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式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教育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式微 [作者] 佚名 ? [朝代] 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标签: 诗经 其他...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为大家解答式微主旨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囊括了一系列与式微主旨是什么相关的问题,我将全力以赴地回答并提供有用的信息。

式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教育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式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式微

[作者] 佚名 ? [朝代] 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标签: 诗经 其他

《式微》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式微》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著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式微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出自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先秦《诗经·邶风》。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赏析: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创作背景: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诗经中的《式微》是什么内容?

式微

佚名 〔先秦〕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必还在泥浆中劳作!

注释

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躬:身体。

鉴赏

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怨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诗经原始》)

由于《毛诗》将此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王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杜将军》)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教育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哲学是什么意思

教育哲学

(学科名称)

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

教育哲学 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古代思想家曾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论述教育的基本问题。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教育哲学”一词。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Karl Rosenkranz,1805—1879)著《教育学体系》,1894年由美国教育学家布莱克特(Anna Callender Brackett,1836—1911)译为英文,取名《教育哲学》,使该词成为学科和著作名称。20世纪起欧美出现众多教育哲学流派。在旧中国,对教育哲学以介绍、评价为主。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遗产,中西结合,形成独特的流派。

教育哲学应该怎么理解?

教育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学问 在教育哲学史上,杜威拯救了现代教育哲学,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他的态度不同,他的贡献和地位却是无法否定的。

然而,杜威实用主义的坚定立场终归又被更为坚定的功利主义现实所拒绝,从如日中天到日渐式微的命运似乎是教育哲学的一种“隐喻”。有志于教育研究的学者是否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哲学究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教育哲学的界限在哪里? 今天,奢谈教育哲学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恐怕只是一种常识性的重复,借西方哲学的只言片语对当下教育指手画脚的言说也司空见惯。

但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却出人意料地显示了独特的魅力。作者基于对西方哲学研究系统而清晰的梳理所提出的生存论哲学,无论对哲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对教育研究工作者都具有启示意义。

该书对生存论哲学“楔入式”的研究既使教育哲学研究获得了厚重的哲学基础,也提升了教育本体论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只有站得更高,才有可能看得更远。

这对当下深受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是一种警示。如果教育仅仅成为满足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教育一旦成为可算计的手段,教育者就失去了反思教育本真的能力,他所从事的“教育”便没有了教育意义,受教育者也就可能被手段化和工具化。该书站在生存论哲学的高度审视了近现代教育无根的精神状况,尖锐而且犀利。

这种批判的理论勇气实属难能可贵,它于教育工作者反思理性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意味的作品。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哲学是问题之学,而非处方之学。因而,《生存论教育哲学》事于追问,而不事于回答,这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切合地把握了教育哲学的本质。

表面看来,该书似乎建构了教育生存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但正如作者所尽力表明的那样,生存论教育哲学只是教育本体论求索的一个理论方案和一个可能的方案,而不是最终的答案。思想总是行进于途中,当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期望它提出救治当下教育的良方,而是要关注那种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形而上的思想表达方式。

该书从对“此在生存”的精神状况的分析入手,展示了教育的根基在于教育作为“此在生存”的本真意义,逻辑清晰,见解独到,尤其是它在形而上的层面对何谓教育、何谓受教育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表达方式在我读到的教育哲学著述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问题接踵而来---生存论的根基究竟又何在? 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否先行建构了一个生存论哲学的框架,然后以此观看当下的教育?倘若这样,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演绎的,演绎并不提供新知识,最终也只是证明生存论哲学作为一个视角,或者作为一个尺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否确当而已。由此,《生存论教育哲学》就不能把生存论哲学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必须着力于分析生存论哲学何以能够作为教育的“根据”。

这显然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再是教育哲学的问题。如果作者只是在表达他对于哲学的理解,那么他所谓的生存论教育哲学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教育学意义。

作者的意图似乎深深地隐藏在他大量的生存论哲学的分析中,秘而不宣,这使我们在面对这样一部非教材化的自我言说式的作品时充满了困惑。如果这个困惑解决了,我们也许就能够从中解读出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内在意义,甚至可以比作者理解得更多。

