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生活这么久,为什么中国又称为“华夏”呢?(华夏二字源于哪里?)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作为一名中国人,常常以“华夏子孙”为荣。虽然我们经常这样自豪地称呼自己,但对于“华夏”的由来却很难给出一个定论。作为一个未解之谜,自古...
华夏由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在中国生活这么久,为什么中国又称为“华夏”呢?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作为一名中国人,常常以“华夏子孙”为荣。
虽然我们经常这样自豪地称呼自己,但对于“华夏”的由来却很难给出一个定论。
作为一个未解之谜,自古以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以下三种说法最有依据:
1.华夏是民族的名称
“华”指的是居住在华山、以玫瑰花(音同“华”)为图腾的“华族”,“夏”指的是居住在夏水(即汉水)旁边的“夏族”。
随着人们的交往日益加深,最后两个民族合二为一,统称华夏民族。
2.以文化标准来定名华夏
远古时代,人们将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文化高的民族称为“华”。
“华”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相反,生活在华夏族四周的人,由于文化相对落后,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随着华夏不断融合壮大,其他民族逐渐纳入华夏文化的领域。渐渐地,华夏就成为中华民族的称号。
3.华夏是“诸侯国”之一
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东夷、南蛮三大“诸侯国”。华夏代表人物有黄帝、炎帝,东夷代表人物有太昊、少昊和蚩尤,南蛮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
5000年前,以黄帝为首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
后来,搬到涿鹿一带(今河北省涿鹿、怀来)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发展畜牧业,种庄稼,繁衍后代。
黄帝重视与奖励耕织,这个部落安居乐业,渐渐兴盛起来。炎帝族此时住在我国西北姜水附近。这个部落的发展远不如黄帝族。
就在这时,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勇猛强悍。
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凶猛无比,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沙吞石,打仗英勇无比。
蚩尤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他的弟兄们侵占掠夺其他部落。
后来,蚩尤侵占炎帝的地盘。炎帝带兵奋力抵抗,但被蚩尤弟兄杀得一败涂地。
炎帝无法,只好求助于黄帝。黄帝早有耳闻,一心想除去这个祸根。听炎帝一说,立即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欲与其决一死战。
这次大决战,主战场就在涿鹿的田野上。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打仗时,便放出这些野兽助战。
蚩尤的兵士也十分凶猛,双方一交战,便杀得天昏地暗。虽然蚩尤的兵士凶猛异常,但遇到训练有素的黄帝的部队和这一群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夺路而逃。
黄帝指挥部队乘胜追击,奋勇拼杀,终于大败蚩尤。黄帝与蚩尤之战,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此后,许多部落都纷纷归顺黄帝,黄帝受到诸部落的拥护。
但炎帝不服气,带兵与黄帝交战,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一带打了一仗,炎帝失败。
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最受拥戴的部落首领。炎帝族和黄帝族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构成以后华夏民族的主干。
在长期斗争中,炎黄部落兼并南蛮部落,又统一其他各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祖先。
在“三大诸侯国”中,华夏一枝独秀,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
三种说法中哪种最可靠,还有赖于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但不管怎样,“华夏子孙”将永远是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称呼。
华夏一词是怎么来的?
你知道“华夏”一词的由来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打败了九黎和炎帝。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融合了苗、黎、夷、蛮等许多氏族部落,与炎帝、夷族组成了联盟,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族、商族、周族和其他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华夏族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者不一,从原始社会、商朝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直至战国中后期,前后相距达一、二千年。
简述华夏民族的形成
简述华夏民族的形成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bai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du流域zhi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dao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发展由来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传说,首领是黄帝(有古黄国首领之说)。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土地上。炎帝与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秦始皇
夏商周时期并未形成大一统王朝。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明、清时期,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清政府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但清后期,伴随着闯关东现象,汉族大量涌入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华夏民族的形成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其特点如下:
一、从凝聚核心来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一个凝聚其他少数民族的核心汉族。
汉族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曙光时期,即从新时期时期发展到青铜器时期,在黄河中游地区业已形成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集团,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又在四周吸收新的民族成分,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的逐步融合,
至秦汉形成大一统王朝时,汉族基本形成,而且学者们一般也认为,汉族的族名是在其后的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才流行,且是他族对中原民族的统称。
二、从促进民族融合的主次原因来看,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
纵观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政治上的大民族主义所施行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往往加剧被支配民族的民族反抗心里,加剧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气焰的盛行,反而拉开民族之间的心里距离
汉族始终能够作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汉族拥有先进地位的农业经济,而少数民族聚居区虽然占据中国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但主要都是高原、山地和草原,所以少数民族中以从事牧业为生,与汉族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分属于截然不同的经济类型。
三、中华民族由多元成为一体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逐级形成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1、先是在中华大地上各地区分别形成它的初级凝聚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初级的统一体。
例如,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区,这些文化区后来不断融合形成现在汉族的前身华夏族集团的初级统一体。
2、后来,长城以外的广大牧区长期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地域,匈奴作为一个初级统一体与长城以内的汉族曾长期对峙甚至发生战争。
经过历史上多次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汉族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扩散,最终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初级统一体。
3、再后来,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与分合的漫长历史融合过程,汉族最终形成了最大的发挥凝聚力量的核心。
4、与此同时,汉族通过不断地戍边屯边以及通商向非汉族地区移民,在汉族与非汉族地区形成了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民族连结网络,把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
华夏二字源于哪里?
汉族和中国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非为“华夏”之别称。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在这些先儒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夏、华, 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 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为古代汉族称夏或华乃由夏水华山而来。华山固在汉族基地陕西境内, 但不合民族自称。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陕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于夏水, 联系不上, 且无所对待, 也不是民族自称命名的由来。到了汉代, 汉族不称夏、华或华夏而称为汉。章太炎又谓由于汉水得名。按“ 汉”字, 古文之形, 义为国中大水, 国中大水是黄河、长江, 不是汉水, 国名由水, 既无对待又非自称命名之义。朝代之最强大之一为汉朝, 民族亦称为汉。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 胡’。③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 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 与山无
龙图腾关④。也为汉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证。(参考黄现璠等著《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华夏族是汉族的前
身。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
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
与中原、中土同义。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
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
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16世纪、17世纪,西方人开始称明、清王朝为‘中国’。此
时,‘中国’不仅包括汉族,还包括两个王朝境内的其他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一
词出现在外交文书上。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国内外通常将其简称为‘中国’,’中
国’正式作为国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这一概念的
含义更加丰富完整,56个民族生活在辽阔的疆域里。
“华夏”一词起源于何时,为什么会成为“华夏”
[1]“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 曹公 议徙 许都 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中原土著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
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夏人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夏后氏),迁徙到南方的楚人,以及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等起兵。进而推翻商的统治,建立了周。华夏这一词,就用来泛指夏人、周人、姜姓在中原建立的华夏诸邦国的国民(为何“楚失华夏”此处便不表了)。
华夏族出身于远古时期的戎夏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中原的夏人、周人、姜姓建立的华夏诸邦国,也包括西方的羌(就是姜,和后来的羌不同)、大戎(和周室有共同父系祖先,姬姓)、犬戎、姜戎、楚人(虽然位于南方,其实和华夏一样是西来部族)等等。所以:戎夏之分,在文化,而不在血统。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帝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
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又:《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由此得知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好了,今天关于“华夏由来”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华夏由来”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