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回答大家关于勿施于人上一句 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勿施于人上一句 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基本释义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出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

  造句

 1、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3、那种视人生如流水、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做人就应该存有宽容之心,也难怪孔子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6、经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8、孔夫子的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闻过则喜”是明智的并值得我们遵循。

 9、小姑父要是在街上多看一眼美女,都会被你抓破脸回家,小姑姑,这做人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_卫灵公》。

《论语_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什么意思和含义啊?

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加于己身的(不好的东西)也不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希望得到的(好的东西)也希望别人能得。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卫灵公》。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百度百科—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解释 ?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原句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延伸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及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论语·卫灵公》。理解: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是一个成语,施:施予,施加。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成语寓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要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要欺骗他人。

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和谐。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和重视内省的自律观。

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

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标准和规则渊源,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安宁。

成语典故: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非常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出门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

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与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

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到不想要的对待。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再给你多一点原文,注意最后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出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好了,今天关于“勿施于人上一句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勿施于人上一句 ”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