那么,这个根基如何去寻找? 我们无法拒绝承认作者缺乏教育的实践感,但同时也不能不认为作者对此在生存状况的分析是指向实践的,而对教育的分析则是逻辑性的。这就使得作者对于教育根据的把握遭遇了悖论性的缠绕,一方面作者试图将对教育的分析基于生存论哲学之上,另一方面则又缺少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的现象学体认,虽然作者努力将现象学的方法作为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

站得高固然看得远,可也容易看不清楚。当下的教育实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疑问。

也就是说,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观照教育实践,不管多么切合,如果离开了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这种本体论的分析就难免有玄虚之嫌。作者曾批判那种“绕一圈了事”的所谓“逻辑”,也提醒我们不要纠缠于概念,但作者自己似乎也陷入了概念和逻辑的迷宫。

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的分析没有道理,而是说一旦这种分析是完全形而上的,那么教育的根基不在教育实践中,它又在哪里? 书中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展开是基于生存论哲学对于当下生存实践的尖锐批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跌入了存在主义者的情绪之中。没有出路,也没有拯救,我们孤苦无依。

既然如此,教育即使借助了生存论教育哲学的思想资源,似乎也无法得救。作者曾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此在生存”的残酷现实。

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提醒作者,不要忘了你自己就身处这种精神状态之中。以一种没有拯救可能的生存论教育哲学谈论我们的教育实践,最后得出我们的教育实践无法拯救的结论,有 *** ,也很悲壮,但没有了前途和希望。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会在海德格尔之外如此关注舍勒的价值情感现象学及其现代性哲学批判。这种带有宗教情怀。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学习教育哲学的作用

关于教育哲学学科的作用的几点看法(任仕君) (2007-06-10 20:15:35)

作为一名教育哲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经常被问道:“这个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处?”之所以产生这些疑问,原因可能在于对教育哲学这个学科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清楚。学习哲学和哲学研究者,可能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从绝对意义上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效用的——当然这个效用既可能是好的善的也可能是坏的邪恶的。效用可以分为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还可以分为物质效用和精神效用,等等。教育哲学研究追问教育的根本问题。例如,什么是适当的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正义?什么是教育平等?等等。追问这些问题,并试图给出可能的解释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教育哲学这门学科的主旨所在。

这样的追问和研究的效用何在?教育哲学的最高研究导向是追求最好的教育培养最好的人,当然其效用的指向是好的善的。医学研究指向具体的特定的疾病,研究成果能直接用来治病救人,这种效用是直接效用。教育哲学试图为教育实践指明方向,试图对不正义的教育进行批判,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对于那些关注教育的非研究者来说,能起到启发和警醒的作用,对教育研究者来说,能引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兴趣,能引起对自己的研究的反思,所以说,教育哲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起间接效用。与那些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制造产品为研究目的的研究相比较来说,教育哲学的效用主要是精神效用,其效用是启发、警醒、引领、反思,而不是产量、效率、利润。

在为教育哲学学科的作用做辩护的时候,我们必须消除几个误解。人们倾向于认为能产生直接作用能直接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研究才是重要的研究,这是一个偏见,原因部分源于无意识的对自身直接利益的关切,部分源于对那些不产生这些直接效用的研究的作用的认识不足。自由、正义、幸福、民主不仅仅是一些词汇,它们代表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不仅仅需要一些诗人、学者来呼吁,更需要学者来研究,研究怎样追求美好的生活。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的生活,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没有法律、道德的调节,人们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可能会沦为可怕的人与人时刻不同程度上的战争状态。

另外一个误解是教育哲学的研究很空洞。如果是把这种“空洞”理解为效用不直接,那么上文我已经回答这个责难了。如果是在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意义上说教育哲学“空洞”的话,我想与教学论相比,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抽象——我不接受空洞这个词——一些,这和研究指向有关,研究教育正义和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有效,本身有很大的不同,不必赘述。如果说这种“空洞”是因为某些不负责任的研究者的不负责任的故弄玄虚的言论和研究造成的。那么首先应该申明的是很多学科都存在这样现象,其次是这种现象不是这个学科本身的问题。而且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对这个学科更加关注,更加需要优秀的负责任的研究者进入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

