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什么,这种甲虫连汽车都压不死,要用电钻才能刺穿它们的身体?(什么是化石?)

在北美西部的沙漠地区,生活着一种外观极为丑陋的甲虫。 它们长得黑不溜秋、疙里疙瘩、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儿都不圆润,看上去如同来自外星的邪恶虫族。 好在它们的...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大角羊的特点 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大角羊的特点 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什么,这种甲虫连汽车都压不死,要用电钻才能刺穿它们的身体?(什么是化石?)

什么,这种甲虫连汽车都压不死,要用电钻才能刺穿它们的身体?

在北美西部的沙漠地区,生活着一种外观极为丑陋的甲虫。

它们长得黑不溜秋、疙里疙瘩、干干巴巴、麻麻赖赖,一点儿都不圆润,看上去如同来自外星的邪恶虫族。

好在它们的个头很小,成虫的平均体长只有2.5厘米——跟一只成年蟑螂差不多大。

见到如此丑陋而又如此渺小的虫子从眼前爬过,相信不少人都会心生厌恶,恨不得抬腿就是一个降维打击,一脚把它跺成个平平整整的二维抽象创意图形。

然而你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便会发现自己仿佛一脚跺在了石子儿上,不仅硌得慌,还无法伤他分毫,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抖一抖尘土,毫发无损地扬长而去,俗称:攻击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事实上,别说踩它一脚了,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UCI)的材料学家们在研究这种甲虫的外壳时,曾驾驶凯美瑞轿车在一只样本身上来回碾压了两次,它竟也令人惊讶地存活了下来,简直堪称昆虫界的钢铁侠。

没错,这种甲虫坚硬得不可思议!

据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昆虫学家 马克斯·巴克莱 (Max Barclay)介绍:当博物馆或收藏家们试图把这些甲虫做成标本时,昆虫针总是不争气地“屈膝跪倒”在它们坚硬的外壳上,因此必须先用电钻刺穿这些甲虫的身体,才能把它们固定在展板上。

倘若你亲身体会过它们的超强防御力,一定也会大感惊讶,并匪夷所思:凭什么一只小小的甲虫,能承受如此巨大的重压呢?莫非这些虫子是吃天山雪莲长大的,金钟罩已经精进到了第十层不成?

或许正是鉴于它们坚不可摧的“盔甲”和其貌不扬的外表,生物学家们给这种甲虫安排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学名——

emmm……这大概是唯一学名里带有“恶魔”这种字眼的生物了。

铁定甲虫是 鞘翅目/拟步甲科/铁定甲虫属 里,19种素以坚硬行天涯的虫子的统称,而恶魔铁定甲虫是其中外骨骼最坚硬的,也不知道晒干磨碎后,三碗水煎成一碗喝下去,能不能治疗骨质酥松。

鞘翅目就是我们俗称的“ 甲虫 ”,是昆虫纲中数量和种类最庞大的目,更是在整个动物界中占了所有物种的25%。它们最大的特点是骨骼长在体外,保护着柔弱的身体,前翅也进化成了两片坚硬的 鞘翅 ,能将仍然具有飞行功能的膜状后翅收入其中,加以保护。

也就是说,甲虫的“壳”实际上是它们的骨骼,叫 外骨骼 ,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叫做 几丁质 (Chitin)的有机聚合物——这一点铁定甲虫也不例外。这也就意味着,恶魔铁锭甲虫的“盔甲”,在材料上与别的甲虫没有显著区别,并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瓦坎达振金。

然而,一般的甲虫无论有着多么厚实的外骨骼,也难以抵御一个成年人的踩踏,更别说汽车的碾压了,因此铁定甲虫那神奇的超能力,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毕竟,在材料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它的骨骼强度却远高于别的甲虫,如果作为仿生技术运用到建筑及航天领域,那得多香啊。

正因如此,加州大学的材料学家们才会把它们捉回去,用脚踩、用车轮碾、用机器压……

结果不压不要紧,一压就把研究团队惊呆了——他们的*** 戴维·基塞卢斯 (David Kisailus)表示:在压力测试中,恶魔铁定甲虫足足承受住了150牛顿的压力,是其自身体重的 39000倍 ,那就相当于一个人肩负着大约40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重担。

或者说,39000个妹纸同时压在你的身上……就问你怕不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们拥有如此强大的防御力呢?

