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飘〉的作者 及主要人物(小说《飘》最早是 由谁翻译的)

《飘》又名《乱世佳人》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主要人物:思嘉·奥哈拉(卡雷特·奥哈拉)《飘》所讲述的是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斯卡雷特·奥...

飘的作者是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它的今日更新更是备受瞩目。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飘的作者是谁的最新动态,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飘〉的作者 及主要人物(小说《飘》最早是 由谁翻译的)

〈飘〉的作者 及主要人物

《飘》又名《乱世佳人》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

主要人物:思嘉·奥哈拉(卡雷特·奥哈拉)

《飘》所讲述的是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

父亲杰拉尔德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罗庄

园的所有权。于是就开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业,编织着他的美国之梦。直到43岁的时候,

他才和芳龄15的埃伦——一个东海岸法国移民的女儿——结了婚。杰拉尔德心地善良,但脾

气暴躁,而年轻的妻子则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亲手操持着整个庄园的

日常事务,甚至还为庄园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妇俩受到周围白人庄园主的尊敬,

也深得黑人奴隶的爱戴。女儿斯卡雷特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了。

1861年 4月,美国南北两方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佐治亚州的男人们都在议论这场无法

避免的战争。但是,16岁的斯卡雷特对此毫无兴趣。她心里想的除舞会、郊游之外,还有那

群围着她转的崇拜者。当她听说第二天的野外宴会上,阿什利·威尔克斯将宣布与梅莱尼订

婚时,她心里不觉一震。她一直喜欢阿什利的绅士风度,而且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比梅莱

尼要强得多,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说服阿什利和她一起私奔。

但在第二天的宴会上,斯卡雷特始终没有找到和阿什利单独交谈的机会,因为阿什利一

直同梅莱尼在一起。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斯卡雷特轻而易举地把梅莱尼的弟弟查尔斯吸引到

了她的身边,几句话就使这个在情场上毫无经验的、腼腆的小伙子神魂颠倒了,宴会结束

后,男客们就当前的局势在激烈地争论。杰拉尔德和一位名叫雷特·巴特勒的陌生人争论得

尤为激烈。雷特认为,南方没有工业资源,打起仗来肯定会失利;而杰拉尔德和他的朋友们

却认为北方佬不经打,只要一两个战役就能使他们缴枪投降。

下午,斯卡雷特终于抓住一个机会和阿什利谈了她的主意,但被阿什利婉言拒绝。斯卡

雷特觉得自己被阿什利“抛弃”了。她气急败坏地打了阿什利一记耳光。

战争的消息传来,当天晚上的舞会也随之取消。斯卡雷特突然决定和查尔斯结婚,因为

这样可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也可以刺激一下阿什利和自己的追求者。就这样,任性的斯卡雷

特在两周之后就作了查尔斯的妻子。

两个月后,查尔斯病死在前方,斯卡雷特突然变成了寡妇。更糟糕的是,她发现自己已

经怀孕。几个月以后,她的儿子韦德出生了。

寡妇的生活使生性活泼的斯卡雷特难以忍受。这时,阿什利也上了前线,其妻梅莱尼从

亚特兰大来信,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暂住一时,斯卡雷特便带着韦德离开了塔罗庄园,

来到亚特兰大。

环境的改变使斯卡雷特的心境稍稍有好转。值得欣慰的是,亡夫查尔斯给她留下了一个

庄园和城里几家店铺的遗产。

随着战事越来吃越紧,亚特兰大的妇女们都被动员起来,到当地医院护理从前方运回来

的伤病员,还要为南方邦联的军队缝制军需品。但是,由于斯卡雷特新寡,所以不能参加为

出征军人举办的舞会和晚会。

一次,医院举行募捐舞会。由于人手不够,斯卡雷特被叫去帮忙。在舞会上,斯卡雷特

又一次见到曾在塔罗庄园与她父亲辩论过的雷特。现在,雷特已成了亚特兰大顶顶有名的偷

越北方封锁线为南方军队提供物资的商人。每次从北方回来,他还给亚特兰大的上层妇女带

来她们所喜欢的时装和布料。因此,雷特很受贵妇们的欢迎。舞会开始的时候,雷特邀请斯

卡雷特作他的舞伴。斯卡雷特终于忍不住这种诱惑,穿着丧服就步入了舞池。

随着战局不断恶化,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斯卡雷特又恢复了她

原来的面目,频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和军官们调情说笑。但是,她仍无法忘怀阿什利。

有一段时间,雷特成了亚特兰大许多人家的座上客。但是,由于他总是嘲笑和挖苦南方

邦联,很快就使人觉得讨厌。只有梅莱尼同意雷特对战争的分析,因为,她丈夫阿什利在来

信中也认为南方邦联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

1863年 7月,南方邦联的罗伯特·李将军指挥的部队在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失利。许多

