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 分章简介!)
林语堂眼中的东坡 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
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苏东坡传林语堂主要内容 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眼中的东坡
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有一次,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了几句话,话说得最好,描写他自己也恰当不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有关他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政治生涯的那些资料,存在于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于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时把他视为最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
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宋儒都长于写日记,尤以司马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著名;勤奋的传记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温。
东坡一传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冬(1036)。苏东坡出生时,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
东坡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个道士。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苏洵到江淮一带游历,主要由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在苏家,和东坡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
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避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
北宋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的风俗。所以科举考试举行的季节,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活跃的季节。在苏家父母看来,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他们对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多。按照当年的风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为安排。 ?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了家住眉山镇南青神的王弗**。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等到次子子由成婚之后,父子三人起程赴京。
苏洵此次陪同两个儿子进京科考,也仍然打算求个一官半职。他现年四十七岁,但自上次科举名落孙山之后,一直苦读不懈。在那段期间,他已经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论为政之道、战争与和平之理,显示出真知灼见,此一著作应当使京都文人对他刮目相看。当时只要有名公巨卿有力的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职。苏洵把著作呈献给张方平,张方平对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为成都学官。但是老苏意犹未足。最后,张方平在古道热肠之下,终因情面难却,乃写信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写了一封推荐信,力陈老苏有“王佐之才”。
在仁宗嘉祐元年(1056)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的考试。这是礼部的初试,只是选择考生以备次年春季皇帝陛下亲自监督的殿试。在由眉州来京的四十五个考生之中,苏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内。 嘉佑二年(1057)终于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苏氏兄弟在殿试中都以优等得中。 苏东坡所作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母亲死时还没听到京都的喜讯。苏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只见母亲已去,家中一团纷乱,篱墙倾倒,屋顶穿漏,形如难民家园。
居丧守礼之下的两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
东坡常到青神岳父家去。青神位于美丽的山区,有清溪深池,山巅有佛寺,涉足其间,令人有游仙寻异超然出尘之感。东坡常与岳家叔伯表兄弟等前往庙中游历,坐在瑞草桥附近的堤防上,以野外餐饮为乐。在夏季的夜晚,他坐在茅屋之外,吃瓜子和炒蚕豆。在居丧期满之后两个月,父子三人又再度起程入京。这次和前一次自然不同。三人已是文名大著,宦途成功几乎已确然无疑。
这次举家东迁,走水路出三峡,行程全长一千一百余里,大概是七百里水路,四百里旱路,从十月启程,次年二到达。长江三峡,无人不知其风光壮丽,这一路上,二人皆有妻子相伴,他们尽可从容自在,在船上饮酒玩牌,玩赏沿途美景。他们时常吟诗,借以写景抒情。
到了江陵,苏家弃船登陆,乘车起旱,奔向京都。江上航行完毕之日,兄弟二人已然作了诗歌百首。这些首诗另集印行,名之为《南行集》。
在襄阳他写了几首乐府诗,如《船夫吟》《野鹰来》系为追忆刘表而作,《上堵吟》则为追忆孟达因手下二将不才而失去沃土的经过。其诗中有云: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苏家在二月安抵京城。他们买了一栋房子,附有花园,约有半亩大,靠近宜秋门,远离繁乱的街道。绕房有高大的老槐树和柳树,朴质无华的气氛,颇适于诗人雅士居住。
一切安顿之后,父子三人便恭候朝廷任命了,当然那是需要等待一些时日的。这期间,兄弟二人又经过了两次考试,一是考京都部务;另一种更为重要,名为“制策”,要坦白批评朝政。苏氏兄弟经大臣欧阳修的推荐,都申请通过。
苏东坡蒙朝廷赐予的等级,在宋朝只有另一人获得。他又呈上二十五篇策论文章,其中有些篇已经成为后世学校中必读的散文。后来,皇后告诉人,仁宗曾经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苏氏父子的文名日盛。他们与当代名家相交往,诗文为人所爱慕,一家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
