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秋词其四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长信秋词 表达了 王昌龄的什么思想感情)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複道奉恩时。赏析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理解。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长信秋词其四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複道奉恩时。
赏析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长信秋词五首》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写了宫怨,这一首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複道(宫中楼阁间架空的通道)承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这里隐含着好几重对比。一重是失宠者与新承宠者的对比。一重是失宠者过去“複道奉恩”的欢乐和目前寂处冷宫的凄凉的对比。还有一重,则是新承宠者的现在和她将来可能遇到的厄运之间的对比。新承宠者今天正在重演自己的过去,焉知将来又不重演自己的今天呢?这一层意思,隐藏得比较深,但却可以意会。
长信秋词其三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①。
赏析王士禛在《唐人万首绝句选》里,推出四首作为唐人绝句的压卷,王昌龄《长信秋词》的第三首就是其中之一。此诗首句当取意于南朝梁代诗中的“奉帚长信宫,谁知独不见”(柳恽《独不见》、“班姬失宠颜不开,奉帚供养长信台”(吴均《行路难》之五),并有所发展,意谓嫔妃失宠后,天一亮就要起身充作洒扫之役。第二句中的“团扇”,其典出自班婕妤《怨歌行》,谓秋凉后,扇即弃置不用,喻妇女之被弃。“徘徊”,是说自己只能与被弃的团扇为伴。这里似可引申为心神不定,从而体现失宠者的精神痛苦。
对于这首诗的后二句,前人很感兴趣,时有所见,此处遴选二例:
沈德潜《唐诗别裁》四注云:“昭阳宫赵昭仪所居,宫在东方,寒鸦带东方日影而来,见己之不如鸦也。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曰:“后二句言,空负倾城玉貌,正如古诗所谓,时薄朱颜,谁发皓齿。尚不及日暮飞鸦,犹得带昭阳日影,借余暖以辉其羽毛。渊明赋闲情云,’愿在发而为泽,愿在履而为丝‘。夫泽与丝安知情爱,犹空际寒鸦安知恩宠。以多情之人,而不及无情之物。设想愈痴,其心愈悲矣。”
以上二说各有其独到之处,对我们理解全诗很有启发。
这首诗虽只四句,但与白居易的《长恨歌》相比,就其针贬时弊的尖锐性来讲,颇引人注目。《长恨歌》是在唐玄宗死后四十多年写的,而王昌龄的这首诗肯定是写在唐玄宗执政时期。令人惊叹的是《长恨歌》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与此诗首句“奉帚平明金殿开”,恰成鲜明对比。虽然不能说白句一定是在王诗启发下写的,但二者同样是对唐玄宗有力地揭露和抨击。所不同的是白居易写的是历史题材,而王昌龄则等于当面为被弃的宫女鸣冤。又比如《长恨歌》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不正是此诗“玉颜”二句的同义语吗?王昌龄还写过一首《春宫曲》,其诗曰:“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升庵诗话》卷二评曰:“此咏赵飞燕事,亦开元末纳玉环事,借汉为喻也。”其中之“借汉为喻”说,为我们了解王昌龄宫怨诗的创作背景及其第二次被贬的原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王昌龄的创作时代恰好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玄宗于天宝四载(745)册杨玉环为贵妃。王昌龄当时带有深刻讽喻性的宫怨诗,当不是无的放矢,其生平遭遇恐怕与此亦不无瓜葛。王昌龄一生两次被贬,第一次是开元二十七年(739),由汜水尉贬岭南。第二次是天宝七载(748),由江宁丞贬龙标尉。对其为何被贬,至今尚未发现具体记载,只有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评昌龄曰:“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垂(两)历遐荒。”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殷璠语亦大致相同。根据有关资料分析,我认为王昌龄第一次被贬可能是因为他写了些诸如其《从军行》的“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一类的诗,“怨其有功未报”(参见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第二次被贬则有可能是因为其宫怨诗直接触动了唐玄宗“纳玉环”的丑事。这一点明人高棅和陆时雍已有所披露,前者引谢叠山谓此篇“有风人之义。”后者总论王昌龄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积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分别见《唐诗品汇》、《诗镜总论》)上文所引沈德潜和俞陛云对此诗的解说,基本观点与高、陆是一致的。(陈祖美)注释①昭阳:汉宫殿名。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所居。后世以此代指皇后之宫。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其三主旨大意
你好
前两句写天色方晓
,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
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
打扫之余,别无他事
,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
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
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
即赵飞燕姊妹所居
.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
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
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
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