和斯卡雷特一起长大的男孩都在那场恶战中阵亡。圣诞节前夕,阿什利从前线回来,在家休

息数日。在他们独处的时候,斯卡雷特把自己和查尔斯结婚的真正原因告诉了阿什利,并承

认她依然爱着他。但是,经过战争磨难的阿什利己经丧失了过去的激情。第二年年初,梅莱

尼得到前线来的通知书,说阿什利失踪了.后来通过雷特的北方关系,才弄清楚:阿什利并

没有死。他受伤被俘后关在北方的岩岛集中营。

1864年夏天,北军直逼亚特兰大——南方邦联的首府。城市被围,查尔斯的姑姑和城里

许多人家都逃离了亚特兰大。但因梅莱尼即将临盆,斯卡雷特只好留下来守在她的身边。其

间,雷特曾登门拜访,并要斯卡雷特做他的情妇,遭到了斯卡雷特的拒绝。

八月底,攻城的炮声突然沉寂下来。传说邦联军己决定放弃这座城市。正在这个时候,

梅莱尼的儿子降生了。此时,亚特兰大城一片混乱,根本找不到医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

下,斯卡雷特自己接生,保住了梅莱尼母子的生命。当天夜里,最后一批邦联军撤出了亚特

兰大,北方军很快就要进城了,绝望中,斯卡雷特只好求助于雷特。雷特用偷来的一辆破马

车,设法把她和梅莱尼母子送出了城,趁夜赶往塔罗庄园。

沿途的情景使斯卡雷特恐慌万分。许多熟悉的庄园都被烧成了废墟,只有一些断垣残壁

矗立在那里。经过一天的颠簸,她们终于来到了塔罗庄园。出乎意料,塔罗的白色楼房却依

然完好无损。但出来迎接她们的却只有老父杰拉尔德和一个黑奴管家;斯卡雷特的两个妹妹

重病在床,而她的母亲己在昨天离开了人世。年老的杰拉尔德几乎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

了。

整个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斯卡雷特这个只有19岁的寡妇主肩上。全家除了自己和孩

子外,还有老父、两个妹妹、梅莱尼和她的新生儿,以及庄园上仅有的三个黑奴,总共需要

维持10口人的生计。这时她想起了那些孩提时期从父亲那里听到的故事,那些全凭自己的一

双手开创家业的爱尔兰父辈们。

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找到吃的东西。于是斯卡雷特天天提着篮子到地里去挖,到

废墟里去捡。她的两个妹妹都是五谷不分的娇**,是指望不上的,连三个黑奴也强调说他

们从来只干家务而不会干田里的活。苦难的生活磨炼着斯卡雷特,但也使她变得冷酷无情,

家里的人都有些怕她。从这时候起,斯卡雷特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决心恢复塔罗庄园

昔日的风采:餐桌上摆满银质餐具、透亮的酒杯和丰盛的食品,马厩里拴着一匹匹骏马,车

房里放着豪华的四轮马车,成群的黑奴在塔罗的田间采摘棉花……

一天,一个北军士兵骑马闯进了庄园,斯卡雷特用手枪干掉了他,得到了一匹马和从这

个士兵口袋里搜出来的一笔钱。这给她解了燃眉之急。

圣诞节前夕,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带着一个南方邦联的征粮小组来到庄

园。斯卡雷特当然不会把她们好不容易得来的粮食白送给他们。

1865年 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许多南方人都在为他们的失败而痛哭

流涕。而在斯卡雷特的脑海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住塔罗庄园。

战争结束后,每天都有一些士兵路过塔罗庄园返回他们的故乡。有一天,斯卡雷特发现

门口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年轻人,便把他救起。在大家的照料下,这个名叫威尔的年轻人逐

渐恢复了健康。威尔无家可归,便在塔罗住下来,并慢慢地担负起了庄园的许多管理事务。

阿什利终于活着回来了。他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原有的那种气质己消失殆尽。第二年

春天,新政府命令塔罗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否则就要拍卖庄园来抵税。原来,几年前因

过失而被塔罗庄园赶走的管家乔纳斯当上了新成立的解放黑奴委员会的头头。现在,他企图

侵吞塔罗庄园,故而想出了迫缴附加税的主意。斯卡雷特和威尔一筹莫展,希望阿什利能帮

他们想点办法,但阿什利的胆小无能使他们失望。

绝望中,斯卡雷特突然想起了雷特。如果雷特肯拿出钱来保住塔罗庄园,斯卡雷特情愿

嫁给他,或作他的情妇。第二天,斯卡雷特就来到了亚特兰大寻找雷特,这时才知道,雷特

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已锒铛入狱。情绪沮丧的斯卡雷特无意中遇见了妹妹苏埃伦

的未婚夫弗兰克。他现在已是一家商店的老板,手头有一笔钱,斯卡雷特突然心生一计,谎

称苏埃伦已经嫁人,然后轻而易举地使弗兰克投入了自己的怀抱。两周后,他俩便结了婚。

塔罗庄园得救了!但不久发现,弗兰克并没有什么商业头脑,而且对别人的劝告充耳不闻,

因此生意经营得很不好。这时,雷特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得以获释。他借给斯卡雷特一笔

钱,斯卡雷特便背着弗兰克买下了一个倒闭了的木材加工厂,自己独自经营起来。一个女人

经商,而且也象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斯卡雷特怀孕了。她想在生产前多赚一些钱,以备急需,于是买下了第二个木材厂。在