苏询被任命为校书郎,并未经考试,正合他的本意,后来又授以新职,为本朝皇帝写传记。这本来就是作家的事,他自然乐于接受。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联署奏折公文。
苏子由也被任为商州军事推官,但是父亲在京为官,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与父亲同住京师,因为无论如何,总不可使鳏居的老父一人过活。于是子由辞谢外职不就。 兄弟二人为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随后回京。在此后三年之内,东坡在外,子由一直偕同妻子侍奉老父。由京都到凤翔的函件,要走十天才到,兄弟二人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由那些诗函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登宦途时,苏东坡是多么心神不安。兄弟二人常互相唱和。在写给弟弟最早的和诗之中,东坡已经显示出他那完美的诗才。
他按规定用“泥”和“西”两字做韵脚,写出了下列的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了东坡诗的佳作。
苏东坡既已安定下来,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遂得出外遨游,到南部东部山中游历,动辄数日。他畅游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以及周文王的故里。有时清闲无事,他便到西安附近有名的终南山去,去看珍奇的手稿,或是一个朋友珍藏的吴道子真迹。
如今他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远离开京都的骚扰杂乱,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
有的人不忙不快乐,苏东坡就是这一型。那时陕西旱象出现,已经好久不雨,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苏东坡突然行动起来。苏东坡现在要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向神明呈递。准备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奇才,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
在当月七日,他曾求过雨,回到城里,十六日,曾下小雨,但是对庄稼仍嫌不足,农民也不满意。
苏东坡立刻为县官向皇上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求得更高的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
十九日,苏东坡出城去迎“龙水”。全乡下人人振奋,因为这次的成功是他们极为关心的事。
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到了城里,他祷告乌云的诗里有:“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祷告已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了一阵冷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到来。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小麦、玉蜀黍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
现在欢声遍野,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
后来苏东坡做其他各地的太守,只要事有必要,他还是继续祷告。
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苏东坡在凤翔那一段,发生了一件事,使他有点儿不光彩,那就是他与当时的新任陈太守龃龉不和,后来竟闹到陈太守向京师上公文,陈明苏东坡的抗命情形。? 二人之间遇有争论,便舌剑唇枪,恶语相加。苏东坡的报复机会不久到来。陈太守在太守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便公务之暇,登台观望四野景物之胜。陈太守吩咐苏东坡写一篇文字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作为兴建此台的纪念。年轻多才的苏东坡他借此机会来玩笑一番。今天我们还可以读到那篇《凌虚台记》:……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屋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这篇记叙文,本为庆祝而作,却在沉静中沉思其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并含有太守不知所住之城外有山之讽刺,在中国碑记文中尚属罕见。
陈太守这个老头子确实肚量够大,竟不以为忤。他把此文照原作刻在石碑上。由此可见,陈太守为人心地并不坏。
在二人分手之后,东坡也看出此种情形,因而有修好之举。几年之后,他也为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仁宗驾崩后,苏东坡受命督察自陕西西部山中运输木材供修建陵寝之用的工事。
仁宗英宗治平元年(1064),他解除原官职,接受朝廷考察。新主英宗,早闻苏东坡的名气,要破格拔耀,任以翰林之职,为皇帝司草诏等事。宰相韩琦反对,苏东坡依法考试后在史馆任职。苏东坡趁此良机饱读珍本书籍、名人手稿、名家绘画。当年五月,妻子王弗因病去世,苏东坡倍感伤痛。次年(1066年),老父苏洵病逝。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父亲和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埋葬。两年多的居丧期满后,苏东坡续玹,娶了前妻堂妹王闰之为夫人。王闰之比苏东坡小十一岁,性格柔和,从小就仰慕苏轼的才华,自然是对丈夫千依百顺,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
陈季常
陈太守的儿子陈慥,后来成了苏东坡毕生的友人。
章惇
此时,苏东坡后半生上官场上的克星章惇出现了。章惇当时在湖北省境内一个县里官居太守之职。章惇确是富有才华,豪爽大方,正是苏东坡所喜爱的那等人。
苏东坡曾经预测过章惇的前途,这个故事是人常说起的。是在往芦关旅行的途中,苏章二人进入深山,再往前就到黑水谷了,这时来到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一条窄木板,下面距有百尺光景,有深流滚翻倾泻,两侧巨石陡峭。章惇是极有勇气之人,向苏东坡提出从木板上走过去,在对面岩石的峭壁上题一行字,一般游客是常在名胜之地题词的。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惇以无动于衷的定力,独自走过那条深涧,然后把长袍塞在腰间,抓住一根悬挂的绳索,坠下悬崖,到对面小溪的岸上,在岩石上题了“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随后又轻松自如、若无其事般由独木桥上走回来。苏东坡用手拍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惇问:“为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王安石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坡先生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记和故事,后人有很多描述。本文针对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作一下点评和分析。
