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第八意识,第十意识什么意思("我的命不占佛家十识"是什么意思?我是鬼吗?我什么不占?)
师父经常给你们说第八意识,实际上,第七意识,就是意念当中的意根。按照唯识的原理,就是对唯一的意识这个原理来说的,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那么第九意识和第十意识,实...
如果您对末那识是什么意思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佛教有第八意识,第十意识什么意思
师父经常给你们说第八意识,实际上,第七意识,就是意念当中的意根。按照唯识的原理,就是对唯一的意识这个原理来说的,阿赖耶识就是第八意识,那么第九意识和第十意识,实际上是真知的阿赖耶识,你已经掌握了第八意识,就是你能够在八识田中触摸到佛的理念了。
师父劝导你们如果做了坏事,千万不要留着,如果坏事进入了你们的第八意识,这个人的根就开始烂了,第六意识没有关系,所以佛说,八识田中只能种好的,不能种烂的。种善的,意根还有救,可以把意念赶快转换过来,但是真正到了阿赖耶识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见到佛性了。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就是见证佛性,见证佛性是什么?你发现了佛性,你才能见证佛性。比如,你跟这个人谈佛的时候,这个人开始不跟你讲,你慢慢跟他讲到理念,举例,你跟他说:“你看见人家汽车压死人,你会是什么感觉啊?”他说:“我会很心痛,很难过。”那么这个人的意识当中就存在了佛的意识了,就是意根当中有善良的东西了,明白吗?你就可以度他了。
很多心理学家探讨过,人的意识是会转换的,从第六意识转换到第七意识,再转换到第八意识,进入八识田中,如果这个善良意识种得好,你的第九意识、第十意识实际上就是佛的意识、菩萨的意识,那你这个人的脑子一定很干净,一定不会做错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老师说的“你要动动脑筋啊,你要往深里去想啊”,这个“深”就是意识、意识田啊,大家听得懂吗?
唯识就是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今天我唯一的意识,我就知道我要修行,我修行要提升。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境界、修行的阶梯,你必须要知道自己走在什么阶梯上。你现在在人间,你想一想,如果你现在是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你是上等上品,还是上等中品,还是上等下品?还是下等上品,下等中品,下等下品?你要懂得你现在学佛到底是在初级阶段,还是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你必须要明白自己,你现在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碰到这些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那就是意识。
要改习性,要改掉身口意不清净的部分,那么你的意识就会上台阶,否则还是在六道中轮回。忙了半天,老在六道里转不出来,那你不是白修了吗?开着一辆车,不认识路,绕来绕去,还是在这个地方,明白了吗?必须要知道自己走到什么路,上到什么台阶。要知道,烦恼要断,生死要了,我们在人间活着就是要断烦恼,死了就是要了生死,离开六道,才能修出光明。因为六道里是轮回,所以它苦啊,它不会有光明的。只有修出六道,才能得到光明,有了光明之后,心才会光明,所以叫光明心。发菩提心,就是要去度化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发菩提心,就是要去度化一切众生。
师父跟你们讲在学佛中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学习开悟,要学习觉悟。很多人说觉悟是悟出来的,实际上学佛真的能学出悟性来,感觉能感觉出悟性来。这个“悟”是怎么来的?就是你学出来的,就是你悟出来的,开悟就是去悟,学习觉悟就是你去学。
第二,必须走在正法上。师父已经讲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所有的东西都是来去空空,都是没有的。想想看,你还会有什么?这就叫懂得正,无论如何要消除自己对人间的迷惑,要消除贪瞋痴,这个人就容易正。比方说,你今天不正了,你今天去度人,你看见这个人,你很喜欢,你去度她,度人这是一个正法,但是因为你喜欢她,你看见她年轻,你喜欢她,你去度她了,实际上你就是不正了。那么“正”为什么会评判出你这个不正呢?首先,你觉得你是不是贪了?因为你喜欢她,贪了吧?贪瞋痴当中,你总有一点。你今天不想去度这个人,你学佛学偏了,因为你有恨在心里,对不对?今天你们有很多的人觉得他有点钱,你们就拼命地去度他,最好还弄点生意做做,你们这是绝对偏差,因为你们有贪心在里面。所以,贪瞋痴三毒不除,你的心不能正。
第三,要清净自己,就是时时刻刻让自己清净。师父告诉你们,清净心是最难最难的,你们想想看你们来的人,叫你们坐在这里很长时间不动,个个都是坐不住的。你们看看人家法师,坐在那里可以几个小时不动。因为他们的心安静,他们就能够坐着不动。而你们不停地动,你们的心静不下来,所以你们的行才会动,逃得过人家的眼睛吗?想一想,因为你不能清净心,你就会和邪迷走得太近。