这段时间里,斯卡雷特每天自己驾车往返于木材厂之间,除雷特外没有任何朋友。一天,雷

特劝她路上要小心一些,暗示如果遭到黑人袭击,三K党将会为她进行报复。而当时亚特兰

大执行“重建法案”的军管政府则正在盘算着如何把三K党和所有涉嫌的南方人一网打尽。

六月,斯卡雷特赶回塔罗庄园参加她父亲的葬礼。葬礼之后,斯卡雷特全家,包括阿什

利、梅莱尼、威尔等搬到了亚特兰大,买了一幢破旧的房子住了下来。梅莱尼很快在妇女界

赢得了信任,成了一位受尊重的人物。而阿什利虽然受斯卡雷特之托,管理一个木材厂,但

经营得很糟糕。

斯卡雷特生了一个女儿,几周后,她就又开始奔波于两个木材厂之间。此时亚特兰大的

治安状况不断恶化。1867年 3月的一个晚上,斯卡雷特在驾车回家的路上受到了一个白人和

一个黑人的袭击。由于一个黑奴的保护,她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当天夜里,三K党出击了,

但他们却陷入了军队设下的圈套。在交火中,弗兰克被打死,阿什利受了伤。由于雷特的出

谋划策,才救了其他一批参加三K党行动的白人。几个月之后,不顾亲友的劝阻和反对,斯

卡雷特和雷特结了婚。他们的蜜月是在新奥尔良度过的,而由斯卡雷特自己设计的新居很快

也告落成,这是亚特兰大最豪华的住宅。对于斯卡雷特来说,此时她似乎实现了她在塔罗庄

园时的理想。她在物质上的任何要求,雷特都给予极大的满足,她真是应有尽有了。不久,

他们的女儿邦妮出生了。在邦妮身上雷特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雷特之所以努力改变自己在

亚特兰大居民眼中的形象,完全是为了树立邦妮今后在亚特兰大的地位。

斯卡雷特对阿什利仍然旧情不忘。一天晚上,在木材厂,斯卡雷特和阿什利谈得很投

机。他们一起回忆了10年前的那个野外宴会。阿什利承认他自己和雷特其实很相象,只不过

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回忆过去使斯卡雷特突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她

不由自主地倒在了阿什利的怀里。这件事很快被雷特和梅莱尼知道了。几天以后,雷特带上

邦妮出远门去了。他走后,斯卡雷特马上去找梅莱尼,想向她坦露自己的过错。但梅莱尼止

住了她,她再三强调只有斯卡雷特才是她最亲的亲人。

不久,斯卡雷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时她开始想念雷特,盼望他早点回来。雷特到家

的那一天,斯卡雷特特意在楼梯口迎接。本想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他,但一看到他那副冷嘲热

讽的神气,斯卡雷特就气不过来。结果失足,跌下楼梯,折断了肋骨。雷特悔恨不已,在梅

莱尼面前,象孩子一样痛哭流涕,忏悔自己的过失。

自此之后,雷特似乎变了。他和过去军管政府中的“老朋友”彻底断了交,而且加入了

民主党,准备和亚特兰大的一批南北战争时期的老战士一起把联邦政府任命的州长赶下台。

1871年圣诞节,州政府的大权终于又回到了南方人的手里。

黑人姆妈建议给四岁的邦妮买一匹小马,这样,她就不需要再和雷特同骑一匹马了。没

想到好动的邦妮在骑马跨越篱笆墙时遇到不测。邦妮死后,雷特整日酗酒,对待斯卡雷特如

同路人。

梅莱尼不听医生的劝告又一次怀孕。怀孕后她的身体迅速恶化。临终前,她把照看阿什

利的重担交给了斯卡雷特。这时,斯卡雷特突然意识到,一向瘦弱的梅莱尼实际上是保护她

的宝剑和盾牌。

梅莱尼去世了,阿什利就好象失去了主心骨,他比斯卡雷特更感到害怕。也只有这时,

斯卡雷特方才相信了雷特多年来一直对她讲的话,阿什利确实不值得爱。而她自己其实也并

不爱现实生活中的阿什利,从此她生活中的两大精神支柱消失了。

在浓雾中,斯卡雷特拼命往家里跑,雾中的她好象又重温着多年前一直困扰着她的一个

噩梦。终于,她看见自己住宅的灯光,霎那间她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因为世界上还有雷

特,而她真心爱的就是雷特!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雷特已经决定弃家出走,永远地离开斯卡雷特。此时此

刻,对于斯卡雷特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回到塔罗庄园去这一条出路。

她感到太疲劳了,脑子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她自言自语地说:“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

…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的简介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女作家。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本书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8月16日,米切尔去世,享年49岁。死后葬于亚特兰大市的奥克兰公墓。

内容简介

斯嘉丽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拉庄园的所有权。于是就开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业,编织着他的美国梦。直到43岁的时候,他才和芳龄15的艾伦—一个东海岸法国移民的女儿结了婚。

杰拉尔德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而年轻的妻子则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亲手操持着整个庄园的日常事务,甚至还为庄园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妇俩受到周围白人庄园主的尊敬,也深得黑奴的爱戴。女儿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O'Hara)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了。

1861年4月,美国南北两方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佐治亚州的男人们都在议论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但是,16岁的斯嘉丽对此毫无兴趣。她心里想的除舞会、郊游之外,还有那群围着她转的崇拜者。当她听说第二天的野外宴会上,艾希礼·威尔克斯将宣布与梅兰妮订婚时,她心里不觉一震。

