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常识网首页
  2. 科普知识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如何评价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一生)

石介、孙复为代表的泰山学派摧垮了杨亿、刘筠为首的西昆体,促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石介遂成为一代古文运动的先驱。石介一生,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排...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如何评价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一生)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

石介、孙复为代表的泰山学派摧垮了杨亿、刘筠为首的西昆体,促进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石介遂成为一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石介一生,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排斥道佛,标举儒家正统思想。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为现实服务,极力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指责杨亿的西昆体是“蠹伤圣人之道。”

石介的文学成就对后人影响很大,欧阳修、苏轼、刘概都对他甚为赞扬。

石介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在《根本策》一文中说:“国家就是百姓,有百姓就有天下,否则天下就名存实亡。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重视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纵观石介的一生,可以说是令人荡气回肠,惊悚跌宕的悲剧一生,悲剧来源于他的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也有人批评他过于“躁急”,即政治上不够成熟。

但是,石介“铁肩担道义”,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一旦过于“成熟”,就必然大大减弱其思想上的锋芒,我们是否更应该喜欢那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坚定豪迈和热血沸腾呢?畏畏缩缩、油腔滑调的政治成熟显得太龌龊,我们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是不是缺少了石介一样的热情和血性呢?

我们中的大多数国民,是不是一群唯利是图的势利文人在中国的当代文坛迎合着权贵和低俗的社会需求?是不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激情不再?是不是那种为民请命、甘洒热血的豪情也被荡涤的干干净净?

快快醒来吧!吾之民族!吾之国民!

是谁发起古文运动的

发起没有考究,但有有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柳开任气文言文翻译

《柳开任气》描述了场面大,不一定能获得好名声,充其量只能算是哗众取宠,柳开就是明证。接下来我搜集了柳开任气文言文翻译,仅供大家参考。

柳开任气

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注释

1.柳开:北宋人。

2.少:年少时。

3.任气:任性气盛。

4.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5.主司:主考官。

6.引试:面试。

7.张景:柳开的学生。

8.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

9.凡:总共。

10.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表成卷轴。

11.襕: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

12.擢:提拔。

译文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一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作品鉴赏

场面大,不一定能获得好名声,充其量只能算是哗众取宠,柳开就是明证。阅读本文,还可以关注对比手法的运用。

柳开简介

柳开为人粗狂,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故名肩愈(继承韩愈),字绍元(继承柳宗元),后又不满韩、柳,改名开,字仲涂。早年喜讨论经义,提倡韩、柳散文,与梁周翰、高锡、范杲等人以习尚淳古互相标榜,名噪一时。开宝六年(973)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等地,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徙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柳开文学成就

柳开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颓靡的文风,他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他认为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应责》);他还称赞扬雄“能言圣人之辞,能明圣人之道”(《汉史扬雄传论》),并以此自期,宣扬文道合一:“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应责》)他认为道和文有主次的关系,“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他特别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

柳开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为己任。最早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开创之功。其作品文字质朴,但枯涩,缺乏感动人的力量,他的复古提倡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文章也未能密切联系实际,“随言短长”,得心应手,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因此影响不大。

所著《河东先生集》,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拓展于“柳开少好任气”的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1—14题(8分)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③,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④日,衣襕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说,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 ,不如张景一书。”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主司:主考官。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④引试:面试。⑤襕(1án):古代的服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柳开少好任气( ) (2)主司说(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欲以此骇众取名。

13.根据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使文意通顺。(1分)

柳开 ,不如张景一书

14.文中柳开的任性气盛和张景的 形成强烈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两人应举举动上的差异,柳开是“ ”,而张景是“ ”。(4分)

参考答案:

11. (4分)(1)喜欢 (2)同“悦”,高兴

12. (3分)想要用这样的举动惊动众人博取名声。

13. (1分)千轴

14. (4分)谦逊内敛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衣镧自拥车入)唯袖一书帘前献之

如何评价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一生

王禹偁自小聪明肯学,九岁即能作诗文。公元983年,王禹偁考中进士,不久官至翰林学士,右拾遗。王禹傅出身农家,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深有体验和同情。他当官之后,多次上疏,敢于直谏说真话,为人刚直不阿。为此他八年中被三次贬职。第一次是端拱二年,“庐州妖尼道安诬讼徐铉,道安当反坐,有诰勿治。禹偁抗疏雪铉,请论道安罪,坐贬谪州团练副使。”(《宋史》卷二九)第二次是至道元年,“孝章皇后崩,迁梓官于故燕国长公主第,君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宋史》卷二九三)第三次是成平初年,“预修《太祖实录》,直书其事。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意,禹偁议论轻重其间。出知黄州”。(《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虽三次遭贬,却毫不屈服。他曾专门写了篇《三黜赋》的文章表明自己的态度,文章结尾还这样表示:“屈于身而不屈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在黄州知府任上,王禹偁最后猝然逝去,死时年四十八岁。

