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二十四位皇帝的排序以及他们的简介(《如坐针毡》汉武帝刘时简介汉朝皇帝是谁的儿子?汉朝皇帝的儿子?)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关于汉元帝简介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汉朝二十四位皇帝的排序以及他们的简介
、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61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二、汉惠帝刘盈
公元前211--前188年,谥号孝惠帝,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惠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
三、汉文帝刘恒
公元前202--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
四、汉景帝刘启
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
五、汉武帝刘彻
谥号孝武帝。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0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0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庙号世宗。
六、汉昭帝刘弗陵
公元前94--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七、汉宣帝刘询
谥号孝宣帝,庙号中宗。生于公元前九0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刘据因发动夺宫事败,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
八、汉元帝刘奭(shì)
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九、汉成帝刘骜
公元前51--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谥号孝成皇帝。
十、汉哀帝刘欣
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
十一、汉平帝刘衎
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
十二、更始帝刘玄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刘秀称帝后,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十三、光武帝刘秀
公元25年登基,公元57年去位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十四、汉明帝刘庄
公元57年登基公元75年去位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十五、汉章帝刘炟
公元75年登基公元88年去位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十六、汉和帝刘肇
公元88年登基,公元105年去位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
十七、汉殇帝刘隆
公元105--106年。和帝幼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十八、汉安帝刘祜
公元106年登基,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十九、汉顺帝刘保
(公元115--144年。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死后庙号敬宗,谥号孝顺皇帝。
二十、汉冲帝刘炳
公元144年登基,公元145年去位,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二十一、汉质帝刘缵
公元145年登基公元146年去位,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二十二、汉桓帝刘志
公元146年登基,公元167年去位,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二十三、汉灵帝刘宏
168年登基,公元189年去位,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二十四、汉献帝刘协
公元189年登基,公元220年去位,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简介
汉朝历代皇帝顺序是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前少帝刘恭、汉后少帝刘弘、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汉更始帝刘玄、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延光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光熹帝刘辩、汉献帝刘协。具体简介如下:
1、汉高帝刘邦
在位:前202年-前195年。灭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继承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了秦朝的“严刑峻罚”,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
2、汉惠帝刘盈
在位:前195年-前188年07年。即位后由吕雉临朝称制。继续汉高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完成了长安城的全面整修,并且继续与匈奴和亲,同时废除了挟书律,使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限制,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安定。
3、汉前少帝刘恭
在位:前188年-前184年。在吕雉的拥立下即位,即位后由吕雉临朝称制。后来知道自己并非是皇后张嫣的亲生儿子以及自己生母已被害,于是口出怨言,扬言长大之后要复仇,吕后因此十分害怕,于是将他囚禁在永巷,任何人不得与之相见,不久被吕后废黜并暗中杀害。
4、汉后少帝刘弘
在位:前184年-前180年。即位后由吕雉临朝称制。吕雉死后吕氏家族被铲除,朝臣认为刘弘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于是选定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并迎入长安,并诛杀汉后少帝及其四个兄弟。
