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郑人说的“丧家狗”(为什么丧家狗到哪都挨打)
孔子总是忘掉自己的故乡。他想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周游列国,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故乡。如果这个地方让自己失望了,就把下一个地方当作故乡。孔子离原始的故乡越...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李零丧家狗事件”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如何理解郑人说的“丧家狗”
孔子总是忘掉自己的故乡。他想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人。周游列国,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故乡。如果这个地方让自己失望了,就把下一个地方当作故乡。孔子离原始的故乡越来越远。孔子有很多个故乡。不,孔子没有故乡。他一直在寻找故乡。累了,老了,死了,也没找到。他理想中的故乡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他正是为理想中的故乡而忘掉现实中的故乡。不断地失望,又不断地希望。希望故乡在下一个路口等着自己呢。有人说孔子是丧家犬,可这只丧家犬一直在找自己的家啊。找不到,可还是在找。越找,离现实的家越远。越找,离理想的家越近。孔子没有背叛故乡,只不过他的故乡要博大得多:把所有的地方当作故乡。他还把所有的人当作亲人,要尽快地找到他们。
孔子如同“丧家犬”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原文如下: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白话文的意思是:
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当初我阅读到这篇文章时,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圣人听人家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却欣然接受这种侮辱,并以此自嘲呢?多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过春节的某天,我陪同朋友回老家拜年。他老家的亲戚住在贫困山区的山沟里。下车后,我们沿着凹凸不平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山沟深处走去。冬末春初,寒风凄凄,草木萧条,在这里一点也感觉不到城里那种过节的气氛与喧嚣,只有寂寞和荒芜。一路上,也没碰到一两个人,四周空旷寂静得似乎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他亲戚家坐落在半山腰的山脚下,低矮的房屋,显得格外的破败和孤单。当我们快到院前的时候,传来几声狗叫。透过疏散的篱墙,我看到一条大黄狗,有气无力的冲我们叫着。总算走到了。
主人从屋里出来,冲狗吆喝几声,狗停止了叫声,垂头丧气的卧倒在地上。走进院后,我很想称赞一下这条狗,但当我仔细打量这条狗时,却哽噎住了。只见这条狗瘦得皮包骨,皮毛粗糙凌乱,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条狗是不是病了?”我问。
“还啥呀。啥病都没有呀。”主人回答。
“那这狗怎么这么瘦呀?”我又问。
“吃不好呗。”他无奈的说。
“怎么不给他弄些骨头吃呢?”
“连人还吃不上呢,还给他吃。”
……
在回来的路上,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孔子称自己为“丧家之狗”了,当时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扑簌簌的流淌下来。
“狗不闲家贫,儿不闲母丑。”狗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离开自己所在的穷家呀。孔子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犬,可谓对国家仁慈忠义之极,对民族仁慈忠义之极呀。
孔子在宋国,常常坐在树下为学生讲述修身克己和齐家治国的道理,可却被某些人所不容,他们竟然把孔子坐以讲学的身后的大树给伐掉了。这对圣人孔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屈辱呀。
孔子在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遭受了种种的人生坎坷和苦难,可孔子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四处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可当时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君王愿意接受和采纳他的治世方针。
孔子是圣人呀,讲述的是真理呀!可他却生不逢时,他的治世思想,在当时并没能被世人普遍重视和接受。有人捕获到一只麒麟兽,拿给孔子看,问孔子这是只什么动物,孔子看到眼前这只受伤的麒麟兽时,不禁潸然泪下。(出自《孔子家语》)。
麒麟乃兽中之王。人王出,兽王出。孔子在世,又何尝不像这只受伤的麒麟兽呀?孔子的忠义和遭遇,又何尝不像那只瘦骨嶙峋的狗呀。
在一个国家里,圣贤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乃至流离失所,陷于低贱和贫困之中,这表明社会无道呀。这不是圣贤的耻辱呀,而是人类社会的耻辱呀。
虽然孔子的政治主张至今都没得到根本的施行,但是孔子的理论却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真实的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人类社会要想正常、和谐的发展和延续,就必须遵循孔子的理论,所以,孔子被尊称为历代帝王师,孔子的理论一直被历代的帝王所学习和效法。
如果没有伏羲氏、炎、黄、老子、孔子等历代的伟大圣人,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还能够延续到今天吗?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先圣先贤,就谈不上孝呀?
孔子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呀,孔子应该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朝拜呀。
“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们在形式上效法先圣,是微不足道的末端,此不是根本呀。像孔子那样,满怀仁慈之心,忠义之心,为国为民,为了天下和谐,众生幸福,不停奔走的人,自古以来又有谁真正做到呢?
我不是个轻易流泪的人,但在写此文时,我还是禁不住一次次的流下泪水。
不肖弟子东方阳熹,在此满含热泪,叩首跪拜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怀抱治国理想而无处施展抱负,碰了一鼻子的灰仍然努力着践行自己的主张,却一生都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被称为“丧家狗”孔子生前曾被人称作“丧家之狗”,文革中批孔,于是“丧家狗”这个称呼就经常伴随着孔子的称谓而出现,还被加上了“奴隶主阶级”的定语,合起来就是“反动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丧家狗孔丘”。据笔者看,那时经常使用这一说法的人们,其实未必确知孔子当时被称“丧家之狗”的原委,只是人云亦云而已。
北京大学的李零先生作《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了他对孔子“丧家狗”之说的见解,下面选抄其书中有关的叙述: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先生的这些介绍和理解,似尚有斟酌的必要。兹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愚见,以就正于方家。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是孔子被郑人称作“丧家之狗”的原始记载。对照李零先生的介绍,笔者觉得有多处欠妥:
1.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为公元前五百五十二年。他周游列国而经过郑国,时在鲁定公十四年至十五年,即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至公元前四百九十五年,当时他在五十七岁到五十八岁。李零先生说“公元前四百九十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对于其时间和孔子年龄的介绍是不准确的。
2.说孔子像丧家狗的那个郑国人,《史记·孔子世家》并没有说他叫什么名字,司马贞索隐引《孔子家语》的文字云:“姑布子卿谓子贡曰……”今本《孔子家语·入官》记载其事,文字与《史记》大体相同:“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也没有说这位郑人叫什么。司马贞所言,或许别有所据。但无论如何,《孔子家语》是伪书,说这位郑人叫“姑布子卿”,并不可信,李零先生说“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云云,这些说法显得不很慎重。
为什么丧家狗到哪都挨打
被嫌弃。丧家狗指没了主人,没了家的狗。通常比喻那些无处投奔,到处乱窜而无家可归的人,挨打是因为被嫌弃,一般用于贬义词。《丧家狗》的作者是李零,1948年6月12日,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教授。
如何评价李零《丧家狗》
也许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甚至他老人家一辈子也没有资格评上“教授”的职称,但李零先生做为一个同行,该有一点老师的宽容——不是对自己的学生宽容,而是对一个年长两千多岁的教师的宽容。
好了,今天关于李零丧家狗事件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李零丧家狗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李零丧家狗事件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