为了揭开这谜团,研究团队采取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3D成像技术 (microCT),用X射线对恶魔铁定甲虫给予了由内而外的关怀——这项技术能分析并创建出分辨率精细到几微米的计算机图像。

随后,他们又用3D打印机重塑了恶魔铁定甲虫的外壳模型,才终于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首先需要一提的是,绝大多数甲虫的鞘翅(前翅)都是一对“剪刀门”,只要打开就能露出后翅振翅高飞了,但对于恶魔铁定甲虫而言,天空却是遥不可及的梦。尽管它们的鞘翅仍然是左右两片,可中间的接缝被锁死了,鞘翅边缘也同样与身体锁在了一起——这是它们如此坚硬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就不要去问“这么牛逼,它咋不上天”这种问题了——上帝锁住了它的翅膀,它自己都分不开。

换言之,恶魔铁定甲虫的超强防御力是牺牲了飞行能力才换来的,它们纯粹就是一辆“微型生物坦克”,只能在地上跑。

不过,尽管分不开,它们的两片鞘翅并没有进化为一个整体,仍然是相互独立的,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两片独立的鞘翅,在汽车的重压之下都不会分裂呢?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用研究人员的话来说:它们的鞘翅以一种 非凡的互锁结构 连接在一起,以至于需要极大的力量才能使它们裂开。

这种“非凡的结构”,不仅能把它的鞘翅牢牢地固定起来,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受到外部压力时,应力传递不会在接缝处中断,而是会均匀地分布到全身——这是它们无比坚硬的重要因素之二。

也就是说,恶魔铁甲虫的外骨骼是一套结构巧妙、性能优异的“复合装甲”,能凭借优异的机械性能将局部受到的压力分摊到全身,从而减轻受到的伤害。

这种方式一般被武林人士称为“接化发”,讲究个化劲儿,一旦掌握了,二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都握不动你的一个手指头!

更别说让汽车压一下了。

但恶魔铁定甲虫肯定没有练过浑元形意太极,它们是凭一种结构做到的这一点,这种结构被研究人员形容为“ 类似于拼图 ”。

上图是恶魔铁定甲虫鞘翅的结构受力分析,看上去确实挺像两片拼图的,可实际上,它们的鞘翅边缘具有大量细小的这种具有韧性的结构,与其说像拼图,倒不如说像拉链更贴切一些——并且,是好几层拉链。

你应该知道,拉链就属于互锁结构,一旦被拉上,要想用蛮力扯开是相当困难的,几层拉链叠加在一起的承受力就更不用说了。

此外,多层结构的另一大好处是,当遇到极大的压力濒临分裂时,还能通过分层剥离、缓慢变形的双重保护机制近一步消耗掉外力——这是整体骨骼所不具有的性能,也是恶魔铁定甲虫如此耐压的关键所在。

恶魔铁定甲虫的外骨骼上共有三处这样的接缝,将它们的外壳分为了三块,而这种互锁结构又将三块独立的骨骼牢牢地连接在了一起,当受到挤压时,外力会被分布在接缝处的大量互锁结构消耗掉。正因如此,它们才能轻松抵抗人类的踩踏和汽车的碾压。

搞清楚这一点之后,材料学家们就开始进一步寻思,如何把恶魔铁定甲虫的外骨骼结构运用到人类的工程技术上了,譬如借此方式来提升航空及航天材料的机械强度,或者军事设施的抗冲击性。

事实上,研究恶魔铁定甲虫的外骨骼,本身就是美国空军斥资800万美元资助的计划项目之一,该项目的主旨就是把自然界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特性运用到现实领域,比如皮皮虾的超音速拳头,以及大角羊那个怼天怼地怼太阳都不会脑震荡的脑袋。

这些玩意儿能为军方研发耐冲击材料提供灵感,所以美军当然也会对恶魔铁定甲虫的超级盔甲垂涎欲滴了。不过,加州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也并不仅限于军事用途,航天领域同样受益匪浅。

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教授 塞巴提耶里 (Pablo Zavattieri)对此表示:“对于航天工业领域而言,如何连接两个完全不同的材质是一门学问,比如说现在打造涡轮喷射引擎时,会使用螺丝、螺母、螺杆这些金属固件来组装零件,但这会增加额外的重量或压力,导致物件结构受损、影响其功能性。”

“我们或许能将以往使用的强而脆的材料,替换为能在断裂时耗散能量而既有强度、又有韧性的新型材料。”——材料学家们如是说。

但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个所谓的“非凡的互锁结构”,不就是咱们中国的老祖宗们玩剩下的东西吗?