5、汉文帝刘恒
在位:前180年-前157年。在诸吕被一网打尽后被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为皇帝。在政治上行宽厚之政,勤俭治国;在经济上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法律上废除连坐法和肉刑。
通过禁止豪强私自铸钱和采取重农抑商的手段逐步分化诸侯。对外继续和亲匈奴和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了统治秩序,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
6、汉景帝刘启
在位:前157年-前141年。在政治上勤俭治国;在军事上平定七国之乱,对匈奴采取防御;在经济上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法律上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通过打击军功阶层和诸侯王集团基本完成对域内的掌控,使西汉王朝完成了从“共天下”到“私天下”的转变,延续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7、汉武帝刘彻
在位: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确立察举制、制定推恩令、设立刺史和中朝;在军事上击败匈奴、击败车师和楼兰,灭南越国和闽越国以及朝鲜;在经济上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稳定了金融并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在文化上设立太学和乐府,制定了《太初历》。
在外交上开辟了丝绸之路;在思想上把儒法结合后的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将西汉王朝推向了鼎盛,开创了“汉武盛世”的盛世。但是迷信神仙和日益奢侈,使在位后期的西汉王朝由盛转衰,晚年改正错误并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西汉王朝的国力开始恢复。
8、汉昭帝刘弗陵
在位:前87年-前74年。即位后由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等人辅政,元凤政变后由霍光把持朝政。在霍光的辅佐下在政治上罢不急之官;在军事上加强了北方戍防,平定了西南夷民叛乱。
在经济上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停止了酒类专卖;在外交上重新与匈奴和亲。使汉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为汉宣帝时期的“汉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9、汉废帝刘贺
在位:前74年。在霍光的拥立下即位。在位时期由霍光把持朝政。熟读儒家经典,由于年轻不懂规矩和做事情缺少深谋远虑而得罪霍光,后来被诬陷做了1127件坏事而被霍光所废。
10、汉宣帝刘询
在位:前74年-前48年。在霍光的拥立下即位,在位初期由霍光把持朝政,霍光死后亲政。亲政后在政治上以打击地方豪强,把剥削和压迫约束在一定范围内;在经济上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并设立常平仓,降低天下盐价。
在军事上降服西域三十六国,平定了西羌叛乱并将西羌上百个部落全部纳为附庸;在文化上兴盛《谷梁》学;外交上恢复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融合,使进入帝制时期以来的统一的国家得到了巩固,使西汉王朝的国力进一步恢复,开创了“汉宣中兴”的盛世。
11、汉元帝刘奭
在位:前48年-前33年。宠信宦官并放纵宦官逼死萧望之,放逐其他儒臣,自废武功导致皇权衰落、朝政混乱,使西汉王朝因此走向衰落。但是用王昭君和亲匈奴,结束了西汉王朝和匈奴之间长期的战争状态,使西汉王朝的边境得到了四十余年的和平。
12、汉成帝刘骜
在位:前33年-前7年。沉溺于酒色,导致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的王氏掌握,使西汉王朝进一步衰落,并爆发了铁官徒起义,同时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然而这一时期的图书征集和编校文献活动影响了后世的目录学、校雠学和藏书学,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分类、编目工作的实践。
13、汉哀帝刘欣
在位:前7年-前1年。通过倡导孝道,为自己祖母、父、母加尊号和尊谥的方式,清除了专擅朝政的王氏家族势力,为了抑制桀骜不驯和觊觎非分的宗室、臣僚和外戚,破格提拔奉公守法、政绩显著的大臣,对改善朝政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扶植傅丁外戚、宠幸董贤和限田限奴令因侵犯权贵利益而遭抵制时的因人废法,加上出于敏感、偏执的畸形心理导致的将大臣的异议和直言视为藐视皇帝权威,引起了臣民们的不满和离心离德,使西汉末年各种矛盾的积重难返进一步恶化。
14、汉平帝刘衎
在位:前1年-6年。在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使持节的拥立下即位,由王政君临朝听政,王莽把持朝政。在位时期王莽的权力进一步得到巩固,西汉王朝进入灭亡阶段。
15、汉更始帝刘玄
在位:23年-25年。新王朝末年起兵反抗新王朝,建立了后西汉王朝,但是由于农民军本身的腐化、与赤眉军之间关系的处理上犯了严重错误和没有整合出一个有效的法统政府,加上内部的分裂和残杀,最终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灭亡。
16、汉光武帝刘秀
在位:25年-57年。新王朝末年起兵反抗新王朝,建立了东汉王朝并恢复了汉朝的统一。在政治上设立尚书台,精简地方机构,整顿官场风气;在军事上击败高句丽王国;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抑制豪强,确立度田制度。
制定了以保守为主的边防政策,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基本缓和了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统治危机,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中兴治世,但是也对东汉的边防带来了消极影响。
17、汉明帝刘庄
在位:57年-75年。实行严格的统治风格。在政治上严防外戚、打击宗室、限制豪强;在军事上对外击败匈奴、恢复西域都护府;在经济上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宗教上派使者到天竺求佛,使佛教传入中国。使“光武中兴”的安定局面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明章之治”的盛世。