师父曾经跟徒弟讲过,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香港有个最有钱人的亲戚请我们吃饭,师父没有告诉你们,如果告诉你们了,很多人的心就要动起来了,“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心不干净啊,人家有钱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人家的钱是人家的,你的还是你的。你有的,人家没有,人家有的,你没有,那是很正常的,你为什么要邪迷呢?为什么要迷惑颠倒呢?所以,要少欲智见,就是说,你的欲望越少,你真正看到的东西才会多,你才会看到智慧的东西。
其实,学佛各教各宗各派到最后是学两条路,今天因为有很多高僧大德在,师父就讲得深了,你们要好好学啊,一条就是解脱之道,一条就是菩提道。师父分析给你们听,解脱道是什么?就是要离开六道轮回,下一次不能再来了,不吃苦了。菩提道是什么?就是不单自己要解脱,还要发菩提心,去教导众生和自己一样地去解脱。实际上,讲给你们听,你们就明白了,一个解脱道,是让自己解脱离开六道,就是进入阿罗汉,就是声闻、缘觉道;还有一条就是菩萨和佛的道,他们不但要自己修好,还要去救度众生。你们听得懂吗?
你们修心修了半天,师父现在讲的是最关键的两条道啊。用现代白话佛法跟你们讲,一条道是先把自己修好,没有业障,没有灵性,干干净净,能够脱离六道,这是第一条解脱道。第二条道是你上去了,脱离六道之后,你又下来救人,你又做菩萨了,那就是第二条道,那就是菩提心。我们要懂得第一条道实际上就是缘觉和阿罗汉,属于解脱道,它是断烦恼的道,至少在人间他可以没有烦恼,他才可以求得解脱,因为有烦恼的人是不能求得解脱的。
无所得,实际上就是断烦恼。师父刚刚跟你们讲到现在,无所得,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得到,无所得就是无所谓,无所得就是要懂得断烦恼。烦恼是怎么来的?我今天失去一个东西了,我今天得到一个东西了,就开始生出烦恼了,为什么会失去啊?为什么会得到啊?烦恼就来了,无所得,没有得到的,就一定没有失去的,没有得到哪来的失去呢?举个简单例子,你去买六和彩,你想中奖,结果没有中到,那你就失去了,如果你连买都不买,哪有中奖或不中奖呢?不失去了。
不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断烦恼。对自己的财不去追求,色不去追求,名不去追求,对自己吃的东西不去追求,睡觉也不去追求。很多人拼命地睡觉,也是不好的业障啊。你们知道吗,一个人超过八小时的睡眠之后,人会稀里糊涂的,想想,你们要是睡十几个小时,醒过来后,是不是腿都不会走路了啊?头是不是晕晕的?所以,菩萨叫我们睡觉都要节制,多睡觉都是一种贪啊。
要明白,不追求就是断烦恼。我不追求名利了,我的烦恼就没有了,对不对?看看很多的政治人物,今天在高位,可是一下来,什么都无所得,对不对?想想台湾地区那个原来的***,他做总统的时候非常牛,他现在下来了,无所得啊,什么都得不到,还要被关在监狱里,他在做总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多为民众想想,自己少贪一点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啊。
恭录? 控制意识? 提升解脱
圆明园一词中这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圆明,这个词最早源于佛教,用来形容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是圆明的,完满的,光明的,它证入圆成实性。那什么是阿赖耶识呢?人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为普通的直觉;第六识合并掌管上述五识;第七识末那识指的是思想,理性的成分大;而阿赖耶识乃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又称做“种子识”。
其实,按佛教的观点,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接触到的,体验到的和知觉到的,都不会被遗忘,只是你的阿赖耶识被遮蔽了。有一天,当你的阿赖耶识被开启了,那么哪怕你很小的时候过目的一页书,都会被清晰地记起。一切都被保留在阿赖耶识里。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十识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十识是指佛教中的十种心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藏识、心识。
其中,前六识分别为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是储存记忆和种子识,第九识是雷马(lima)识,即一切心识,第十识是阿陀那识,即因果识。
十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十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解脱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我的命不占佛家十识"是什么意思?我是鬼吗?我什么不占?