她一直喜欢艾希礼的绅士风度与他英俊的外表,而且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比梅兰妮要强得多,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说服艾希礼和她一起私奔。但被艾希礼婉言拒绝。斯嘉丽觉得自己被艾希礼“抛弃”了。她气急败坏地打了艾希礼一记耳光,还在艾希礼离开后摔了一只花瓶。谁知,那位瑞德·巴特勒却一直在听壁脚,当斯嘉丽指责他不是个绅士时,他反唇讥讽斯嘉丽不是个淑女。

战争的消息传来,当天晚上的舞会也随之取消。斯嘉丽突然决定和查尔斯结婚,因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也可以刺激一下艾希礼和自己的追求者。就这样,任性的斯嘉丽在两周之后就作了查尔斯的妻子。两个月后,查尔斯病死在前方,斯嘉丽突然变成了寡妇。因为不爱查尔斯,所以对于查尔斯的死她并不感到忧伤,甚至庆幸。但寡妇的生活使生性活泼的斯嘉丽难以忍受。

这时,艾希礼也上了前线,其妻梅兰妮从亚特兰大来信,邀请她来查尔斯的姑姑家暂住一时,斯嘉丽便离开了塔拉庄园,来到亚特兰大。环境的改变使斯嘉丽的心境稍稍有好转。随着战事越来越吃紧,亚特兰大的妇女们都被动员起来,到当地医院护理从前方运回来的伤病员,还要为南方邦联的军队缝制军需品。但是,由于斯嘉丽新寡,所以不能参加为出征军人举办的舞会和晚会。

1864年夏天,北军直逼亚特兰大—南方邦联的首府。城市被围,查尔斯的姑姑和城里许多人家都逃离了亚特兰大,斯嘉丽接到父亲的信,得知母亲和两个妹妹都生了重病,她一心只想回家。但因梅兰妮即将临盆,斯嘉丽顾及到艾希礼的托付,只好留下来守在她的身边。其间,瑞德曾登门拜访,并要斯嘉丽做他的情妇,遭到了斯嘉丽的拒绝。

1865年4月,南方邦联军投降,战争终于结束了。许多南方人都在为他们的失败而痛哭流涕。而在斯嘉丽的脑海里,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住塔拉庄园。战争结束后,每天都有一些士兵路过塔拉庄园返回他们的故乡。有一天,斯嘉丽她们发现门口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年轻人,便把他救起。在大家的照料下,这个名叫威尔的年轻人逐渐恢复了健康。威尔无家可归,便在塔拉住下来,并慢慢地担负起了庄园的许多管理事务。

艾希礼终于活着回来了。他衣衫褴褛,形容憔悴,原有的那种高贵气质己消失殆尽。第二年春天,新政府命令塔拉庄园限期交纳新附加税,否则就要拍卖庄园来抵税。原来,几年前因过失而被塔拉庄园解雇的监工乔纳斯当上了新成立的解放黑奴委员会的头头。他企图侵吞塔拉庄园,故而想出了迫缴附加税的主意。斯嘉丽和威尔一筹莫展,斯嘉丽希望艾希礼能帮他们想点办法,但艾希礼的懦弱无能使他们失望。

绝望中,斯嘉丽突然想起了瑞德。如果瑞德肯拿出钱来保住塔拉庄园,斯嘉丽情愿嫁给他,或作他的情妇。斯嘉丽与家人用母亲艾伦的苔绿色天鹅绒窗帘做了一条新裙子,第二天,斯嘉丽穿着新裙子在嬷嬷的陪同下就来到了亚特兰大寻找瑞德,这时才知道,瑞德因涉嫌侵吞南方邦联的大笔资金已锒铛入狱。情绪沮丧的斯嘉丽无意中遇见了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

他已是一家商店的老板,手头有一笔钱。斯嘉丽明白苏伦渴慕以前的富贵生活而且自私,如果苏伦与弗兰克结婚,她是绝不会用钱拯救塔拉庄园。于是斯嘉丽谎称苏伦将与托尼·方丹结婚,然后轻而易举地使弗兰克投入了自己的怀抱。两周后,他俩便结了婚。塔拉庄园得救了!但不久发现,弗兰克并没有什么商业头脑,而且对别人的劝告充耳不闻,因此生意经营得很不好。

这时,瑞德通过各种私人关系,得以获释。他借给斯嘉丽一笔钱,斯嘉丽便背着弗兰克买下了一个倒闭了的木材加工厂,自己独自经营起来。一个女人经商,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她不法经营,令弗兰克颜面丧尽。

斯嘉丽怀孕了。她想在生产前多赚一些钱,以备急需,于是买下了第二个木材厂。在这段时间里,斯嘉丽每天自己驾车往返于木材厂之间,除瑞德外没有任何朋友。一天,瑞德劝她路上要小心一些,暗示如果遭到黑人袭击,三K党将会为她进行报复。而当时亚特兰大执行“重建法案”的军管政府则正在盘算着如何把三K党和所有涉嫌的南方人一网打尽。

六月斯嘉丽赶回塔拉庄园参加她父亲的葬礼。葬礼之后,艾希礼、梅兰妮一家搬到了亚特兰大,买了一幢破旧的房子住了下来。善良正直的梅兰妮很快在妇女界赢得了信任,成了一位极受尊重的人物。而艾希礼虽然受斯嘉丽之托,管理一个木材厂,但经营得很糟糕。