而自己深居长信,
君王从不一顾,
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
,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
长信秋词 表达了 王昌龄的什么思想感情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班婕妤(8张)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第一首诗,运用含蓄深婉的笔触,以景托情,写班婕妤失宠后,在凄凉寂寞的长信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全诗前三句描摹了一个梧桐秋叶、珠帘不卷、夜来霜重的萧瑟寂冷的外在氛围,由外而内,暗淡的熏笼,陈旧的玉枕和一个彻夜难眠的孤人,不刻意写悲而悲情自现。
读完全诗,一个心境清冷,愁怨难眠的深宫闺怨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不由得被主人公深深的哀怨之情打动。含蓄蕴藉,哀婉缠绵的诗风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悲惋的情调。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⑸,且将团扇共徘徊⑹。
玉颜不及寒鸦色⑺,犹带昭阳日影来⑻。
古乐府歌辞中《怨歌行》据说是班婕妤所做:“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秋扇见捐抒发自己背弃的哀怨之情。
天色方晓,金殿刚开,即拿着扫帚打扫,《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失宠长信宫,作赋自伤,中云:“共洒扫于帷幄兮,永仲死以为期。”
诗的后两句仍承用班婕妤的故事。“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昭阳,即赵飞燕姊妹所居的宫殿。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从昭阳殿上飞过,它们身上带有昭阳日影显得羽毛润泽,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美貌因失宠而憔悴,甚至不如寒鸦润泽可人。
全诗想象奇特,情景切合,含蓄蕴藉哀婉缠绵中,把深宫中失宠女子的哀怨之情描摹的淋漓尽致。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⑼,分明复道奉恩时⑽
诗中第一句“真成薄命”,是一句看似突兀,实则意蕴丰富的心理刻画。把失宠宫嫔那种自叹自己命薄的难以置信和不得不承认的无奈和盘托出。无眠的暗夜,失宠的宫嫔久久寻思,终于还是伴着一句“真成薄命”的沉重叹息入梦。[3]
梦中似乎又回到了自己得宠的时候,和乐奕奕,君主还是像以前一般宠着自己。自己从梦中醒来,嘴角还挂着梦里的微笑,然而,梦终究是梦,醒来后依旧是一个人深殿。就在自己惆怅难过时,分明看见西宫彻夜长明的灯火,仿佛回到了当初承受君宠的日子,不也是日日旌歌,宵宵达旦吗?
此刻,一切变得那样遥远,华美的西宫换了新主,君主身侧换了娇人,失宠者在寂寞凄凉的夜对往事的历历回忆和无限追恋,蕴含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深刻哀伤和对现境凄凉的无限感慨。
全诗采用对比,层层反衬,把把失宠宫嫔在目睹西宫夜饮的灯光火影时内心的复杂感情表现得细腻深刻,称得上“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4]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本诗通过长信宫和昭阳宫两处的对比,形象地刻画了失宠妃嫔与得宠妃嫔的天壤之别。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泛指失宠嫔妃。
失宠嫔妃住的长信宫寒月当空,宫闱清冷,杂草丛生,而得宠妃嫔的昭阳殿,却是红帐高挂,说不尽的软语温存。
鲜明的对比,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失宠嫔妃的境遇,心境跃然纸上,让人不得不为之同情。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的全文
长信秋词(其三)
作者: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全部注释
1.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今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后者又名《团扇歌》,见于《文选》,后人疑为伪托之作。
2.团扇:传为班氏《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诗以团扇为喻,写宫女受冷落被弃置的情景。
3.昭阳:汉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等殿"。班固《西都赋》:"昭阳特盛,隆于孝成"。吕向注:"昭阳,殿名,成帝作也"。汉成帝时赵飞燕得宠,先为婕妤,后为皇后,居昭阳殿,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
唐代诗人常借汉言唐。此诗借汉成帝时班婕妤、赵飞燕故事,并用《怨歌行》诗意,代后宫女性一抒孤寂之情怀。每天平明时分,得不到皇帝宠爱的宫女持帚清扫庭院,然后就只有与团扇为伴,消磨岁月了。那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君恩如日,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这是一种生命无着的深沉的幽怨和无奈,是古代宫中多数女性不幸生活的写照。诗人以冷峻之语出之,以无情之物比之,团扇、寒鸦极不足道,用于此处,则令人惊心动魄。《唐三体诗评》:"'平明'二字中便含'日影','秋'字起'团扇','寒鸦'关合'平明','寒'字仍有'秋'意。诗律之细如是"。《岘佣说诗》:"'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羡寒鸦羡得妙;'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怨沅湘怨得妙。可悟含蓄之法。
长信秋词五首王昌龄其四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四),全诗如下: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全诗翻译: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好了,今天关于“王昌龄长信秋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王昌龄长信秋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