原来,这个非凡的结构单独看像拼图,整体看像拉链,可实际上,却是传说中的榫卯。

生物分类系统一般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绵羊属在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牛科.绵羊属目前一般分为

(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摩佛伦羊、大角羊、家绵羊属于不同物种,有时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后代,但是后代往往不育与教材中的马和驴产生骡子不可育,道理是一?致的,原因都是后代体细胞中的2组染色体为异源染色体,基因也不完全相同,减数分裂是会出现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3)生活在某一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之为种群.

(4)适应辐射常发生在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时.当一个物种在进入一个新的自然环境之后,由于新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生存的条件,于是种群向多个方向进入,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有的上山,有的入水,有的住到阴湿之处,有的进入无光照的地下等.在不同环境条件选择之下,他们终于发展成各不相同的新物种.绵羊属由中心A起源,至今覆盖地球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8个种,符合适应辐射的特点.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新物种形成机制解释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故答案为:

(1).AB

(2).后代体细胞中的2组染色体为异源染色体,基因也不完全相同,减数分裂是会出现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3).种群

(4).适应辐射

(5).首先,绵羊的基因会发生突变,且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其次,绵羊属起源中心的原始种群向地球各区域迁徙后,大陆漂移引起地理隔离,导致多地的绵羊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第三,由于不同的环境对各自种群的生存选择,使得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定向积累;最后,引起生殖隔离,形成今天不同物种的绵羊.(关键得分点:基因突变、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向不同方向改变、积累基因频率、生殖隔离导致新种产生.地理隔离;基因频率不同方向定向积累;生殖隔离)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羊是我们非常常见的一种动物,很多人对羊的印象都是温顺的,羊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寓意。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的相关内容。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1

羊象征的是温和,和平,善良的性格,也是安泰、祥和的象征。

一、“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说文》)。上古人过的是游牧生活,而羊长得壮,繁殖得多,被视为是吉祥之物。不过,“祥”字是后来才有的,“吉羊”即是后来的“吉祥”,《说文》解释“羊,祥也”。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达200多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人王之涣《出塞诗》中有这样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谓羌笛?即古代羌族人吹的笛子。“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个人,表示“羌”人是以牧羊为生的民族。

二、羊是安泰、祥和的象征。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

古人认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12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三阳开泰”作为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而且,后人还附会出“三只大角羊聚立于一处”之特定造型,成为妇孺皆知、喜爱的吉祥之物。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2

羊的第一个象征意义:美德

羊天生丽质,象征纯洁珍贵。在古人的观念中,羊是美和善良的象征。《诗经》中有一首篇名为“羔羊”的诗,用羔羊比喻品德高尚的卿大夫。羊的秉性温和,羊的意蕴为善良随和、吉祥如意。在《说文》有“美与善同义”之说。羊有跪乳之思,羔羊似乎懂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所以会跪着吃奶,被人们赋予了“至孝”和“知礼”的意义。《春秋繁露》中记载:“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羊的第二个象征意义:吉祥如意

“羊”在古代与“祥”相通,而“祥”也可写作“吉羊”,代表吉祥如意的意义。羊是“祥瑞”的象征,古时候有人年初在门上悬挂羊头,交往中送羊,或者以羊作聘礼、做祭祀,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羊的第三个象征意义:坚韧不屈

古罗马人认为,若是当天第一眼看见的动物是羊,那就是象征着爱和幸福。“基督自称为好的牧羊人”,因为羊具有温和与安祥的特征。羊群在没有水草的荒野当中会顺从地跟随人走。羊的忍耐力强,前进不止,正是羊年出生的人的特征。外表很温和,但是生命力很旺盛。

全身是宝的羊

《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自古以来,羊肉就是人们餐桌上常客,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它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羊皮可做纸张、衣服。

羊的特性和象征意义3

羊的特征是什么

羊性情温驯,舍饲和牧饲性能均好。公羊虽善斗,但抵人者很少,倘适当调教,亦可听从使唤,有顺从主人的表示。母羊反映略迟钝,行动不如公羊迅速,性能更温驯。

小羊堆粗饲料消化能力很强,习惯吃干草、豆秸、地瓜秧、玉米叶、树叶等粗饲料,在很少补精料或不补精料的情况下,生长发育正常。

小嘴窄而尖,唇薄齿利,切齿向前倾斜,上唇中央有一唇裂,向兔唇一样,,增加了上唇的灵活性,因此能摄食零散茎叶,啃食很低的牧草何苦草根茎。小羊食谱很广,很少有挑食现象,仅在饲羊较为丰足的条件下,才表现为挑食。羔羊10日龄即开始咀嚼饲草,并具有了一定的消化利用能力。