18、汉章帝刘炟
在位:75年-88年。在政治上以罢除部分进贡物品的形式来缓解上流社会的侈靡之风以此来树立政府威望;在军事上平定了诸蛮夷和西域;在经济上继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法律上减轻刑罚并要求官吏不能凭个人喜怒来伤害无辜;在外交上使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在思想上通过召开白虎观会议和编写《白虎通》将儒家思想法典化,进一步推行“以孝治天下”。延续了“明章之治”,然而宽缓为政的统治风格造成的宽纵,加上破格赏赐官员和贵族,导致了官员腐败、宗室奢侈和外戚擅权的不良风气,使东汉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19、汉和帝刘肇
在位:88年-106年。联合宦官从窦氏一族手中夺回政权后亲政,对内休养生息、宽缓为政、爱民为本,对外多次击败少数民族并且平定西域,使东汉王朝在“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的基础上开创了“汉和盛世”的盛世,使东汉王朝的威望远播四方,但是宦官干政也从此开始。
20、汉殇帝刘隆
在位:106年。出生刚满百天即位为皇帝,由邓绥临朝听政,一岁时夭折,成为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和寿命最短的皇帝。
21、汉安帝刘祜
在位:106年-125年。即位后由邓绥临朝听政,邓绥死后亲政。在位时期击退匈奴、降服车师,使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再次畅通,但是同时地震、水灾、风暴和冰雹等天灾的降临使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而宦官集团的形成使东汉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22、汉延光帝刘懿
在位:125年。在阎显的拥立下即位,在位时期由阎显兄弟把持朝政,诛杀了汉安帝亲信宦官,加深了东汉王朝外戚和宦官的矛盾。
23、汉顺帝刘保
在位:125年-144年。被宦官孙程、王康等十九人以宫廷政变的方式拥立为帝。此后将大权交给宦官,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东汉王朝进一步衰落。
24、汉冲帝刘炳
在位:144年-145年。即位后由梁妠临朝听政,外戚梁冀飞扬跋扈,导致朝廷腐败,并爆发了九江郡之乱。
25、汉质帝刘缵
在位:145年-146年。在梁冀的拥立下即位,在位时期由梁冀把持朝政。由于为人聪慧早熟,并且当着群臣的面叫粱冀跋扈将军,因此被粱冀毒死。
26、汉桓帝刘志
在位:146年-168年。在梁冀的拥立下即位,在位初期由梁妠临朝听政,在位前期和中期由梁冀把持朝政。后来依靠宦官单超诛灭梁冀并翦除其党羽,宦官乱政的隐患从此开始。任用在段颎、皇甫规和张奂最终平定羌乱。
在国家财政基本枯竭的情况下通过减借百官俸禄,借王、侯国租税和卖官鬻爵缓解财政困难的措施直接破坏了吏治,并为汉灵帝时更大规模的卖官鬻爵开了先河。而士大夫、贵族等由于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了党锢之祸,反宦官集团的失败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王朝。
27、汉灵帝刘宏
在位:168年-189年。通过设置侍中寺、实行三互法、创立鸿都门学试图挽救东汉王朝,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宦官势力发展到顶点,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西北羌族、鲜卑、乌桓以及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不断反叛,使东汉王朝开始走向灭亡。
28、汉光熹帝刘辩
在位:189年。即位后由何氏临朝称制、何进把持朝政。不久在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的火并下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凉州军阀董卓,最终被董卓所废。
29、汉献帝刘协
在位:189年-220年。在董卓的拥立下即位,董卓死后被李傕和郭汜挟持,逃出长安后依附于曹操。之后被曹操把持朝政,配合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虽然起兵反抗曹操但是没有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汉王朝的灭亡,最终在曹丕的逼迫下禅位,东汉王朝因此灭亡。
行政区划
汉初,在地方施行郡国并行制。最初,刘邦封异姓王七人,后他逐步翦除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
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
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又进行“酎金夺爵”。
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全国有103郡,1314县,32个道,241个侯国。
州作为行政区,在汉武帝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正式成型。自元封五年(前106年),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东汉末年,地方多事。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中国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为:司隶(治洛阳)、徐州(治邳县)、青州(治临淄)、豫州(治谯县)、冀州(治高邑)。
并州(治晋阳)、幽州(治蓟县)、兖州(治昌邑)、凉州(治陇县)、益州(治雒县)、荆州(治汉寿)、扬州(治历阳)和交州(治龙编)。兴平元年(194年),又分雍州。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汉朝
汉朝帝王
祖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 字字季
惠帝 刘盈 (公元前211年-前188年),高祖长子
文帝 刘恒(公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
景帝 刘启 (西元前188~前141) 字开,是汉文帝的长子
武帝 刘彻 (前156年—前87年),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
昭帝 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汉武帝幼子
宣帝 刘询(前92—前49),,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