佛家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圣斗士里的第七感,小宇宙爆发……
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九识,阿摩罗识。
第十识,却是听说过,忘了……
其实达到阿赖耶识境界的,就已经体悟“般若”、领悟“涅磐”,已经是了不得的境地了。
常人一般只有六识,而且第六识也很混沌蒙蔽,需要经过修炼才能澄清、净化自己的“意”识。
至于你说的“不占佛家十识”,不知道是什么概念。
第八识的见分是什么意思?
八识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A^da%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薰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识
补充:
阿赖耶识
为梵语 alaya 之音译。唯识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此即八识之一。又作阿黎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起万法的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在“三能变”中,此称为“初能变识”。
《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事实上,所谓识者,祗是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发生作用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在识变中称为“因能变”;因能变的同时,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这在识变中称为“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的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由主观的认识作用的见分,去认识客观的万法相状的相分,此时始有所谓宇宙人生。这种阿赖耶识中的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赖耶缘起。
通俗地说,阿赖耶识(第八识)犹如一个包罗一切“基因”的仓库,当然这里的“基因”都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实体。万事万物(包括“无明”与“觉悟”)的“基因”聚集在这里,这些“基因”不断地如种子一般发芽成长,也不断地被“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感知,并由“意”识(第六识)加以综合并做出反应,构成我们所感觉到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因而,大千世界是虚幻的,它们都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是没有实体的。
顺带说一下第七识“末那识”,它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因为万物都没有实体,所以它把“阿赖耶识”这个庞杂的“种子仓库”当做自我,这个自我当然是虚幻的(阿赖耶识是唯一的,因此众人所执着的只是同一个“自我”),所以世人烦恼不断,唯有通过修习、参悟佛理,认识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最根本的就是认识阿赖耶识),根除执着,才能超脱俗世,远离苦恼。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假如用现代心理学来比较的话,阿赖耶识与“潜意识”非常相像,只不过阿赖耶识“潜”得更深、覆盖面更广。
转八识成四智是什么意思
转八识成四智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是佛教专有名词。
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八识与四智的相应关系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把凡夫的前五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转变为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把第七末那识——我执识,执着识转变为平等性智。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识),转变为大圆镜智。
谓转有漏的八识成无漏的四智,又称转识成智。依《成唯识论》卷十载(大正3156b)_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如是转有漏诸识,得无漏四智,曰转识得智。如《佛地》云,智有四种,谓圆镜等,于佛果地诸心心法分位所现诸功德中,智最殊胜,以智为名,总摄一切有为德故,以上四智中,妙观、平等二智,通达修习二位菩萨,一分证得。具足此四智,得大菩提者,唯究竟位佛果。
佛教第八识是什么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
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
阿赖耶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
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其第六识
——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
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
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
意识的活动非常广而又影响深刻,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非睡觉时的幻想都是。可
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例如:某人时常称赞你,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例如: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
的利益;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自己是最好的等等,这正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为什么叫“污
染识”?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诸如恩怨、忧喜、爱恨、善恶、好坏等,所以也油然使人
有贪、嗔、痴、邪见等心意的永久执著,有人便称这些执著为“心魔”。
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大体上就有善恶之别,这便是“业”或“业因”,当人走完一生时;这些业因便如种子一般,全