小羊比其它家畜有更强的适应性,尤其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强。一般情况下很少患病,有较好的抗湿热、抗腐蹄病能力。在干燥气候和缺乏多汁饲料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小羊还有喜欢干燥厌恶潮湿的表现。较为干燥和卫生的圈舍条件仍十分必要,这不仅对保证羊只本身健康有一定作用,而且对保证羊毛质量也是必须的。

同其它品种羊(如湖羊)一样,小尾寒羊也有喜净厌污的特点,喜欢吃干净的草料和饮清洁的水,但不像其它品种羊那样挑剔。在牛羊同栏饲养的情况下,被牛吃剩的草料,仍能被小羊所拣食。多数羊有不再经常躺卧的地方拉屎拉尿的习惯,因此圈内能有一块较为干净的躺卧休息之处。但在圈羊羊较多的情况下,这种习惯则表现的不太明显。

羊有较厚的被毛,能够抗御寒风的侵袭,但较为寒冷的气候也能对羊构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冬季的防寒保暖设施仍必不可少。夏季炎热、被毛较厚时,羊体内的热量不易散发,亦能影响一定的生理机能,但在具有一般遮荫的饲养条件下,小尾寒羊的生殖机能和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羊的合群性很强,小群或大群放牧均可,在放牧游走时虽显得分散,但羊只不会轻易离群。产区为农区,大群放牧的机会很少,小群放牧也只能在路边沟旁,只要头羊领路,其它羊只均会跟随,对稍离开队伍偷吃庄稼的养只,只要随时吆喝躯赶,一般不会离群落伍。

合群性与羊的年龄和曾否被调教有关。年龄小、未经过放 牧的羊合群性差,成年羊和经过调教的羊合群性就强。另外,放牧人员责任心的强弱对羊群放牧秩序有明显影响。

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可以分为四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分子化石。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地壳中保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生物留下的痕迹叫化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化石网页链接

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

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1、简介

落基山脉又译作洛矶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由许多小山脉组成,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其名称源自印第安部落名。

巍峨的落基山脉绵延起伏,自北向南,有数千公里之长。整个落基山脉由众多小山脉组成,其中有名称的就有39个。

2、地理位置

落基山系所包含的各条山脉从亚伯达省北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向南延伸,经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全长约4800千米。有些地方该山系达数百里宽。界线大多不易确定,尤其是西北边远地区,经常将阿拉斯加的布鲁克斯山脉归入落基山系。

3、地形

诸多山脉高耸入云,白雪覆顶,极为壮观。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拔达2000-3000米,有的甚至超过了4000米,如埃尔伯特峰高达4399米,加尼特峰高达4202 米,布兰卡峰高达4365米等。

落基山脉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

1、植物资源

该区域丰富的动植物也享有盛名。松树、白杨树等森林延展至海拔1800米左右处。海拔更高处可看到高山性、次高山性的花草及灌木。谷底、湖沼周边生长着湿地性植物。山区植被具有垂直分异的特点,垂直带图谱受制于高度、纬度和坡向。

2、动物资源

动物种类繁多。在起伏的山脊间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哺乳动物有黑熊、灰熊、棕熊、美洲山狮和狼貛。大角羊和石山羊夏日栖於高崖上,冬季则迁往较低的山坡。鹿科动物如北美驯鹿、骡鹿和维吉尼亚鹿也随季节在高山草地和亚高山森林之间垂直迁移。

形单影只的驼鹿常常出没於北部湖泊、溪流和沼泽地,以柳叶和水生植物为生。在高地有落基山山羊、大角绵羊,森林地带有篦鹿、灰熊,水边则居住着海狸等。另外,还栖息着山鹰等鸟类约280种。

神途道士用什么坐骑

我觉得坐骑做得最好的就是飞扬神途了,坐骑种类适中,但是各有各的特点,给玩家很多选择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普通的马,白马加hp,红马加魔防,黑马加防御

2、用普通的马和黄泉火种有概率烧出黄泉火马,这个是全属性的,攻击、魔法、道术各加一点

3、神鹿,可以加hp,同时速度是比较快的

4、大角羊,魔防、物防分别加1-1

5、铁甲犀牛魔防、物防各加0-1,同时也加hp

每个坐骑都有概率出极品的,祝你好运!

