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的下一句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下一句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句是什么 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己所不欲的下一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下一句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此外,文/如歌(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p/6563aa672c5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标注“简书作者”。
在现代,有人给出了下句,己所欲者,慎施于人。前面一句是孔老二说的,后面这句“己所欲之 慎施于人”是现代人说的。是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意义上的扩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句是什么?好像是后人根据这句写的,不是论语里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就是恕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大家都清楚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种儒家推测的现身说法,指“你要求别人做某事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做或做得到,如果自己做到了才会心安理得让别人去做”;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该要求别人去做”;后来也有人理解为:“自己不想承担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的意思。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说法各有不同;我觉得应该是:“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
这两句本来都是朱熹的“接物之要”中的内容,而后面那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也有说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用白话文说就是:“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
1、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卫灵公》。
2、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莫大焉,与人为善,焉知非福什么意思
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与人为善,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白话翻译: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去见贵宾,使百姓如承大祭。;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说”:“我虽然笨,请事斯说话了。”——《论语·颜渊》
2、“善莫大焉”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白话翻译:《左传·宣公二年》?:“我知道错了,要改变的。”叩头回答说:“人谁无过?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没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3、“与人为善”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白话翻译:《孟子·公孙丑上》:“取之于别人的优点,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所以君子莫过于与人为善。”
4、“焉知非福”出处: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白话翻译: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
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家里有钱又有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淮南子·人间训》
扩展资料:
成语示例:
1、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白话翻译:处士有志不遂,很是可惜,但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典故: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句怎么接?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显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

今天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句是什么 ”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