引言
林语堂先生生前很多的传记著作,为国人熟知和津津乐道,这本《苏东坡传》详细地描述了东坡居士的一生,可以算得上一本经典压箱之作,品读后感觉意味悠长。然者虽是后人翻译的一本译本,但精华尚在,望大家有时间也品读一下,熟知一下古人的情怀。
小评:苏东坡作为最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苏东坡方面的传记和评书,也有很多,然综观群书林语堂先生这篇《苏东坡传》是较齐整,较客观地再现了这位文坛泰斗的先人风范,值得一品。
关于苏东坡
东坡先生是中国历史上闻名中外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非常喜爱其撰写的名言诗作,曾被无数人之景仰。正如书中林语堂先生之描述:东坡迷人的魔力。就如同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东坡主要的魔力,是熠熠闪烁的天才所具有的魔力,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景仰他,抑或是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保护他,他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钳制,这股力量,自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他挥动如橼之笔,如同儿戏一般。从他的笔端,我们既能听到人类情感之玄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地觉醒,有顺从的忍受。他自称生性暴躁,遇有不好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苏东坡生于一0三六年,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0一年)去世。在苏东坡青年时期,朝廷之上有一批贤臣在朝野,如闻名的司马光,富弼,欧阳修等。这一时期还有历史上闻名事件导致宋朝灭亡的王安石等。回顾这段历史,后人褒贬之一,但客观地来说。东坡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文官当道的年代,无论朝廷还是百姓,都比较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播时代。因此,东坡先生在那个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客定年代下的必然产物,尽管其一生命运坎坷,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有特殊意义的。正如林语堂先生在文中所描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颇则始终富有青春之活力。以人物论,颇像法国的雨果;他具有动人的特点,有仿佛英国的浩瀚生。苏东坡之所处时代,注定他饱经忧患,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回顾他,爱慕他,也正是因为他饱受人间之苦的缘故。
章节点评:中国文坛上的文学泰斗,注定其一生命运是坎坷的,东坡居士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其毕一生的心血,呕心历作,谱写了很多名篇和名句,其文学的风格与西方人有很大的迥异。后人在研读东坡的作品时,能试着揣度诗人当年的情怀,但其结果往往是形似神不似。作为现代文学作品,讲究的是现实结合 *** 的手法,然则古人的韵味和仙风道骨已很难再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对苏极为推崇的原因之一,也是东坡先生的文学作品流传千年不衰的精华之所在。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
苏东坡出生地在眉洲(今之四川眉山),记得以前在四川读书的时候,吾有一同学就是眉山的,可能他不太爱读书的缘故,当时问及其眉山有什么闻名的古人,他只谈到只知晓有苏东坡之人,但不是很熟悉其一生。引经据典也只略知几首东坡先生的名句。今之回想,随着年代的久远,可能有很多现在年轻人只知其名,但对其一生的经历尚不为人知。应该很好地说语堂先生这本《苏东坡传》是一本很好的书,详细解读了东坡先生的一生,然者有个别地方吾不是非常赞同语堂先生对个别人物的评价,但整体来说对东坡先生写得非常实际和客观,今之一读,仍有余味。
回归正传,苏东坡前面有一哥哥因出生便夭折,他出生后便成为家中的长子,其下有一弟弟,也就是苏子由苏辙,其父亲为苏洵,后人为纪念称之为?三苏?。
苏家总算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中产阶级还较为富裕。苏东坡一降生,祖父仍然健在,时年六十三。老人年轻时,高大英俊,身体健壮,为人豪爽,慷慨大方。书中曾言:老人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他祖父不像别人家那样储存粮食,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仓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解粮,先给自己的近亲近族,然后给他娘家人,再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邻居农人这时才知道他屯粮的原因,很是敬佩?祖父对苏东坡的影响不是很大,但东坡先生的酒趣则是受其影响的。
谈到东坡先生的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未曾展露,他所追求的功名和文名,是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父亲27岁才发奋读书,并且后终有所成就。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由于不顺再次落第,到江淮一带游历,由母亲在家管教。目前曾教儿子读的书是《范滂传》。小东坡问母亲:?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人,您愿意不?