元帝 刘奭 (前75—前33),汉宣帝长子
成帝 刘骜(前51年-前7年),汉元帝长子
哀帝 刘欣(前27年~前1年),汉元帝庶孙
平帝 刘讳衎(前9年-6年)汉元帝的孙
更始帝 刘玄 (?—25年 刘秀的族兄
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刘邦九世孙
明帝 刘庄 (28—75 刘秀第四子
章帝 刘炟(58年—88年),明帝的五儿
和帝 刘肇(79年—106年 章帝次子
殇帝 刘隆(105年—106年),汉和帝次子
安帝 刘祜(94年—125年),章帝的孙子
顺帝 刘保(115年—144年),安帝之子
冲帝 刘炳 143年—145年 顺帝之子
质帝 刘缵138年—146 章帝的曾孙,孝王刘鸿儿
桓帝 刘志(132~167)章帝曾孙
灵帝 刘宏(156~189年)章帝玄孙
献帝 刘协 189年-220年 汉灵帝的儿子
二、谥号 庙号
西汉(刘邦之后):
汉惠帝刘盈,谥号孝惠,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
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
汉昭帝刘弗陵,婴儿号钩弋子,字不,号尧母门,谥号孝昭帝。
汉宣帝刘询,名病已,谥号孝宣帝。
汉元帝刘奭,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
汉成帝刘骜,谥号孝成帝,庙号同宗。
汉哀帝刘欣,谥号孝哀帝,
汉平帝刘衎,小名箕子,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
更始帝刘玄
东汉: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谥号光武帝,庙号世祖。
明帝刘庄,初名阳,谥号孝哀帝,庙号显宗
章帝刘炟,谥号孝章帝,庙号肃宗
和帝刘肇,谥号孝和帝,庙号穆宗
殇帝刘隆,谥号孝殇皇帝,庙号无
安帝刘祜,谥号安帝,庙号恭宗
顺帝刘保,谥号孝顺帝,庙号敬宗
质帝刘缵,谥号孝质帝
桓帝刘志,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
灵帝刘宏,谥号孝灵皇帝
少帝刘辩
献帝刘协,谥号孝献帝
三、相关历史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垓下之战,白登之围,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暂无.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暂无.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暂无.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宣帝中兴,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昭君出塞,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昭君出塞,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断袖之癖,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暂无.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新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帝(王莽)
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绥和元年(前8年)继王根为大司马,十分俭约。妻子「衣不曳地,布不蔽膝」。 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新」。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故附会《周礼》,改革制度,实施王田、私属、五均、六,乃至推行早已失去交换价值的龟、贝之类作货币。他又想平均土地,实行井田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惜事与愿违,新政操之过急,又不合时宜,以致造成农商失业,食贷俱废,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新政进行仅八、九年,绿林、赤眉起兵,地皇四年(23年)莽被杀于渐台,新朝也随告灭亡。
凭心而论,王莽并不是野史小说中写的荒*堕落,王莽心胸广大,机警过人,简朴务实,只是实行的改革完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而亡国。 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年纪小,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马革裹尸,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刘庄)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刘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暂无.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刘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暂无.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殇帝(刘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暂无.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刘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蔡伦造纸 ,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顺帝(刘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张衡和地动仪,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冲帝(刘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暂无.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质帝(刘缵)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暂无.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刘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暂无.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灵帝(刘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献帝(刘协)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如坐针毡》汉武帝刘时简介汉朝皇帝是谁的儿子?汉朝皇帝的儿子?