有没有关于我国历史民族交往融合的资料?

第三章 古代至隋唐时期西北地区的民族贸易

茶马互市中最基本的商品是茶叶和马匹。茶叶是游牧少数民族消食解渴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自唐代开始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量稳步上升。但是,这只能是在人们充分认识了茶叶的功能并进行人工培植茶树及采集茶叶以后,在之前茶叶是不会作为流通商品的;同时,茶叶只有被游牧民族认识其功能并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时,才会成为民族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茶马互市便在唐宋时期的西北地区应运而生。我国采摘茶叶的历史悠久,野生茶叶被作为药用或食用,有的学者将其上溯到神农时期。[1]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通茶字。当然,《神农本草经》的这段关于茶的记载属于传说,即使如此,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的这部书中的说法,也绝非无稽之谈,它至少说明我国认识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

我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由于自然的、民族的和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便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不同经济区域生产的产品品种、类别、质量等有比较大的差异,互通有无不但显得必要而且也有可能。由于经济区域的不同,文化和传统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归属不同的政权以及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能力的强弱不同,出现特殊的民族贸易合乎买卖双方的利益,这就是历史上出现的所谓的“互市”或“边境互市”、“和市”、“合市”、“通市”、“榷场”、“榷场贸易”等贸易形式。我国历史上由官方组织的民族交往的形式主要有“和亲”、“贡赐”和“互市”等3种类型,其中互市的经济色彩比较明确,而和亲与贡赐的政治色彩相对更浓厚,但是透过政治色彩,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其经济方面的内涵;同时,当时的互市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外,也有鲜明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中原农耕民族用于民族互市的商品,主要是中原盛产而周边游牧民族比较匮乏的丝织品、铁器、茶叶及其精细手工业品,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少数民族用来交换的主要是自己盛产的马匹及其畜产品等。马匹在古代具有特殊的用途,除了是重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外,还是军队作战的必要装备,是进行战争和维护边防的必不可少的战备物资。互市,是游牧民族与内地农耕民族在官方主持下的一种特殊经济交往和沟通形式。

第一节 隋唐以前西部地区的民族贸易

互市在隋唐以前就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汉魏已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致其物产也”。但是国家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互市管理机构,所谓当时“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2] 就指此。这一方面说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互市有所重视,同时也说明当时互市还不太成熟。

实际上,在茶马互市出现之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民族贸易就在西北地区普遍存在,并且在有的时期还表现得比较活跃,只是不同时期的互市的内容有所差异而已,但无论何时,中央政府对于西北少数民族马匹的需求是自始至终的。

最早见于记载的互市,是我国的西汉,如人人皆知的例子是西汉与南越的互市,与匈奴的和亲、通贡等,也是实际意义上的真正互市的开始。据汉代人桓宽《盐铁论·力耕篇》记载:

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騨、騱……马尽为我畜。……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

西汉时期民族贸易的基本内容是少数民族所生产的马匹等畜产品与内地所生产的纺织品等手工业品。汉武帝时期是我国主动扩大视野、发展民族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的重要时期:

武帝感张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诸国,使者相望于道,一岁中多至十余辈。[3]

在诸如汉代贡赐贸易的情况下:

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4]

这种情况在当时比较普遍,甚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通例。东汉末年中央政府与乌桓、鲜卑等族的互市,以及与分布于今东北和内蒙一带的鲜卑与分布于今西北地区的柔然之间的民族互市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割据政权的出现,正常的商业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民族间互市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正如著名史学家李剑农先生所言:

商业活动的区域,遂亦长期在割据之中,商品之交换,因之大受限制;有时或不可能;有时或迫于需要之故,容许互市,而互市之场所,亦不能不大受限制。昔日之所谓互市场,大都皆在国境之边缘;国土割裂,国境内之水、陆要冲,多化为割据势力之边境,昔日对外受限制之互市场制,亦随移入国境以内,开放禁闭,至不一定。[5]