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根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六岁入学,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如《捷鼠赋》,描述的是一个狡猾的老鼠,掉入一个翁里,假装死去,等把翁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在宋朝,在苏东坡的童年,由于皇帝贤明的统治之下,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因此学校的老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在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一下,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古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样的学习对东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古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时,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对那些卖弄词藻的学子,全部不与录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正适合于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章节小评:然者,对待东坡父亲的评价,林语堂先生虽然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价前面这段的,也算比较客观。吾认为一个人要能成长必然要具备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没有苏家好学的传统,没有他父亲对文学的追求和影响,东坡居士也不会后来成长为鼎鼎有名的大诗人。包括他弟弟的好学,也是对他有积极推进作用的。因此,东坡先生的童年,客观地评价也是得宜于家庭的氛围,社会状态的影响及自己后天的努力,尤其是父亲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些对他后来的成长起着非常之关键的作用。
苏东坡的壮年
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仍必须由低级而上升。嘉佑六年(即一0六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东坡先生在这时候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了一个名篇:
人生到处知何拟,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瓜,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首七绝成为东坡诗的佳作。在凤翔这段时光是东坡先生最为休闲的一段时光,由于公务不是很多,他得意于有时间游历四周。尽管也得罪了一些所谓官员,但就在这时由于官运已在道上,除开工作上的事情外,也悠闲自娱。
但是几年之后,一0六九年王安石的变法,迫使朝廷发生了一次大的巨变。原因是王安石刚愎自用,虽然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这里吾不再重复,因为在之前吾已发表一篇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博文了。关于王安石变法,苏东坡曾告诉皇帝,千万不可威权慑服百姓而使之服从。他有提到有谣传恢复肉刑之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所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读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点评:壮年时期的苏东坡不仅在政坛上开始展露头角,而且在诗歌文学方面造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客观地说,苏东坡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由于朝廷内如王安石?通变派?对朝廷贤儒的打击报复和宋英宗对王安石的器重,苏东坡尽管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但政治生涯未能展一抱负,另外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苏东坡的老练
如林语堂先生所叙述:苏东坡最为可爱之处,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公元一0八一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号?东坡居士?。在他那首《东坡八首》里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乏,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其身躬耕其中。
苏东坡曾经说:?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解脱或佛道,皆始于此心的自律。在黄洲那一段日子,东坡先生开始专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他潜心研究灵魂的奥秘。他问自己,人如何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有印度的瑜加术,有道家的神仙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甚至,当然是在遥远的以后,甚至发现人生不死的丹药。对于精神的不朽呢?他对寻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人生的不朽与精神的不朽是应当截然划开的,因为不管对身体如何看法,身体只不过是个臭皮囊。精神若经过适当的修炼,早晚会抛下这个臭皮囊而高飞到精神界去。身体的不朽,退一步说,至少包括一个可以修炼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公元一0八四年,苏东坡再次为官,在邻人和朋友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他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乃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雨衰。
公元一0八六年(宋哲宗元佑元年),东坡先生得到摄政皇太后的(皇帝年仅9岁,由其皇祖母代理政务)恩宠,在他到京后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提拔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期间,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步于第三级翰林学士,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浩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恭巧,简练明确。古代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比喻。这类文字,对于东坡先生来说写来轻而易举。如贬镝吕惠卿的圣旨,内容的决定者不是东坡先生,但是圣旨的措辞结果却是他的手笔,苏东坡对于这个奸佞小人写道:?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同年九月司马光死后,恰逢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依据古历,朝廷官员要全去太庙斋戒,反而没有时间去吊唁这位刚过世的丞相。