汉朝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时,刘询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徐平君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成了皇帝。两年后,我的母亲许皇后被霍光的妻子霍显毒死。霍光死后,狄杰三年四月,刘实被立为太子。黄龙元年十月,汉武帝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逝,谥号元帝,庙号高宗。一般来说,西汉的历史以宣元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宣帝是维持西汉王朝稳定发展的“中兴之主”。但自之后,西汉开始走向衰落,所谓“元、成、哀、平,彼此不如”。“兼爱儒术”的由来历史学家对元帝的评价是“兼爱儒术”。这个评论应该是正面多于负面,或者至少是褒贬不一。现在看来,“软”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元帝真是一个软弱而优柔寡断的人。至于“仁”字,要大打折扣。所谓“好儒”是真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最后功亏一篑,只是因为好儒是“俗儒”。汉朝的男宠也有太监宫鸿和史贤。两人少年时都犯过法。被阉割后成为太监,在朝廷任职。两个人都很帅。元帝即位几年后,宫鸿去世,石贤继续受到宠爱。他是秘书处的秘书。他极其尊贵,傲慢自大,他的主子走狗遍布天下。年表帝赵迪元平六年1岁生于刘实,其曾孙刘秉义入未央宫。宣本帝前三年4岁中毒,霍光女入宫。在宣帝节的第三年,8岁的刘石被封为太子。宣帝节第四年,9岁的霍光被杀,宣帝掌权。宣帝黄龙元年,26岁的宣帝病逝,刘实即位。元初二年,28岁的元帝立刘骜为太子。小王智自杀了。元帝三年,29岁的刘氏废除了公元前110年汉武帝设立的海南珠海郡。元帝二年,33岁的刘实出兵镇压陕西羌人叛乱。元帝静宁元年,昭君四十二岁。元帝死于未央宫,葬于凌薇。此段编辑于永光元年永光,公元前48-44年赵建,公元前43-39年静宁,公元前38-34年王是的皇后,是的妃子,汉武帝,丁陶的太后,一生都是公主和王妃。生于平阳的公主司马亮弟、世贤之子、汉成帝之子、母后丁陶恭王、中山国小之女、冯之女、平阳国之女、傅昭仪之女、魏洁玉昭君之女等都被杀。在那之后,呼韩邪单于既高兴能消除政敌,又害怕汉朝的力量。不料,宁元年正月,第三次进长安,表示愿意娶汉族女子为。元帝也愿意通过婚姻来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他娶了宫女王强。王强,本名昭君,西晋时改名明君,生于南郡秭归。昭君虽然儒雅端庄,但不是皇帝任命的,所以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无人问津。昭君和当时绝大多数的宫女一样,“入宫数年,却见不到皇族,积郁悲愤”。卜
汉元帝认为这种政治联姻可以使“边疆壮大而不发生军事革命”,特意将年号改为“静宁”,意为和平的边疆。呼韩邪单于的王昭君被封为“胡宁阏氏”,意思是“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太平了”。从此,中匈之间的长期战争告一段落,双方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长达150年的中匈冲突就像一首雄壮的交响乐,而昭君离开要塞就像一次完美的“休息”。正史中关于昭君事迹的记载只有几十个字,但官员野史中的记载很多,比较传奇。公元年有这样一个传说:“元帝有许多野兔,它们并不常见。就是让画师画图,邀其招财。宫中画师数十万,少则五万。只有王强拒绝了,所以他不能见他们。”由于画家毛延寿的卑劣行径,昭君的青春被错过,导致她背井离乡,远嫁他乡。据东汉文学家蔡邕《西京杂记》记载,昭君嫁匈奴后郁郁寡欢,写了一首诗,后人称为《琴操》。其中有这样一首诗:“一只飘飘的燕子,聚了远方的西羌。山高水密。爸爸妈妈,路很长。唉,我又担心又受伤。”这首诗很可能是赝品。传后,昭君也给元帝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臣妾幸受保护,即依日月而生,死后享福,却又失意,又远居他乡。”如果你必须牺牲自己,你怎么敢自怨自艾?独惜国,移基职,南望汉阙,只为增耳!有父有兄,陛下却少有怜惜。“据说元帝的书非常动情,他转而迁怒于画家阻挠并调查欺君之罪。画家毛延寿等五人“同日弃城”,一时间京中画家几乎绝迹。王安石在《昭君怨》一书中写道:“我回来,怪丹青手。我这辈子见过几次?我画不出我的意图的来源。那时我杀了毛延寿。”与指责毛延寿欺凌君主的正统观点相反,他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汉元帝。汉代出塞外嫁女多,多为金枝玉叶的帝王公主。但他们的行为很快就随着历史的长河而逝去,而出身“大家闺秀”的昭君却源远流长,人们怀念。1963年,董同志写了一首咏昭君的诗,镌刻在昭君墓前的石碑上:“昭君历史悠久,胡、汉为友。字很别扭,舞文弄墨总是徒劳。“既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也肯定了汉元帝的历史眼光。王昭君出了要塞不久,汉元帝就病得很重。宁元年五月,元帝病逝,在位16年,葬于凌薇。六月,刘玉鑫加冕敖为帝,此人为孝成帝。
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刘时简介
姓名:刘生卒年:元平六年,所属:祖马年:静宁元年,43岁,谥号:小源太庙。高宗陵墓:凌薇父亲:刘询母亲:徐平军第一次婚姻:18岁之前,配偶司马亮弟:5、太后郑钧s子女:3、女继承人:刘骜在位的是西汉第八任皇帝。他就是马,与前妻许平君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他的父亲成为了皇帝。两年后,徐皇后被霍光毒死的妻子霍贤。霍光夏侯_死后,元年四月,刘被立为太子。黄龙三年十月,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后去世。他死后,他的称号是皇帝小源,他的寺庙被命名为高宗。元帝和他的儿子汉成帝正处于汉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汉朝衰落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这种倒行逆施导致了汉朝的衰落,还是儒家的以柔治国,多少缓和了一些社会矛盾,延缓了汉朝的衰落?我们还是应该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汉元帝简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关于汉元帝简介”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