早在曹魏明帝时,凉州刺史徐邈曾经“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也就是说是用河西地区所产的食盐来换取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的粮食,互惠互利。史称徐邈 “度支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即利用官府所存货币从少数民族市场上购买朝廷需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在徐邈的苦心经营下,“西域流通,荒戎入贡”, 丝绸之路在西北地区畅通,民族贸易得到恢复并进一步趋于活跃。

在论述曹魏时期西北地区民族贸易时,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仓慈。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外籍商人及其少数民族商人前来内地从事商业活动,作为魏明帝时的敦煌太守,仓慈实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为其发放通行证,并且由当地吏民护送外籍商人进出。

众所周知,西汉末年以来,河西地区饱受战争创伤,严重地影响了中外正常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使当地的民族贸易受到严重影响。曹魏初尽管仍不时有西域商人前来敦煌地区从事商贸活动,但是由于20余年不曾在这里设置太守,地方政府难能有效地保护外商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当地豪右或阻挠西域商人的各种经营活动,或对西域商人进行欺诈,进行不公平的交易,使外籍和少数民族商人的利益和安全受到了威胁,尤其引起了西域商人的强烈不满,前来从事经营活动的西域商人锐减。

针对这一痼疾,仓慈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西域商人的安全和利益,如“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 这就是说,如果西域等外地商人要在内地经商的话,敦煌地方政府便给他们发放通行证――过所;如果他们愿意在敦煌本地进行交易时,敦煌政府则动用郡库所藏物品,与其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为了保证西域商人的人身安全,只要他们一进入敦煌境内,就能得到由当地政府委派吏民护送和招待的待遇。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外籍商人不管在河西地区还是在内地的经营活动,都成为一种安全有保障且有厚利可图的生意,这对于活跃中西经济往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8]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动荡时期,政权林立,经济萧条,战争频繁,但同时又是民族大融合、民族交流频繁、思想活跃的非常年代。正由于此,魏晋南北朝并非历史长河中的黑暗时期,而是呈政治多元化,民族在冲突中交往活跃,经济上在萧条中有所回升,国家在战乱中趋于统一。

如果说两汉和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高峰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这两个高峰中的低谷。高峰往往令人注目,使人激赏,而低谷往往令人遗忘,被人贬抑。实际上,低谷是另一次高峰的起点,在低谷中孕育着一种向上的趋势。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积蓄、准备与上升趋势,隋唐时期盛世的出现是难以想象的。地处祖国边陲的西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的300余年间,既有与全国形势发展相一致的地方,但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又有与中原及其他地区不相同的特点。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割据政权林立,民族关系复杂,战争频繁,农业和畜牧业是当地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西北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及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这里不适合搞单一型经济,经过各族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认识到宜农宜牧是这里经济发展的出路。西北地区宜农宜牧的经济格局,基本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这种经济格局一旦形成,对其后的历史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两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发展的农耕民族与畜牧业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讨论民族贸易,我们不得不对北魏尤其太武帝(424~452年)和孝文帝(471~499年)时期开发河西畜牧业和进行民族贸易给予特别的注意,因为它代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生产和交易的类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鉴于完成统一北方的需要以及对战马的需求,对历史上以畜牧业兴盛著称的河西走廊的经营十分重视。众所周知,河西地处西北边陲,古代这里水足草茂,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宜农宜牧是这里最明智的选择和出路。这里有悠久的畜牧业和民族交往史,即使今天我们还能在河西地区见到数百处岩石刻画,其内容包括马、牛、羊、象、骆驼、牦牛、野牛、大角羊等10余种动物,以及生动活泼的放牧和狩猎场面,将幅幅古代畜牧业生产的写生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实际上早在西汉时,就有河西地区“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9] 的说法。汉代在西北地区所设置的官营牧场中,仅是官奴婢就达30,000人,由他们放牧着300,000匹马。[10] 北魏在前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这里发展畜牧业的优势。但是,北魏太武帝在制定河西发展畜牧业和开展民族贸易的决策时,却举朝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在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时,河西地区属于北凉政权的统辖范围。具有雄才大略的北魏太武帝就已经对河西地区产生了浓厚兴趣,早在攻占统万(址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时,太武帝就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精神拟定好了攻凉计划,但是客观条件并不成熟,因为当时中原地区尚有北燕,北魏只好暂缓西征。即是如此,北魏太武帝对于攻占河西的准备一天也没有放松。为了做好攻打河西的充分准备,太武帝曾经派遣当朝重臣李顺“凡使凉(即甘肃河西走廊)十有二返”。[11] 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北魏灭北燕,这样淮河秦岭以北的广袤地区,除了河西地区的北凉外,均已划入了北魏的版图,北魏太武帝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统一北方,太武帝决意出兵西征。这一决策,立即引起北魏最高决策层内部的争论,争论主要是围绕对河西的自然条件的认识而展开的。