几个月之后不顾亲友的劝阻和反对,斯嘉丽和瑞德结了婚。1871年圣诞节,州政府的大权终于又回到了南方人的手里。邦妮非常漂亮,在邦妮身上瑞德几乎倾注了全部心血。瑞德之所以努力改变自己在亚特兰大居民眼中的形象,完全是为了树立邦妮今后在亚特兰大的地位。

斯嘉丽对艾希礼仍然旧情不忘。艾希礼生日那天的下午,在木材厂,斯嘉丽和艾希礼谈得很投机。他们一起回忆了那个野外宴会。这件事很快被瑞德和梅兰妮知道了。几天以后,瑞德带上邦妮出远门去了。他走后,斯嘉丽马上去找梅兰妮,想向她坦露自己的过错。但梅兰妮止住了她,她再三强调只有斯嘉丽才是她最亲的亲人。梅兰妮迫使大家都相信斯嘉丽,并坚定不移地保护斯嘉丽。

不久,斯嘉丽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时她开始想念瑞德,盼望他早点回来。瑞德到家的那一天,斯嘉丽特意在楼梯口迎接。本想把怀孕的消息告诉他,但一看到他那副冷嘲热讽的神气,斯嘉丽就气不过来。结果失足,跌下楼梯,致使流产。

身体素来羸弱的梅兰妮不听医生的劝告又一次怀孕。怀孕后她的身体迅速恶化。临终前,她把照看艾希礼的重担交给了斯嘉丽。这时,斯嘉丽突然意识到,一向瘦弱的梅兰妮实际上是保护她的宝剑和盾牌,而她也第一次认识到,她还是爱梅兰妮的。

梅兰妮去世了艾希礼就好像失去了主心骨,像个小孩子一样,他比斯嘉丽更感到害怕。也只有这时,斯嘉丽才明白,她并不爱艾希礼,她对艾希礼特殊的感情只因为他没像其它男人一样迷上自己。从此她生活中的两大精神支柱消失了。

在浓雾中,斯嘉丽拼命往家里跑,雾中的她好像又重温着多年前一直困扰着她的一个噩梦。终于,她看见自己住宅的灯光,霎那间她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因为世界上还有瑞德,而她真心爱的就是瑞德!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瑞德已经对斯嘉丽失望,决定弃家出走,离开斯嘉丽。此时此刻,对于斯嘉丽来说,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回到塔拉庄园去这一条出路。她感到太疲劳了,脑子再也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她自言自语地说:“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扩展资料:

作品分析

综观全书,洋洋百万余言,故事生动曲折,情节真挚感人而且故事的进展,情节的展开几乎全是按照时间顺序,随着主人公斯嘉丽的活动单线发展的,可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平铺直叙、乏味冗长。这不得不归因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笔,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细腻的心理活动分析,情节的戏剧冲突与人物心理的巧妙结合以及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等,都是小说《飘》十分显著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摧毁了佐治亚乃至整个南方的经济,黑奴重新获得自由,昔日奴隶主养尊处优的好时光随风而逝,飘得远远的。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放下臭架子,努力奋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连亚兰大上流社会的中坚分子也不得不降贵屈尊,卖糕饼的卖糕饼,赶马车的赶马车。

时代背景

女性主义文学是开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的飞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迅速深入人心,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场为了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而平等的女权运动开始了。1936年出版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美国现代女作家。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1925年,与佐治亚热力公司的广告部主任约翰·马施结婚。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因本书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

1949年8月16日,米切尔去世,享年49岁。死后葬于亚特兰大市的奥克兰公墓。

百度百科-《飘》

<<飘>>的作者和国家?

玛格丽特·米切尔

简介: 米切尔(1900~1949)美国女作家。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父亲是个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协会主席。米切尔曾就读于华盛顿神学院、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其后,她曾担任地方报纸《亚特兰大报》的记者。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婚后辞去报职,潜心写作。 米切尔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部长篇巨著。她从1926年开始着力创作《飘》,10 年之后,作品问世,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由于家庭的熏陶,米切尔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家乡听闻了大量有关内战和战后重建时期的种种轶事和传闻,接触并阅读了大量有关内战的书籍。她自幼在南部城市亚特兰大成长,耳濡目染了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米切尔文思纵横驰骋的背景和创作的源泉。 《飘》已译成18种文字,传遍全球,至今畅销不衰。 《飘》在1937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拍成**。**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

《飘》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仅仅写了一部作品就名扬天下并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她惟一的作品《飘》一经问世便成了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自1936年出版之日起,《飘》这部美国内战时期的罗曼史便打破了当时所有的出版记录。1937年,小说获得普利策奖。随后被改编成**,连**也成了美国**史上的经典之作。

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认为《飘》只是一部大众通俗小说,但《飘》历经数十年而长销不衰的事实,已经为自己夺得了经典的位置。"《飘》热"在美国乃至全球持续不断。作者去世27年之后,该书依然高踞美国精装版小说榜首,而平装版的《飘》在全美畅销书中也一直保持着第九名的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于1993年,《飘》在全球的销量已逾2800万册,还不算恒河沙数的盗版书。现在,《飘》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在全球近40个国家销售。