部收藏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随着转生他界。阿赖耶识是梵文,意思是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由于业
因全部储藏在第八识,跟着人转世轮回后,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缘的成熟,一幕幕重演出来,因此常人所称的“灵魂”,往往就是指第八识
了。
但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人是没有所谓的灵魂,因为万事万物俱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或精神均是,绝无一成不变的,时刻都在变化、
生灭!第八识正如一座大仓库,时刻不停在搬进种子——业因,也时刻在搬出果实——业果。或行为感受,同样是瞬息万变的,在刹那的
念念生灭和念念变动间,第八识不可能离业种而独立存在,正如水的潮流之所以为潮流,正是在其相续不断,一旦离了连续不断的水性,
便不是潮流了。
“无常”的含义
佛教中“无常”一词是指变化不定的意思。今天沿用的“无常”一词,乃是梵语“阿你怛”的意译。佛教认为:一切世间的事物生灭
迂变,刹那不停,即是“无常”。“无常忍”属于“十忍”之一,即从“俗谛”观察诸法虚幻不实,迂流不住。“无常”可以简单分为
“刹那无常”和“相续无常”。一切事物随时随地处在生住异灭的运动中,称为“刹那无常”,属于绝对的变化,比如瀑布中的水滴时刻
都在变化。事物虽处在“刹那无常”中,仍触维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称为“相续无常”,属于相对的变化,比如水流长
逝,而瀑布仍有相对稳定的外观。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
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
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迂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是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
字,实际上包括着“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着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
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消灭,叫做“灭”。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依《俱舍论》一刹那合1 /
75秒,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
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
、病、死,但从他组成的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
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教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
“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烦恼与“菩提”
“烦恼即菩提”这句话,在大乘派佛经典中常见。说:“诸法平等,烦恼即菩提。”天台宗等也强调这句话。禅宗从慧能开始,将此
作为他的顿悟禅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六祖坛经》及《曹溪大师别传》中都引过这句话。慧能论智慧与烦恼的关系,主张用明照暗。即
用智慧解除烦恼。慧能认为作为一个有智之人,应该认识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这句话的意思颇为费解,要想弄清这个问题,
先得弄清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
“烦恼”来自梵文,有时也译做“惑”。佛教把扰乱众生身心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的精神作用称为“烦恼”,潜在的还未发生作用的
称“随眠”,已在实际中发生作用的称为“缠”或“漏”。不过佛教的烦恼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狭隘意义上的烦恼。大乘.佛
教认为宇宙是无形无相,一般人无法认识的;世界万物由因缘而生(或由心生),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属性,也不是一般认识所能把握的
。因此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认识活动,都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烦恼是诸苦的根源。是
生死轮回的总团。只有摒弃一切愿望,心无所求。对周身事物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才能摆脱烦恼,达到涅槃境界。
菩提,本义为“觉”、“智”,佛教指断绝烦恼,成就涅槃的智慧,或译为“道”,意指达到涅槃的道路。
慧能改革后的禅宗,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将成、定、慧三学融为一体,以定代戒、慧,但又不重坐禅,甚至摒弃坐禅这种形式,
主张佛性遍有,众生与佛不二,将坐禅寓于日常生活之中,行住坐卧、担水挑柴都是禅。
“烦恼”与“菩提”从本义上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只有断除烦恼才能达到“菩提”。但从《维摩经》等大乘经典开始,强调“不
二法门”,即把两个对立的事物和概念等同起来。如讲世间与出世间,涅槃与生死,色与空等,都是二而不二的。烦恼与菩提也是这样。
“烦恼即菩提”。从二者关系讲,二者相对存在,无烦恼也就无菩提,从佛法的意义讲,只是因为众生有烦恼。才有授佛法引导众生觉悟
菩提的必要。因此,菩提以烦恼为前提,进一步烦恼即是菩提。这是把世与出世距离缩短,把禅法寄于日常生活的理论依据。附:“烦恼
”的种类
佛教所说的烦恼从两大心识的性质来看,可将“心”的作用概括为三大类烦恼。
①根本烦恼——贪、嗔(急怒)、痴(愚痴)、慢、疑、恶见6种。
②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③十小随烦恼——愤怒、仇恨、结怨、虚诳、奸诈、欺骗、倨傲、迫爱、嫉妒、自私。佛教认为人之有吉凶祸福,因为人的“心”不
时有各种烦恼和意念,然后会诸言行,成为招引吉凶的基因,久而久之的重复出现,便形成习惯,根深蒂固后变成性格,性格又决定其命
运。
因此,“心”不但成为人“心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连锁因果的根源,也成为个体轮回的根本所在了。

好了,关于“末那识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末那识是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