弘农王奚斤等30余位贵族一致认为,河西“其地卤斥,略无水草”,向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河西地区出兵,必然会遇到军事给养困难的棘手问题,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无功而返。由此,他们认为与其对北凉发兵,不如对其进行消极但稳妥的“羁縻”政策。[12] 就连多次出使河西的李顺也附和说河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已经恶化到了“乏水草”的地步,因此“不宜远征”。这样,不对河西地区发兵的意见在北魏上层决策者中占了绝对优势。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无稽之谈。朝中惟有崔浩对奚斤等人的观点进行反驳。知识渊博的崔浩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他强调:据《汉书·地理志》载,凉州地区的畜牧业是举世闻名的,如果在北魏时这里已经草稀水少,那么汉代人是如何在河西畜牧且取得辉煌成效的呢?其次,汉代有一个传统,一般不在无水草的地区建城郭、设郡县,而河西早在汉代就已设置郡县,其自然条件绝对不是很差的;再次,河西积雪丰富,春夏季节雪水消融时,可以灌溉数百万顷的农田,这怎么能说成是土地贫瘠呢?对于崔浩的有力反驳,李顺则采取不予理睬的办法,他顽固坚持己见:“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辩”?言下之意是举朝惟有他一人才有发言权,至于崔浩的见解,不过纸上谈兵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崔浩不得不当面揭穿李顺曾经接收北凉贿赂的事实。辩论双方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面对如此僵局,太武帝力排众议,毅然接受了崔浩的建议,并于太延五年(439年)亲自率领大军出师河西。当北魏军队到达河西时,所见到的情况是“多饶水草,如(崔)浩所言”。[13] 事实无情地戳穿了奚斤、李顺的讹言妄语。太武帝亲眼目睹了河西走廊牧草肥美,可供10万大军数年之用;姑臧城周围涌泉潺潺,自城西蜿蜒流至城北,水状如河,众多沟渠伸向沙漠。仅姑臧一城当时所收编的户口就达20万,河西走廊的繁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可见,崔浩与弘农王奚斤、李顺等人的这场争论,不仅关系到北魏是否直接出兵河西,而且也关系到对河西开发决策的制定,因而在河西乃至西北开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魏中央政府直接派遣使臣到各地了解州县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作为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及时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这是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北魏太武帝之所以力排众议毅然采纳崔浩的建议,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建议顺应了北魏完成统一广大北方地区的大趋势,二是建议符合将河西地区开辟成北魏畜牧业基地的决策。北魏用武力将北凉纳入自己的版图后,立即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开发河西,尤其是发展这里的畜牧业。这样,北魏将出兵河西前的庙堂之争,变成了开发河西畜牧业经济的决策。在将开发河西畜牧业提到议事日程后,太武帝还多次亲自到河西巡视,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14] 我们知道,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政权林立,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各族人民频遭兵燹之祸,生产惨遭破坏。正如多次巡视后的太武帝所言,河西地区“频年屡争,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于是北魏政府决定对河西地区采取轻徭薄赋的优惠政策。[15] 这对于尽快恢复河西的战争创伤,发展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魏太武帝为了发挥“河西水草美”的自然优势,以及当地百姓“勤于稼穑,多畜牧”[16] 的历史传统,决定将河西地区开辟成北魏的“牧地”――畜牧业基地。为了将这一决策付诸实践,北魏还将北凉的部分战俘及畜牧民族征发为“牧户”、“牧子”等,就地安置,让他们专门从事放牧,以解决河西地区发展畜牧业人手严重短缺的棘手问题。由于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太武帝多次亲自视察,促进了当地民族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因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史称北魏将河西开辟成畜牧业基地后,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出现了“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17] 的盛况。北魏时河西畜牧业基地的马匹存栏数达200余万匹、骆驼存栏数有100万峰,至于牛、羊则无法进行统计。这样的畜牧业经济效益在河西地区开发史上乃至在我国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河西地区畜牧业基地的迅猛发展,为北魏的统一战争提供了足够的战马及必要的畜产品,同时也为北方地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要素支持。随着河西畜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对其加强管理并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这样北魏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驾部,其职能是“知牛、马、驴、骡”,[18] 驾部尚书主要负责官营牧场的事务。这样,北魏政府将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生产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筹之中。

