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教育

司马光的出处(司马光简介20字)

白话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

司马光资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司马光的出处(司马光简介20字)

司马光的出处

白话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这句话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

原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是著名文学家,他的晚年经历是怎样的?

司马光晚年自号迂叟、死后谥为文正、被追封为太师和温国公。

司马光1019年的11月17日在陕州夏县涑水乡出生,字君实,号迂叟,被世人称之为涑水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自称自己为西晋时期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人。

在1038年的时候,司马光考中了及第,并且曾经担任了北宋时期的龙图阁直学士,在宋神宗时期,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辞官回到家中十五年并主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和宋哲送四个朝代,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1086年,司马光去世,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师、温国公,并且赐谥号为文正。

扩展资料:

公元1085年,67岁的北宋名臣司马光终于当上了宰相。司马宰相上台后,将一起陈年老案翻了出来,重新进行审理,审理的结果是,将案中原来已经释放回家的一名乡下女子改判死刑,并立即斩首示众。

此时距案件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身为宰相的司马光与这名乡下女子有何仇怨,为何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还一定要置她于死地,其实司马光重新审理的这件案子,根本不是什么大案要案,只是一起再平常不过的普通刑事案。

案中因改判被杀的女子名叫阿云,在案发时也不过13岁,而整个案子的案情也十分简单。熙宁元年年正月。

13岁的登州少女阿云还在为母亲守孝,孤苦无依。没想到阿云的叔父贪图钱财,竟然以几石粮食(就将阿云卖给了一位名叫韦大的老光棍为妻。

韦大容貌丑陋,阿云对这门亲事死活不愿意,可又拗不过叔父。于是阿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杀死韦大。云晚上悄悄来到韦大的家里,适逢韦大正在熟睡,阿云拿起砍柴刀朝着韦大一阵乱砍。

被惊醒的韦大下意识地翻身起来用手阻挡,阿云看韦大醒来,又惊又怕,丢掉柴刀,扭头就跑。阿云当时只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小女孩。

柔弱无力,对韦大一阵乱砍,除了砍掉韦大一个手指头外,韦大身上其他地方都是些皮外伤,没什么大碍。

于是媳妇没娶着、差点丢掉性命的韦大立即报了官,说有人要杀他。知县接到报案,迅速赶来勘察现场,并对韦大及其邻居进行审讯。

这个韦大,穷得一间屋子能剩下四个墙角,小偷到他家门口都是绕着走,又因长得太丑,平时大家都不喜欢与他来往,更没有与人结下仇怨。

因此虽然韦大当时没看清是谁要杀他,但是算下来,除了这个没过门的媳妇阿云,不会有别人。知县立即将阿云捉来,说这案子明摆着就是你干的,你就招了吧,免得受皮肉之苦。

阿云也不抵赖,毫不隐瞒地将事情的整个由来说得清清楚楚。就这样还不到一天,这起杀人案就这样告破了。

百度百科—司马光

司马光字什么?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出处: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司马光传》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译文:司马光,字叫君实。他父亲名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朝官名)。司马光7岁时,现已像成年人那样爱好进修。他听人讲《左氏年龄》出格爱好,理解其大意后回来就讲给家人听。从那当前,关于《左氏年龄》爱好的爱不释手,甚至忘失落饥渴和寒暑。

一次一群小孩子在宅院里边玩,一个小孩站在年夜缸(瓮指年夜缸)下面,掉足下跌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失落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然后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象记录上去,广为撒播。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素性不爱好奢华奢华,介入寿宴喜宴时,只需他不戴花,身边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克不及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简介20字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_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扩展资料

北宋宝元年间,司马光进士及第,在宋仁宗一朝正是进入官场,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当之无愧的四朝重臣。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几乎都伴随着王安石的变法而起伏的。这一点在宋神宗之后的几代,表现的十分明显。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谁?

司马光是一个爱动脑,懂得利用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的古代人。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扩展资料: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是那个职业和成就

司马光的职业: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的成就:

1、政治:元祐更化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

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

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泛不满。

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2、文化:《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

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

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3、文学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4、经学

在经学上,司马光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朱熹将其与同时的周敦颐、邵雍、二程(程颢、程颐)、张载合称为北宋“道学六先生”。

扩展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百度百科-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的什么家什么家什么家,他主持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什么?

