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帜是什么意思(改易旗帜..........)
易帜的意思是1928年12月29日发生的历史事件。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改旗易帜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易帜是什么意思
易帜的意思是1928年12月29日发生的历史事件。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政治转向事件。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东北易帜成功地宣告了历时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的彻底结束。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肢解东北、图谋独占的阴谋诡计,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东北易帜的影响
易帜后的东北结束了奉系时代割据一方的局面,在军事、外交诸方面直接听命于中央。尽管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对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标志着蒋介石所谓的全国“统一”的最后完成。增强了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缓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计划。这个意义上说,东北易帜也是对外抗击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之举。
东北易帜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东北易帜带来的东北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张学良得以改变张作霖时代的战争政策,把内外政策转到东北新建设上来,东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东北的民族工业也得到了振兴。东北易帜无疑是东北民族工业发展的催化剂。
拔旗易帜的意思
拔旗易帜的意思:拔旗,比喻以计谋战胜敌人,取而代之。易帜,改变旗帜。谓取胜敌人比喻取而代之。
拔旗易帜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拔旗易帜造句:
1、是拔帜易帜的时候了吧!
2、拔帜易帜瓜田李下克己奉公孺子可教。
3、如今这里已拔帜易帜,另换新主了。
4、自从他加盟以来,乔拔帜易帜治从早忙到晚。
5、龙骧虎步入主灵霄宝殿,拔帜易帜号令*阳三界。
6、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7、周围的足轻诧异地看着他,在当时日本的作战,身背家徽的战旗被认为是一件神圣且不可磨灭的事情,这种拔帜易帜的举动与叛变可以说无异。
8、在南面不远处的一个小山丘上,竹中重治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他诧异着一个小小的足轻,怎么会灵活运用着拔帜易帜的兵法。
东北易帜什么意思
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这标志着北伐战争的结束,民族政府完成了“形式统一”,北洋政府正式结束。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此外,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占领,前北洋政府只在西藏设立办事处,没有实际管辖权,也没有军队。
扩展资料:
东北易帜的背景:
在张学良东北统治初期,日本人没有认真对待张学良。当时,担任张学良军事顾问的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起草了一份计划,使张学良在东北成为皇帝,并在东北扮演日本统治的傀儡。
出乎意料的是,当把这份精心策划的文件寄给张学良时,张学良当面问土肥原贤二,为什么让自己当满洲皇帝,碰了一鼻子灰的土肥原说不出一句话,只好夹起皮包,悻悻而去。
后来,张学良向日军参谋部要求调走土肥原贤二,但回答是:“这个顾问是日本政府派来的,无权调走。”这惹得张学良满腔怒火。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地区改制,隶属于国家政府领导。国民政府正式实现了统一。当时,在东北有不少日本间谍,但事先对此事却毫无察觉。
百度百科-东北易帜
百度百科-皇姑屯事件
改易旗帜..........
“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但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到迟迟未能如愿。
在张学良的说服和坚持下,奉系大多数军政要人始赞同东北实行易帜。7月1日,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示绝不妨碍南北统一。于是张学良、蒋介石两人的代表在北平六国饭店商妥,东三省定于9月中旬实行易帜。应蒋之要求,张令汤玉麟于7月19日宣布先行易帜。蒋介石为促使东三省早日归附中央,加紧了与张学良的秘密联系,先派方本仁为特使参加张作霖的丧礼,又通过胡若愚的牵线派李石曾到沈阳活动。李住在商埠三经路上德国人开设的饭店里,从不公开露面,只由胡若愚、朱光沐、朱海北相陪。李石曾和张学良会谈的地点,是北陵高尔夫球场内的“少帅”专用休息室。李石曾一再要求张学良尽早换挂“青天白日旗”,以实现全国统一。张学良诚恳地表示,结束国家分割局面是自己多年的愿望,但立即“易帜”尚有困难,主要是担心日本人会趁时局未稳进行干涉,内部也还有阻力。为此张学良被迫决定推迟三个月再宣布“易帜”,表示力争在年底实现这个目标,希望谅解他的苦衷。
此后蒋介石、张学良两人函电频传,信使不断,蒋对张予以理解和同情。1928年冬,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张群、吴铁城、宋大章三人来到沈阳,与张学良密议“东北易帜”大业。张、吴、宋三人下榻于交通银行后,“亲日派”欲采取破坏行动,扣留他们。经紧急磋商,乃决定由吴、宋两人连夜乘车直奔少帅府邸,面晤张学良。在这天夜晚的密谈中,双方推心置腹,冰释了张学良的某些疑虑,更坚定了他“东北易帜”的决心。蒋介石还利用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推动美、英向日本施加压力。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反对日本分割中国的舆论也高涨起来。到11月,日本首相田中也不得不承认东北易帜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嗣后,蒋介石对张学良派驻南京的代表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蒋介石每月允拨军饷1000万元给奉军,这样更增加了奉军的向心力。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一如所诺,不顾日本的反对,排除杨宇霆的干扰,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在就职典礼上,张学良身穿中山服,向总理遗像宣誓(方本仁、刘光监誓)。至此,结束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好了,今天关于“改旗易帜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改旗易帜是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