北魏孝文帝(471~499年)拓跋宏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在太武帝的基础上不但大力发展河西地区的畜牧业经济,而且以河西的官营牧地为基地,逐步向并州(治所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发展畜牧业。正如史书所记载的:

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弥滋矣。[19]

这种由河西逐渐向东南延伸畜牧业的措施,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也是比较科学的,一方面使徙于并州的牲畜逐渐适应当地的水草和气候等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河西地区的高度发展的官营牧场的产品拓展了出路。河西地区遂成为北方战马及皮毛、肉类、优良牲畜品种的重要生产基地,不仅仅对于北魏的军事实力、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有着深远意义,而更重要的是对北魏以后的历史产生了直接影响。不仅如此,河西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还为各族进行民族贸易进一步提供了充足的商品。

在讨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贸易时,不得不提及对西北地区影响颇大的吐谷浑民族。《晋书·祖逖传》略云:

石勒与祖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20

民族贸易对于贸易双方均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经济行为。吐谷浑与北朝往来比较频繁,据《魏书》本纪不完全统计,仅431~520年的190年间,二者之间的往来多达64次之多,居边境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朝贡北魏次数之首。[21] 不仅如此,吐谷浑还对其它中原地方政权也常常遣使通商。史称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吐谷浑夸吕:

……又通使于齐氏,(西魏)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率骑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板、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22]

即使在分裂割据状态下,民族互市仍保持一定可观的规模。当时吐谷浑所贡物主要有牦牛、马匹和畜牧加工品,而交换获得的主要有丝绢布帛等。《梁书》卷54《诸夷传·西北诸戎》记载,天监十五年(516年),吐谷浑遣使向梁朝进贡“赤舞龙驹及方物,其使或岁再三至,或再岁一至”。

至于当时民间所从事的互市,其数量就更加庞大。吐谷浑“常通商贾,民慕其利,多往从之,教其书记,为之辞译”。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相对繁荣,各民族之间的交易频繁。如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西域商贾就来到河西地区进行贸易。当时西凉州刺史韩褒提倡和保护与西域的民族贸易,将其作为发展当地社会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每西域货至,先尽贫民市之,于是贫富渐均,户口殷实”,[23]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史书记载,北周时“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24] 就颇能说明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贸易如此活跃,为隋唐时期这里的民族贸易乃至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张掖作为隋唐时期的一个国际性的贸易都市,其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至少从北朝时就已经开其端了。[25]

注释

[1] ·商岘:《一千年的茶法与茶政》(上),载《平准学刊》第3辑下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

[2] ·《唐六典》卷22《诸互市监》注文。

[3] ·《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

[4] ·《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

[5]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第82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6] ·《三国志·魏书》卷27《徐邈传》。可参见《晋书》卷26《食货志》。

[7] ·《三国志·魏书》卷16《仓慈传》。

[8] ·《三国志·魏书》卷16《仓慈传》记载,在仓慈主政敦煌期间实行了保护外籍和少数民族商人的一系列措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9] ·《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

[10] ·《汉书》卷5《景帝本纪》注如淳引《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

[11] ·《魏书》卷36《李顺传》。

[12] ·《魏书》卷35《崔浩传》。

[13] ·《魏书》卷35《崔浩传》。

[14] ·《魏书》卷4《武帝纪》。

[15] ·《魏书》卷4《武帝纪》。

[16] ·《隋书》卷29《地理志》上。

[17] ·《魏书》卷110《食货志》。

[18] 《魏书》卷110《食货志》;《魏书》卷113《官氏志》。

[19] ·《魏书》卷110《食货志》;《南齐书》卷57《魏虏传》。

[20] ·《晋书》卷62《祖逖传》。

[21] ·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第66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 ·《周书》卷50《异域传下·吐谷浑》。另参阅《魏书》卷101《吐谷浑传》。

[23] 《甘肃府志》卷1《世纪上》。

[24] ·《隋书》卷24《食货志》。

[25] ·参见李清凌主编:《甘肃经济史》第102~103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什么,这种甲虫连汽车都压不死,要用电钻才能刺穿它们的身体?(什么是化石?)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大角羊的特点 ”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