王禹偁一生在政治上不怎么得志,但在做文作诗方面却有不少成就。他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托讽寄怀,表述了他的政治理想及伦理观念,如《录海人书》描绘了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图景,文章托海人的口吻说:“子能以吾族之事闻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赋,体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则万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又何仙之求,何寿之祷耶……”这篇文章即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王禹偁的诗崇尚李白、杜甫,也受过白居易的较大影响。其诗风属于清丽、朴实一类。并扫除了唐末以来的浮艳文风。他的一些诗在当时深受过社会好评。比如: 帝乡岁云暮,衡门昼长闭。五日免长参,三馆无公事。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琼华坠。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土?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尺矢。多惭富人术,且乏安边议。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对雪》 这首诗实际抒发了一个正直官吏的内心感受,同时在艺术上也可看出王禹偁诗的朴实清丽之特色。

王禹偁的诗还有一些描述景物写得生动的诗,比如: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去。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落叶胴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封桥原树似吾乡。——《村行》

除诗歌之外,王禹偁还写了不少词。《宋史》中评价他“词学敏瞻”,但他的词留传下来的却仅有一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辍。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点绛唇》)从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来看,他的词的特点亦是清丽、明快、畅晓。王禹偁的作品留传下来的有《小畜集》和《小畜外集》。作为宋初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诗文革新运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意思是什么?

要想教育感化天下之人,必须首先安定家族、修正自身。只有治理好自身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语出宋代赵湘《本文》

现代解析:官员本是社会风气的示范者。意在强调党员干部要治理好一方,必须首先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抓好家风建设,只有自己首先做到修身正己、大公无私、执政为民,其家庭成员能做到安分守己、奉公守法,才更有资格教化他人,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赵湘

是北宋著名文人,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对宋诗及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是一篇文论,“本文”就是“探究文章根本”的意思。其大意,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要想作文,先要做人,

所谓“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想要教化天下,一定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端正自身的品行,这是圣贤之道,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坚固了,文章才会好,后世那些不在圣贤之道上下功夫,而津津于文章技巧的人,都是舍本逐末。

柳宗元和韩愈共同领导古文运动,还称为什么啊?

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的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北宋初年,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真宗朝和宋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朝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朝的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朝的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满意请采纳

试比较唐文化与宋文化的区别?

宋型文化之有别于唐型文化,在于其有一种基于人类心智活动的博大人文气象。盛唐气象侧重外在事功,昂扬向上,宋代人文气象则偏重心思内省,是一种内敛型的智慧。唐诗有崇尚功业、征戍、壮游、羁旅的外向型审美倾向,宋人的赏玩审美趣味则多向负载着文化及智力活动的物象倾斜。宋初,古文运动先驱王禹▲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文中突出的是琴、诗歌、围棋、投壶、《周易》、香等人文意象,自然景致 退居末位。南宋陆游有诗,即名为《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题目中透露出流连书卷、赏玩人文的消息,诗云:“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又如《临安春雨初霁》云:“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秦观《浣溪沙》词“淡烟流水画屏幽”“宝帘闲挂小银钩”,古砚、矮纸、画屏、银钩,无不暗示着对这些文化心智载体的浓厚兴趣。

宋诗中,人文意象也得到突出。琴、棋、书、画、笔墨、纸、砚、金石、印章、书法、绘画等人文心智的载体,频繁出现,取代唐人所尚的自然意象而占压倒优势。苏轼曾作《凤翔八观》,所咏为石刻、绘画、陵墓、雕塑、建筑等,全为人文对象;黄庭坚诗中,书册出现了120次,翰墨53次,茶82次,所占比重亦极大。题画诗,唐人中杜甫写得最多,但也不过20首,而苏、黄二人就写了200余首之多。

自然意象历来是文学的根基,可在宋人手下,也向人文倾斜。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云:“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刘敞《微雨登城二首》:“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经过宋人心灵的过滤,自然风景化都幻化为篆字、画屏、画轴、棋盘等文物遗产。宋人笔下,自然意象表现为抽象化、概括化,成为一种负载人格精神的人文符号。唐人写桃花,是一次性体验的具体之象,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地点,人物,桃花之象,确有其物;而宋人写桃花,则更具抽象意味,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春风,江湖夜雨,是多次人生体验的沉淀迭印,不是一次性的此情此景。

当然,最充分的是对梅、莲、菊、竹精神内蕴的挖掘。唐人咏物,重在外在感官经验,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洲西涧》),即使写景高手如王维,其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等,对外物的出色描摩,同时不无意趣点染。而宋人注重的是其内在精神意蕴,把品性涵养等人文精神贯注其中。梅与竹,是宋诗、宋词及宋画的描写对象,几乎成为宋人精神品格的集体象征。林逋爱梅,梅花在其笔下,实际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其《梅花二首》云:“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不仅描绘外在形状特征,更贵写出内在精神,从此,林逋之梅花就成为宋代士人高洁品格的一种象征。除梅外,宋人亦喜竹,唐人咏竹,重在意趣,如“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以竹寄托人文情怀,以是否爱竹作为雅俗之分界,出语警策,议论精辟,足见宋人咏物寄托与唐人异趣之处。

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如何评价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一生)

好了,今天关于“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宋初古文运动的先驱是谁”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关注常识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