1939年,傅东华首译玛格丽格传世巨著《Gone with the Wind》,取其消逝与渺茫之意命名为《飘》,自此风行至今。美丽与勇敢的郝思嘉、风流与执著的白瑞德、坚强与宽容的韩媚兰、儒雅与懦弱的卫希礼--这些名字萦绕在几代人的脑海中,历久弥坚。

《飘》是女人的必读书,因为本书中有两个女人的典范--郝思嘉和韩媚兰--告诉我们: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征服力,不同女人有不同的味道,但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味。

美国南北战争的腥风血雨中绽放的爱情经典之花

美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

《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力刻画了姿色迷人、聪明能干的大庄园主女儿郝思嘉这一争强好胜、贪婪冷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不屈不挠进行奋争的女性形象,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妇隶主生活由骄奢*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灭亡,奴隶制经济终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本书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作者米切尔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使《飘》一书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书中人物个性鲜明,几个主角在性格、道德观等各方面既对比强烈,又互为依存,引出一系列冲突,产生了许多扑朔迷离的悬念,使故事一环扣一环、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人物的语言绘声绘色,各具特点,显得真切感人。这种戏剧化的情节与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有机结合,产生了立体描述的效果,强烈地吸引了读者。

很长时间里,《飘》并没有进入文学研究的殿堂,但这丝毫无损于它的魅力,更使它名扬天下的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乱世佳人》,一举夺得10项奥斯卡大奖,并成为**史上经典名片之首,费雯丽和盖博在**《乱世佳人》里的形象更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真实的郝思嘉和白瑞德。

小说《飘》最早是 由谁翻译的

1949年8月16日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1949年8月16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著名小说《飘》(由小说改编的**名《乱世佳人》)的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名门,她一生都生活于亚特兰大,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是南北战争中南军据守的最后防线,小米切尔常常骑马凭吊战争后的遗迹。

在同酒商厄普肖的婚姻破裂后,她嫁给了记者马什,这让守旧的亚特兰大社交界大吃一惊。更让人惊讶的是,她不从夫姓。正是在马什的鼓励下,米切尔开始默默写作,十年后完成了《飘》。书原名叫《明天是个新日子》,斯佳丽也不叫斯佳丽,叫潘茜。出版时,米切尔才把书名改成《飘》——这是英国诗人道森长诗《辛拉娜》中的一句,用在这部小说中意喻南方的奢华全被北军洗劫殆尽,一切都化为乌有,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伤感。这种对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评论界广泛争议。

《飘》1936年问世后引起轰动,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后,米切尔更名扬四海。面对荣誉,米切尔谦虚地表示,《飘》的文字欠美丽,思想欠伟大,她自己也不过是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她婉拒了各种邀请,一直与丈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此书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总共销售了近3000万册。根据此书拍成的**《乱世佳人》于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举行首映,引起轰动,并迅速风靡全球。次年这部**获得10项奥斯卡奖。

1949年8月11日,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丈夫出门看**时发生车祸,5天后逝世。

由于她生前坚决拒绝使故事有个结尾,从而使不少制片人纷纷请求得到拍摄续集的机会。1976年,玛格丽特的兄弟斯蒂芬斯·米切尔准许美国环球制片公司选择一个剧本拍续集,但是制片人的尝试失败了。

美国女作家亚历山德拉·芮普利经过3年的辛勤笔耕,于1991年9月25日在40个国家同时出版发行她创作的《飘》的续集——《郝思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米切尔的两个侄子突然心血来潮,感到有必要找位作家,创作《飘》的续集,这必须是一部他们能完全控制的上乘之作。于是,纽约威廉·莫里斯事务所受托于1986年组织了一次挑选作家的竞赛。在纷至沓来的成千上万名人中,莫里斯筛选出11名参加决赛,其中女性10名,男性1名。最后,57岁的芮普利获得了米切尔家族的这一殊荣。

在众多候选人中,芮普利确实是最理想的人选。她是女的,又是地道的美国南方人,在当年南部贵族的首府、《飘》的男主角白瑞德的故乡查尔斯顿长大。人称芮普利是文坛的“福将”,她早年写的那些供火车站旅客看的流行小说,本本畅销。后来,她又创作过4部关于美国南方的小说,头一本《查尔斯顿》再版了11次,人们常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她也因此而跻身于美国成名作家的行列。

芮普利在签订了这份450万美元的合同之后,马上开始构思。她先是仔细通读原著,尽力感受原作者的创作思想,还动手抄了其中的300页。她认为这是认真领悟作者风格的最好办法。芮普利治学严谨、尊重历史,为了保持作品的时代特点和风貌,她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且实地考察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此后,她就像一位隐士那样,静静地续写这部风靡世界55年、拥有众多读者的巨著。其间,美国文坛和艺术界始终有人对此非难不已,同名影片的导演助手拉勃文甚至指责说,续书“是对这部美国古典巨著的糟蹋”。但作者不为任何压力所动,默默无闻地苦干了3个年头。1991年2月,她终于将1000页的续集——《郝思嘉》的原稿放在了出版商的办公桌上。

由于出版商与作者有约在先,此书的创作和出版过程全属保密。9月25日之前,世人无法得知郝思嘉和白瑞德最终是否再度重逢、破镜重圆——这个令《飘》迷们猜测了半个世纪的谜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续集尚未问世,就已先声夺人,成为今年世界文坛最轰动的事件之一。

