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翻译)
1、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2、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清晨入古寺全诗的意思 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1、出自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2、赏析: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3、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4、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翻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禅房花木深的全诗
禅房花木深是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的一句。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的相关知识如下:
1、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
2、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常建的诗题材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和隐逸生活的。他数量不多的几首边塞诗中有一些是写思乡之情的。
3、之所以人们认为常建的诗风似王维,是因为常建和王维是青年时期的朋友,都在终南山下过隐居的生活。常建也曾在长安做过几年的官,不过后来因为仕途不称心而前往东南一带游历,估计大半生都在旅途之中度过,最后在鄂州去世。
4、常建最出名的作品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进入古寺,看到阳光透过树林照在地面上,走过曲折的小路来到禅房深处,感受到山中景色的美好和宁静。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禅宗思想的理解。
5、认为只有心性澄明、超脱尘世的人才能领略到这种美妙的境界。此外,常建还有一些其他著名的作品,如《落第长安》、《宿王昌龄隐居》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常建是一位才华横溢、性格独特的唐代诗人。
好了,今天关于“清晨入古寺全诗的意思 ”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清晨入古寺全诗的意思 ”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