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及解释(出身将门世家的李陵,为什么至死都不回汉朝?)
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我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ldquo 明知不可为为而为之 rdquo 什么意思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我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说: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说: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父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当子女的 ,我们在父母去逝后,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与我们最亲,给我们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学习侍奉父母的礼节, 把孝道当成一项大事业,用心经营,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 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逸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汤堡垒。
这些规矩,看似平常无奇,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可不是有性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哟。现在我们在家庭就能培养出这么好的言行举止,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出则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说: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 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 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谨〉原文: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说: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 ,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着 ,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 ,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 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 ,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 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 ,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
〈信〉原文: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茍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说: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 ,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 ,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 ,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 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 ,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 了。
〈泛爱众〉原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说: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 ,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 ;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 ,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 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 ,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 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只与他人应该慷慨多 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 ,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 。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 ,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亲仁〉原文: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说:
同样都是人,类别却不一定整齐,就一般说,跟着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却显得稀少。对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说话不会故意隐讳 扭曲事实,脸色态度也不会故意向人谄媚求好。能够亲近仁者,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者,无形中就会产生许多害处 ,小人会乘虚而入,围绕身旁,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
〈余力学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说: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份,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 ,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把礼的内容 具体化,只要循着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步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 ,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 ,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 ,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 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 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 ,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匡扶汉室”吗?为什么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诸葛亮北伐是否是为了?匡扶汉室?
我的看法是,诸葛亮的北伐已经是在为蜀汉政权的安全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康复汉室?作为政治口号,只是为了师出有名。
这个说法的典型体现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之争。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提出,效仿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汉中的故事,让他带领一万奇兵,走子午谷,直通长安,与诸葛亮两路出兵,会师在长安城下的战略构想。可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
众所周知,历来想要四川军事势力想要北伐中原一定要越过秦岭,而路线主要有三条,如图。第一是最东面的子午谷,全程将近600多里,可以直达长安;中路是驻谷通道,全长400多里,出口是武功郡;在西边还有斜谷通道,全长500多里,西北方向通道箕谷,可以到达陈仓。
魏延提出,当时镇守长安的守将夏侯楙无能,而且曹魏当面对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什么准备,如果自己能够直接突进到长安,自己一定能够拿下长安,原地驻守,等待诸葛亮大军到达。但是诸葛亮既没有同意分兵,自己也没有走子午谷路线。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建议,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政治上他北伐的目的就并不是一举拿下长安兴复汉室。(不是不想而是已经不能)
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理想在《隆中对》《出师表》中多次提出,那就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理想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记,同时他也很明白,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汉已经没有能力按照他的构想达成战略目标了。
第一,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然巩固,曹魏实力是三国最强,自己没有能力一举拿下。虽然诸葛亮认为自己始终是?据有道而临有罪?。但这也仅仅能作为政治口号。在战场上比拼的是国力和军力和道义是都正义并没有绝对关系。而且在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全国士人都向往这那种垄断的选官制度,可以说三国之中得人心的已经是曹魏,人心不思汉久已。
第二,益州疲敝,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占地面积最小,也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能做到偏据一隅还要感谢曹魏一直以孙吴为主要威胁。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盆地北有汉中、东有三峡、西有剑阁。古语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以说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可是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要从两川发兵进取也同样难于上青天。从古至今历来能从四川统一中国的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外部其他势力相互攻伐、己方同时拥有关中或者荆州。这些条件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已经不能满足。而且据记载蜀汉政权在户籍百姓人数不足百万,军队人数却又十几万,可以想象不到是个百姓就要供养一个士兵,当时蜀汉百姓民生多艰,是不会支持北伐的。
第三、蜀汉人才质量下降。无论是和刘备创业初期相比,还是比较同时期的其他势力。蜀汉的将领都显得逊色不少。当年汉高祖能够凭借川蜀最终问鼎天下,就是依靠以张良、萧何、韩信为首的一干优秀人才,再加上对手是不会用人的项羽。在对比此时的诸葛亮有很高的政治才能,除了他本人恐怕很难找出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说道这里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诸葛亮明明知道这些自身的不足和外界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这个问题我借用中国近代史的一句话解释:安内必先攘外
刚才已经讲到,蜀汉内部问题重重,民生凋敝,诸葛亮个人的政敌也有不少。如果蜀汉政权安于现状,那么国内的矛盾就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如果蜀汉发生内耗,那么其他两国灭亡蜀汉将是轻而易举。
所以无论是转移主要矛盾,还是加强国内势力的凝聚力,发动北伐战争都是好手段。
再说一个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与其固守等到别人来灭亡(战国时期六国的教训),莫不如利用有限的力量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虽然不能灭亡别国但是攻城略地寻找壮大的机会或者达到一些政治目标(呼应东吴、迫使曹家不得不重用司马懿)也是可以,满足的。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宰相,谁能堪称世界第一宰相?