偏偏主管此事又是认死理守古礼的理学大师程颐,程颐对前来吊唁的苏东坡等官员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苏东坡立刻回答:?论语上并没有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柩之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众官员面前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里叔孙通。?大家哄堂而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这时的东坡先生名气之盛,达于极点。他受所有文人,朋友崇敬,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为坚持己见,曾饱受其苦,因此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朋友辈都望尘莫及。司马光死后,在当时的学者之中,无人望其项背,虽然他不适于宰相之位。但大家公认,以人品论,在整个官场之中,他是巍然高出众人之上的。
点评:东坡先生中老年时期,无论是在官场职位上还是在文学造诣上已达到非常高的地位,只能用出神入化,炉火纯青来表示。尽管在政坛上他未有很高的建树,但是在这一时期成就了他文学上的一个飞跃,即苏词的产生,客观地说东坡先生的诗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化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另外,在他为官从政期间成功解决了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也是东坡先生其一生政治生涯上的一个里程碑的功勋业绩。
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一0 *** 年,章纯为宰相,他首先向苏东坡开刀。东坡先生被贬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洲太守。他并非不知道这个情形,不过不知道第2次迫害会到这种程度。
皇太后去世不久,他二度遭到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惠洲附近),在古时岭南是个穷山僻壤的地方,人口又少,在这里他度过好几年的时光。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苦中做乐。他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来此半年已服水土,一心无挂虑,因为已经乐天知命?在此期间东坡先生也写了至少五,六篇酒赋,如:最有趣的是《东皋子传后记》。东部某太守以酒相赠。他刚刚读完汉代以酒量之大出名的《东皋子传》。在他谢太守赠酒的信里,他写了又启,叙述他饮酒的习惯,偶尔添写了两条人生至乐,不高明的作家必然会增加到四五条,或写个没完了。
苏东坡既已失去权力地位,又为当政者所不喜,壮年时致君于尧舜与改变帝国之命运等雄心壮志,已不复当年气概。如今只是惠州一国民而已,他的事也就是邻居翟秀才和林太太的事,这位林太太是酿酒的,总是赊给他酒喝。他的朋友是道士吴复古、陆惟谦,和罗浮的僧人。他在学者、太守、县令之中,也有不少朋友。
点评:正是因为经历官场的沉浮,才铸造了这一文学上的天才泰斗。正如他晚年定居常州写的一首诗:?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
综合点评:林语堂先生赞叹为?人间难能有二?的苏东坡,像一颗熠熠生辉的巨星闪耀在中国千年的历史星空。他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读《苏东坡传》笔记
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一生做了这样的介绍“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仁宗当政年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
读苏东坡传也就清楚了宋朝因朋党之争而衰弱,导致国力耗竭,小人当政。
苏东坡1036年生于四川省眉山镇,他的官途并不一帆风顺,在不同的地方做过官,大大小小的官都做过,随着朋党之争起起落落、颠婆琉璃:他经历过从凤翔判官史官、京城史官奏院监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入狱、居黄州、往常州、登州太守、京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太守、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太守、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定州太守、贬往惠州、贬往海南儋州、返常州一年后1101年逝世,25年后北宋亡。
提到苏东坡的一生就不得不提王安石,他们是政敌,却又都没有将自己的理想完全实现。
有人这样总结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像管仲以盐铁专卖、以粮食与玉璧为贸易工具一样搞出了国营贸易局(均输法)、国营零售店管理局(市易法)、农民贷款制度(青苗法);又像商鞅的连坐制一样搞出了十户人家一组的征兵制度(保甲法)、土地与马匹登记制度(方田军税法、保马法)……合两个大牛的体系与方法论为一”
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完全照搬商鞅和管仲的方法却没有结合宋朝的实际做出调整和改变。尽信书不如无书。
苏东坡虽然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但他仍能接受现实不被摧毁,究其原因是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生命是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分章简介!
第一章 概说 讲了他受历代文人欢迎、死后被封文忠公的谥号
第二章 出生在眉山
第三章 童年
第四章 参加科举考试
第五章 父子三人受重视
第六章 在凤翔做官 几个有关神鬼的小故事
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 介绍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和故事
第九章 苏轼受到弹劾
第十章 兄弟两人的感情
第十一章 在杭州做官时认识的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写抗暴诗
第十三章 修黄楼
第十四章 乌台诗案 逮捕与审判
第十五章 在东山居住为农
第十六章 写赤壁赋
十七章 练瑜伽 炼丹
十八章 浪迹天涯 四处同友人游玩
十九章 太后恩宠
二十章 苏轼的画
二十一 谦退 主动请求做小官
二十二 又到钱塘 搞水利 赈灾
二十三 为官之道 百姓朋友
二十四 又遭贬官
二十五 被贬岭南
二十六 过着仙人般的生活
二十七 被贬海南
二十八 回京途中去世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苏东坡传林语堂主要内容 ”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