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什么(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这一点上的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现...

大家好,我很乐意和大家探讨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的各个方面,我会尽力回答您的疑问,并为您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什么(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什么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这一点上的垂直线,表明在长期中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并不存在替代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应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最初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反向变动关系,经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

二、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

1、表达式为:π=-a(u-u*)。

π:通货膨胀率,u:失业率,u*:自然失业率,a:价格对于失业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2、含义:上式则表明: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u>u*时,价格水平下降,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价格水平上升。

三、菲利普斯曲线考点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考察,多在考察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少有考察计算题,而对于菲利普斯曲线常常考察不同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和他们之间的差别联系,再者,运用菲利弗斯曲线来分析国民经济也是考察的一个切入点。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统计学家菲利普斯提出。详细如下:

1、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提高。

2、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和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关注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而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物价上涨率代替名义工资增长率。

3、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则考虑多种因素对失业和通胀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替代取舍关系的曲线,其含义包括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下的菲利普斯曲线形态。

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和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

1、推导方式:传统的曲线由统计资料给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是附加预期的。预期的影响: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预期因素,表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在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并没有考虑预期因素。

2、政策制定者的行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还考虑了政策制定者的行为,即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在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并没有考虑政策制定者的行为。

3、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相互关系:现代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关系,即当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来降低失业率时,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这种关系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在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中,并没有强调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总的来说,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相对于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更复杂,考虑的因素更多,更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情况。

菲利普斯的问题

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图中,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高(d)时通货膨胀率就低(b),当失业率低(c)时通货膨胀率就高(a)。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编辑本段]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求采纳

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指的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当通货膨胀率升高时,失业率降低;当通货膨胀率降低时,失业率升高。向下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想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就要忍受较高的失业率,而想要降低失业率则必须要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

其政策含义为:在政策上,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需要有所权衡,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这是因为在长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是一致的。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不会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换关系。此时,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不能降低失业率。另外,如果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共同出现,就是违背了菲利普斯曲线,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发生了滞涨现象。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时,工人实际工资减少,失业率上升,因此,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可以以通货膨胀为代价降低失业率,使之低于自然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通俗地反映了凯恩斯主义调节总需求的根本要求,为凯恩斯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政策分析工具。二战后,以萨缪尔森和索洛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将以菲利普斯命名的这一曲线用来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相互替换的关系,因而政府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可以通过实行高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或高失业来抑制通货膨胀,但不能同时选择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什么(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好了,今天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