最后,我谈谈研究和呼吁的问题。优秀的研究成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成果的效用的产生和最大化,也需要很多条件。从关注人事、人心、人生的角度,从知识分子的良心的角度来看,真诚呼吁对研究成果的重视,呼吁对严重社会和教育问题的关切,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且不管学者、研究者以及具有同情心的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和呼吁,是否起到了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的推动作用——不过,在农村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之前,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和呼吁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涨。试想,当只要不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时候,人们对不正义的行为,都熟视无睹都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在这样的社会谁的利益能得到真正的保障,这样的社会是个多么可怕的社会!最后请注意,研究和呼吁都很重要,不过不要将知识分子的呼吁等同于其研究,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

教育哲学应该怎么理解?

教育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学问 在教育哲学史上,杜威拯救了现代教育哲学,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他的态度不同,他的贡献和地位却是无法否定的。

然而,杜威实用主义的坚定立场终归又被更为坚定的功利主义现实所拒绝,从如日中天到日渐式微的命运似乎是教育哲学的一种“隐喻”。有志于教育研究的学者是否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哲学究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又该做什么?教育哲学的界限在哪里? 今天,奢谈教育哲学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恐怕只是一种常识性的重复,借西方哲学的只言片语对当下教育指手画脚的言说也司空见惯。

但是,《生存论教育哲学》却出人意料地显示了独特的魅力。作者基于对西方哲学研究系统而清晰的梳理所提出的生存论哲学,无论对哲学研究工作者还是对教育研究工作者都具有启示意义。

该书对生存论哲学“楔入式”的研究既使教育哲学研究获得了厚重的哲学基础,也提升了教育本体论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只有站得更高,才有可能看得更远。

这对当下深受功利主义影响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是一种警示。如果教育仅仅成为满足功利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教育一旦成为可算计的手段,教育者就失去了反思教育本真的能力,他所从事的“教育”便没有了教育意义,受教育者也就可能被手段化和工具化。该书站在生存论哲学的高度审视了近现代教育无根的精神状况,尖锐而且犀利。

这种批判的理论勇气实属难能可贵,它于教育工作者反思理性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意味的作品。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哲学是问题之学,而非处方之学。因而,《生存论教育哲学》事于追问,而不事于回答,这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切合地把握了教育哲学的本质。

表面看来,该书似乎建构了教育生存本体论的理论框架,但正如作者所尽力表明的那样,生存论教育哲学只是教育本体论求索的一个理论方案和一个可能的方案,而不是最终的答案。思想总是行进于途中,当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期望它提出救治当下教育的良方,而是要关注那种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形而上的思想表达方式。

该书从对“此在生存”的精神状况的分析入手,展示了教育的根基在于教育作为“此在生存”的本真意义,逻辑清晰,见解独到,尤其是它在形而上的层面对何谓教育、何谓受教育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表达方式在我读到的教育哲学著述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问题接踵而来---生存论的根基究竟又何在? 我曾一度怀疑,作者是否先行建构了一个生存论哲学的框架,然后以此观看当下的教育?倘若这样,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演绎的,演绎并不提供新知识,最终也只是证明生存论哲学作为一个视角,或者作为一个尺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否确当而已。由此,《生存论教育哲学》就不能把生存论哲学当成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而必须着力于分析生存论哲学何以能够作为教育的“根据”。

这显然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再是教育哲学的问题。如果作者只是在表达他对于哲学的理解,那么他所谓的生存论教育哲学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教育学意义。

作者的意图似乎深深地隐藏在他大量的生存论哲学的分析中,秘而不宣,这使我们在面对这样一部非教材化的自我言说式的作品时充满了困惑。如果这个困惑解决了,我们也许就能够从中解读出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内在意义,甚至可以比作者理解得更多。