不过,这样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的命运却不佳,曾被当成是有害读物加以批判。199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无法飘逝的记忆——追踪20年前一场关于<飘>的争论》。文章说:揭开封尘已久的记忆,当年的主要当事人、浙江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原负责人马守良感慨万端: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没有中国出版界的今天。

风波源于那个特定时期所产生的严重“书荒”。1978年,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35种中外文学名著。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力量,认真审读了一部分以往出版过的中外名著。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他们决定出版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重印《飘》的消息刚一传开,十几个省的发行部门就蜂拥而至,许多大专院校也纷纷要求供应此书,《飘》的印刷计划从10万册一路飚升至60多万册。上海一家文化单位甚至派人亲赴浙江坐等,不给几万册不走。然而正当《飘》的上册刚刚出版,中下册尚在印制的时候,一场猛烈的暴风雨顷刻而至。

1980年1月27日和29日,一家地方党报连续发表了“《飘》热和《根》热”、“《飘》到哪里去?”两篇文章,拉开了批判出版《飘》的序幕。紧接着,又一家著名的地方报纸以不少社会知名人士发出呼吁为名,发表了“出版图书要考虑社会效果”的文章。4月18日,文化界一位著名人士对日本新闻代表团说,中国“也出版了像《飘》那样不大好的东西”,日本时事社随即作了报道。4月23日,一家大报也发表了“揭开《飘》的纱幕”的文章。

几乎与此同时,内部通报,大小会议,各种来信,对于《飘》的批评同样接连不断。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出版局长会议上,批评《飘》成了未列入议程的议程;一位文化名人竟在信中言辞激烈地说:“‘社会主义’不知随风《飘》到哪里去了。”

《飘》的“问题”已不仅限于出版这本书,它已经被一些人引申到如何辩证地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而尽管出版界的许多领导都不赞成批《飘》,但显然,单靠出版界的力量已经难以顶住这莫大的压力。就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对《飘》的出版给予了肯定。

1980年6月14日,香港《文汇报》登载了美联社13日发自北京的一条电讯稿,尽管只有几百字,但它对中国出版界、文化界来说,却是一股真正的暖风,一剂强有力的清醒剂。

这条关于小平同志6月13日接见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代表团的电稿是这样写的:坦普尔的大学联络办公室负责人乔治·英格拉姆说,该代表团“同邓小平讨论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美国小说《飘》”。“邓氏说,有些人不同意在中国出版这本小说,因为它歌颂奴隶主;但邓氏认为应该出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而据接待这个代表团的科学院外事局整理的谈话记录记载:当谈到美国南北战争时,小平同志说:“你们有一本书叫《飘》,是写南北战争的。”外宾说:“是的,现在正在拍**,有一位**明星作主角。40年前已经拍了一部**,现在又在拍另一部。”小平同志说:“小说写得不错,中国现在对这本书有争论,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是支持南方庄园主的,我们想用中文出版这本书。出版了也没有关系嘛,大家看一看,评论一下。”

一场争论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那样深刻,似乎永远无法飘逝。

参考资料:

/GB/historic/0816/2687.html

玛格丽特。米切尔和《飘》

<飘>之简介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郝思嘉爱上 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 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 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 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 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 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 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 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 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 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 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 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 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 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 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 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 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 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 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 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 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 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 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 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 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 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 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 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 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 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 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 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 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 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 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 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 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 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 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 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1949年8月16日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1949年8月16日,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美国著名小说《飘》(由小说改编的**名《乱世佳人》)的原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逝世。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年11月8日出生于名门,她一生都生活于亚特兰大,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亚特兰大所在的佐治亚州是南北战争中南军据守的最后防线,小米切尔常常骑马凭吊战争后的遗迹。

在同酒商厄普肖的婚姻破裂后,她嫁给了记者马什,这让守旧的亚特兰大社交界大吃一惊。更让人惊讶的是,她不从夫姓。正是在马什的鼓励下,米切尔开始默默写作,十年后完成了《飘》。书原名叫《明天是个新日子》,斯佳丽也不叫斯佳丽,叫潘茜。出版时,米切尔才把书名改成《飘》——这是英国诗人道森长诗《辛拉娜》中的一句,用在这部小说中意喻南方的奢华全被北军洗劫殆尽,一切都化为乌有,随风飘去,充满了女性的伤感。这种对南方的同情,引起了评论界广泛争议。

《飘》1936年问世后引起轰动,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后,米切尔更名扬四海。面对荣誉,米切尔谦虚地表示,《飘》的文字欠美丽,思想欠伟大,她自己也不过是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她婉拒了各种邀请,一直与丈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此书自1936年首次出版后,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总共销售了近3000万册。根据此书拍成的**《乱世佳人》于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举行首映,引起轰动,并迅速风靡全球。次年这部**获得10项奥斯卡奖。

1949年8月11日,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丈夫出门看**时发生车祸,5天后逝世。

由于她生前坚决拒绝使故事有个结尾,从而使不少制片人纷纷请求得到拍摄续集的机会。1976年,玛格丽特的兄弟斯蒂芬斯·米切尔准许美国环球制片公司选择一个剧本拍续集,但是制片人的尝试失败了。

