略句、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4、主谓倒置句、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5、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6、定语后置句、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7、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7. 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什么意思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 B.急于星火 C.请辞于军 D.
D |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A句,“告以”;B句“急于”;C句“辞于”,这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为普通句。所以选D。 |
为何“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是状语后置句?哪个是状语?修饰哪个动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译:就甭指望本国民众人数比邻国(人数)多了。
说明:之,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多,谓语动词(或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于邻国”状语后置,(比邻国),修饰前面的“多”——正常语序: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译:(项伯)私下拜会张良,把这些情况(即上文提到楚王要杀汉王、灭其军/国一事)详细告诉给他(即张良)。
说明:以事,状语后置,修饰前面的“告”(动词)——正常语序:具以事告(或:以事具告)
供参
《鸿门宴》中“籍何以至此”用的是什么句法
“籍何以至此”是宾语前置,是介宾短语宾语后置,正确的顺序是:“籍以何至此”
“具告以事”是状语后置句,还是省略句,正确的语序是:“以事具告之”,“以”是介词“以事”是 “告” 的状语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类型?
《鸿门宴》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3)客何为者?(4)沛公安在?
2、定语后置句。玉斗一双,白璧一双
3、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2)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物(3)得复见将军于此(4)因击沛公于坐(5)长于臣
(三)省略句
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2、若入前为(之)寿
3、为(之)击破沛公军
4、急击(之)勿失(时机)
(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式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
三、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在夜间,连夜。)
2、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三)一般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四)动词作名词
此王秦之续耳(后继者、老路、覆辙。)
(五)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六)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具告以事是什么句式”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