那么,这个根基如何去寻找? 我们无法拒绝承认作者缺乏教育的实践感,但同时也不能不认为作者对此在生存状况的分析是指向实践的,而对教育的分析则是逻辑性的。这就使得作者对于教育根据的把握遭遇了悖论性的缠绕,一方面作者试图将对教育的分析基于生存论哲学之上,另一方面则又缺少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的现象学体认,虽然作者努力将现象学的方法作为教育研究的根本方法。

站得高固然看得远,可也容易看不清楚。当下的教育实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作者来说,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疑问。

也就是说,用生存论哲学的视野观照教育实践,不管多么切合,如果离开了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这种本体论的分析就难免有玄虚之嫌。作者曾批判那种“绕一圈了事”的所谓“逻辑”,也提醒我们不要纠缠于概念,但作者自己似乎也陷入了概念和逻辑的迷宫。

当然,我并不是说作者的分析没有道理,而是说一旦这种分析是完全形而上的,那么教育的根基不在教育实践中,它又在哪里? 书中生存论教育哲学的展开是基于生存论哲学对于当下生存实践的尖锐批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跌入了存在主义者的情绪之中。没有出路,也没有拯救,我们孤苦无依。

既然如此,教育即使借助了生存论教育哲学的思想资源,似乎也无法得救。作者曾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此在生存”的残酷现实。

在这里,我们也需要提醒作者,不要忘了你自己就身处这种精神状态之中。以一种没有拯救可能的生存论教育哲学谈论我们的教育实践,最后得出我们的教育实践无法拯救的结论,有 *** ,也很悲壮,但没有了前途和希望。

可以理解的是,作者为什么会在海德格尔之外如此关注舍勒的价值情感现象学及其现代性哲学批判。这种带有宗教情怀。

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一节 教育哲学的定义

一、我国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黄济的观点:(1)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上理论问题。(2)这是一门边缘学科。(3)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而教育科学的发展又给教育哲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4)教育哲学应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桑新民观点:(1)从定义上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2)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3)从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来看,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提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国外教育哲学家的定义。

郎特里观点: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内涵一是建立有关知识、认识与作为制度化社会活动的教育的思想体系;二是澄清教育要领的含义。

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先看哲学观念的。

(一)20世纪哲学的转向。

1、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这两个词是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研究当代哲学变革时所用的两个概念。“大写的哲学”基本特征包括:哲学是一切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一切知识分之之王;哲学活动的目的是“发现”绝对的大写的“真理”、“善”或社会生活的最终原则。“小写的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哲学不再是“文化之王”,从“文化之王”的宝的宝座上跌入到“知识公民的先烈中,哲学知识在知识家族中不享任何特权,同样需要质疑;哲学家也不再荣膺知识分子的王冠,固守那些所谓永恒的问题,他们只不过是兴趣广泛的知识分子。

2、从“贵簇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波普尔他希望用“理智的谦虚”来代替“理智的傲慢”。他还指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好歹都要对生与死表示一种态度。

3、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4、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规范的哲学它排斥异已,压抑异已,追求同一性和共性,并因此处于不断的哲学冲突之中。“解放的哲学“鼓励多样、新生差异、开发歧见、提倡对话和交流。

5、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尼采认为:抽象的哲学是”冰冷的理性”、“苍白的真理”、“空洞的存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切断了哲学与生活和存在的联系,是没有生命、没有色彩、没有生机的行将腐朽的东西。

学习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三个问题,就问题本身来说比较没有水准,有点像在精神领域内“没见过世面”,这是针对你的观点说的,不是你这个人,别误会。给你三个答案,自己对应,看看是你有偏见还是我在为哲学说话。