1、开国丞相---萧 何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但是刘邦成功背后的就是这个男人?萧何。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萧何从一开始就跟随刘邦起义,是最早跟随刘邦的人之一了。但是在刘邦征战南北的时候,却很少看到萧何的影子的,那么萧何都在干什么呢?萧何可以说一直都在背后支持刘邦,没有萧何的话,刘邦可能早就败了。
很多人很不理解为什么刘邦打了那么多败仗,却最后还能统一天下当上皇帝,而项羽就败了一仗就不能翻身了,这个就要说到萧何的功劳了。项羽的背后没有一个有萧何这种能力的人啊。
打仗靠什么?靠人马,人马要什么?那就是要拿钱粮喂的,刘邦几年的楚汉之争,都是萧何在蜀中默默地为刘邦不断地输送粮草,兵源。为什么刘邦败了还在再起来,因为他有萧何在背后源源不断的给他粮食,给他人马。项羽呢?一打败什么都没有了。
2、千古名相---诸葛亮
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3、知人善任---狄仁杰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佐定天下---赵 普
赵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宋朝初年宰相,在宋太祖为后周臣子之时辅佐在册,登基之后被宋太祖重用,一路走上了宰相的位置。宋太宗继承了自己哥哥宋太祖的皇位之后,赵普也受到了太宗的重用,两次为相。
赵普作为从赵匡胤初期开始就跟随左右的重要文臣,可以说是宋朝的开国功臣,对于宋朝初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年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最终受恭宗禅位建立宋朝,就有赵普的一份功绩在。
等到江山一统,天下大定之后,也是他为宋太祖解决了各节度使掌握兵权的情况。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完成的。不说其他,只说这两点就足以看到赵普在政治上的才能是多么的出众。
5、北国卧龙---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十三世纪中国的一位大政治家和大学者。就他的政治活动而言,在窝阔台时期,他主持大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使蒙古游牧贵族在适应中原封建文明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以自己积极的活动促使大蒙古国居庸关内外的地方很有特色的联系在一起了。他的事业在他的晚年遭到挫折,但后来又在忽必烈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耶律楚材的活动是适应着当时的历史趋势的,因而他在历史上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他的许多举措,使新兴的蒙古贵族逐渐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使战争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盛世,使先进的中原封建农业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也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的恢复,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为国家发现招揽了大量的人才,如杨奂、张文谦、赵良弼、董文用等人,他们后来都是忽必烈时代的名臣,为完成蒙古国的汉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课以上的优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的发展繁荣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6、独裁良相---张居正
张居正确实振作有为,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 他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开创了?万历新政?。
但是张居正的?威福自擅?也是很可恶的。他当政时虽然名义上不是当皇帝,实际上大权在握,根本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只把皇帝当小儿,而且满天下作威作福、穷奢极欲,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
出身将门世家的李陵,为什么至死都不回汉朝?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打响。卫青、霍去病率军远赴漠北,突袭匈奴王庭。汉军凯旋而归,霍将军封狼居胥。然而,飞将军李广所率部队,却迷失在茫茫大漠之中。李老将军年已六旬,回想起一生与匈奴血战,最终竟无所建树,亦不得拜将封侯,不禁悲从中来,遂拔剑自刎。
李敢因父亲之死,记恨卫青,瞅着机会便将卫青打伤。大将军念在李广的情面上,本不想追究。可是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却怒火中烧。公元前118年,汉武帝狩猎于甘泉宫,霍去病一箭便射杀了李敢。霍去病此时正是恩宠正盛,汉武帝为包庇霍去病,便诈称李敢是被野鹿撞死的。
李广、李敢之死,虽说怨不得任何人,但是李陵的心里着实不是个滋味。这事找谁说理去?找汉武帝,还是找卫青、霍去病评理去呢?哎!也许李氏为将,注定就是个悲剧。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五千将士孤军深入,在浚稽山遭遇匈奴数万铁骑。众将士激战数日,弓箭殆尽,士卒尽亡,血染山谷。最终李陵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大汉王朝,那些精忠报国的刀笔吏,人人皆骂李陵投敌叛国,罪不可赦。
太史令司马迁,却傻乎乎的充好汉,替李陵争辩道:?李陵忠孝之人,礼贤下士,爱兵如子,常怀忠君报国之志,身先士卒,虽死无怨。李陵虽然战败,但是以区区五千步卒,重创匈奴数万铁骑,就算是千古名将,也不过如此啊!李陵兵败降奴,实在是想苟全性命,以待他日可以将功赎罪,报效国家呀!?言罢。汉武帝盛怒之下,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
汉武帝有时候就是个疯子,五千人干几万人,你试试?可怜李陵,连个救兵都没有,成了汉武帝的一筒炮灰。司马迁熟读春秋,按道理说,对权力场里的血腥味,应该是乱熟于心的,此时替李陵说情,不是找死吗?我相信司马迁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文人,就是有这个臭脾气,故作?清流?。身在名利场,却非要出淤泥而不染。太史令之过,过在?沽名钓誉?了。
日子久了,汉武帝也明白了:李陵兵败,多怪自己没有及时发兵救援,顿时心生后悔。公元前97年,汉武帝派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想要救回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此时汉武帝却听信谗言:?李陵在为匈奴谋划军事,抵御汉军,导致公孙敖无功而返。?武帝闻言,脑袋再一次发热,便灭了李陵全族。后来又听闻,为匈奴谋划军事的是一个叫?李绪?的汉军降将。李陵听闻汉朝杀光了自己的家人,愤怒之下,便派人杀掉了?李绪?。
世事就是这样颠倒,老天就是这么弄人。李陵虽然满腔的报国之志,奈何命运如此无常呢?前有父恨、叔仇,今又惨遭灭门。大汉啊,我李陵如何回去呢?匈奴大单于,甚是看重李陵。借此机会,单于便将闺女嫁给了李陵,并封李陵为右校王。大汉抛弃我,而匈奴却如此厚待我。李陵啊,李陵,也许此生注定该做个胡人吧。

好了,今天关于“ldquo 明知不可为为而为之 rdquo 什么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ldquo 明知不可为为而为之 rdquo 什么意思”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