导语:北宋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中令我映像最深刻的便是司马光,因为司马光一生的行为可以堪称是后世的典范,无人不知晓不赞美他。司马光还编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书《资治通鉴》,记录了之前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

生平经历

司马光出生在光州,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县令,因为父亲当官的原因,所以很注重对司马光的教育,在司马光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读书认字,仅仅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司马光就能将书籍倒背如流,而且还明白书中文章的大意。受父亲的影响,司马光从小就十分诚实守信,有一次司马光卖一匹马,但是这匹马患有肺病,司马光告诉管家卖马时一定要将这个情况告诉买家。

司马光年龄虽小,但是却从小遇事沉着冷静,一次司马光随父亲前往四川地区,途中突遇巨蟒,所有人都十分慌乱害怕,只有司马光冷静的拿起剑,朝巨蟒的尾巴刺去,巨蟒因为疼痛一下子从上边掉落。除此之外,司马光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本来就天赋及其高,再加上父亲的有意培养,他的父亲每次出去见同僚时都会带着他,让他在旁边听着学习长见识。因此当时许多人都非常欣赏司马光,甚至有人想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初入官场

司马光大概二十岁的时候,参加考试高中,由此开始步入仕途出任官职,一年后,他的父亲被调职,司马光也请辞了原来的职位,本想要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却不料司马光的母亲病逝了,按照当时惯例,他需要辞官守孝三年。当时北方的反抗宋朝的党族人士崛起,建立了西夏和宋朝相斗争,司马光虽不在朝堂,却一直在出谋划策关心着这些事。

不久后司马光的父亲也病逝了,双亲的逝去给司马光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司马光继续守孝,在守孝期间,他化悲痛为力量,将所有的心思都倾注于文学作品创作上,平日里又去了解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直到司马光二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孝期才结束,又继续重回朝堂出任官职,并且在短时间之内就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司马光二十九岁的时候,正值当时的农民起义,司马光为了尽快平息这场起义,于是给庞籍献上了计策,在司马光的计谋下,这场起义很快就失败了,首领被杀死,其余的人都被处以焚刑。后来,司马光又被晋升为枢密使,三十三岁时候又担任了史官一职,专心研究历史。

重回朝廷

庞籍被贬之后,司马光也被分配到地方治理地方。在那里他和庞籍两个人相处之久渐渐的成为了好朋友,大概嘉佑三年的时候,司马光被仁宗任命官职,但是司马光认为这不是他所擅长的,连着推辞,但是仁宗并没有理会他。又过了一些时日,仁宗让司马光出任起居舍人一职,司马光任职五年之久,在职期间,司马光一心为仁宗办事,解决仁宗将来子嗣继承的问题,这些都被仁宗看在眼里,仁宗知道他是忠心为自己效劳的。

后来仁宗去世之后,太后和当时的皇帝英宗矛盾加剧,司马光为了解决矛盾多次劝说,最后给他们一人写了一封信,将清楚了当时的现状,以及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才缓和了二人的矛盾。之后司马光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前前后后上了十几封奏折,为了帮助朝廷,帮助英宗成为一个好皇帝治理国家,也为了让皇帝关心下层百姓生活,人民疾苦。

留任官职

司马光一直都不愿意出任自己不擅长的职位,但是最后还是留任了官职,朝廷之中有许多腐朽的存在,所以司马光常常向英宗谏言,有一次,司马光谏言失败,司马光很生气,于是请求英宗贬职,因为司马光对谏官一职已经失望了,所以借此上书希望英宗能免去他的官职,最后英宗答应了,但是任然保留了他龙图阁直学士的职位,自此开始,司马光开始专注于研究历史,写下了传到至今的史记,

神宗继位之后,他非常赏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能够帮助他挽救现在危及的宋朝,实现国家的振兴,故任命司马光官职,司马光请辞不受,后来听说自己的好友王安石因为直言进谏被贬,司马光更加生气,从此决定退出朝堂不问政事。长达十几年之久。

司马光拒不纳妾

北宋官员生活都比较富裕,所以在当时形成了纳妾的风俗习惯 但是司马光是个例外,他坚决不纳妾,,在与她的妻子婚后的三十年,尽管她的妻子没有生育,但是司马光从没有过因此想要纳妾,但是他的妻子觉得很对不起他,于是偷偷给他准备了一个美女,司马光见了并没有打算理会那名美女,美女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没能让司马光为之动容。他的夫人终身未生育,最后司马光就也没有介意。夫妻两个人彼此十分恩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司马光的成就贡献

司马光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编写了《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了编写此书历时两年,司马光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筑历史上,弘扬儒学文化,除此之外,司马光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字迹,他的字迹方正有劲,规矩中有带有个性,就连黄庭坚都夸奖他的字迹似其人,板板正正。司马光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可以和他的好友王安石等媲美。

结束语:司马光是难得的人才,既孝顺父母,又能忠于君王,为人谦厚,刚正不阿。我们常常把他和老子孔子等人相提并论,足以看出司马光的地位无人能比,司马光一生清廉,将钱财视为粪土,但是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并不理想,他的前半生虽然在仕途中,但是却一直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直到晚年才大业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

司马光的出处(司马光简介20字)

好了,关于“司马光资料”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司马光资料”,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