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什么意思?(戒定慧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戒定慧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戒定慧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吧。
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此三者称为三学。戒者防身之恶。定者静心之散乱。慧者去惑证理也。五灯会元曰:“法要有三:曰戒定慧。唐宣宗问弘辨禅师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对曰: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名义集四曰:“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学此三法而到涅槃,故云三学。若人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是由戒而生定者。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是由定而生慧者。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关键也。玄义三下曰:“增三数明行者,谓戒定慧。此三是出世梯橙,佛法轨仪。”三藏法数九曰:“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然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不可缺一。”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戒能伏贪爱心;定能伏嗔恚心;慧能伏邪痴心。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佛经上称之为“三无漏学”。
戒
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璎珞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戒有五戒、八斋戒、十戒、六法戒、具足戒多种,见各种戒律专书。
定
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成唯识论五卷十九页云: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理亦不然。是触用故。若谓此定,令刹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一刹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有说:此定体即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彼非诚证。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即心故。
二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定云何?谓心一境性。
三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定云何?谓令心住、等住、安住、近住、坚住、不乱不散、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为定。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六页云:定,谓令心专注一境;即是制如猿猴心,惟于一境而转义。
慧
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俱舍论四曰:“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于缘决定为缘。”同十曰:“观达为慧。”同二十本曰:“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睿智的意思,也就是彻底知道诸法真相的智慧。 瑜伽三卷七页云: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云:慧作何业?谓於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三解 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页云:此中慧者:是智见、明、现观等,名之差别。简择法相心所有法,为其自性,训词者:简择性故,治无智故;名之为慧。又各品别,能了知故;名之为慧。又能显了诸聪慧者,是聪慧性,故名为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三页云:所言慧者,谓已证得出世间慧后时所得世间妙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慧者:谓俱生生得慧。
六解 显扬一卷四页云:慧者:谓即于所观境,简择为体。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为业。如经说:简择诸法,最极简择,极简择法,遍了、近了、黠了、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
七解 成唯识论五卷二十页云: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
八解 摄论二卷二十五页云: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慧者: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断疑者:谓由慧择法,得决定等。
十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十一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能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十二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慧、谓于法能有简择。
十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五卷四页云:云何为慧?答:六识相应慧。此有三种。谓善、染污、然覆无记。广如前说。
十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三页云:慧云何?谓心择法性。
十五解 品类足论二卷十六页云:慧云何?谓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为慧。
十六解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慧、谓于法能有拣择:即是于摄相应成就诸因缘果自相共相八种法中,随其所应,观察为义。
十七解 发智论七卷四页云:云
佛教里讲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其实戒定慧三学已经总括了佛法的三藏十二部经了,佛教的每一法都具备有“戒定慧”三学在内,只不过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故而给这三学分类为:戒即指佛陀所制定的一切戒律;定即指所有禅定;慧即指所有一切般若智慧。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什么意思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勤奋修行戒定慧,以熄灭贪瞋痴。
“戒”是指自我克制,去除所有不良嗜好,从而建立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指因戒而显现正思正见正行的定力,是不断完善内心真善美的德性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指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通过勤修戒定慧,可以达到贪嗔痴的熄灭,从而断除了轮回,达到解脱。
戒定慧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三)慧学,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好了,关于“戒定慧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戒定慧是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