美国女作家亚历山德拉·芮普利经过3年的辛勤笔耕,于1991年9月25日在40个国家同时出版发行她创作的《飘》的续集——《郝思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米切尔的两个侄子突然心血来潮,感到有必要找位作家,创作《飘》的续集,这必须是一部他们能完全控制的上乘之作。于是,纽约威廉·莫里斯事务所受托于1986年组织了一次挑选作家的竞赛。在纷至沓来的成千上万名人中,莫里斯筛选出11名参加决赛,其中女性10名,男性1名。最后,57岁的芮普利获得了米切尔家族的这一殊荣。

在众多候选人中,芮普利确实是最理想的人选。她是女的,又是地道的美国南方人,在当年南部贵族的首府、《飘》的男主角白瑞德的故乡查尔斯顿长大。人称芮普利是文坛的“福将”,她早年写的那些供火车站旅客看的流行小说,本本畅销。后来,她又创作过4部关于美国南方的小说,头一本《查尔斯顿》再版了11次,人们常将之与《飘》相提并论,她也因此而跻身于美国成名作家的行列。

芮普利在签订了这份450万美元的合同之后,马上开始构思。她先是仔细通读原著,尽力感受原作者的创作思想,还动手抄了其中的300页。她认为这是认真领悟作者风格的最好办法。芮普利治学严谨、尊重历史,为了保持作品的时代特点和风貌,她翻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且实地考察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此后,她就像一位隐士那样,静静地续写这部风靡世界55年、拥有众多读者的巨著。其间,美国文坛和艺术界始终有人对此非难不已,同名影片的导演助手拉勃文甚至指责说,续书“是对这部美国古典巨著的糟蹋”。但作者不为任何压力所动,默默无闻地苦干了3个年头。1991年2月,她终于将1000页的续集——《郝思嘉》的原稿放在了出版商的办公桌上。

由于出版商与作者有约在先,此书的创作和出版过程全属保密。9月25日之前,世人无法得知郝思嘉和白瑞德最终是否再度重逢、破镜重圆——这个令《飘》迷们猜测了半个世纪的谜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续集尚未问世,就已先声夺人,成为今年世界文坛最轰动的事件之一。

不过,这样一部世界名著在中国的命运却不佳,曾被当成是有害读物加以批判。1999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无法飘逝的记忆——追踪20年前一场关于<飘>的争论》。文章说:揭开封尘已久的记忆,当年的主要当事人、浙江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原负责人马守良感慨万端:如果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没有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没有中国出版界的今天。

风波源于那个特定时期所产生的严重“书荒”。1978年,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出版社先后出版了35种中外文学名著。1979年9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组织力量,认真审读了一部分以往出版过的中外名著。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他们决定出版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重印《飘》的消息刚一传开,十几个省的发行部门就蜂拥而至,许多大专院校也纷纷要求供应此书,《飘》的印刷计划从10万册一路飚升至60多万册。上海一家文化单位甚至派人亲赴浙江坐等,不给几万册不走。然而正当《飘》的上册刚刚出版,中下册尚在印制的时候,一场猛烈的暴风雨顷刻而至。

1980年1月27日和29日,一家地方党报连续发表了“《飘》热和《根》热”、“《飘》到哪里去?”两篇文章,拉开了批判出版《飘》的序幕。紧接着,又一家著名的地方报纸以不少社会知名人士发出呼吁为名,发表了“出版图书要考虑社会效果”的文章。4月18日,文化界一位著名人士对日本新闻代表团说,中国“也出版了像《飘》那样不大好的东西”,日本时事社随即作了报道。4月23日,一家大报也发表了“揭开《飘》的纱幕”的文章。

几乎与此同时,内部通报,大小会议,各种来信,对于《飘》的批评同样接连不断。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出版局长会议上,批评《飘》成了未列入议程的议程;一位文化名人竟在信中言辞激烈地说:“‘社会主义’不知随风《飘》到哪里去了。”

《飘》的“问题”已不仅限于出版这本书,它已经被一些人引申到如何辩证地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上。而尽管出版界的许多领导都不赞成批《飘》,但显然,单靠出版界的力量已经难以顶住这莫大的压力。就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对《飘》的出版给予了肯定。

1980年6月14日,香港《文汇报》登载了美联社13日发自北京的一条电讯稿,尽管只有几百字,但它对中国出版界、文化界来说,却是一股真正的暖风,一剂强有力的清醒剂。

这条关于小平同志6月13日接见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代表团的电稿是这样写的:坦普尔的大学联络办公室负责人乔治·英格拉姆说,该代表团“同邓小平讨论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美国小说《飘》”。“邓氏说,有些人不同意在中国出版这本小说,因为它歌颂奴隶主;但邓氏认为应该出版,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而据接待这个代表团的科学院外事局整理的谈话记录记载:当谈到美国南北战争时,小平同志说:“你们有一本书叫《飘》,是写南北战争的。”外宾说:“是的,现在正在拍**,有一位**明星作主角。40年前已经拍了一部**,现在又在拍另一部。”小平同志说:“小说写得不错,中国现在对这本书有争论,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是支持南方庄园主的,我们想用中文出版这本书。出版了也没有关系嘛,大家看一看,评论一下。”

一场争论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那样深刻,似乎永远无法飘逝。

〈飘〉的作者 及主要人物(小说《飘》最早是 由谁翻译的)

好了,关于“飘的作者是谁”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飘的作者是谁”,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