一、首先,你的第一个看法全都弄反了。科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他最初产生于哪里你知道吗?原本这世界没有科学一词,所谓的科学都是在哲学的领域内进行的,之后后来科学不打算追问本原、本体等根本问题,于是就放弃了,独立了出去。在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其实就是自然科学,但不同的,古希腊的哲学家在进行你所说的“科学”研究的时候是追问基础性问题的,而现在的科学只是追问一些现象,例如什么和什么可以起反应,但从不问那个“什么”是否是存在的,这是科学默认的前提,恰恰如你所说,到底这些“什么”的存在是怎么来的,却不清楚。其次,你说哲学是使用科学上的结论,这却错了,往往是科学受哲学的启发(原子概念就是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启发)……然后后来的哲学又根据已有的科学进行发展,而新成立的哲学又对后来的科学有所启发,最初是哲学在引领着科学。总之,你应该明确的是,哲学是问根本问题的,而科学是默认那个根本问题而只求现象之间的关系的。

二、你自我反思一下,因为你的论调似乎对哲学历史很了解,但你的结论却相去甚远。哲学家是整日没事瞎合计?根据何在?你不是讲根据吗,你的这一根据呢?不要猜想,我可以猜想你曾经贩过毒,但这都是主观臆断。事实上哲学家的任务非常繁重,他们要为人类的存在寻找价值,为科学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安定出谋划策。你说哲学家都是没事干瞎想却真真的有些忘恩负义了。很多哲学家在政治上是没有地位的,卢梭生前没人重视他的理论,但死后却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斯宾诺莎是怎么生活的你是否应该打听一下,看看是不是位高权重……不要把毛邓三和哲学相比……侮辱!政治权利操作怎么可以和哲学的自由精神相比?!这不是一个保有人格尊严的人做的比较。

三、现代的哲学家也不少,只是慢慢的离开了我们……05年德里达去了,09年斯特劳森去了……哈贝马斯还在,以后还有哲学家,还有理论,你不知道是因为国家的媒体不想让你知道,所以你别想在教科书上看到。

最后我想说,多看看书,课外的,长长见识就不会问这类问题了,我是为你考虑,信不信由你,自己去尝试一下就知道了,不要对课本那么信任,那不是你的爹娘,更不是先知。本人哲学系。

中学生学习哲学的意义

哲学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思考体系,而且学习哲学并不一定要学书本,要自己去体会,有些老师连自己都不知道哲学的真正含义,还在那里讲什么哲学,哲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生活中的种种都是在哲学的指导下,当你的思考观念向着某些方向偏移的时候,那么相应的哲学体系也就形成了。

学习一下哲学对你以后工作和学习还是很有意义的,她反应在你以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老板,拥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可以更好的指导你做决策,而法律、道德、伦理的底线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

我不知道你明不明白?当你在生活中不断的学习体会哲学的时候,慢慢的你才能体会到她的真正用处,在学习哲学之前建议你去学习一下多国文化,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好好的看看每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性格。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之后,你才能真正的进入到哲学体系里面来,每一种文化都建立在一个哲学体系下的。

记住,不要用为了学习而学习的观念来看待哲学,也不要靠书本,要是一开始就学习古希腊哲学史,这样好像更利于考试。而要用一种对生活的感知的态度来体会哲学,相信有一天你会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真正用处。

我有几个企业家朋友一天到晚学习专业,后来都开始学学哲学。总之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但是我想你可以理解。

施行仁政的小文言文

1.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节选),完成小题

1.限制;赐福;案件;尽、完2.(1)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只要君王施行仁政,他的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官而死。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议论,人物对话。5.三个语段均表现了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取信于民的思想。

需结合具体内容。分 析:1.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

注意“福”是动词,“赐福”的意思。2.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道”是“施行仁政”的意思,第二句话“寡”是“少”的意思。

3.联系“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可以判断“忠”指的是这一句,在理解丙文内容的基础上,回答第二问。4.甲是一篇议论文,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理,乙丙两文采用对话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三个语段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说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取信于民”,要结合文段的具体表现之处来作答。考点:文言文实词解释 理解文意 表达方式 理解主旨。

2. 实行仁德的政治称王用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人民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好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3. 得道者多助小古文意思

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

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赏析: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

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4. 翻译文言文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较量咙?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5. 孟子三篇小故事不要文言文

孟子的小故事:

一、杀豚不欺子

孟子还住在庙湖营市场附近的时候,孟子看见邻居们在杀猪,就问母亲:“邻居们杀猪是为了什么?”当时孟母很忙,她说:“煮肉给你吃!”孟子很高兴,等着吃肉。

孟母知道诚实,所谓“言必信,事必有成”,她知道以身作则比传道更重要。为了不失去对儿子的信任,虽然在家里很困难,孟母还是拿着钱从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开心地吃了。

二、孟子少时诵

孟子年轻时,有一次他在母亲纺纱的时候朗诵诗歌。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背诵。他母亲知道他忘了,便拦住他,问:“为什么停在中间?”孟子回答说:“忘了,以后再记。”孟母拿起刀,割断了布料。她说:“这布料已经裁好了。是否可以再次连接?”从那时起,孟子就全神贯注于读书。

三、断织喻学

孟子起初对学习很感兴趣。他厌倦了很久,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她拿起刀在织布机上剪经纱。她说:“你的废书房就像在织布机上剪线一样。这布是用线编织的。现在剪断了线,布就不能织了。君子为了名利而求学。只有博学,博学,他才能增加智慧。如果你经常逃学,你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如果你今天不努力学习,你就懒得培养你的道德。将来你不能远离灾难。如果你以后不成为强盗,你也会成为一名士兵!”孟穆用“破织布”来比喻“辍学”,指出做事要有毅力,一旦目标被认可,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果我们中途放弃,后果将非常严重。

四、不能拿的钱财

孟子在齐国,齐湣王送给他一百镒“兼金”,孟子坚决不接受。到了宋国,宋君送来七十镒,孟子收下了。到了薛国,薛君送来五十镒,孟子也收下了。

这时候孟子的学生就无法理解了,于是陈臻忍不住发问:“老师,齐王给您一百镒,您不收;宋君给您七十镒,您收下了;薛君给您五十镒,您也收下了。这样厚此薄彼,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看着陈臻缓缓说道:“我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宋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馈赆’,意思是送给我做盘缠路费;薛君送来钱财,特别说明是‘为兵馈之’,意思是要我加强安全防范。这是二位国君的一片心意,我怎么能不收呢?而齐王只是单单送钱给我,这是想收买我。君子怎么能被人收买呢?”

五、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浩然七是什么?”

孟子说:“很难说。作为气,它是最广泛和最强的。如果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受伤害,它将充满世界。作为气,它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它是由义在心里累积而成,不是由外而内。如果这种行为让内心感到内疚,它就没有力量。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D小题1:B是顺承连词。

小题1:C小题1:(1)滕国有的是 粮仓 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 使 百姓 困苦 来养肥自己, 哪里 算得上贤明之君呢!(2)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 被 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 供养 别人,统治别人的人 被人供养 ,这 是 天下一般的道理。(3) 使 百姓 勤劳 , 使 他们 归附 ,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 救济 他们,对他们 施加恩惠。

小题1:厉:损害小题1:A.句末语气助词,“欤”;连词,和。 C.兼词“于之”;语气助词,不译。

D.介词,用;连词,因为。小题1:“滕国的国君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算不上贤明。”

是陈相转诉许行的话,不是他自己讲的。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附文言文翻译: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

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

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

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

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

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

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

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

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B小题1:A小题1:C小题1:C小题1:(1)(3分)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2)(4分)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义在哪里呢?(3)(3分)(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 小题1:学习小题1: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B.①介词,因为。②介词,被。

C.①连词,来。②介词,把。

D.①副词,才。②副词,乃至,甚至。

小题1:②⑥是间接体现,③是仲尼的话。小题1:“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

小题1: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 “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 “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 “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 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 ;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

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廪鹿就像犯了杀人罪。

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齐宣王问: “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 “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做“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

8. 求语文曹刿论战以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比如曹刿论战

22.①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夸②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③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④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⑤弃城而逃走23.(1)①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②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2)①大大小小的案件②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24.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②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5.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6.施行仁政,政治清明,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君民一致,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式微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教育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好了,今天关于“式微主旨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式微主旨是什么”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